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兰珍 《职业时空》2010,6(5):145-148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正确、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是翻译成功的关键,也是翻译活动的魅力所在。文章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翻译操作过程的影响,并指出译者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长期以来却备受争议。本文拟在认知心理学指导下,浅要分析译者主体性问题,使得译者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更加明晰的承认,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广义的翻译涉及到原作、译者和读者等多重因素。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本文拟从译文的理解、表达两个方面分析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翻译生态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活动,再续原作的生命需要译者来实施,而译者与系统中的其他诸要素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本文从翻译生态学角度出发,探究译者与翻译生态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译者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再续原作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翻译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翻译的种种理论探讨也得到了不断深化。在众多的理论探讨中,译者的身份及地位的论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人们对译者主体性也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探讨,尤其着重探讨译者在目的论视角下其主体意识的体现。本文拟借助德国学者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来阐释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被忽略。随着翻译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和热点。西方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观点提出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文将从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作为理论基础,以张培基先生英译《致蒋经国信》为例,讨论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被忽略的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发挥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作者—译者—读者的三元关系出发,来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的二重性,并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再创造,以传神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8.
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为经典,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为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贡献不少力量。由于李白诗歌的突出成就,影响深远,西方一些著名诗人早在二十世纪以前就开始翻译李白的诗歌,他们对同一首诗歌的翻译有着不同的版本。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以《静夜思》英译版本为例比较分析李白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的外语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有关翻译标准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开阔了对于翻译标准的研究,但翻译研究中仍存在某些不足和标准的偏差。本文以《拟设翻译书院译》和《为读者的翻译》为例,对善译的定义及其标准进行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10.
阐释学哲学架构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道德经》之上善若水篇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系统地解读了美国学者Witter Bynner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王平 《现代妇女》2014,(3):128-128
不同文化背景的隔阂,语言障碍的存在,使旅游活动中主客之间的交流有困难,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文化现象。如何向外国游客传递我国的文化信息,如何克服文化差异而达到有效翻译,成为旅游资料翻译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对于旅游资料翻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信任,入侵,吸纳与补偿四方面分析林语堂的译者主体性在其《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发挥,从而说明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3.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尤其在中国典籍文化翻译中,译者更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许渊冲先生作为一位颇有成就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雨霖铃》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美学观和文化观三方面,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译者对原著进行再创造。但作为主体的同时,译者同时还担任着仆人的角色。看起来这两个角色是相悖的。一些人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即便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译者的主体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译作里抹去。这种主体性可以轻易的在中国古诗英译中找到。而文章正是基于古诗英译展开了对译者主体性的分析,并附上一些例子以作说明比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京华烟云》两个译本为范本从选择文本、解读原文、决定翻译方法及决定表达方式和应用翻译技巧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而揭示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作为国际化的语言交流,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作为翻译主体,求实与生动两者相结合成为不可相悖的翻译要求,这是进行翻译活动的主要目的。结合实践中的翻译要求,致力于发扬翻译者的积极性,对于翻译作品的优质与否产生重要作用,并且由此为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提供参考。以译者主体性理论为引导目标,在知识的掌握期强化意识,就会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了寒山热。战争后的消极状态使人们迫切地寻找一种精神寄托,而寒山诗自然洒脱,通俗易懂的风格在当时几乎替代了当地文学,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对象。寒山诗尤其对垮掉的一代影响最大。寒山诗在西方的风靡得益于寒山诗的翻译。而最著名的译本属加里·斯奈德的英译本。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进行斯奈德英译寒山诗的理论研究。此理论更好的从文化等角度剖析译本的合理性及艺术性,旨在为更多的译者提供更多的翻译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制约译者行为的关键因素是翻译理论,切斯曼特从模因论的角度主要对翻译理论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明晰、真实、信任和理解等四条伦理价值以及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伦理等五种伦理模式。本文梳理西方翻译伦理研究成果,重点探讨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并提出从翻译职业伦理和译者个人伦理两方面入手构建我国翻译伦理的构想,以期对翻译伦理研究以及我国翻译伦理构建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和重视。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对培根经典名篇《论读书》的三种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三种译文的异同之处。鼓励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不断创作出优良译文,丰富文学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20.
译者的综合素质素养能力决定译品的优劣.所有的翻译理论与技巧都要通过人,即翻译工作者,才能得到贯彻实施.脱离了对译者的要求,脱离了译者本身应有的素质素养能力来谈翻译理论与技巧显然是不能完全奏效的.对译者角色的认识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理论界不断在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当代译学理论中地位日益彰显.本文就新时代译者的素质素养能力讨论,希望翻译者努力培养自身素质素养能力真正形成专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