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法司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起源于唐朝,在明清发展完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以及非最后性等特点。它对明清的司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它具备合议制形式,是对延续数千年之久的独任制审判所进行的修正,弥补了独任制的弊端。研究三法司会审在明清得以完善的背景、原因及影响,对今日诉讼制度之建设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古代会审制度源远流长,其雏形最早出现在西周,其制度则在汉代成形.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会审制度至明清时形成完备形态.其形成主要是因历代统治者推行慎刑法律原则和中央集权的政治策略.会审制度虽是统治者仁政的形象标榜,但在预防冤假错案,防止刑法滥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代巡抚及明政府对它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三司制度的弊端及社会现实的需要,到明中叶,巡抚制度终于取代了三司制而正式确立,巡抚成为节制三司,总领一方的封疆大吏。尽管巡抚位高权重,然而在明政府严密有效的层层制约机制下,巡抚只能俯首听命于中央政府,而不可能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对立面。明代巡抚制度对清朝的地方行政组织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由于三司制度的弊端及社会现实的需要,到明中叶,巡抚制度终于取代了三司制而正式确立,巡抚成为节制三司,总领一方的封疆大吏。尽管巡抚位高权重,然而在明政府严密有效的层层制约机制下,巡抚只能俯首听命于中央政府,而不可能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对立面。明代巡抚制度对清朝的地方行政组织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三水合艾司奥美拉唑镁制备过程中晶型控制进行研究,同时对产物的粒度分布等性质进行了工艺优化实验。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产物晶型,借助于二维在线成像系统监测三水合艾司奥美拉唑镁反应结晶过程中的晶体形貌变化,运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辅助监测晶体的粒度分布变化。考察了结晶温度、反应物的浓度等因素对三水合艾司奥美拉唑镁晶型与晶习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水合艾司奥美拉唑镁结晶方式为球形结晶,结晶温度是影响晶型的关键因素,优化后的结晶温度为25 ℃。优化后的工艺可以制备晶型固定、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度大的三水合艾司奥美拉唑镁药物颗粒。  相似文献   

7.
明代拟话本中的公案类作品,反映了其时不同品格的审判人在审判过程中所支付的不同审判成本及其作用,有助于我们了解明代的审判成本及法律实况。  相似文献   

8.
六科给事中制度是明代发达完备的监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澄清吏治的“清洁剂”的关键成分。通过梳理其源流和特点、考察其选取考核及任职资格、总结其职掌权责、分析其作用和局限性,提出了其对我国现代监察立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御史制度,机构完备、组织严密、权限广泛。御史作为皇帝的代表,直接向皇帝负责,监督并参与中央和地方的司法活动。从根本上来看,它强化了皇帝的绝对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御史凭藉其司法权弹劾时主观武断、偏听偏信,根据个人喜怒弹劾官员等弊端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0.
暹罗就是古代的泰国.有明一朝,中国和泰国保持了密切和睦的交往,双方的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天文历法等多个领域。作为明朝的臣属国,泰国是对明朝朝贡次数最多、贡品最丰厚的国家。明朝初年是双方交往的鼎盛时期。为中国和泰国的伟大友谊谱写了华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青花瓷”始于唐,成于南宋(1127-1279),圆熟于元(1279-1368),兴盛于明初,特别是永乐(1403-1425)、宣德(1426-1436)、成化(1465-1488)三朝.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更是独步世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三保太监”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1405-1433)时,“彩绢瓷器”是最重要的“赏赐”品,大量青花乃随“宝船”远走四方,或赠或售扬名四海.青花用“回青”直接在瓷胚上画绘,再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以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的成功,除中国独有制瓷传统和瓷匠的精研努力外,另一项特殊因素是使用了“伊斯兰”传统的蓝色釉料:回青、回回青和“南海”周边国家的苏麻离青、苏泥腊青、勃青等等.青花不仅使用了域外原料,在造型和纹饰上,也容纳了“伊斯兰”宗教和民族风格.这里仅讨论明初“青花”,且以景德镇所出,于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代前后者为主,也略论中国青花与阿拉伯青花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青花瓷"始于唐,成于南宋(1127-1279),圆熟于元(1279-1368),兴盛于明初,特别是永乐(1403-1425)、宣德(1426-1436)、成化(1465-1488)三朝.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更是独步世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三保太监"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1405-1433)时,"彩绢瓷器"是最重要的"赏赐"品,大量青花乃随"宝船"远走四方,或赠或售扬名四海.青花用"回青"直接在瓷胚上画绘,再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以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的成功,除中国独有制瓷传统和瓷匠的精研努力外,另一项特殊因素是使用了"伊斯兰"传统的蓝色釉料回青、回回青和"南海"周边国家的苏麻离青、苏泥腊青、勃青等等.青花不仅使用了域外原料,在造型和纹饰上,也容纳了"伊斯兰"宗教和民族风格.这里仅讨论明初"青花",且以景德镇所出,于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代前后者为主,也略论中国青花与阿拉伯青花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近三十年间,遍访亚、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物质、文化交流,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史无前例,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苏麻离青的命名、产地和输出等几方面,说明苏麻离青与郑和下西洋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杨黼是一位有名的白族学者 ,然而其身份事迹却少有记载。近年大理民间发现了几部明初佚书 ,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了解杨黼的生卒年代 ,宗教信仰 ,文学艺术成就等 ,并能澄清某些有关其人其事的争论问题。本文特对此作了较翔实的引证、介绍和分析 ,以供进一步研究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虽然明朝初期法律状况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还是有些问题颇有争议,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对<洪武三十年律>与<明大诰>进行了研究,认为从刑法体系而言,<大明律>并不是如有些观点所认为的那样较唐律"轻其轻罪,重其重罪";另外,明初重典治吏失败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其无视正常法制或像沈家本所说威竭而不振.而是因为"明刑弼教"的口号看起来重典治吏,实际上是君权的膨胀,带来的是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的扩张和恶化.导致权力的滥用,从而将本来就制定的不科学的重典引向恶化,导致了重刑改革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