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gA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肾脏疾病,是亚洲人群中引起血尿原因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尿蛋白是临床上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进展的有效指标。本观察应用心肝宝胶囊联合氯沙坦治疗IgA肾病24 h尿蛋白定量〈1 g患者,观察对尿蛋白及血压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IgA肾病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血肌酐(SCr)、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探讨针灸对IgA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IgA肾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针灸联合激素组15例,接受针灸联合口服泼尼松龙治疗;针灸组15例仅接受针灸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SCr、血浆ET浓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SCr、血浆ET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针灸联合激素组降低的幅度显著高于单纯针灸治疗组(P〈0.01)。结论针灸治疗IgA肾病有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此可能与降低血浆ET水平有一定关系,针灸联合激素治疗IgA肾病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针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因IFN-γ+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IgA肾病患者易感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131例汉族IgA肾病患者和13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提取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SSP)技术检测IFN-γ基因+874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分析其易感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 IgA肾病组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IgA肾病患者不同基因型发病时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γ基因+874位点AA基因型可能是IgA肾病易感基因,A等位基因可能是易患遗传因素,且可能影响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主要观察霉酚酸酯(MMF)联合激素对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病理确诊为IgA肾病,尿蛋白量(24h)≥1.0g,Scr〈265μmol/L,年龄14-70岁,1个月内未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排除标准:(1)既往曾对本药严重过敏;(2)白细胞〈3×10^9/L;(3)妊娠或可能妊娠;(4)Scr〉265μmol/L;(5)继发IgA肾病;(6)有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裸花紫珠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过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肾病6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治疗(低盐低脂、低磷、优质蛋白质饮食)、充分休息、避免劳累及感冒。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10mg,每日1次,使血压维持在125/75mmHg以内;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裸花紫珠片1.0g,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gen,FIB)、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24h尿蛋白定量等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降低FIB、SCr水平,提高Ccr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组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未发现皮疹、肝功能损害等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裸花紫珠片和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贝那普利,对IgA肾病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等量短程糖皮质激素和常规剂量雷公藤多苷在中等量蛋白尿IgA肾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比较两组治疗蛋白尿的临床有效率。方法:患者均为临床和病理确诊的IgA肾病,24h尿蛋白定量在1-3.5g,血清肌酐正常或轻度升高(〈177μmol/L),病理诊断符合Hass分型标准(Ⅰ-Ⅱ型),分为激素组和雷公藤组,两组分别给予中等量短程糖皮质激素(参照意大利方案)和常规剂量雷公藤多苷(1mg·kg^-1·d^-1)治疗6个月,同时给予降血压等治疗。完成治疗及随访共59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定量变化以及肾功能等指标,以尿蛋白定量减少程度作为是否有效指标,进行统计学的分析。结果: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蛋白尿治疗有效率(尿蛋白减少〉50%)分别为59.4%和44.4%,但无统计学差异;病理类型为Ⅰ型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6.7%和43.8%,病理类型为Ⅱ型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0.0%和45.5%,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诊断明确的中等量蛋白尿、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且肾脏病理为Ⅰ-Ⅱ型(Hass分型)的IgA肾病患者,采用中等量短程糖皮质激素或常规剂量的雷公藤多苷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且两者在有效率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肾脏病理高积分的少量蛋白尿IgA肾病患者给予激素治疗的疗效。方法:45例少量蛋白尿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病例积分Haas分型≥Ⅱ型、Katafuehi积分肾小球损伤积分≥2分和(或)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2分,治疗组(22例)给予激素和常规治疗,对照组(23例)仅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尿蛋白量显著减少[(0.48±0.17)g/24hvs(0.93±0.36)g/24h,P〈0.05];中等量蛋白尿、eGFR下降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P〈0.05)。结论:以肾脏病理积分作为少量蛋白尿IgA肾病的指导依据可以获得更好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临床及病理呈现多样性。糖皮质激素(激素)是治疗IgA肾病的基础药物之一,激素能减少IgA肾病患者尿蛋白,降低中、高危IgA肾病患者进入ESRD危险,改善IgA肾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来氟米特联合不同剂量强的松(泼尼松)治疗对IgA肾病临床疗效、肾功能以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于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肾内科就诊治疗的86例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在IgA肾病基础治疗上给予口服泼尼松治疗,观察组予以来氟米特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肾功能和尿蛋白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cr、24 h尿蛋白定量和BUN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都明显降低,而eGFR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GFR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Scr、24 h尿蛋白定量、BUN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7%)显著低于对照组(39.53%)。结论来氟米特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IgA肾病患者其临床有效率更高,能更大程度的改善其肾功能指标水平和有效降低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提高eGFR至正常水平,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更值得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IgA肾病牛津分型法的临床适用性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191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肾活检前血肌酐(SCr),24h尿蛋白定量、平均动脉压(MAP)等临床资料;依据IgA肾病牛津分型定义对肾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分型;对不同牛津分型间肾活检前SCr、MAP、尿蛋白定量进行比较;对随访时SCr〉129.9μmol/L的26例患者就临床有效性进行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肾组织伴有S1、T1—2型的患者比S0、T0型者。肾活检前SCr水平高(P〈0.05)。24h尿蛋白定量在M、S、E分型间无统计学差异。MAP在伴有S1、T1—2型患者中高于S0、T0型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T1—2是导致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牛津分型实际应用仍有局限性;IgA肾病患者伴有T1-2是导致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缬沙坦治疗IgA肾病尿检异常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经肾脏组织活体检查并结合临床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尿检异常的患者,分为尿激酶联合缬沙坦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用缬沙坦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尿红细胞(RBC)计数与24h尿蛋白定量在第3、6及12个月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尿RBC计数与24h尿蛋白定量在治疗前后比较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尿激酶联合缬沙坦治疗,能有效减少IgA肾病尿检异常患者的蛋白尿和镜下血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足细胞阳性的IgA肾病患者不同蛋白尿水平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原发性IgA肾病尿足细胞阳性患者41例,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尿蛋白水平分成3组:组1(≤0.5 g/24 h)(n=9),组2(〉0.5 g/24 h,〈1.0 g/24 h)(n=14),组3(≥1.0 g/24 h)(n=18),比较3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1)临床特点:组1患者收缩压、eGFR、UA均较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这些指标在三组间随蛋白尿水平呈现递进表现.组2和组3仅在收缩压、U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特点:组1在节段性肾小球病变比例及间质炎细胞浸润方面较组3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在节段性肾小球病变比例及节段损伤积分方面较组2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和组3两组病理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足细胞阳性的IgA肾病患者中,尿蛋白水平仍然是肾脏病轻重的一个指标,与临床病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足量强的松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足量强的松及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2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血脂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78.0%(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肾功能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激素能显著提高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少量蛋白尿IgA肾病(24 h尿蛋白<1 g)的患者既往认为长期预后良好,且肾活检比例低,普遍未予积极有效的治疗。近年来陆续有研究表明,少量蛋白尿IgA肾病患者长期预后并不乐观,因此需提高对少量蛋白尿IgA肾病临床、病理、治疗及预后的认识及理解。本文将对少量蛋白尿IgA肾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治疗及预后4个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环孢素A干预IgA肾病进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6年3月在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54例IgA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77)及观察组(n=77)。对照组采用甲泼尼龙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A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3、6个月2组24h尿蛋白定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而血浆白蛋白明显上升,且24h尿蛋白定量随着治疗时间增长而逐渐降低,血浆自蛋白逐渐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24h尿蛋白定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血浆白蛋白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肌酐、血尿酸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治疗前未发生明显变化,且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gA肾病患者采用环孢素A与甲泼尼龙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尿蛋白水平,延缓病情的进展,促进患者身体恢复,优势较为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较单用激素治疗IgA肾病伴肾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6例经肾活检证实且伴肾功能轻中度减退(肾小球率过滤50~80 ml/min)的IgA肾病患者分成两组。雷公藤组应用雷公藤多苷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激素组为常规激素治疗,观察治疗0、3、6、9和12个月的蛋白尿、肾功能等临床指标变化,并评价不良反应。结果:激素组治疗9个月时24 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开始减少(P<0.05),雷公藤组治疗6个月时开始减少(P<0.05)。12个月时,激素组由治疗前(2.12±0.81)g降至(0.99±0.59)g,P<0.01;雷公藤组由(2.21±0.75)g降至(0.43±0.18)g,P <0.01。治疗9、12个月时,雷公藤组24 h尿蛋白定量较激素组降低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激素组治疗6个月时,肾功能开始下降,表现为Scr升高(P<0.0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下降(P<0.01)。雷公藤组9个月时开始下降,Scr升高(P <0.01),Ccr下降(P<0.01)。两组间治疗后3、6、9个月疗效比较,Scr以及Ccr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雷公藤组肾功能优于激素组(P<0.05)。治疗期间激素组3例(10%)出现柯兴貌、面部痤疮,雷公藤组1例出现白细胞轻度减少。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小剂量激素能有效减少伴肾功能减退IgA肾病的蛋白尿,且一定程度上延缓肾功能进展,耐受性好。长期疗效仍需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17.
雷公藤多苷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大量蛋白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蛋白尿、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Mogensen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选择尿蛋白排出率〉1500mg/24h,血清肌酐(Scr)〈442μmol/L早中期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组及科素亚对照组。疗程2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检测24h尿蛋白定量,IgA、IgM、IgG、C3、C4,肝肾功能,血白细胞。结果:治疗组明显改善乏力、腰酸、水肿等症状,减少尿蛋白,可提升血清白蛋白、IgG、IgA、C3、C4水平。结论:雷公藤多苷片可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缓解症状,提高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IgA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1年间收治的150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中药及中西医结合两组,对相关临床指标、疗效及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从基线比较中西医结合组在尿蛋白及病理类型上较中药组为重,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FR)、24h尿蛋白、尿红细胞及中药组治疗前后的尿素氮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治疗起始时肌酐正常与升高患者总缓解率的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理划分,两组中局灶节段增生、系膜增生及系膜增生伴硬化三组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明显下降,中西医结合组局灶增生伴硬化与FSGS组的24h尿蛋白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表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案对IgA肾病均有一定疗效,均能改善疾病相关临床指标,单纯中药治疗亦可改善部分病理类型患者的24h尿蛋白。但由于中西医结合组尿蛋白基线水平更高,病理类型更重,提示中西医结合方案适用于较重的IgA肾病,而单纯中医方案则适用于相对较轻的IgA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治疗表现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IgA患者的疗效。方法:经常规治疗无效的此类IgA肾病患者38例,予以来氟米特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12周及6个月的24h尿蛋白定量、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免疫球蛋白等相关临床指标以及用药期间所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血清白蛋白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完全缓解9例,占23.7%;显效11例,占28.95%;有效7例,占18.4%;总有效率71.1%;无效11例,占28.95%。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来氟米特是治疗表现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IgA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治疗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应用泼尼松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应用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肝、肾功能及治疗后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83.3%;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30.0%和73.3%。结论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发生少,为临床治疗提供的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