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座落在番禺县南村,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历时五年建成。园主人邬彬,字燕天,是番禺南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考中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为七品员外郎。其两个儿子也先后中举。一家有三个举人是件十分荣耀之事,故在乡中大治居室。邬彬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2)
文章简要阐述了位于广州市的余荫山房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主要分析它的平面布局、空间组织语言、水景与植物的运用,最后总结出余荫山房小中见巧、巧中见奇、自然清新的艺术特征,说明它是岭南园林的精品。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特点和逻辑,探讨从语言学的角度解读余荫山房建筑艺术的可行性。文章对余荫山房的地形、建筑构件、装饰、配景等建筑要素进行语法、语义和语用的探讨,归纳出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特点,结合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心理逻辑的分析方法,递归出其中的深层原因。余荫山房在传统建筑语言和地域建筑语言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建筑语言,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形式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园主人的心理因素3个方面。余荫山房创新的建筑语言和其中的3种逻辑,可以拓宽余荫山房建筑艺术的研究视野,作为研究岭南传统建筑语言形成机制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添赐 《中外建筑》2024,(2):112-115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园瑰宝,是造园学的第一部传世专著。文章旨在从《园冶》探析余荫山房的营造,根据《园冶》中的屋宇、掇山和借景三方面,研究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古典园林——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通过对余荫山房布局、屋宇营造、掇山景观和借景营造的详细讨论,总结出随曲合方的空间布局、因境选形的掇山营造以及务实与归隐的借景意境。结果表明,《园冶》对余荫山房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岭南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文章延续补充了《园冶》应用于中国园林的研究,然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园冶》与岭南庭园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曹劲 《中国园林》2004,20(6):36-39
通过对番禺余荫山房第一期保护规划方案的分析,探讨如何借鉴岭南传统园林中独特的造景手法与审美意蕴,使新园林在功能上满足现代游览之需,同时又注意新、老区域在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糅合衔接,在协调与对比之间找到平衡.  相似文献   

6.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番禺南村镇,建造于1867~1871年,占地面积不足三亩,理景借小求精,为岭南古代名园精品,"如文之言简意赅,创造了以少胜多、文人写意之自然山水美" 1)。作为存世不多的岭南名园遗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将从景面文心、布局有章、理微求精、植物特色四方面对其造园意匠进行梳理和提炼。  相似文献   

7.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番禺南村镇,建造于 1867~1871 年,占地面积不足三亩,理景借小求精,为岭南古代名园精品,“如文之言简意赅,创造了以少胜多、文人写意之自然山水美” 1)。作为存世不多的岭南名园遗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将从景面文心、布局有章、理微求精、植物特色四方面对其造园意匠进行梳理和提炼。  相似文献   

8.
谢芳 《浙江建筑》2010,27(12):5-8
岭南园林在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渊源上的特殊性,使之在园林的布局、空间组织、水石运用和花木配置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小中见巧,巧中见奇,美观实用,方寸间将造园艺术集大成,并融汇岭南世俗文化,是岭南园林的精品。  相似文献   

9.
岭南传统庭园是应对湿热气候的智慧结晶,目前学界对其遮阳设计要素的研究仍有待深入。以岭南传统庭园典型案例之一——四大名园中的余荫山房为例,基于夏季现场微气候测试和热感觉问卷调研,运用SPSS量化分析人体主观热感觉和庭园客观微气候测试指标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数据比较各测点空间的遮阳设计要素,尝试挖掘夏季人体热感觉和遮阳设计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结论如下:(1)在夏季余荫山房中,约84.5%的游客表示庭园中太阳辐射可以接受;(2)黑球温度与热舒适投票、太阳辐射舒适和太阳辐射可接受投票都有较好的相关性;(3)夏季庭园中,对应热舒适的黑球温度约28.48~37.16℃;对应太阳辐射热舒适的黑球温度约27.60~39.11℃;(4)遮阳设计要素包括遮阳分区、遮阳覆盖率、遮阳类型、遮阳构造,其中:遮阳分区、遮阳覆盖率对热感觉投票和微气候测试指标有整体性影响;水平遮阳进深显著影响热感觉(TSV);遮阳类型影响黑球温度(Tg),从降低庭院Tg值的角度,复合遮阳最佳,其次是水平遮阳;空间高宽比显著影响遮阳效果稳定性;(5)余荫山房实测中,长波辐射占总辐射能的极小部分,几乎可忽略不计。本研究以期为岭南传统庭园遮阳设计及遮阳要素导控提供研究方法和设计目标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造园难,品园亦难。不同的游览路线影响着视觉空间属性的概括与描述。园以景盛,景以游异,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余荫山房“公园化”前后空间组构、游园序列的分析研究,以多维视角发掘最佳游赏体验规律。研究表明:空间意向生成的结构与层次越贴近园主的思想境界,越能全面的了解空间结构、个性与意蕴。从“游园”看“造境”,句法视野下的游园组织与空间赏析,能挖掘传统造园艺术营造手法的背后暗藏“观”与“游”的时空博弈,为后期整体性景观更新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魏真  朱钟炎 《城市建筑》2014,(26):138-138
豫园是明清园林的典范,其造园艺术妙不可言。本文从建筑布局、结构构架、空间序列、植物配置角度,重新审视了一代名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豫园是明清园林的典范,其造园艺术妙不可言。本文从建筑布局、结构构架、空间序列、植物配置角度,重新审视了一代名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段建强  张桦 《风景园林》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赵迪  张龙  刘佩怡 《风景园林》2017,24(5):107-115
赅春园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是清漪园早期建造的园林建筑群,现存遗址。该园写仿江南金陵永济寺,抽象地写意镇江的金山和焦山,园林建造巧借天然岩壁、重塑山形地势,营造出攀登山林、一览全景之气势。园内山石设计巧妙运用留山、凿山与掇山等手法,其中清可轩与天然石壁意趣相得,为全园点睛之笔。园内文化内涵深厚,兼具儒、道、释等多元文化,是乾隆皇帝圣王理想的物化体现。本文通过对赅春园进行文献考证、实地调研、测绘和复原设计等研究内容,对其造园艺术进行分析,并探析造园主人乾隆皇帝的园林审美,进而推动万寿山后山遗址群的保护与展示工作。  相似文献   

15.
崔陇鹏  胡平  张涛 《中国园林》2020,36(12):129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是晋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仙境。研究清同治《桃源洞全图》,以“空间结构关系”和“空间营造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图式语言对桃花源图进行结构分析,梳理《桃花源记》诗词与桃花源图像的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关系,将景观以字、词、词组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与组合分析,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并对概念、想法、结构、关系等进行简化组织和图式语言表达,以求诠释古人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还原古代桃花源文化景观形态,并对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周宏俊  宋霖  黄晓 《风景园林》2018,25(11):23-28
以寄畅园的借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寄畅园外部山林地造园环境的基础上,剖析寄畅园借景的景观与空间特征,以及这一借景景观与地形环境的关联性,揭示水系山势纵横之间的正面全景与侧面景深的组合关系,并在对拙政园、赖久寺庭园等中日园林布局的例证分析中,展现所隐含的山水因借的布局模式。同时梳理历史文献中关于寄畅园借景的变迁过程,指明园林布局对借景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畅春园作为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之一,是平地造园的典范,也是一座以植物景观为主的皇家园林。通过对游记、御制诗词、宫廷画和楹联匾额等史料进行考证,得出畅春园已知植物种类32种及大致分布位置。以此为基础对畅春园植物景观特色进行分析,认为畅春园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既因地制宜地使用北京乡土植物,也引种了南北方的观赏植物,同时注重生产性植物的运用;在植物配置方面,畅春园四季之景各异,植物与建筑和山水结合凸显文化性,强调空间感;在植物文化意境方面,楹联匾额中的植物文化反映出士大夫文人品格,整体则体现出江山永固、君怀天下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郭维  孟祥彬 《中国园林》2021,37(1):44-49
以清漪园后山园中园为研究对象,借助已有的图纸及数据资料,结合现场实测,以平格为媒介研究其空间布局中的手法与规律.研究表明,后山园中园的场地尺度与空间布局中体现了明显的模数思维,且大量使用象征皇家身份与地位的"九""五"2个数字整合模数体系;主要厅堂的轴线是平格构建的起始线;场地中直线型与曲线型边界线均由遵从模数关系的平...  相似文献   

19.
严敏 《风景园林》2020,27(7):121-127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鲍润生 《中国园林》2024,40(7):125-131
西花园是畅春园的附属园林,在清代承担畅春园的 部分园居理政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历史 变迁,西花园到今天已经全园不存,由于考古发掘有限、史料 缺失,难以复原出清代西花园的格局。结合样式雷图档、文字 史料、测绘资料,尝试对西花园的地理位置进行考证,并对其 平面布局进行初步探讨,还原重点建筑组群的格局,对比畅春 园和西花园的异同,有助于深入认识西花园的全貌,具有一定 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