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郑道声  陈大新 《上海医学》1989,12(8):444-447
本文采用氩离子激光经不同介质传输,照射人尸主动脉粥样斑块47个,比较不同传输介质对以相同条件的氩离子激光消蚀动脉粥样斑块效应的影响。激光照射斑块所产生的消蚀坑体积(mm~3),以全血组者(0.34±0.16)为最大。显著较血浆组(0.20±0.10)及非常显著较生理盐水组者(0.12±0.07)为大(P<0.05及P<0.01)。而全血组者与空气对照组者(0.48±0.2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组及生理盐水组则分别显著及非常显著地小于空气对照组者(P<0.05及P<0.01)。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磁共振成像 (MRI)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和具有广泛应用前途的非创伤性检查技术。动物模型和临床应用结果证明 ,多序列MRI能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病理构成及其稳定性。正在研究开发的血管内MRI(IVMRI)在显示动脉壁厚度及斑块的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MRI造影增强的T1加权像 (T 1WI)能较清楚地使斑块本身、炎性斑块以及斑块中的纤维蛋白和血栓强化。MRI还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前、后疗效随访的重要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普罗布考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片对血胆固醇的作用及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随机抽样8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普罗布考片4~8周,对照组未服调脂药。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及检测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结果:治疗组服药4~8周后血脂水平显著降低,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显著缩小,对照组无变化。结论:普罗布考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可显著缩小颈动脉内膜斑块,对于防治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片对血胆固醇的作用及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随机抽样8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普罗布考片4~8周,对照组未服调脂药。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及检测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结果:治疗组服药4~8周后血脂水平显著降低,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显著缩小,对照组无变化。结论:普罗布考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可显著缩小颈动脉内膜斑块,对于防治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NT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采集脑梗死死亡患者颅内的Wills动脉环标本19例,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根据镜下结构将斑块组织分为不稳定性斑块和稳定性斑块两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NT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NT在不稳定性斑块中的表达较在稳定性斑块中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3-NT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8.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发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本结构、影响斑块稳定的因素及防治,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动脉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明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很好干预作用。中医中药在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大小的方法,监测观察及评价复方丹参滴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从高脂血症患者中检测出138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69例)和治疗组(69例),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20mg/d,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3次/d,;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20mg/d、维生素E胶囊0.3g/d口服,疗程均为12周。治疗期间观察增厚的内膜-中层与斑块消退的变化、血脂变化、心脑血管重要事件的发生率再住院率及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增厚与斑块均有消退,血脂LDL-C均有明显降低,但以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同时治疗组HDL-C升高、TG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次数的降低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和辛伐他汀合用可消退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同时有效调控血脂,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前研究认为,大多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有关,因此,稳定斑块已经成为中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中医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问题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将2000年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辛伐他汀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我们采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祁春梅  姚理娜  李东野 《医学综述》2012,(21):3596-3598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脂质紊乱。AS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AS都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与斑块是否稳定有关。如果不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就会导致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虽然多种药物可稳定易损斑块,但缺少最佳的干预和治疗方法。因此,对斑块易损性的研究与干预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AS)危险因素的深人了解和积极控制,慢性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然而,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包括心脏性碎死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级预防仍缺乏有效的措施。晚近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发现,大剂量他汀类药物虽然能够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但仍未能消除急性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早期预测和诊断对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的始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一些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可使斑块表面纤维帽变薄、斑块内脂质核变大、血管稳定性降低,导致斑块破裂。本文就近年研究的多种炎症介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一代准分子激光冠脉内斑块消蚀技术(ELCA)联合药物球囊治疗心脏支架膨胀不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应用新一代ELCA联合药物球囊治疗心脏支架膨胀不全的病例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新一代ELCA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指征和应用效果。结果在血管内超声的指导下,新一代ELCA导管顺利到达病变处并行激光斑块消蚀,然后采用药物球囊充分扩张病变处,完成再血管化。出院后随访1个月内,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新一代ELCA联合药物球囊用于心脏支架膨胀不全患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多是在不稳定斑块出现裂缝、糜烂或破裂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因此研究不稳定斑块及血栓形成和发展的机制,采取措施增强斑块稳定性和阻止血栓形成,将对ACS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局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对其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体质量年龄适合的新西兰白兔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实验组和对照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空白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喂养4周后,对实验组采用颈动脉球囊损伤术进行动脉粥样硬化建模,12周后杀死兔子,取颈动脉、腹主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各部位平均内膜厚度、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之比,同时抽取兔子静脉血行血脂分析。结果 4周末、8周末、12周末时,实验组、对照组体质量较0周时明显升高(P<0.05),空白组体质量较0周时无明显差异(P>0.05),且空白组体质量明显低于实验组、对照组(P<0.05),对照组间体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平均内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空白组(P<0.05),且实验组手术侧颈动脉平均内膜厚度、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明显大于对侧颈动脉、腹主动脉(P<0.05);12周末时,实验组、对照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密度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且对照组间TG、TC、LDL-C、HDL-C、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局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可使机体CRP水平升高,进而促进其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HSP70在兔动脉易损斑块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斑块不同部位的HSP70表达情况。结果兔动脉易损斑块中,热休克蛋白HSP70在纤维帽区平滑肌细胞表现为高表达,与肩部区、脂核区、中膜平滑肌区均有显著性差异:炎细胞在纤维帽区和肩部区HSP70表现为高表达,与其余两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SP70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的免疫应答,激活炎症细胞,降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影响及机制。[方法]选取30只雄性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帕霉素组、阳性药物(瑞伐他汀)组。高脂饮食12周后灌胃干预4周。处死后取主动脉斑块组织油红O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斑块脂质情况、斑块面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NF-γ)、白介素-6(IL-6)和转化因子β(TGF-β)、白介素-10(IL-10)表达情况。[结果]雷帕霉素组斑块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炎症因子方面,雷帕霉素组能有效降低外周血TNF-α、INF-γ、IL-6表达,增加IL-10、TGF-β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帕霉素可通过增加抗炎因子含量、降低促炎因子含量来调控炎症反应,进而抑制斑块发展,降低血管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杜军保教授带领其团队,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领域再获突破性进展——揭示了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的血管生物学效应,拓展了硫化氢的病理生理研究领域,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例如冠心病、脑梗死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其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心血管领域著名杂志《动脉硬化血栓血管生物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