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的有效性、稳定性及角膜形态的变化对视力的影响,以便指导手术设计,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51例6~14岁患儿53只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眼LASIK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随访。结果术后各时间段的平均裸眼远、近视力,平均矫正远、近视力都明显好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keratoscope reading,Sim k)的等效值较术前平均增加4.89 D,球镜屈光度较术前平均减少5.73 D。术后1~3个月Sim k等效值平均回退量为0.42 D,球镜屈光度的平均回退量为0.45 D;术后3~6个月两者的回退量分别为0.30 D和0.32 D;术后6~12个月两者仍然有0.26 D和0.23 D的回退,在各时间段中两者的回退变化相一致;Sim k的差值与柱镜屈光度的变化相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各时间段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是有效的,但是稳定性低于成人及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角膜地形图检查可准确显示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在成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形态变化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白内障术后早期视力变化与前房深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2例36眼,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5d检查视力,IOL-master仪测量水平角膜曲率(K1)、垂直角膜曲率(K<,2>)、角膜散光和前房深度.比较各项观察指...  相似文献   

3.
例1:男,19岁,跳伞时左眼被伞带弹伤后视物模糊、畏光和流泪一周入院。患者为人伍4个月新兵,于入伍前10d曾行双眼LASIK术,术后视力双眼1.2。眼科检查:右眼1.2,左眼0.3,左眼球结膜充血,角膜水肿增厚,角膜瓣6~10点钟处可见宽约1mm新月形裂口,角膜瓣皱褶呈波纹状,前房、瞳孔、眼底未见异常。屈光状态:左眼 0.50DS/-2.75DC。遂于表麻下行左眼角膜瓣复位术。  相似文献   

4.
对非进行性单纯性近视度数为-1.25—-12.00 DS,散光度数为≤1.50 DS,近视屈光参差度≤-5.00 DS的144例(288只眼)进行角膜放射状切开术矫治。按照上海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研制的RK-SMUED软件和美国Teknar A/P Ⅲ型超声眼仪所测得的角膜厚度设计手术方案。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将同一近视屈光度,不同手术方案术后裸眼视力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的疗效.方法 使用美国Summit公司的SVS Apex plus准分子激光系统及Moria公司的微型板层角膜切割系统(LSK),对8例9~14岁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进行LASIK手术,术后进行双眼视训练和系统的弱视治疗.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明显提高,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23,术后6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65;屈光度明显降低,但平均仍残留 2.81D;8例患者全部建立同时视和融合功能,6例有立体视功能.结论 LASIK治疗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视力,恢复和建立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刘百臣  张卯年  樊郑军  彭秀军  庞旭 《武警医学》2010,21(4):317-319,323
 目的 观察和分析Verisyse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高度近视13例19眼,术前平均球镜度数(-19.3±4.7 )D,平均柱镜度数 (-1.62±1.0 )D, 行Verisyse 人工晶状体置入术,观测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计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内皮计数较术前略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眼压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2眼术中虹膜根部出血,1眼术中虹膜微小穿孔,2眼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 1眼术后人工晶体两次脱位.结论 Verisyse 人工晶状体矫治高度近视恢复快,效果显著,早期开展可见一些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5例患儿(6~14岁)36只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眼LASIK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随访。结果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 keratoscope reading,Sim k)的等效值和球镜屈光度LASIK术后第1个月较术前分别平均减少6.75D和8.30D,术后3个月之内均表现一定的回退,术后3~6个月部分回退,6~12个月趋于稳定。Simk的差值与柱镜屈光度的变化相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各阶段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切削区角膜地形图的形态以平滑型居高术后偏心切削占55.56%。结论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可准确显示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矫治效果.方法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病情稳定时间超过2年的屈光不正患者58例(66只眼)行LASIK,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观察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情况.结果 56只眼(84.8%)LASIK术后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10只眼(15.2%)LASIK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2行.结论 LASIK是矫治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1例在LASIK术中因机械刀故障致瓣相关并发症后采用全飞秒SMILE透镜自体移植联合PTK治疗的成功案例。患者,23岁,男性。近视患者左眼进行LASIK手术过程中,因机械刀故障导致制瓣异常、形成游离瓣,术后第2天不明原因下出现部分瓣组织丢失,在术后1个月形成角膜前基质局部混浊。主觉验光检查右眼:-3.25 DS/-0.50 DC×100°,左眼+2.50 DS/-1.25 DC×155°。患者右眼行常规SMILE手术,将取出的透镜保留。左眼先将游离瓣分离打开,用PTK激光切削角膜基质混浊区,然后将右眼取出的透镜植入放在基质床面上,整平后将游离瓣复位,戴隐形眼镜10 d后摘除。在术后2年随访中,左眼裸眼视力从处理前20/100(0.2)增加到术后20/22(0.9),术后主觉验光为-1.25 DC×165°,最佳矫正视力从处理前的20/25(0.8)改善至20/18(1.2)。中央角膜厚度从464μm增加到499μm。平均角膜曲率K值从术后1个月的45 D减少至术后2年的39.4 D。眼前节OCT显示植入的透镜保持透明,位置贴附良好,可看到明显的界线。全飞秒SMILE透镜自体移植联合PTK治疗LASIK术后瓣丢失并发症是安全、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欧阳铭 《民航医学》1996,6(3):38-38
人工晶体植入术是近年来临床上新开展的一项治疗技术,是指白内障患手术除混浊的晶体后,植入人工晶体,恢复眼部的正常结构,改变了过去单纯除晶津,造成术眼术后无晶体状态。这项技术不仅使病人获得了双眼视功能,有些甚至超过病前的视功能,同单纯晶体除术相比,简化了术后需配 10.0 DS凸透镜,以调节眼部屈光不正的问题,避免了术后双眼屈光参差而造成的双眼视物不协调。目前,这种手术主要用于老年性、外伤性等各种原因的白内障晶体除的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散光病人的配镜时机。方法:采用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通过观察术后角膜曲率差的变化确定配镜时机。结果:测得患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角膜曲率差为1.60±0.98、1.37±0.85、1.03±0.70、1.02±0.56;经方差分析比较,显示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角膜曲率差相近,与术后1周和1个月时比较,均显著减小,P<0.05。结论:术后3个月时的角膜曲率差显著减小,到术后6个月时角膜曲率差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可见术后3个月时为最佳配镜时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植人前房型人工晶体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在超高度近视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58例(116眼)超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29例(58眼)和B组29例(58眼),其中A组采用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术进行治疗,B组则采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效果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术在超高度近视治疗中的效果要好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且其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结论在超高度近视的手术治疗方法中,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术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积极的意义,且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excimerlaserinstiuker atomileusis,Lasik)与所有角膜屈光手术一样 ,也是通过角膜 曲率的改变而达到矫正屈光不正[1 ]。准分子激光具有波长 短、能量高、光束性好、精确性高、重复性好及副损伤小等优 点[2 ]。我院引进美国E -toor公司Technolas2 1 7型准分子激 光仪 ,采用小光斑飞点扫描 ,配备眼球跟踪系统治疗屈光不 正 ,不但可以治疗近视 ,而且对远视矫正效果也较好。现对 我院 2 0 0 0 - 0 1~ 2 0 0 2 - 0 1 1 1例 1 9眼远视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hotorefractivekerate ctomy ,PRK)治疗高度近视的并发症。方法 :将PRK术后 1年高度近视患者 12 9例 (2 5 7眼 ) ,分为两组 ,Ⅰ组高度近视 (- 7 0 0~ - 10 0 0D) ,Ⅱ组超高度近视 (- 10 2 5~ - 2 0 0 0D)。对其重要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屈光回退 5 5眼 (2 1 4% ) ,切削偏中心 >0 5mm 2 3眼 ,角膜上皮下基质混浊 2级 33眼 (12 8% ) ,3级 5眼(1 9% ) ,4级 9眼 (3 5 % ) ,4级混浊者均为Ⅱ组 ,激素性高眼压 1个月发生率最高时 2 2眼 (8 6 % ) ,有 4眼停药后…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14岁,因双眼爆炸伤后疼痛、异物感、视力下降5小时入院。院外已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检查:VOD手动/30cm,VOS数指/50cm,双眼睑水肿,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片状剥脱,角膜浑浊、水肿,少许异物存留,球内未见异常。入院后再次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固体扫描式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美国产LightBladeTMⅡ型固体激光手术系统进行扫描式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180眼,随访2年,回顾性地分析疗效和并发症,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06例患者,平均年龄28.5岁.术前近视-6.25~-16.00D,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8.19±0.53D;固体激光PRK术后24个月-0.53±0.56D.平均角膜屈光力术前43.24±0.26D,术后40.22±0.44D.术后1、6、12和24个月,试图矫正和实际矫正屈光度相差±1.00D内分别为94.44%、90.55%、93.33%、92.11%,相差±2.00D内分别为98.33%、93.89%、98.33%、98.68%.术后2年,裸眼视力≥1.0占56.59%,≥0.5占94.74%,89.47%达到术前最好矫正视力,3.95%超过1~2行,6.58%下降1~2行.术后角膜Haze轻微,术后2年,88.16%角膜透明,不留痕迹,9.21%Ⅰ级Haze,2.63%Ⅱ级Haze.12眼屈光回退再手术.6眼激素性眼压升高,用药后控制了眼压.结论固体激光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没有发现威胁视力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民航招飞学生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值的差异及相关性, 探讨左右眼及不同屈光状态对参数变化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 收集2017年至2021年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地区2 567名招飞体检学生睫状肌麻痹前后电脑验光联合检影验光的屈光度值, 包括球镜(degree sphere, DS)、柱镜(degree cylinder, DC)和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 SE)。按不同屈光状态分为5组:高度近视组[-7.000 D, -6.125 D]、中度近视组[-6.000 D, -3.125 D]、轻度近视组[-3.000 D, -0.125 D]、正视组[0.000 D]、轻度远视组[+0.125 D, +3.000 D], 比较左右眼及不同屈光状态睫状肌麻痹前后DS、DC、SE差值;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差异采用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左右眼和不同屈光状态对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量的影响分别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和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睫状肌麻痹后DS和SE均较睫状肌麻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的临床矫正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对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后的高度近视≥—6.00 DS 25例(50只眼)、散光≥—2.50 DS 20例(40只眼),进行1周及1、3、6个月的视力观察;对圆锥角膜患者5人(10只眼)行3、6、12个月的视力及角膜曲率的观察。结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能有效的矫正屈光不正,且使圆锥角膜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不正和圆锥角膜安全有效,且优于框架眼镜。  相似文献   

19.
刘恒  吴燕  段烈英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0):1116-1117
有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矫正高度近视、薄角膜、干眼症或瞳孔较大不适合激光手术的一项新技术,该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逆性[1-2].我科于2011年1~12月对12例(24眼)高度近视患者实施有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无一例术后并发症发生,均达到预期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中国歼击机飞行员视觉及相关角膜参数,并与低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我空军应用的前景。方法选取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或角膜表面切削手术(PRK)的低度近视眼,分别观察裸眼视力、屈光状态、Astramax角膜地形图获得的波阵面像差,即总高/低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和球差,以及角膜前表面Q值、角膜曲率等角膜参数,与歼击机飞行员正视眼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RK和LASIK治疗≤-3.00D轻度近视眼,术后裸眼视力达到飞行员的标准;屈光状态,即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角膜的Q值没有改变;中央角膜曲率显著下降;术后总高/低阶像差和球差与飞行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SIK术后球差的增加显著高于PRK。结论 低度近视眼行PRK或LASIK术后裸眼视力、屈光状态、角膜的Q值可以达到飞行员的标准。但总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的增加可能严重影响视觉质量,LASIK较PRK对球差的影响更大。在选拔飞行员时,对做过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应该慎重。同时在屈光手术中如何减少和避免波阵面像差的改变,如何通过手术保持和提高视觉质量也是我们今后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