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术前计划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临床资料,术前用3D-slicer软件对头颅CT原始数据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准确测量脑内血肿的各项参数,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血肿清除术,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的可靠性和精确性。结果根据术前3D-slicer软件重建结果,均成功穿刺血肿达目标位置,并在神经内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本组手术时间21~75 min,平均37 min;术中失血40~100 ml,平均70 ml;术后CT复查提示血肿残留平均约2.71 ml,血肿清除率达93.8%,未发现颅内再出血及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3D-slicer软件可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提供客观、精确定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162例HICH患者,其中74例患者行3D-slicer软件辅助下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为内镜组,88例患者行CT定位下经皮微创穿刺引流术为穿刺组;比较两组穿刺到预先设定位置成功率、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FMA)评分、预后良好率。结果与穿刺组相比,内镜组穿刺至预设位置成功率、术后1d及3d血肿清除率均明显增高(P0.05)。内镜组术后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穿刺组(P0.05)。术后3个月,内镜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穿刺组(P0.05),ADL评分、FMA评分明显高于穿刺组(P0.05)。内镜组预后良好率为82.43%,明显高于穿刺组的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slicer软件进行HICH神经内镜手术的术前准确定位准确可靠,简便易行。3D-slicer软件辅助下神经内镜手术相较于经皮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够改善患者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高血压性脑出血120例,依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血肿完全清除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和GOS 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小骨窗开颅术相比,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一种简单实施、有效的、标准的经冠状缝-额中回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标准化流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按统一标准实施的经冠状缝-额中回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48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术中未使用神经导航及3D-slicer等软件辅助定位。结果 术后24 h内复查头CT显示残余血肿量中位数为2.4(1.1~3.9)ml;血肿清除率中位数为94.0%(90.0%~98.0%)。无术后再出血。出院时GCS评分中位数为13(11~14)分。术后随访6~30个月(中位数15个月),mRS评分0~2分35例,3~4分10例,5~6分3例。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冠状缝-额中回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术方式,无需神经导航及3D-slicer等软件辅助定位,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基底节区脑出血应用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时机不同将患者分为超早期组(发病时间<6 h,50例)和早期组(发病时间6~24 h,46例)。2组患者均在3D-slicer辅助下行神经内镜手术,对比其并发症、临床预后及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 结果超早期组患者的再出血、颅内感染与早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炎、应激性溃疡发生人数少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的GOS评分中轻度残疾多于早期组,重度残疾少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在术后第7、14天脑脊液中NSE的含量低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早期应用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减少脑出血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不增加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外科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采用个体化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8—2014‐02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内镜微创组与开颅血肿清除组,2组均31例,内镜微创组采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引流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不良反应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评分。结果内镜微创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明显较开颅血肿清除组少( P<0.05),二者引流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微创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23%、3.23%、0,与开颅血肿清除组6.45%、6.45%、3.2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内镜微创组血肿清除率明显较开颅血肿清除组低(P<0.05),内镜微创组Ⅰ级患者占54.84%,较开颅血肿清除组的29.03%高( 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微创、高效等优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并发症少,血肿清除率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Slicer联合Sina软件在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应用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资料,运用3D-Slicer软件对颅内血肿和头颅轮廓进行虚拟重建,运用手机Sina软件准确勾画出颅内血肿体表投影,设计合适穿刺路径,进而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并评估术后疗效。结果 18例病人均实现血肿体表定位,工作鞘均能穿刺至预设的血肿位置,经神经内镜观察证实,并完成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90%13例,80%~90%3例,70%~80%2例,平均血肿清除率为90.3%。无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发生肺部感染2例。根据术后3个月随访GOS评价预后:恢复良好5例,轻度残疾11例,重度残疾2例。结论3D-Slicer联合Sina软件可为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提供快速、简便、准确、可靠的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通B超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中等量(30~50 ml)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将手术病人分为术中B超组(n=22)及常规组(n=29),比较两组血肿穿刺成功率、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GOS。结果术中B超组血肿穿刺成功率为95.2%,血肿清除率为(93.4±3.4)%,术后6个月GOS(4.0±0.9)分,均优于常规组。结论普通B超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在中等量脑出血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及血肿清除率,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Supratentorial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HICH)的优势,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8例SHICH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其微创手术方案分成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单纯显微镜下微创手术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骨窗面积、骨窗与血肿投影重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通过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筛选出可能影响SHICH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与单纯显微镜下微创组相比骨窗与血肿投影重合率、血肿清除率增高,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3月GOS评分明显提升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术前血肿体积及手术血肿清除率、血肿部位、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综合康复治疗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2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内镜手术组(140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清除血肿)和显微手术组(140例,采用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结果 内镜手术组血肿完全清除率(74.3%)明显高于显微手术组(60.0%,P<0.05)。内镜手术组再出血发生率(1.4%,2/140)明显低于显微手术组(6.4%,9/140;P<0.05)。出院时,内镜手术组GOS评分明显优于显微手术组(P<0.05)。术后1年,内镜手术组mRS评分明显优于显微手术组(P<0.05)。结论 相较于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血肿清除效果较好,再发出血较少,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HICH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与开颅组,每组54例。观察2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对比2组患者术后3周的GC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预后分级差异。 结果内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内镜组中意识清醒及轻度意识障碍患者的数量多于开颅组,重度意识障碍及深昏迷或脑死亡的患者数量少于开颅组;且术后6个月时内镜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的扩大翼点入路去大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式相比,神经内镜技术提高减少了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在手术治疗HICH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50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50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观察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血肿清除率明显提高(P<0.05),术后血清TNF-α、IL-6、PCT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74.00%,37/50)明显高于对照组(40.00%,20/50;P<0.05)。结论 与开颅血肿清除相比,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个体化手术治疗对不同部位高血压性脑出血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71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小骨窗组(320例,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大骨瓣组(232例,采用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治疗)及外引流术组(160例,采用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术后1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近期预后。结果 术后1 d,小骨窗组,大骨瓣组,外引流术组血肿清除率分别为(82.69±1.69)%,(90.55±1.65)%,(77.25±1.58)%;术后1个月,分别为(90.18±1.85)%,(90.34±1.65)%,(90.25±1.71)%。术后1个月,小骨窗组,大骨瓣组,外引流术组GOS评分分别为(4.01±0.69)分,(3.98±0.75)分,(4.12±0.71)分。结论 个体化手术治疗对不同部位高血压性脑出血近期预后存在一定影响,选择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小骨窗联合Viewsite脑牵开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HICH患者118例,其中53例采用小骨窗联合Viewsite脑牵开器显微手术(微创组),另65例行常规骨瓣开颅、皮质造瘘直视下手术(对照组),对比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并于6个月后随访进行GO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血肿清除率提高、NICU住院时间缩短、术后14 d GCS评分提高,而术后气管切开率、术后7 d水肿面积及肺部感染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侧脑室外引流例数、留置时间、颅内感染率及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微创组患者的GOS评分及mRS分级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显微镜辅助下小骨窗联合Viewsite脑牵开器手术治疗HICH具有出血创伤小,血肿清除彻底,且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抽吸及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33例HICH患者,其中10例采用机器人辅助下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抽吸及引流术治疗(机器人组),12例采用CT辅助定位微创穿刺抽吸及引流术治疗(CT定位组),另11例行常规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手术组的手术时长、血肿清除率、使用尿激酶次数、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3组患者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率、NICU住院时间、甘露醇使用时间、72 h脑水肿体积以及入院即刻和术后1、3、5、7、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率降低、NICU住院时间减少、甘露醇使用时间缩短、72 h脑水肿面积减小、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定位组比较,机器人组血肿清除率提高,使用尿激酶次数减少,引流管留置时间缩短,肺部感染率降低,NICU住院时间减少,甘露醇使用时间缩短,72 h脑水肿体积减小,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机器人辅助下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抽吸及引流术治疗HICH能更彻底清除血肿、减少术后并发症,更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微创术结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66例HIC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术结合LCFD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结合LCF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和预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分析影响术后预后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的GCS、GOS、ADL、ESS评分及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与子女同住、吸烟、饮酒、脑出血量、脑中线移位、脑出血到手术时间、破入脑室为脑出血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术结合LCFD对HICH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的预后较好。同时应及时对患者是否与子女同住、吸烟、饮酒及脑出血量、脑中线移位、脑出血到手术时间、破入脑室进行了解与监测;并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NAMIEH)、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SWCEH)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LBFEH)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术后再出血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NAMIEH组38例、SWCEH组45例与LBFEH组51例。记录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14 d出血量、GC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后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并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3组患者术前出血量、GCS评分、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7、14 d出血量、GCS评分、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14 d出血量及NIHSS评分均依次明显降低,GCS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依次明显升高,且组内任意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MIEH组、SWCEH组再出血、血肿残留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分别明显低于LBFEH组,NAMIEH组再出血发生率(10.53%)、血肿残留发生率(5.26%)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79%)均明显低于SWCEH组(P<0.05)。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为因变量,对单因素分析中的可能术后再出血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收缩压、发病至手术时间、血肿形状、破入脑室、术前出血量、术前GCS评分、术前NIHSS评分、术前Barthel指数、凝血功能异常、术后并发症及总住院时间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NAMIEH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SWCEH及LBFEH,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降低再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合并糖尿病、术前收缩压、发病至手术时间等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清除幕上脑实质内血肿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02-2017-01收治的高血压幕上脑实质内出血且手术清除血肿的6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4例在常规直切口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治疗组30例在内镜下完成。结果对比2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清除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可见治疗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所用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手术血肿清除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1个月后随访患者ADL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脑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幕上血肿的治疗效果,不低于显微镜下微创清除血肿,治疗效果同样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制鹭嘴式神经内镜鞘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3例高血压性脑室出血的临床资料。在鹭嘴式神经内镜鞘辅助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21例(内镜组),单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42例(引流组)。结果 内镜组术后血肿清除<60%有1例,60%~90%有9例,>90%有11例;引流组术后血肿清除<60%有40例,60%~90%有1例,>90%有1例;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明显优于引流组(P<0.01)。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76%,1/21)明显低于引流组(30.96%,13/42;P<0.05)。术后 6个月,内镜组预后良好率(85.71%,18/21;ADL分级Ⅰ~Ⅲ级)明显高于引流组(52.38%,22/2;P<0.05)。结论 对于高血压性脑室出血,自制鹭嘴式神经内镜鞘能扩大操作空间,可提高神经内镜手术血肿清除率,减少并发症,明显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