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谈《伤寒论》中同方异用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宗如 《四川中医》2002,20(5):21-22
《伤寒论》中同方异用的特点是相同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药物剂量的变化,炮制的不同,剂型的改变,煎煮法的不同和服法的各异,达到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用以治疗不同的病证,对临床组方用药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中汤剂的加水量、先煎与后下、煎煮火侯及时间,汤剂的分服、顿服,延长或缩短服药时间,药量的调整,服药后的调养和禁忌等的探讨,认为《伤寒论》对汤剂的煎煮和用法的论述,具有科学的认识及较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故《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医药工作者切莫忽视其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谈《伤寒论》中寒热药并用组方汤国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寒热辨证,中药配伍《伤寒论》为仲景所著之不朽之作.其方剂组成严谨,配伍精当,特别是将寒热药同伍一方,不仅治疗各种寒热并见之证,亦用于热闭于肺及阴盛格阳等证。其寒热并用组...  相似文献   

4.
对<伤寒论>方后注明要饮粥的桂枝汤、三物白散、十枣汤、理中汤4方中药粥并用的目的与意义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意义是保胃气、存津液,亦有助药力与缓药势之功.  相似文献   

5.
贾新立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2-1483
分析《伤寒论》中运用附子的方剂,从中学习张仲景对附子的用法及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6.
程永进  王意诚 《陕西中医》2004,25(3):282-283
《伤寒论》中有很多种精妙的配伍用药方法 ,开创了辨证论治之先河 ,尤其是寒热药并用一法 ,有其独到之处 ,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现就我们的体会谈几点认识 ,望同道不吝指教。1 兼顾作用 寒性和热性两种不同性质的药物 ,在性能上有不同之处 ,二药配伍后 ,就能产生出两种不同的功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服药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伤寒论》书载112方之服药方法的整理,分别从服药的方式、时间、数量、剂量以及服药后注意温服、冷服等六个方面对其服药法加以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伤寒论》中有关中药药嘱的文献资料,归纳概括中药药嘱的主要内涵。对《伤寒论》中有关药嘱的内容,按照中药剂型的制法、中药的服法、服药禁忌、服药后护理等4个方面进行收集、筛选、比较、归纳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伤寒论》中方剂用药的文献,归纳其论点,并做比较。规范的发药交代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规范如下,中药的煎煮用水常选择自来水和井水。对于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酒共煮;含有毒性药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蜂蜜共煎。特殊煎煮的中药,如麻黄可先煎,并去除药汤上的浮沫。煎煮火候的衡量可在汤剂中加入粳米,米熟即汤成;不同剂型的服用剂量(合或升,梧桐子或弹丸,方寸匙);汤剂的服药时间、温度及次数变化,要考虑汤剂的作用部位,功效主治及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等因素;服药饮食宜忌(宜食糜粥调养,忌食与药物功效相反的食物);服药后护理(服热粥以利解表剂发汗,服稠粥以利服泻下剂后调养,药物不同用药途径及方法不同);用药护理的核心,保证患者服药后身体正常机能调节;药物疗效观察二便,血的形态,疗效观察要"以知为度"。总之,《伤寒论》是最早论述药嘱的著作,详细记述了中药药嘱的各项内容,该文归纳出中药药嘱的新规范,是开展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中药临床调剂技术的主要支撑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调阴阳,寒热相配 1.寒热错杂并见者,寒热相配疾病有表里上下兼虚实之别,其临床寒热孰多孰少、偏上在下,往往表现不一,仲景对表寒里热者,以辛温散表寒与寒凉泄里热并用,代表方如:27条桂枝二越婢一汤,38条大膏龙汤,方中均用辛温的麻黄、桂枝,与辛寒的石膏配伍。上热下寒者,宜温热祛寒与苦寒并举,以达阴阳协调的一种治法。 2.寒热格拒者,反佐相配反佐是于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之属,以消除寒热格拒、药不能进的现象,适用于病势拒药须加以从治者,即“因病气之甚而为从治之用”而设。  相似文献   

10.
李辉  李晶晶 《吉林中医药》2010,30(4):277-278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附子的运用,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附子与不同药物的配伍,从而扶助心、肾、脾之阳,增强机体的机能而达到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机体康复。应用时重在配伍。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辨少阴病》篇说:“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山者,苦酒汤主之。” 按:《灵枢·经脉》篇说:“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肾少阴经脉动为病邪所侵,致咽部今之所谓滤泡增多增大,而为“咽中伤”者,即“咽中生创”也。古代无“疮”字,止作“创”。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历代医家辨证论治的典范,并且在仲景学术思想指导下造就了许多中医学家.它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完整、严密、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伤寒论>作为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备了基础及临床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伤寒六经辨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而脏腑病变又以六经概括,因而六经辨证与脏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论中有关治肝大法,有方可循,有法可效。本篇试将《伤寒论》(以下简称“原书”)治肝法的运用加以归纳整理,并列举病案说明之。1温肝散寒肝属厥阴,寒邪侵袭于肝,则为  相似文献   

14.
15.
曲夷  李赛美 《中医药通报》2009,8(3):6-9, 16
本文从文字考据、文法特点、会通全书、参照不同版本、结合《金匮要略》、结合《内经》《难经》《本草经》、结合考古发现、运用临床佐证、运用辨证思维九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研读《伤寒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7,6(1):23-24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脉微”,在多数情况下是辨正气虚弱,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辨“脉微”则不是辨正气虚弱,而是以“微”字提示辨治疑难杂病或错综复杂病证或特殊病证,引导临证必须重视审脉求机,同时还提示辨脉必须全面地深入地进行研究、归纳与总结,以此才能正确理解仲景辨脉临床意义,于此例举数端,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第51条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第52条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如此大同小异,仲景何以要设两条条文呢?愚认为其中尚有可辨之异。笔者结合历代医家的看法和自己的理解,对此条文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的辨证方药在临床上的运用。1.辨证细致是临床先决条件。主要包括:从主客关系求辨证。所谓主,是本经病证;所谓客,是他经病证。条文之间,有主有客,主客关系也就是辨证关系。从“反”字上体验辨证。《伤寒论》条文中的“反”字,具有辨证的涵义,常常反映的疾病的变局。证候类似的辨证。《伤寒论》六经分证的核心是对证候的辨别,如寒热、口味、下利、厥征等,均有非常细致的辨别。2.方证辨异是临床关键所在。《伤寒论》载方众多,将辨证论治法则溶于理法方药之中,如麻黄汤类证、栀子鼓汤类证、泻心汤类证等。  相似文献   

19.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112首方剂的臣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臣药的组方规律,认为臣药的规律是偏于扶正。  相似文献   

20.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伤寒论》112首方剂的君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君药的组方原理。认为君药的规律是偏于祛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