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置换(DFPP)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采用DFPP治疗的I型肾小球肾炎男性患者8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GBM抗体浓度、白蛋白、Ig G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治疗后GBM抗体浓度呈线性下降,下降斜率(-20.3±1.1)RU/ml/次。FIB下降平均值(49.2±7.9)%,而Ig G水平下降程度可以用指数形式表示。结论采用双重血浆置换清除可以同时有效清除Ig G和GBM抗体,还可清除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2.
双重血浆置换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与单纯血浆置换相比,双重血浆置换(DFPP)仅需少量血浆或白蛋白即可实现对致病抗体的清除。但DFPP用于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的效率和安全性尚不明确。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2008年收治并接受DFPP治疗的抗GBM病的全部患者,共8例。所有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同时进行每日或隔日一次DFPP,收集每次治疗前后的血样。用ELISA法检测DFPP前后的抗GBM抗体浓度,同时检测血IgG、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共进行53例次DFPP,每人最少治疗4次,最多9次。每次使用白蛋白或血浆量为(1.26±0.14)倍的人体血浆体积,使用OP-08W血浆分离器和EC-20W或30W血浆成分分离器。患者治疗前平均抗GBM浓度为(159.94±67.02)RU/ml,DFPP治疗后抗体呈线性下降(r=0.88-0.995),不同患者抗GBM抗体浓度下降斜率相似(-16.3RU/ml/次至-29.9RU/ml/次),平均斜率(-20.27±1.10)RU/ml/次。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置换液治疗后患者血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用8%白蛋白溶液置换对白蛋白没有影响。每次DFPP治疗后IgG水平和FIB水平均显著下降。IgG呈指数下降,而每次治疗后FIB下降(49.5±8.9)%。结论DFPP可以有效地清除抗GBM抗体和IgG。抗GBM浓度呈线性下降,有助于医生在治疗前估计清除抗体需要的DFPP次数。用高浓度白蛋白作为置换液可以避免血白蛋白下降。DFPP对纤维蛋白原也有很大清除,应该注意出血合并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置换(DFPP)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抗肾小球基底膜病(GBM)患者进行DFPP治疗,总结DFPP的护理要点,包括治疗前加强心理护理,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及早发现、及早纠正,严密观察机器各种参数的变化,尤其是血浆入口压和跨膜压,从而保证DFPP顺利进行。结果8例患者共进行53例次DFPP,治疗后血清抗GBM抗体全部下降至阴性(〈20RU/ml);8例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仅有1例次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反应。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能迅速降低血浆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滴度改善患者预后,护理干预可提高该治疗的寄伞件.  相似文献   

4.
1病例介绍患者女,42岁。因"发热伴尿色改变、排尿困难20 d,恶心、呕吐7 d"于2011年2月14日入院。患者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39℃,以夜间为主,偶有咳嗽,并伴小便颜色加深、排尿困难,无  相似文献   

5.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病是一种以抗GBM抗体沉积于肾脏或肺泡基底膜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肾功能急剧衰竭伴或不伴弥漫性肺泡出血。其主要诊断依据为血清或组织中检测出抗GBM抗体。该病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多数未经治疗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即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少尿、年龄>60岁、诊断时血肌酐>500 μmol/L、新月体百分数>75%、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等多种因素均与患者及肾脏预后不良相关。尽早采用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早诊断及明确影响患者和肾脏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这对控制抗GBM抗体病发展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检测在抗GBM疾病及其他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经间接免疫荧光(IIF)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GBM抗体均为阳性的患者114例,比较抗GBM抗体在抗GBM疾病及其他疾病中的分布和抗体滴度差异,探讨其与临床表现及病理间的联系。结果 114例抗GBM抗体阳性患者,包括抗GBM疾病99例(86.84%),其中抗GBM肾炎65例(57.02%)、Goodpasture综合征26例(22.81%)、抗GBM肾炎合并其他肾病8例(7.02%);非抗GBM相关疾病15例(13.16%)。Goodpasture综合征患者的男性、有机溶剂/工业粉尘暴露、咯血、合并少尿或无尿比例高于其他疾病组(P=0.022、0.014、0.001、0.001),抗GBM肾炎的吸烟比例小于其他组(P=0.006),抗GBM肾炎和Goodpasture综合征患者合并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ANCA)的比例小于抗GBM肾炎合并其他肾病和非抗GBM相关疾病组(P=0.014)。抗GBM疾病患者血肌酐、抗GBM抗体水平、合并新月体病例及新月体比例均高于非抗GBM相关疾病组(均P=0.001)。99例抗GBM疾病患者,抗GBM抗体水平与性别、年龄、合并咯血无关,与少尿或无尿、确诊时患者肌酐水平、肾小球中新月体比例呈正相关,与合并ANCA呈负相关。结论抗GBM抗体阳性主要见于抗GBM疾病中,特别是抗GBM抗体水平较高的患者,临床医生需及早诊断及鉴别诊断抗GBM疾病,及早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循环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是诊断肺肾综合症的重要手段。已有的检查方法,如琼脂内扩散,间接血凝,间接免疫荧光等试验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近期应用的放免法虽然较敏感,但需用同位素和昂贵仪器。作者等应用ELISA 法检查200名肾脏病患者的238份血清,有三名活动性肺肾综合症患者的7份血清呈阳性,且未发现有假阳性和假阴性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识别不同靶抗原的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抗体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以重组人a1、a2、a3、a4和a5(IV)NC1为固相抗原,测定97例抗GBM病患者血清中抗体的靶抗原,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表现的关系。69例患者血清进一步应用以正常人肾组织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检测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位置。隐匿性抗原表位的暴露采用6M尿素对组织切片进行预处理,天然暴露抗原表位的检测则以未经处理的组织切片作为底物。结果所有患者血清均识别a3(IV)NC1,56.7%患者同时识别a1(IV)NC1,43.3%患者识别a2(IV)NC1,53.6%患者识别a4(IV)NC1,85.6%患者识别a5(IV)NC1。抗a3(IV)NC1抗体的水平是患者确诊时的血肌酐水平(r=0.308,P=0.003)以及肾脏病理肾小球中新月体的比例(r=0.492,P0.05)的独立决定因素。识别a5(IV)NC1的患者血清对天然暴露的抗原表位的识别率较高(67.3%比30.0%,P=0.026),且抗a5(IV)NC1抗体的水平与细胞性新月体的比例呈正相关(P=0.013)。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阳性的患者,对a1(IV)NC1(7.3%比26.2%,P=0.011)和a4(IV)NC1(7.7%比24.4%,P=0.023)的识别率较低。结论抗GBM抗体的主要靶抗原位于a3(IV)NC1,其抗体的水平是肾脏损害程度的决定因素。天然暴露的抗原表位可能与a5(IV)NC1相关,其抗体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合并ANCA阳性的患者,其抗体识别的靶抗原较少。  相似文献   

9.
抗肾小球基底膜疾病(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是由抗GBM抗体介导的肾小球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伴或不伴肺出血为特征,也可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血管.本病发病率低,但起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差,未治死亡率达75%~90%,多死于肺出血或尿毒症[1].我科2004年7月-2008年1月收治了此类患者13例,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将护理经验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抗肾小球基底膜疾病(dome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是由抗GBM抗体介导的肾小球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伴或不伴肺出血为特征,也可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血管。本病发病率低,但起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差,未治死亡率达75%~90%,多死于肺出血或尿毒症。我科2004年7月-2008年1月收治了此类患者13例,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将护理经验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相关疾病是以循环中抗GBM抗体阳性和/(或)抗GBM抗体在肺和/(或)肾脏中沉积为特征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GBM抗体相关疾病是指循环中抗GBM抗体在脏器中沉积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抗GBM抗体相关疾病可以分为:急进性肾炎(RPGN)1型和Goodpasture病(GP)。RPGNⅠ型表现为抗GBM抗体阳性,  相似文献   

12.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是指循环中枢的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在脏器中沉积所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科收治了1例"Castleman病、抗GBM病"患者,经激素冲击、血浆置换、规律口服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一系列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放射免疫显像应用技术的进展,放射免疫显像除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外,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也日趋增多.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大量生产的任何一种相应半抗原和抗原的抗体片段,与RⅡ技术联合,已应用于临床免疫诊断和科学研究.它不仅能确定病灶的大小、范围、位置,还有助于早期发现原发病灶,提示病变组织学和病理学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2例抗肾小球基底膜病患者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好用药护理、双膜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结果 2例患者经治疗外周血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明显下降,血肌酐下降,肾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严密观察肾脏和肺的病变,及时准确地遵医嘱用药,并做好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积极预防双膜血浆置换治疗的并发症,是抗肾小球基底膜病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该院近3年来确诊的22例抗GBM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患者平均年龄(63±21)岁,其中12例为男性;(2)16例患者同时进行了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检测,其中2例为抗GBM抗体和ANCA双阳性;(3)8例患者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8例患者均有贫血及血肌酐的升高,7/8例患者有血尿和蛋白尿;(4)4例患者行肾活检,3/4例为新月体肾炎。免疫荧光呈典型的IgG、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线性沉积或颗粒样分布;(5)经免疫抑制治疗后,1例患者病情得到完全缓解,2例患者肾功能明显改善,脱离透析,2例患者肾功能部分缓解,仍需进行透析治疗,2例因并发终末期肾病仍需进行透析治疗,1例患者因合并肺出血而死亡。结论抗GBM病多发于老年人,免疫抑制疗法对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刘杰  陈小珍 《临床荟萃》2001,16(5):225-227
1 病历摘要1. 1 病史 患者男 ,2 1岁 ,农民 ,因发热、咳嗽、痰中带血、血尿1个月入院。起病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 ,于当地医院按“上感”治疗 ,症状无缓解 ,体温 37.5~ 38.5℃ ,以午后为著。发病 1周后出现肉眼血尿 ,色暗红 ,每日尿量 2 0 0 0 ml左右。无腰痛及双下肢水肿。诊断为“急性肾炎”对症治疗 ,症状无好转 ,并出现恶心、呕吐 ,尿量渐减少至 15 0~ 6 0 0 ml/d,以“急性肾衰”转入我科。1.2 体检  T 37.2℃ ,R 2 2次 /min,P 84次 /min,BP 12 0 /83mm Hg(1mm Hg=0 .133k Pa) ,体重 6 0 kg,身高 175 cm。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及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单纯糖尿病32例为正常蛋白尿组(A组)。收集DKD患者142例,依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和尿清蛋白肌酐比值(ACR)分为微量清蛋白尿组(B组)42例,临床蛋白尿组(C组)45例,慢性肾衰期(DKD3-5期)组(D组)55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ACA-Ig G、ACA-Ig A、ACA-Ig M、抗GBM抗体,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CRP、NGAL水平,胶体金增强免疫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行组间均数比较、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A组比较,B组ACA-Ig M、NGAL升高,C组ACA-Ig A、ACA-Ig M、抗GBM抗体、CRP、NGAL升高,D组ACA-Ig G、ACA-Ig A升高(P0.05);与B组比较,D组ACA-Ig A升高(P0.05);D组抗GBM抗体、CRP、NGAL均高于A、B、C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抗GBM抗体与Cys C、NGAL、ACR、CRP均呈正相关(r=0.344、0.478、0.320、0.301,P0.01);ACA-Ig A与Cys C、NGAL、CRP呈正相关(r=0.318、0.346、0.402,P0.01)。NGAL与Cys C、ACR呈正相关(r=0.776、0.501,P0.01);CRP与Cys C、ACR呈正相关(r=0.439、0.325,P0.01);NGAL、CRP与e GFR呈负相关(r=-0.575、-0.339,P0.01)。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GBM抗体、ACA-Ig A、ACA-Ig M是与DKD密切相关的风险预测因子。结论 ACA-Ig M是预测糖尿病早期肾脏损伤的有价值的指标。ACA-Ig A、ACA-Ig M和抗GBM抗体是DKD的风险预测因子。CRP、NGAL是DKD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其水平持续性升高加速肾小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儿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肾脏风湿科住院的诊断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13例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n=7)单纯给予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组(n=6)在此基础上联合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伯明翰血管炎评分(Birmingham vasculitis activity score,BVAS)评分、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评分、ANCA转阴情况及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的BVAS评分(对照组:19.71±4.33比11.57±2.64,t=4.247,P=0.001;观察组:20.50±5.85比7.17±2.56,t=3.552,P=0.005)及HRCT评分(对照组:4.57±1.40比2.57±1.51,t=2.384,P=0.034;观察组:4.17±1.17比0.83±0.65,t=5.583,P0.001)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而观察组BVAS评分(7.17±2.56比11.57±2.64,t=3.037,P=0.011)及HRCT评分(0.83±0.65比2.57±1.51,t=2.413,P=0.034)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ANC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7);2组患儿肾功能改善均不明显[对照组治疗前后肾小球滤过率:76.30(129.90,30.59)比98.88(141.89,43.10)ml/(min·1.73m~2),Z=0.943,P=0.346;观察组治疗前后肾小球滤过率:19.99(126.40,15.02)比17.80(145.19,12.45)ml/(min·1.73m~2),Z=0.689,P=0.491]。结论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联合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儿童ANCA相关性血管炎能够更有效的清除ANCA,能更明显的降低患儿血管炎活动度及促进肺部病变恢复。  相似文献   

19.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62岁,因"反复咯血20年,加重伴咳嗽、咳痰1个月"至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患者20年前无诱因出现咯血,应用止血药物治疗缓解,具体不详。20年间咯血时有发生,1个月前患者出现咯血加重(为整口鲜血),伴咳嗽,无发热、乏力、盗汗,近期体重无明显下降。体格检查:左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双肾区无叩击痛,心脏、腹部查体未见异常。2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