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义宝  谢晶 《食品科学》2012,33(10):6-9
以南美白对虾虾头、虾壳为原料,利用柠檬酸对其脱钙处理制备甲壳素,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当柠檬酸质量浓度12.00g/L、料液比1:2.00(g/mL)、时间3.88h时,所得甲壳素灰分含量为1.0g/100g,即已经达到食品级甲壳素的要求。利用柠檬酸脱除虾头、虾壳中的钙盐制备甲壳素,不仅获得食品级的甲壳素,而且反应条件温和、污染小,生成的副产物柠檬酸钙可以作为钙强化剂,提高虾头、虾壳的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以共附生乳酸菌发酵虾头、虾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从虾头中分离共附生乳酸菌,并用以发酵虾头、虾壳回收蛋白质和甲壳素。经筛选得到1株在虾头、虾壳中易于生长,产酸能力强的乳酸菌,经鉴定为嗜酸乳杆菌,命名为SW01。实验进一步确定了以SW01发酵虾头、虾壳的适宜条件,即向虾头、虾壳中添加15%葡萄糖,固液比1∶0.5,初始pH为7.0,于40℃发酵72 h,在此条件下,发酵液pH值低至3.50,蛋白质脱除率达94.8%,发酵残渣中矿物质含量仅为0.77%,达到食品级甲壳素纯度要求。通过该方法可同时回收虾头、虾壳中的蛋白质和甲壳素;基本无废渣、废液排放,避免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虾壳不同部位制备甲壳素、壳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兰珍  陈亚胜  杨丹  刘毅 《食品科学》2006,27(12):308-310
本文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作为为甲壳素、壳聚糖的性能参数的主要分析手段,分析了用EDTA脱钙法制备甲壳素、壳聚糖时,虾壳组织发生的变化以及由虾壳不同部位制得的甲壳素、壳聚糖在结构、性能参数等方面的异同。其结果为:本文所采用的EDTA脱钙法制备甲壳素、壳聚糖的工艺合理;由虾壳不同部位:虾头、虾身、虾足和虾头内容物三组试样所制得的甲壳素、壳聚糖其结构基本一致,但其脱乙酰度和相对分子量有较大差别,其中以虾头壳制备的甲壳素、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而脱乙酰度则是虾足、虾头内容物所制得的试样较高。  相似文献   

4.
虾、蟹壳是虾、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弃物,含有较大量的蛋白质、灰分和甲壳素,以及少量的脂肪、游离氨基酸和虾青素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捕捞技术的进步以及伏季休渔制度的实施,虾、蟹产量逐年上升。因此,有效利用虾、蟹壳副产物,开发基于虾、蟹壳废弃物的利用途径和产品类型,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环境污染,对于虾、蟹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采用酸碱法制备甲壳素是虾、蟹壳利用的主要方法,该方法易于操作,但能耗高且污染严重,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传统的酸碱法制备甲壳素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并积极探索酶法和发酵法等新型提取工艺。此外,虾、蟹壳中其他可利用成分(蛋白质、脂肪、钙质和虾青素)的提取和利用也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主要综述了虾、蟹壳的组成成分,虾、蟹壳整体利用途径以及虾、蟹壳中甲壳素、蛋白质、脂肪、钙质、虾青素等成分的提取和利用途径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虾、蟹壳的高效、低成本、无污染和高附加值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植物乳杆菌发酵虾头、虾壳回收蛋白质和甲壳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利用植物乳杆菌的乳酸发酵作用并结合虾头内源酶的自溶作用回收利用虾头、虾壳中的蛋白质和甲壳素,研究了影响发酵的因素并优化了发酵条件,此外还研究了以稀盐酸进一步脱除发酵残渣中矿物质制备食品级甲壳素的条件.结果表明:向虾头、虾壳中添加10%葡萄糖,固液比为1:2.5,接种量为15%,初始pH=6.0,于40℃发酵4...  相似文献   

6.
南美白对虾虾头、虾壳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比研究了南美白对虾虾头、虾壳的一般化学威分及氨基酸,脂肪酸、矿质元素组成. 结果表明,虾头、虾壳水分舍量最高,分别为78. 44%和75. 15%;蛋白质,灰分、甲壳素含量丰富,以湿重计,虾头中分别为6. 38%、3. 62%和3. 33%,虾壳中分别为5. 22%、5. 30%和6. 67%;虾头中脂肪、总糖及总酸度以湿基计分别为2. 42%、0. 27%和2. 30%,虾壳中则依次为1. 09%、0. 16%和2. 29%.虾头、虾壳中氨基酸种类齐全,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含有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4种呈味氨基酸以及7种时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虾头、虾壳中油酸、亚油酸,DHA和EPA含量丰富,不饱扣脂肪酸含量分别占游离脂肪酸总量的55. 57%和48. 42%(以干基计). 对比而言,虾头中脂肪、总糖、蛋白质高于虾壳,分别为虾壳的2. 22倍、1. 69倍和1. 22俄虾头中氨基酸总量及游离脂肪酸总量也明显高于虾壳,分别为虾壳的1. 37倍和2. 96倍;但虾壳中甲壳素含量显著高于虾头,为虾头的2. 00倍;此外,虾壳中钙元素含量极高,占原料干重的19. 6%,比虾头高1.87倍.  相似文献   

7.
虾壳虾青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从虾加工废弃物的残虾头、虾壳提取天然青素的工艺,采用二氯甲烷直接萃取法,其回收率高,还比较了螯虾壳虾青素与红虾壳虾青素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螯虾壳虾青素主要是以游离的形式存在,红虾壳虾青素主要是以虾青素酯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餐饮业每年都要消耗几十万吨克氏原螯虾,但克氏原螯虾的可食用部分占总体很少,大部分克氏原螯虾经工业加工处理或烹饪食用之后,剩余的虾壳都被直接丢弃,浪费资源也污染环境。克氏原螯虾虾壳含有多种营养物质,通过一定的开发可以变废为宝,实现克氏原螯虾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目前克氏原螯虾虾壳常被用来提取甲壳素、蛋白或制成动物饲料等,本文对克氏原螯虾虾壳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展开了综述,总结克氏原螯虾虾壳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我国克氏原螯虾壳工业化生产的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每年会产生大量的虾头、虾壳、虾尾等富含虾青素和甲壳素等高经济价值成分的下脚料。以小龙虾下脚料为原料进行虾青素和甲壳素的连续提取,首先对原料进行去蛋白质处理,然后采用乙酸乙酯浸提法提取虾青素,最后采用HCl/NaOH浸提法从剩余固体中提取甲壳素。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最佳虾青素提取工艺条件:料液比1∶19(g/mL)、浸提时间120 min、浸提温度34℃,此条件下虾青素提取量为67.40 μg/g;最佳甲壳素提取工艺条件:HCl溶液浓度1 mol/L、HCl溶液浸泡时间20 min、NaOH溶液浓度1 mol/L、NaOH溶液浸泡时间6.5 min,此条件下甲壳素提取率为24.1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一种绿色高效的甲壳素提取方法。方法:将烘干的小龙虾虾壳粉碎后,依次经过3种目数(50,100,200目)筛分后得到原料,进行等离子体照射处理(160 W,2 min),利用柠檬酸和尿素在超声波作用下分别脱去样品中的钙质和蛋白质,利用过氧化氢脱色处理,过滤后烘干得到甲壳素产品。采用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分析甲壳素产品粒径大小,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其红外吸收特征进行测定,扫描电镜观察表观结构。结果:小龙虾虾壳粉过筛目数越大,等离子体处理后甲壳素产品纯度越高。200目虾壳粉等离子体处理组的甲壳素得率提高至43.93%,纯度提高到55.39%。3种目数虾壳粉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后得到的甲壳素样品粒径由未经等离子处理的340.05,184.30,137.39μm,分别下降至195.95,159.02,53.51μm。红外光谱检测显示,等离子体协同超声辅助弱酸弱碱法脱钙质与脱蛋白处理的小龙虾虾壳粉显现出甲壳素标品红外吸收特征,表明处理的样品主要成分为甲壳素。电镜扫描结果显示,经过等离子处理后甲壳素样品结构更为松散,表面不平整。多元统计分析显示,筛分和等离子体处理对甲壳素样品整体性质影响较大。结...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虾壳中的含盐量,应用超声波辅助法对虾壳进行脱盐处理。以虾壳脱盐率为衡量指标,探讨虾壳粒径大小、浸泡时间、浸泡温度、液料比和超声时间等因素对虾壳脱盐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进一步优化,确定虾壳脱盐的最佳工艺为:浸泡温度55℃,浸泡时间15 min,液料比9∶1(mL/g),超声时间12 min,此时虾壳脱盐率可达到89.47%,与预测值相符,脱盐后虾壳中的盐和蛋白含量显著减少,钙、虾红素、甲壳素含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对虾加工行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加工下脚料也急剧增多,主要包括虾头、虾壳和虾尾,这些下脚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未被利用导致了资源浪费。工厂一般采用化学法等较简易的方法提取甲壳素、蛋白质、虾青素和虾油,得率低、纯度不高、综合利用率较差,且由于使用大量化学试剂也易造成环境污染。近期的研究发现了超临界CO2萃取、离子液体等新的提取工艺对虾加工下脚料中营养物质的方法,不仅更环保,还能提高得率和纯度以及避免活性物质的破坏和损失。本文针对对虾加工下脚料中营养成分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综述,比较并分析了化学法、酶法等传统提取技术与微生物发酵法、离子液体法、超临界及亚临界等新的工艺技术的特点,并对其综合提取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高效开发利用对虾的加工下脚料资源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甲壳素应用广泛,水产品废弃物往往用作甲壳素的主要制备原料。该研究采用中性蛋白酶去除蛋白质,结合醋酸脱钙的方法处理黄骅特产皮皮虾虾壳, 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从黄骅特产皮皮虾中制备甲壳素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脱蛋白质步骤中,处理时间2 h、温度48 ℃、酶添加量5 000 U 为最佳工艺条件。在脱钙步骤中,处理时间1 h、温度20 ℃、水与醋酸体积比9 ∶1 为最佳工艺条件。经过本研究优化后的甲壳素最终得率为6.8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小龙虾虾壳粉的主要成分和表观结构的影响。方法 样品经清洗干燥、粉碎、筛分后采用不同方式(脱钙质、脱蛋白、均质等)进行处理, 采用常规方法对样品中组分进行分析, 采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表观结构进行表征, 采用红外光谱仪对样品内部红外吸收特征进行测定。结果 粗制小龙虾虾壳粉中蛋白质、钙质及甲壳素含量分别达15.02%~35.46%、13.30~18.70 g/100 g和10.88%~12.80%, 不同筛分中成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电镜扫描结果显示单一蛋白酶仅可脱除小龙虾虾壳粉表层蛋白质, 单一的乳酸处理可有效脱离小龙虾虾壳粉表面的钙质并可渗透至内部, 乳酸和蛋白酶联合处理可脱除小龙虾虾壳中甲壳素核表层的蛋白质, 联合处理基础上的均质可增加样品的松散程度; 红外光谱检测显示经先后经脱钙质与脱蛋白处理的小龙虾虾壳粉显现出甲壳素红外吸收特征, 表明经脱钙质与脱蛋白处理的样品主要成分为甲壳素。结论 小龙虾虾壳是优质的可食用资源, 具有非常大的开发价值, 经乳酸和蛋白酶联合处理可脱除甲壳素表面的钙质和蛋白质, 本研究可为制备高纯度甲壳素及虾壳的高值化综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利用膜分离技术处理并综合利用水产品加工下脚料虾、蟹壳生产甲壳素产生的废碱液的效果,本文对海虾壳及海蟹壳碱两种原料经烧碱脱蛋白工艺产生的高碱废水进行了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用现有生产工艺生产甲壳素,废碱液中残留烧碱的浓度很高,约在3%~4.5%.蟹壳废碱液中钙含量平均高迭20.5mg/g,蛋白质及其水解物含量达4.72%,虾青素含量390μg/L,化学需氧量(COD)高达11.28g/L,蟹壳废碱液中各成分指标都远高于虾壳.虾壳废碱液中蛋白水解物分子量主要分布在200-1000Da范围内,蟹壳的则分布在10000~20000Da范围内;两种原料的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都明显高于其他氨基酸成分.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湛江市广州湾鲜虾联合企业,利用鲜虾头和虾壳,采用生物发酵技术,研制出鲜虾素制品.经中山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中心实验室测试分析,鲜虾素钙的含量每100克含有616.4毫克,比鲜虾肉(虾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南美白对虾虾壳甲壳素提取工艺条件及其对甲壳素结构的影响,测定分析不同NaOH浓度和处理温度对虾壳中蛋白质的脱除效果,不同HCl浓度及处理温度、不同酸及不同固液比的乙酸对虾壳中矿物质的脱除效果,比较虾壳经不同处理后的甲壳素结构。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虾壳的组成成分为:水10.45%、蛋白质29.80%、矿物质37.25%、甲壳素20.49%、色素2.01%。脱蛋白质的最佳条件为NaOH浓度2.0 mol/L,处理温度70 ℃;HCl脱盐的最佳条件为HCl浓度1.0 mol/L,处理温度25 ℃;同等条件下柠檬酸、乳酸和HCl的脱盐效果基本相当,脱盐率均高于90%,乙酸的脱盐率仅为78.74%,但增加乙酸溶液添加量可使脱盐率提高至94.87%。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虾壳表面为无机盐与蛋白质的混合物,内部为蛋白质与甲壳素的扭曲网状结合物。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制备的甲壳素的红外谱带大致相同,但在峰形、峰数上还存在一些差异。虾壳甲壳素的提取工艺条件不仅影响甲壳素的纯度,对其分子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大陆每年剔除的虾头约1.5~2.0万吨,其中大部分被用于生产饲料,大大地降低了虾头、虾壳的利用价值.实际上,虾头、虾壳中蛋白质丰富,氨基酸种类齐全,含有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4种呈味氨基酸,并且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含有7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果能对废弃的虾头、虾壳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可延伸虾的产业链,促进虾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水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变废为宝;有利于丰富天然调味品市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有利于虾的增值,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多赢之举.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 综合分析和评价不同规格及性别的克氏原螯虾各部位的营养成分。方法 通过测定不同规格及性别的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肌肉、虾壳、虾钳中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指标等,综合评价各部位的营养情况。结果 同等规格下雌虾可食用率高于雄虾,中等规格雌虾可食用率最高,为30.28 %;水分含量最高的部位为中等规格雄虾肌肉,含量为81.72±0.66 %;灰分含量最高的部位为中等规格雄虾虾壳,含量为38.42±0.31 %;粗蛋白质含量最高的部位为大规格雌虾肌肉,含量为17.37±6.00 %;粗脂肪含量最高的部位为大规格雌虾肝胰腺,含量为25.00±3.29 %;甲壳素含量最高的部位为大规格雌虾虾钳,含量为14.55±2.55 %;虾青素含量最高的部位为大规格雄虾虾壳,含量为106.93 ug/g;虾的肝胰腺和肌肉中Zn、Se、Fe含量较高;虾壳和虾钳中Ca元素含量较高;虾的肌肉中P、K、Na、Mg元素含量较高。结论 中等规格雌虾具有更大的食用价值,各类虾的虾头壳、虾钳、肝胰腺等副产物中富含甲壳素、虾青素、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虾壳为原料,采用柠檬酸反向微胶团法研究出一种新型的制备甲壳素的方法。首先用食品级的柠檬酸结合超声波辅助萃取技术脱除虾壳中的无机盐,再用微胶团萃取技术脱除虾壳中的蛋白质,再用30%的双氧水脱色,从而制得甲壳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设计,得到柠檬酸反相微胶团法提取虾壳中甲壳素的最优条件。并将该法与酸碱法和酶法制备甲壳素产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40 m L反相微胶团中虾壳的原料添加量为0.62 g、KCl浓度为0.15 mol/L、萃取时间为116 min,产率为47.32%。柠檬酸反相微胶团法甲壳素产率极显著低于传统的酸碱法,但极显著高于酶法。该方法可行,可为甲壳素生产工艺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