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β-七叶皂甙钠对缺血再灌注骨骼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缺血再灌注骨骼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建立左后肢缺血模型,缺血3.5h的肢体恢复血流前30min内自腹壁浅动脉灌注林格氏液,含β-七叶皂甙钠的林格氏液各15ml,然后恢复肢体血流循环3h。实验结束后测量左右胫前肌最大强直收缩、抽取左侧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酸肌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取左胫前肌标本作病理及电镜切处检查,以本院1998-2001年57例上臂,前臂、腕部、手掌及下肢离断得为观察对象, 术后用β-七叶皂甙钠治疗者31例为试验组,对照组26例采用传统疗法,观察病人患肢肿胀消腿时间,直至恢复正常为止,同时观察有无张力性水泡出现。结果:β-七叶皂甙钠组左右胫前肌最大强直收缩张力之比,血清CK、LDH、电镜及病理观察均较对照组组有显著改善,临床上β-七叶皂甙钠组患肢肿胀消退时间及肿胀程度均有显著性改善。结论:β-七叶皂甙钠能够缓解组织水肿,保护缺血再灌注骨骼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冬虫草醇提取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制作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分对照组、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取骨骼肌测定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一磷酸腺苷、磷酸肌酸含量和线粒体ATP酶活性。结果 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骨骼肌能量代谢障碍及其线粒体ATP酶活性降低。使用冬虫夏草后,骨骼肌各项测定指标较再灌注组相比明显改善。结论 冬虫夏草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七叶皂甙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探讨七叶皂甙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通过预先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us(?)on,I/R)模型静脉注射七叶皂甙钠,经测定肝组织内ATP、AMP、ADP含量,肝脏的细胞能荷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GT等各项指标,结果发现用药组较单纯缺血再灌注对照组肝组织内ATP含量高,肝功能损害较轻,结果表明:七叶皂甙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造成的肝脏损伤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冯亚高  邓素雅 《中国骨伤》2007,20(2):100-102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含量及骨骼肌99m锝亚甲基二磷酸钠(99mTcMDP)吸收量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对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作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干预组。分别于再灌注1 h后测定血浆CPK、LDH、MDA含量和腓肠肌99mTcMDP吸收量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腓肠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姜黄素干预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血浆CPK(7296.18±1086.53,5168.49±975.39,3014.26±963.78)、LDH(1203.66±282.53,726.56±203.65,463.85±75.32)、MDA(10.36±2.65,6.78±2.12,3.54±1.89)含量明显增高(P<0.01),99mTcMDP吸收量(16.69±3.14,11.45±2.35,9.12±1.96)明显升高(P<0.01);腓肠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加重;姜黄素组血浆和骨骼肌的各项指标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腓肠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姜黄素能有效降低血浆CPK、LDH、MDA含量,减少骨骼肌99mTcMDP吸收量,减轻缺血再灌注骨骼肌坏死程度和坏死范围,改善骨骼肌再灌注损伤的超微结构,说明姜黄素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银杏叶提取液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制作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并分为对照组,再灌注组和治疗组,检测不同时相点血小板计数,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测定骨骼肌丙二醛(MDA),线粒体钙(MitochondrialCa)含量和组织湿/干重量比值(Wet/Dry)。结果 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以上各项指标变化明显,银杏叶提取液可抑制血小板活化,降低血浆TXB2和6-Keto-PGF1α水平,减少骨骼肌MDA,线粒体Ca含量和组织湿/干重量比值,治疗组各项测定指标较再灌注组有比较明显改善。结论 银杏叶提取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Z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4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I组),I/R组(Ⅱ组),I/R+生理盐水组(Ⅲ组),I/R+rHuEPO组(Ⅳ组)。取血浆测定丙二醛(MDA)、肌酸磷酸激酶(CPK)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取骨骼肌标本测定髓过氧化酶(MP0)活性、湿重/干重比(Wet/dry)。[结果]Ⅱ组与I组比较,血浆和骨骼肌的各项生化指标显著增高(P〈0.01);IV组血浆及骨骼肌各项测定指标较Ⅱ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Ⅲ组和Ⅱ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rHuEPO对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SOD模型配合物MSODa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96只Wistar大鼠建立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按手术先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组),缺血再灌注组(2组),生理盐水组(3组)和MSODa组(4组),2-4组分别在缺血4h后,再灌注1,2,4,8,12h末,测定血浆中的丙二醛(MDA),骨骼肌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上β2整合素(CD11b/CD18)和骨骼肌血管中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情况及各组的组织学改变。结果:第2组各时间点MDA,MPO,CD11h/CD18,ICAM-1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骨骼肌组织的损伤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第4组则表现为上述变化被明显抑制。结论:MSODa通过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而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制作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分对照组,再灌注组和治疗组,检测骨骼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并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测定线粒体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线粒体Ca含量。结果:再灌注组和对照组比较,以上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0.01,P<0.05),银杏叶提取液促进骨骼肌能量代谢,维持线粒体结构完整性,降低线粒体MDA含量,提高线粒体GSH水平并抑制线粒体Ca超载,治疗组各项测定指标较再灌注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液对缺血再灌注骨骼肌线粒体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川芎嗪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中药川芎嗪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无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家兔14只 ,随机分对照组、实验组 ,每组 7只。应用家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 ,在恢复血流再灌注当时 ,实验组静脉输注川芎嗪注射液 ,对照组静脉输注 0 9%生理盐水。测定缺血前、缺血后、再灌注后血浆丙二醛 (MDA)、乳酸脱氢酶 (LD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含量。制备骨骼肌标本进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在恢复血流并注射川芎嗪后 1小时 ,其血浆MDA、LDH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而SO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可见实验组骨骼肌损害轻于对照组。结论 实验表明中药川芎嗪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对大鼠急性肾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3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治疗组(七叶皂甙钠组)在肾缺血45 min后完全恢复灌流。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浓度;检测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电镜下观察肾小管超微结构变化;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Scr、BUN浓度有显著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OD活性升高,MDA浓度降低,MPO下降(P0.05),超微结构及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七叶皂苷钠能减轻肾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肾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抑制细胞凋亡,减少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丹参和β-七叶皂甙钠对烧伤后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烫伤模型,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烫组、盐水组、丹参组、β-七叶皂甙钠组及联合组,烫伤后24h取静脉血侧外周血白细胞粘附聚集(LAA),取肺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丹参组、β-七叶皂甙钠组及联合组外周血LAA、肺组织MPO及MDA均低于盐水组,联合组最低。丹参组、β-七叶皂甙钠组及联合组SOD较盐水组明显增高,联合组最高。外周血LAA与肺组织MPO含量呈正相关。结论:丹参及β-七叶皂甙钠均可减轻中性粒细胞(PMN)在肺内的聚集、粘附,减轻氧自由基(OFR)及其代谢产物对肺组织的损伤,增强SOD对机体的保护作用,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32只家兔随机分为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制备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在即将恢复血流灌注前10分钟,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分别自耳缘静脉注射等渗盐水和大蒜素注射液。在再灌注前、后不同时间点上分别测定血清有关生化指标并取胫前肌行光、电镜观察。结果再灌注组再灌注后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明显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再灌注后各指标变化不明显,而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光、电镜观察可见再灌注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而治疗组较轻。结论大蒜素可抑制自由基产生并减轻对骨骼肌细胞的损害,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内皮素-1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内皮素-1(ET-1)在肝脏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1生理盐水组和ET-1抗体组、观察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3h后血浆ET-1、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本酸(HA)、以及肝组织中ET-1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在缺血再灌注组选择第1、3、6、12和24h时相点观察ET-1的变化规律。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肝组织中ET-1,血浆HA`ALT肝组织中MDA显著升高,而ET-1抗体组血浆ET-1、HA、ALT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P<0.05),同时,肝组织的瘀血程度和损伤程度显著改善。结论ET-1参与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损伤与肝脏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4.
活络效灵丹加味对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活络效灵丹加味在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骨骼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兔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应用止血带环扎家兔后肢造成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Ⅰ组(活络效灵丹加味预防和治疗)于造模前活络效灵丹加味灌胃5d,并于恢复血流再灌注始继续活络效灵丹加味灌胃5d;Ⅱ组(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Ⅲ组(甘露醇治疗)及Ⅳ组(模型对照)于恢复血流再灌注始分别中药灌胃、静推20%甘露醇、蒸馏水灌胃各5d。测定肢体缺血再灌注后2d和5d血清MDA、SOD、NO、LDH的含量;制备肢体缺血再灌注后5d的骨骼肌切片,进行光镜观察并比较各组组织学变化。结果:再灌注2d及5d活络效灵丹加味预防和治疗组、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组、甘露醇治疗组血清MDA、LDH值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SOD、NO值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光镜下活络效灵丹加味预防治疗组、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组、甘露醇治疗组骨骼肌损害轻于空白对照组;活络效灵丹加味预防治疗组、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组骨骼肌细胞再生现象较甘露醇治疗组、模型对照组明显,而以活络效灵丹加味预防治疗组为著。结论:活络效灵丹加味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骨骼肌有保护作用且能促进骨骼肌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 IPost)和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后处理组(B组)、缺血预处理组(C组)、缺血预处理加缺血后处理组(D组)以及对照组(E组),采用切断患肢全部皮肤、肌肉和神经,保留患肢股动、静脉的动物模型,通过夹闭和开放股动、静脉造成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测定骨骼肌缺血4h、再灌注1h后血清丙二醛(MDA)和骨骼肌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再灌注6h后骨骼肌的坏死程度来观察缺血后处理.缺血预处理及缺血预处理加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 B组、C组和D组再灌注1 h MDA和MPO水平以及再灌注6h骨骼肌坏死程度均低于A组(P< 0.05),但是高于E组(P<0.05);B组和D组再灌注1 h MDA和MPO水平以及再灌注6h骨骼肌坏死程度基本相同(P>0.05);B组和D组再灌注1 h MDA和MPO水平低于C组(P<0.05),但再灌注6h骨骼肌坏死程度基本相同(P>0.05).结论 应用缺血后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效果,联合应用缺血后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没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兔颈髓慢性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兔颈髓慢性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兔颈髓慢性压迫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脊髓减压再灌注前给予肢体缺血预处理,对照组不做预处理。两组兔在减压前和减压后2h、8h、24h,7d、21d分别进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在减压后即刻、0.5h、1h和以上时间点分别进行脊髓血流测定。处死动物取脊髓(C1~T1)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于再灌注8h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脊髓组织丙二醛含量于再灌注8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再灌注后脊髓血流均显著下降,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病理学检查示对照组神经元呈缺血改变,白质水肿、脱髓鞘;实验组病理改变轻微。实验组热休克蛋白70表达阳性,对照组为阴性。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脊髓慢性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甘露醇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用兔造成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于恢复血流再灌注当时动脉注射20%甘露醇,结果用药后血中丙二醛(MDA)、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电镜下见骨骼肌损害也轻于对照组,细胞肿胀减轻,亚细胞结构破坏轻微,表明甘露醇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骨骼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骼肌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机制及其腺苷的关系。方法 :采用兔右后肢缺血模型 ,将 2 8只兔随机分为 4组 (n =7) ,对照组 :持续缺血 4h ,再灌注 1h ;预处理组 :缺血 5min ,再灌注 5min ,重复 3次后 ,持续缺血 4h再灌注1h。腺苷治疗组 :于缺血再灌注前经股动脉注入 0 5mg腺苷。腺苷受体拮抗剂 8-PT处理组 :在 3次循环IPC处理前 ,经股动脉注入 3 0mg 8-PT ,再缺血 4h ,再灌注 1h。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处理前、缺血 4h ,再灌注 10min、3 0min及6 0min时血浆腺苷浓度变化。通过血浆CPK、MDA及骨骼肌99mTcMDP吸收量的测定判断骨骼肌损伤程度。结果 :预处理组、腺苷组及 8-PT组 ,在缺血 4h和再灌注 1h期间血浆腺苷浓度明显升高 (P <0 0 1) ,再灌注 10min时达到高峰 ,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 ,预处理组和腺苷组血浆CPK、MDA及骨骼肌99mTcMDP吸收量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腺苷参与了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的保护作用 ,腺苷受体拮抗可阻断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的保护作用。腺苷释放和腺苷受体激活在骨骼肌缺血预处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应用缺血后处理的时机.方法 将32只大鼠随机分成四组,采用切断患肢全部皮肤、肌肉和神经,保留患肢股动静脉的动物模型,通过夹闭和开放股动静脉造成骨骼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采用测定骨骼肌缺血4 h.再灌注1 h后血清丙二醛(MDA)、骨骼肌髓过氧化物酶(MPO),再灌注6 h后骨骼肌的死亡程度来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再灌注5 min后应用缺血后处理是否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结果 对骨骼肌缺血4 h再灌注6 h的损伤,再灌注开始后即刻应用30 s缺血、30 s再通,三次循环的缺血后处理对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即有保护作用,不仅减少了骨骼肌再灌注区域中性粒细胞浸润(MPO)和血清氧自由基水平(MDA)水平,而且减少了骨骼肌的死亡程度;再灌注5 min后应用缺血后处理并没有降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区域的MPO和血清MDA水平,也没有降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的死亡程度,与直接缺血再灌注组相同,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没有保护作用.结论 骨骼肌缺血后再灌注开始前立刻应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可以减少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死亡程度;缺血后处理应用时机非常重要,再灌注5 min后应用缺血后处理则失去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常温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A组(手术对照),B组(肝缺血90min),C组(肝缺血90min再灌注120min)。观察每一动物肝组织病理切片;分别检测血浆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浓度;测定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后,光镜下大鼠肝组织有明显的肝血窦和中央静脉瘀血,内皮细胞及肝细胞普遍水肿变性;C组肝细胞坏死较B组明显;血浆中肝功能酶学指标显著升高,(B、C组与A组比及C组比B组P均<0.01);肝组织中MPO活性升高,以再灌注120min组为著(C组比A组P<0.01);与血浆中TNF-α、IL-1β的变化趋势相同(TNF-α:C组比A组P<0.05,IL-1β:B、C组比A组P均<0.01)。结论:肝脏微循环障碍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基础;TNF-α、IL-1β介导中性粒细胞参与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