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蒙药乳腺-I号对实验性乳腺增生大鼠血脂代谢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疾病模型组。模型组通过肌肉注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方法复制大鼠乳腺增生模型。将乳腺增生大鼠随机分为三苯氧胺组,蒙药乳腺-I号低、高剂量组,模型组。各组大鼠连续给药30 d后测定体质量、第2对乳头直径,检测血清血脂水平及血清激素水平,取乳腺组织做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蒙药乳腺-I号组大鼠乳头直径明显小于模型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血清TC、TG、LDL-c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清P、T含量明显降低(P<0.01),PRL显著升高(P<0.05)。蒙药乳腺-I号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清TC、TG、LDL-c、E2显著降低(P<0.05或P<0.01),FSH显著升高(P<0.01),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镜下可见蒙药乳腺I号组乳腺小叶数及小叶腺泡数均少于模型组,乳腺腺泡数目及腔内分泌物较少,部分可接近正常大鼠的乳腺结构腺泡。结论蒙药乳腺-I号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乳腺增生大鼠血脂水平及激素水平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围刺配合电针对乳腺增生大鼠血清性激素含量及雌孕激素比值(E2/P)、乳腺组织形态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4组。采用己烯雌酚联合黄体酮肌注的方法进行造模,于末次治疗后测定血清E2、P、PRL、T含量,计算E2/P比值;取大鼠第2对乳房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表现。结果 E2: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P: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PRL: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与三苯氧胺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与三苯氧胺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E2/P: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与三苯氧胺组比较有下降趋势,更接近正常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乳腺组织形态:针刺组和三苯氧胺组大鼠乳腺组织的病理表现相似,与模型组比较改善明显。结论围刺配合电针具有降低模型大鼠血清E2、PRL、T,升高P,调节E2/P紊乱,改善乳腺组织病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肝舒乐片对大鼠乳腺增生病模型病理形态及血清性激素的影响,探讨该药对乳腺增生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右下肢肌肉注射雌、孕激素建立乳腺增生病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乳癖消组、肝舒乐组、疏肝组、健脾组6组,每组12只,运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透射镜观测各组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性激素含量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乳头竖起、较坚实、充血,增高,乳房增大,镜下乳腺增生呈弥漫性,无局部包块,腺泡和小叶显著增加,脂肪和结缔组织明显减少,腺泡腔和腺导管腔明显扩张,腺泡腔内含分泌物及脱落的细胞;雌二醇(E2)、泌乳素(PR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5),孕酮(P)明显低于正常组(P&lt;0.05);肝舒乐组显著改善其病理形态,E2和PRL明显降低(P&lt;0.05),接近正常水平,P明显升高(P&lt;0.05);乳癖消组次之,E2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水平(P&lt;0.05),P、PRL无明显改善(P&gt;0.05);疏肝组、健脾组更次之,E2、P、PRL均无明显改善(P&gt;0.05)。结论:肝舒乐片对模型动物的病理形态、血清性激素紊乱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乳核速消胶囊对大鼠乳腺增生病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乳核速消胶囊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作用,探讨其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用肌注外源性苯甲酸雌二醇及黄体酮的方法复制大鼠乳腺增生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组织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生殖激素三项(E2,P,PRL),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变化。结果乳核速消胶囊治疗组大鼠的乳腺增大和腺泡、导管增生均显著轻于模型组;血浆雌二醇、乳腺组织中ER和PR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血浆黄体酮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乳核速消胶囊对大鼠乳腺增生具有抑制作用,其机理与调节实验性大鼠性激素的血浓度及其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肝舒乐片对大鼠乳腺增生病模型病理形态及血清性激素的影响,探讨该药对乳腺增生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右下肢肌肉注射雌、孕激素建立乳腺增生病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乳癖消组、肝舒乐组、疏肝组、健脾组6组,每组12只,运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透射镜观测各组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性激素含量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乳头竖起、较坚实、充血,增高,乳房增大,镜下乳腺增生呈弥漫性,无局部包块,腺泡和小叶显著增加,脂肪和结缔组织明显减少,腺泡腔和腺导管腔明显扩张,腺泡腔内含分泌物及脱落的细胞;雌二醇(E2)、泌乳素(PR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孕酮(P)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肝舒乐组显著改善其病理形态,E2和PRL 明显降低(P<0.05),接近正常水平,P明显升高(P<0.05);乳癖消组次之,E2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水平(P<0.05),P、PRL无明显改善(P>0.05);疏肝组、健脾组更次之,E2、P、PRL 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肝舒乐片对模型动物的病理形态、血清性激素紊乱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乳乐冲剂对乳腺增生(MGH)大鼠血清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及其受体PRLR、ER、PR在乳腺组织中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为筛选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针刺组11只、乳乐组10只和针药组9只。采用外源性激素联合刺激制备MGH模型。针刺组取甲、乙两组穴,1组/次,同时予以1.5mL/100g蒸馏水灌胃干预;乳乐组灌服乳乐冲剂,1.5mL/100g,同时予以抓取干预;针药组治疗方法同针刺组和乳乐组。治疗及干预措施均为1次/d。连续治疗30d后腹主动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PRL、E2、P水平;光镜下观察乳腺组织HE染色切片和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组织PRLR、ER、PR阳性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乳腺组织增生明显,血清PRL、E2含量及乳腺组织PRLR、ER、PR阳性表达积分显著升高(P0.01),P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乳腺组织增生均有改善,PRL、E2含量及PRLR、ER、PR阳性表达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P0.01),P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且针药组PRL、E2含量及PRLR、ER、PR阳性表达积分较针刺组、乳乐组降低更显著(P0.05),P含量的升高也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乳乐冲剂、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外源性雌、孕激素所致大鼠MGH均有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PRL、E2含量,升高P含量,抑制PRL与PRLR的结合,降低乳腺组织ER、PR表达水平,从而间接抑制E2水平有关。针药组总体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香舒丸对乳腺增生大鼠的改善作用,探讨其治疗作用的性激素调节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他莫昔芬组(3 mg·kg~(-1))及香舒丸低、中、高(2.26、4.52、9.04 g·kg~(-1))剂量组,每组10只。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与黄体酮复制乳腺增生大鼠模型。大鼠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90 d。以游标卡尺测量大鼠第2对乳头的高度、直径;HE染色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雌二醇(E_2)、孕酮(P)、泌乳素(PRL)含量;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α+β)、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乳房直径和乳头高度明显增加(P 0.01);乳腺小叶体积增大,小叶内腺泡数量增多,导管扩张,腺上皮增厚;血清中E_2、PRL含量明显升高(P 0.01),P含量明显降低(P 0.01);乳腺组织中ERα、PR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 0.01),ERβ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 0.01)。与模型组比较,香舒丸各剂量组大鼠乳头高度和直径均明显下降(P 0.01);乳腺小叶腺泡数减少,导管直径明显减小;血清中E_2与PRL含量明显降低(P 0.01),P含量明显升高(P 0.01);乳腺组织中ERα、PR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 0.05,P 0.01),ERβ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 0.01)。结论香舒丸可能通过调节性激素水平和乳腺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从而发挥抗大鼠乳腺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乳腺康对乳腺小叶增生大鼠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中药乳腺康对乳腺小叶增生大鼠乳腺组织及性激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黄体酮肌注30天造模 ,分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 (喂以白开水 ) ,三苯氧氨组[2mg·(100g·d)-1]和乳腺康组[1.44g·(100g·d)-1] ,以2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乳头直径变化,血清雌激素(E2) ,孕激素(P) ,E2/P及睾酮(T)指标,并观察大鼠第二对乳房组织病理切片变化。结果:经中药乳腺康治疗后大鼠乳头直径、乳腺缩小(P<0.01);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增高(P<0.05);能降低大鼠血清孕激素(P<0.05),睾酮含量明显降低(P<0.01);光镜下乳腺小叶数目、小叶腺泡数明显减少 ,腔内分泌物减少。结论:乳腺康对雌激素引起大鼠乳腺增生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消癖煎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索其治疗机理。方法:60只雌性未孕Wistar大鼠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的方法建立大鼠乳腺增生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枸橼酸他莫昔芬1.8 mg/kg)和消癖煎高、中、低剂量组(2.65、5.30、10.60 g/kg),每组10只。各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30 d)后,测量各组大鼠第二对乳头的高度及直径;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含量;取下第二对完整的乳房,光镜下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形态。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乳头直径和乳头高度明显增加(P<0.05);消癖煎高、中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大鼠乳头直径、乳头高度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E2、PRL水平明显升高(P<0.05),P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给药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模型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消癖煎低剂量组P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均P<0.05),且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空白对照组大鼠乳腺组织基本无增生现象;模型对照组大鼠乳腺组织出现乳腺小叶体积增大、腺泡上皮增生等明显的病理变化,乳腺增生病理分级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严重(P<0.05);各给药组大鼠乳腺增生情况均得到改善,乳腺增生病理分级较模型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结论:消癖煎可减轻乳腺增生模型大鼠乳腺组织的增生情况,这种作用可能与对体内激素水平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MGH模型大鼠乳腺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华  赵娴  郭新荣 《陕西中医》2008,29(7):909-910
目的:研究针刺对乳腺增生(MGH)模型大鼠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影响。方法:将雌性未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自愈组(C组)和针刺治疗组(D组),观察针刺对大鼠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的含量、乳腺组织中的ER和PR的影响,从内分泌方面揭示针刺治疗本病的部分机理。结果:E2含量B组高于A组(P<0.05),C、D组明显低于B组(P<0.05);ER阳性表达积分B组极显著高于A组(P<0.01),B、C组间无差异(P>0.05),D组明显低于C组(P<0.05);P含量各组间无差异,PR阳性表达积分B组极显著地高于其他三组(P<0.01),C组高于D组(P<0.05)。结论:针刺可调节雌激素含量,抑制ER、PR阳性表达,使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弱雌激素在靶细胞的生物学效应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桦  于澎  于淼 《针刺研究》2007,32(3):203-206
目的:观察电针对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分析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7例中老年女性患干燥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8周,选穴为肾俞、太溪、合谷、廉泉、百会、三阴交、血海。对照组用西药治疗8周,药物为羟氯奎(每日6 mg/kg),转移因子口服液(3次/日,每次1支),维生素(B1、B2、C、鱼肝油,3次/日,每次1片),匹鲁卡品(20 mg/日)。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采集静脉血,检测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性激素水平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善的关系。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性激素指标比较,其中雌二醇(E2)、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症状也随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而改善。结论:电针能够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紊乱的性激素水平,其疗效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12.
消瘀通络散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形态与内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拟消瘀通络散对乳腺增生大鼠乳头直径、高度,血清E2/P、PRL、T水平以及乳腺组织形态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4组。采用己烯雌酚联合黄体酮肌注的方法进行造模。中药组给予自拟消瘀通络散50mg/d,西药组予三苯氧胺1.8mg/kg,均灌胃治疗,1次/d,共30d。于治疗前后测量各组大鼠第2对乳头直径、高度,测定血清E2、P、PRL、T水平,计算E2/P数值,取大鼠第2对乳房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表现。结果:治疗后乳头直径、高度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2组之间比较,中药组低于西药组(P0.05)。血清各激素水平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血清E2/P、PRL、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学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乳腺组织病理表现相似,与模型组比较改善明显,与正常组相近。结论:自拟消瘀通络散具有缩小模型大鼠乳头直径、高度,改善内分泌紊乱状态和乳腺组织病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膜加微波照射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中药药膜、微波照射和药膜加微波照射对乳腺增生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苯甲酸雌二醇配合应用少量黄体酮肌肉注射,建立乳腺增生病大鼠模型。于造模后2周外敷药膜和微波照射,并于给药和照射前后测量大鼠第2对乳头直径,放免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和催乳素(PRL)浓度,镜下观察乳腺增生的病理改变,计算乳腺增生率。结果 中药药膜能显著降低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程度,抑制乳腺增生,乳腺增生率分别为23.4%和20.9%,并可调节E2和P浓度,降低PRL水平,病理组织学结果提示中药药膜组和药膜加照射组可明显减轻乳腺增生。结论 中药药膜外敷和药膜外敷加微波照射能降低乳腺增生程度,具有一定的防治乳腺增生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对去势大鼠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内雌激素受体(ER)水平的影响。方法:以雌性成年未孕SD大鼠为对象,设更年I号组、针刺组、针药结合组、更年康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E2、FSH、LH的含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内ER的含量。结果:(1)去势大鼠血清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FSH和L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各组大鼠E2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FSH和LH水平明显下降,但以针药结合组作用最为显著。(2)去势后大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ER的含量比对照组明显下降,经针刺或更年I号及针药结合治疗后3组大鼠淋巴细胞ER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明显上升,但以针药结合组作用最为明显,与更年I号和针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更年康对照组对淋巴细胞ER无明显影响。结论:针刺和更年I号不仅能提高去势大鼠血清E2水平,降低促性腺激素LH、FSH水平,而且可以上调免疫细胞ER的含量,而针药结合组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针刺改善大鼠胚泡着床障碍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针刺对胚泡着床障碍大鼠胚泡着床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早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针刺组,观察各组大鼠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放免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4)及泌乳素(PRL)的水平;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着床点孕激素受体(PR)及泌乳素受体(PRLR)表达的差异。结果 针刺组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0.01),模型组血清P4、PRL水平、PR、PRLR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和针刺组(P〈0.05)。结论 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鼠胚泡着床,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调节大鼠体内性激素及其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乳安片对大鼠乳腺增生及调节激素水平的研究。[方法]建立大鼠乳腺增生模型,灌胃给予乳安片(高、中、低3个剂量组)4周,测定乳头直径及长度,计算乳头体积;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及睾酮(T)含量。取胸前第1、2对乳房乳腺、子宫卵巢称质量,计算脏器系数;取乳腺组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乳安片高、中、低剂量组能够显著减小乳腺增生大鼠乳头直径、长度及乳腺体积,显著减轻乳腺质量、乳腺系数和子宫卵巢系数;明显降低乳腺增生大鼠血清E2、PRL和E2/P含量,增加血清中T和P含量;减少乳腺小叶数、小叶腺泡数、乳腺腺泡数目及腔内分泌物。[结论]乳安片能够通过调节乳腺增生大鼠的性激素水平,改善增生乳腺的形态学变化,对大鼠乳腺增生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热敏灸和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热敏灸和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34例)和针刺组(32例),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泌乳素(PRL)、孕酮(P)的变化。半年后随访了解其复发率,采用《现代中医乳房病学》有关乳腺增生评分表为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肿块的质地、大小、范围、触痛、疼痛等进行计分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8.2%,针刺组为65.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能降低E2、PRL水平,治疗组优于针刺组(P〈0.05),而对P水平的影响,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热敏灸组复发率明显低于针刺组(P〈0.01)。结论 热敏灸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针刺法。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雌激素及骨密度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阐明针刺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雌激素含量及骨密度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骨质疏松的机理。方法:将健康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对其它组大鼠进行摘卵巢手术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针刺组采用30号针刺入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连接电针,刺激频率为1-3Hz,波形为疏密波,波宽1ms,强度0.7-1.0mA,每日1次,每次电针持续20min;西药组灌服浓度为5%的尼尔雌醇,每只灌服5mL/周,其它时间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同时灌服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摘眼球取血,取左侧股骨。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股骨骨密度(BMD),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含量。结果:正常组、针刺组、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BMD显著增高(P<0.01),血清E2显著增高(P<0.05),体重显著降低(P<0.01)。正常组、西药组、针刺组之间BMD及血清E2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能够增加去势大鼠BMD、血清E2水平,提示这一作用是针刺治疗骨质疏松的机理之一。本实验还表明,针刺可明显降低大鼠体重,这为绝经后肥胖的针灸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取8只做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鸡Ⅱ型胶原和弗氏不完全佐剂制备RA模型。造模成功后,选取其中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泼尼松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电针组每日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30min/次,连续治疗10d。泼尼松组每日灌胃醋酸泼尼松龙0.1mL/10g。分别在造模前后和治疗结束后测量大鼠左踝关节直径,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的TNF-α、IL-1β和ICAM-1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踝直径和血清TNF-α、IL-1β和ICAM-1的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电针和泼尼松治疗后的大鼠踝直径和血清TNF-α、IL-1β和ICAM-1的含量均降低(P0.05);电针组与泼尼松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RA大鼠具有治疗作用,有效减少血清TNF-α、IL-1β和ICAM-1的分泌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