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建立C57BL/6肥胖小鼠模型,评价了黍子对小鼠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在分析比较其多酚和黄酮含量的基础上,利用抗氧化化学分析和细胞评价试验,研究了黍子抗氧化活性与其主要功能活性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脂饮食削弱了小鼠肝脏的抗氧化性能,日粮中添加黍子后,高脂饮食小鼠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同黍子品种间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差异较大。总多酚含量变异系数可达63.61%,变幅为0.78~3.44mg/g。总黄酮含量变异系数可达68.46%,变幅为0.89~10.17 mg/g。不同品种黍子提取物的总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和细胞抗氧化活性(CAA)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黍子提取物的ORAC和CAA值与黄酮和多酚的总含量相关,均呈正向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11和0.565。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几种典型番薯品种的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以冷冻丙酮和Na OH-乙酸乙酯分别提取番薯皮及番薯肉中游离态酚和结合态酚,并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比色法分别测定提取物中多酚和黄酮的含量,以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指征其抗氧化活性。发现番薯皮中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及ORAC值均高于相应品种的番薯肉;而在不同品种中,以紫皮紫心番薯中皮、肉中总酚含量最高,分别为(336.87±2.83)×10~(-2)和(121.79±1.68)×10~(-2)mg GAE/g;紫皮紫心番薯皮ORAC值为(6917.79±672.70)×10~(-2)μmol TE/g,高于其他品种,但不同品种薯肉ORAC值无显著性差异。探究了不同加热条件对紫皮紫心薯肉中多酚、黄酮和ORAC值的影响,与未经加热的生薯肉相比,100℃下加热30 min能使其提取物中多酚、黄酮和ORAC值分别提高2倍、2.6倍及5.7倍,表明热加工有利于提高番薯中多酚类物质的释放,提高其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9):160-164
为比较不同粒径麸皮的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该实验采用不同有机溶剂分别对麸皮的游离多酚和结合多酚进行提取,并测定最佳提取条件下不同粒径麸皮的多酚含量、抗氧化活性及阿魏酸含量。结果表明:游离多酚和结合多酚提取的最佳溶剂分别为体积分数80%丙酮和乙酸乙酯,其提取液的多酚含量及对DPPH·清除能力都是最高的。不同粒径麸皮其多酚含量和黄酮含量都有显著差异,结合多酚、结合黄酮、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都随粒径减小而显著降低,而游离多酚、游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不同粒径麸皮的抗氧化活性强弱与相应的多酚含量变化一致;麸皮中的阿魏酸主要存在于结合多酚中,且随粒径的减小其含量呈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可知,粒径对麸皮中的多酚及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体外模拟消化的方法对蓝莓皮渣粗提物进行试验,测定在模拟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成分及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今后开发利用蓝莓皮渣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以蓝莓加工的副产物-果皮渣为原料,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法,分析经模拟胃肠消化后其花色苷、多酚、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模拟胃消化后,粗提物组的花色苷、多酚、黄酮及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p0.05),在胃消化30 min活性成分释放量达到最大值,而对照组的多酚和花色苷含量与消化前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但胃酸对黄酮释放有一定促进作用。经模拟肠消化后,粗提物组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及总抗氧化活性在消化2.0 h~3.0 h后均达最大值,但抗氧化作用略低于模拟胃消化的活性,可能由于多酚和花色苷的含量降低。本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蓝莓皮渣的深加工附加值,开发该类功能性食品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蓝莓叶不同溶剂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蓝莓叶不同溶剂提取物中总酚和黄酮的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分别用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氯仿、石油醚等不同极性溶剂提取蓝莓叶中的活性物质,采用Folin-Cioeaile法、三氯化铝显色法分别测定不同提取物中总酚和黄酮的含量;应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体系及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评价其抗氧化活性,考察活性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蓝莓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随提取溶剂极性的减小而减小.水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和ABTS+·的EC50分别为(12.78±0.10)、(6.35±0.03) μg/mL,抑制β-胡萝卜素淬灭IC50值为(25.33±0.02) μg/mL.含量测定显示水提物中总酚含量最高,为(264.67±0.29)mg/g,而甲醇提取物中黄酮含量最高,为(68.94±0.08)mg/g,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溶剂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差别较大,总酚和黄酮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具有相关性,提示水可作为蓝莓叶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的优选溶剂,而总酚和黄酮含量可作为蓝莓叶抗氧化提取物的质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薏米中多酚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葡聚糖凝胶将薏米中两类多酚类物质进行分离纯化,从而得到6个不同的组分。采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该6个组分总酚含量,采用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过氧化氢自由基清除能力(peroxyl 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PSC)和细胞内抗氧化能力(cellular antioxidant activity assay,CAA)分析法测定所得6个组分抗氧化能力。在所得的6个组分中选择抗氧化活性最强的3个组分进行半制备,可制得4种薏米多酚纯化物,并测定其4种纯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所分离的6个组分中,薏米中的多酚主要存在于组分2、组分3及组分5中,其总酚含量分别为(30.56±2.25)、(17.40±2.76)、(25.18±1.10)mg GAE/100 g薏米粉末,结合型酚类化合物占薏米总酚含量1/3以上。组分2、组分3及组分5薏米多酚的抗氧化能力较强。经过半制备液相得到的4种多酚纯化物质分别为N_1,N_5-双(对香豆酰)亚精胺、对香豆酸、阿魏酸及芦丁,其中N_1,N_5-双(对香豆酰)亚精胺为游离型多酚的主要物质,而阿魏酸为结合型多酚的主要物质,但在游离型多酚中也有少许存在。4种酚类化合物均具有强抗氧化活性,是薏米中多酚类物质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0):142-145
为获得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的红枣多酚,文中选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分级萃取红枣多酚粗提物中的不同极性多酚,并比较各极性部位提取物的多酚提取率、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液-液萃取的方法可以实现不同极性红枣多酚的有效分离,极性越强,其提取物的多酚提取率、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越高,即具高抗氧化活性的红枣多酚以极性酚为主。因此,通过去除粗提物中的弱极性部位多酚,以获得具高抗氧化活性的红枣多酚。  相似文献   

8.
以三个品种苹果(水晶富士、嘎啦果、青苹果)为原料,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和有机溶剂提取方法提取苹果的生物活性物质,测定提取液的多酚、黄酮及抗氧化活性,分析这三者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表明,模拟胃肠消化后,苹果的多酚、黄酮、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P0.05),在胃肠消化1 h内多酚释放量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胃消化阶段最大释放量多酚为消化前的1.36~1.76倍,肠消化为消化前的1.34~2.08倍。苹果多酚主要由游离态多酚组成,有机溶剂提取液的多酚含量高于模拟胃肠消化后提取液多酚(P0.05)。模拟胃消化阶段,多酚、黄酮、抗氧化活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74~0.99,P0.05),而肠消化阶段,抗氧化活性与多酚、黄酮的相关系数r=-0.47~0.47(P0.05),相关性较低。模拟胃肠消化,可能引起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和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多酚、黄酮、抗氧化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选取全国具有代表性的5种皮大麦和7种裸大麦,采用国标等检测方法测定灰分、蛋白质、脂肪、淀粉和脂肪酸等营养组分,β-葡聚糖、黄酮和多酚等功能活性成分的含量,对比分析皮大麦和裸大麦之间营养组分及功能活性成分的差异,并对营养组分及功能活性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皮大麦中的灰分和粗蛋白含量均高于裸大麦,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裸大麦(p<0.05);皮大麦中的总淀粉、快消化淀粉及抗性淀粉含量均高于裸大麦,慢消化淀粉含量低于裸大麦,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皮大麦中除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显著(p<0.05)高于裸大麦外,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功能组分含量方面,皮大麦与裸大麦的多酚、黄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β-葡聚糖含量皮大麦显著(p<0.05)低于裸大麦;不同品种大麦,除脂肪酸和淀粉外,主要营养组分和功能活性成分含量之间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肉桂中酚类物质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制糖消化酶活性,以台湾土肉桂、清化肉桂、云野肉桂和西江肉桂4个品种肉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含量、游离态和结合态黄酮含量以及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粗提物抗氧化能力和体外抑制糖消化酶活性,并对肉桂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游离态和结合态黄酮含量与其体外抑制糖消化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UHPLC-MS/MS法对4个品种肉桂游离态酚类化合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品种肉桂中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8.99~71.62mg/g和46.49~58.05mg/g,游离态多酚和黄酮含量明显高于结合态多酚和黄酮含量;品种对肉桂的抗氧化活性和糖消化酶抑制活性影响显著,其中台湾土肉桂的抗氧化活性和糖消化酶抑制活性都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5);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含量、游离态和结合态黄酮含量与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和蔗糖酶的IC50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进一步通过UHPLC-MS/MS发现,原花青素类、槲皮素-3-O-葡萄糖苷和芦丁可能是肉桂抑制糖消化酶的主要活性物质。对不同品种肉桂生物活性差异的研究能够为肉桂的品种筛选、精深加工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常见6种杂粮与2种主粮的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常见6种杂粮:荞麦(甜荞、苦荞)、小米、糜米(粳性、糯性)、玉米、薏米、燕麦与2种主粮:大米、小麦食用部分的总酚、黄酮含量及其存在形式和抗氧化活性差异,并分析总酚、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总酚含量,NaNO2-Al(NO)3测定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法、ABTS+ ·法、β-胡萝卜素-亚油酸乳化液法和还原力法评价样品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总酚含量由高至低为:苦荞、甜荞、燕麦、薏米、玉米、小米、粳性糜米、小麦、糯性糜米、大米,并且除小米、糯性糜米外其他样品提取物的多酚主要以自由态存在,占总酚的64.18%~98.70%;黄酮含量最高的为薏米、燕麦次之,且均多以自由态存在;杂粮的抗氧化活性高于主粮,其中苦荞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ABTS+ ·能力和总还原力最强,甜荞次之,而小米抑制β-胡萝卜素褪色能力最强;同时,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含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与黄酮含量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杂粮的总酚含量及总抗氧化活性高于主粮,其中苦荞最为突出,因此,推荐增加日常杂粮食用量以弥补主粮膳食中多酚物质含量过低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荔枝果肉的生物抗氧化和抗肿瘤保健功能,采用HepG2人肝癌细胞模型对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种植的10种代表性荔枝品种果肉的细胞抗氧化活性(CAA值)和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0种荔枝品种中,妃子笑荔枝果肉具有最大的CAA值,淮枝则最小;妃子笑抗HepG2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最强,糯米糍则最弱。荔枝果肉的CAA值与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多酚化学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值)之间都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且与黄酮含量之间正相关性最大,说明荔枝果肉中起生物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但荔枝果肉对HepG2肿瘤细胞的抗增殖活性与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ORAC和CAA值之间均呈现较弱的负相关性(p0.05),提示某些特殊酚类单体或其协同作用在抗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龙眼品种资源中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性差异,选取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龙眼资源圃的24个龙眼品种,分析其果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总黄酮物质的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总抗氧化能力、FRAP抗氧化能力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四种不同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不同龙眼品种果肉总酚、总黄酮含量与DPPH、ABTS、FRAP、ORAC四种不同方法测定的抗氧化能力的变幅和变异系数较大,呈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不同品种龙眼果肉的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分别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和ORAC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而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EC50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采用快速聚类法将24个不同品种的龙眼聚成多酚及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差异显著的三大群类。不同品种龙眼果肉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提示酚类物质是龙眼果肉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酚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在龙眼果肉中主要以游离态存在,其中结合态平均占总酚含量的17.45%。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富集藜麦和黑大麦中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并提高其生物有效性。本研究以多酚和黄酮为响应值,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植物乳杆菌发酵藜麦和黑大麦复合谷物的工艺条件;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实验,明确复合谷物发酵对酚类物质的释放、生物有效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麦-黑大麦复合谷物发酵富集多酚和黄酮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原料比(藜麦:黑大麦)1:2.4(g/g)、料液比1:8.9(g/mL)、接种量2.0%、发酵时间36.7 h,发酵温度30℃。在该条件下,复合发酵谷物组中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分别为364.90和264.36 mg/100 g,显著高于未发酵复合谷物以及单独发酵藜麦或黑大麦组(P<0.05);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实验结果表明,发酵复合谷物中游离酚和总酚释放量、总抗氧化活性和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较未发酵谷物和单一谷物发酵组显著增加(P<0.05);抗氧化活性与游离酚和总酚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复合发酵藜麦和黑大麦较单一谷物发酵更有利于多酚和黄酮的富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发酵谷物中酚类物质的生物有效性,并提高谷物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广林9号桉叶多酚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广林9号桉叶提取物进行系统萃取分离,用福林-酚法测定各组分的总酚含量,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还原能力3种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测定了桉叶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萃取组分中,乙酸乙酯组分总酚含量最高,达到502.67mg/g;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的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也最强,优于阳性对照物茶多酚,其清除两种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097mg/mL 和0.034mg/mL;通过总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比较发现,其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含量成正相关,由此判断桉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为多酚类物质;桉叶粗提物中多酚含量达到30%以上,与茶叶粗提物中多酚含量相当,具有开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燕麦中β-葡聚糖、多酚及黄酮的抑菌活性,以燕麦为原材料,提取其中的β-葡聚糖、多酚及黄酮,以大肠埃希氏菌、枯草芽孢杆菌、产酯酵母以及黑曲霉4种菌为供试菌种,采用滤纸片法和牛津杯法研究各物质对4种供试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显示燕麦β-葡聚糖、多酚以及黄酮对以上4种供试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燕麦多酚的抑菌活性最强,黄酮次之,β-葡聚糖最弱,且其抑菌能力均与活性物质浓度呈正相关,3种物质对4种供试菌的抑菌作用大小均表现为:大肠埃希氏菌>枯草芽孢杆菌>产酯酵母>黑曲霉。该研究表明燕麦β-葡聚糖、多酚及黄酮具有一定抑菌活性,这为燕麦活性成分在食品防腐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啤酒花活性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 个品种的萨斯特啤酒花为原料,比较了其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相等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中α-酸、β-酸、总黄酮和总多酚的含量,采用?O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β-胡萝卜素-亚油酸3 种不同的抗氧化活性评价体系对各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并与其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啤酒花各极性部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α-酸、β-酸在石油醚相中含量较高,在3 个啤酒花样品中的含量范围分别为α-酸444.29~583.81 mg/g、β-酸131.83~293.19 mg/g,在氯仿相中含量相对较低,其余提取物中均未检出;相关性研究表明α-酸、β-酸是石油醚和氯仿相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大溶剂提取物中啤酒花总黄酮、总多酚含量较高,相关性研究也表明黄酮、多酚类物质是这类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3 个啤酒花样品中总黄酮、总多酚在乙酸乙酯相中含量最高,分别为20.43~24.13 mg/g和34.97~40.24 mg/g,正丁醇次之,分别为9.45~11.68 mg/g和12.12~19.14 mg/g。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对新疆种植的札一和马可波罗啤酒花废弃枝叶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不同极性部位的分 离,以羟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β-胡萝卜素-亚油酸及磷钼酸4 个不同的抗氧化活性评价体系 对获得的各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性研究,并与提取物中多酚、黄酮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乙醇提取物及各极性部位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均最高,其在主 枝、侧枝和叶子的含量范围分别为5.80~34.20 mg/g和2.00~18.00 mg/g;水相中最低,上述各物质的含量范围仅为 0.73~11.05 mg/g和0.06~5.74 mg/g。相关性分析表明,啤酒花主枝、侧枝和叶子抗氧化活性与其多酚、黄酮含量 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燕麦活性成分随发芽过程的变化,确定多酚存在形式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燕麦为原料,考察浸泡时间和温度对燕麦发芽效果的影响。浸泡时间为4 h和萌发温度为20℃时燕麦发芽率最高。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β-葡聚糖的含量逐渐减少,蛋白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发芽时长达到72 h时,β-葡聚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1.98%和12.66%。萌发显著增加了燕麦中游离酚、结合酚和总酚的含量(P<0.05)。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游离酚和结合酚分别使抗氧化能力增加约4倍和2倍。进一步利用斯皮尔曼对酚类含量和抗氧化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游离酚相关系数大于结合酚。研究为扩大萌发处理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廖霞  李苇舟  郑少杰  石芳  明建 《食品与机械》2017,33(7):145-148,174
为评价不同品种黑腺肋花楸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以3种黑腺肋花楸为原料,采用Folin-Ciocalteau比色法、pH示差法、硝酸铝—亚硝酸钠法分别测定其多酚、花青素和黄酮含量,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还原力法评价3种花楸多酚、花青素、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3种黑腺肋花楸多酚含量变化范围为11.916~14.550mg GAE/g·FW,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力,尼罗多酚清除DPPH、ABTS自由基能力较强,克蓝还原力较强;花青素百分含量为3.094%~3.771%,尼罗花青素抗氧化能力最强;黄酮含量为19.519~23.399mg RE/g·FW,克蓝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较强,尼罗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较强,而维金还原力较强。活性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黑腺肋花楸花青素含量与DPPH~+·、ABTS~+·清除率呈显著正相关,黄酮含量与ABTS~+·清除率呈显著正相关,其余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