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骨钙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5b(TRACP-5b)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11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骨折组,再选择同期收治的110例老年骨质疏松未发生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骨钙素、BALP以及TRACP-5b水平,并分析骨密度水平与骨钙素、BALP、TRACP-5b水平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骨钙素、BALP以及TRACP-5b水平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骨折组患者腰椎正位、股骨颈以及股骨粗隆BM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折组患者血清骨钙素、BALP以及TRACP-5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骨折患者BMD值与骨钙素、BALP、TRACP-5b呈显著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骨钙素、BALP、TRACP-5b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9、0.887、0.948。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钙素、BALP、TRACP-5b与骨密度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且血清骨钙素、BALP、TRACP-5b能够有效预测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风险,对于防止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预防具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法骨化醇胶丸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70例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法骨化醇治疗,研究组采用阿仑膦酸钠+阿法骨化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翻身、负重、前屈后伸及自发性痛)、骨密度(BMD)、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骨代谢指标[血钙(Ca)、骨钙素(OC)、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翻身、负重、前屈后伸及自发性痛)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股骨颈、腰椎L2~L4、ward三角区BMD和Ca水平高于对照组,ODI评分和血清OC、TRACP-5b、BAL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相当(5.71% vs 8.57%,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法骨化醇胶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增加骨密度,缓解患者疼痛,改善骨代谢,提高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国汉族绝经后妇女血清血清组织蛋白K(cathepsin K,CTSK)水平与骨密度、骨转换指标的关系, 方法:研究中共纳入590名绝经后妇女,年龄范围为50.0-84.0岁,检测其血清CTSK、PTH、25(OH)D、β-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1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等指标,并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检测腰椎1-4(L1-4)、左侧股骨近端包括股骨颈、全髋部骨密度。 结果:在本研究中,血清CTSK水平与绝经后妇女年龄、BMI、腰椎骨密度、髋部骨密度及骨转换指标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中国汉族绝经后妇女血清CTSK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骨转换指标无明显相关性,血清CTSK水平可能不适合作为一项新的骨转换指标。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探究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32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选例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21年1月,按照测定的股骨颈BMD的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50例,骨量减少组45例,骨质疏松组37例。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比较三组受检者监测指标、股骨颈BMD和血清UA、GLU、LDL-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股骨颈BMD、股骨颈T值均低于骨量正常组,股骨颈T值骨质疏松组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股骨颈BMD骨质疏松组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血清UA、LDL-C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5);骨量减少组血清TC、GLU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血清GLU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TC、GLU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血清TC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5)。骨质疏松患者血清UA、GLU、LDL-C水平和股骨颈BMD呈负相关(r=-0.504、-0.330、-0.218,P<0.05)。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股骨颈BMD与血清UA、GLU、LDL-C水平具有负相关性,其水平升高可作为骨质疏松患者BMD下降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古荣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23):3185-3186,3189
目的:探讨测定骨代谢生化指标在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该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241例中老年体检者,测定腰椎正位骨密度,根据不同骨密度分为正常骨量组(n=66)、骨量减少组(n=58)、骨质疏松组(n =63)、严重骨质疏松组(n =54),检测所有入选者的空腹血清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对生化指标值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清TRACP5b、B-ALP 及 IGF-1水平在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别与正常骨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 TRACP5b、B-ALP 的水平随着骨量的降低而升高(P <0.05),而血清IGF-1水平随着骨量的降低而降低(P <0.05)。结论检测血清 TRACP5b、B-ALP 及 IGF-1水平有助于中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HD)与腹膜透析(PD)对慢性肾病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骨转运生化相关指标及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行维持性透析治疗的慢性肾病90例,根据透析方法的不同,分为HD组和PD组,每组各45例。比较血清生化相关指标{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腰椎、股骨颈骨密度,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观察血清骨转运生化相关指标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与HD组比较,PD组血清β-CTx、TRAP5b水平下降,腰椎及股骨颈T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组腰椎及股骨颈T值、Z值与血清iPTH、BALP、ALP、25(OH)D、β-CTx、TRAP5b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D相较于HD治疗慢性肾病能明显降低破骨细胞活性,进而更好地控制骨密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标志物和骨密度随年龄及性别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RocheE17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的骨钙素(OC)、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PINP)和I型胶原羧基端肽(8-CTX),用美国GELunar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患者正位腰椎(L1-L4)及一侧股骨近段股骨颈的骨密度(BMD)。结果男性和女性患者的骨标志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患者BMD均低于男性(P〈0.05);女性患者的骨标志物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在40-49岁最低,50岁以后显著升高,随后维持在较高水平。腰椎(L-Lt)的密度在50岁以后显著降低,股骨颈的密度在60岁以后也显著下降,OC与股骨颈密度负相关,tPINP和β—CTX与腰椎和股骨颈密度均呈负相关。男性患者的骨标志物与年龄和骨密度均无相关性,各年龄段骨标志物均无明显变化,腰椎骨密度也无明显改变,仅股骨颈密度60岁以后显著降低。结论骨标志物OC、tPINP和8-CTX是反映中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年龄变化的骨转换的敏感和较特异的指标,能较好地预测BMD,50岁以后女性患者BMD降低与高骨转换水平有关;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标志物与年龄和骨密度无相关性,骨标志物和骨密度是骨强度的独立指标,互相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绝经后1~3年妇女骨密度(BMD)、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骨钙素(OC)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腰椎及左、右髋部BMD(股骨近段+股骨颈),据此将78例绝经后1~3年妇女分为BMD正常组和BMD降低组(低骨量+骨质疏松)两组,用放射免疫法(RIA)和免疫放射法(IRMA)分别测定外周血清IL-6、OC和IGF-Ⅰ水平。结果:(1)31例出现BMD降低(39.7%),两组间腰椎及左、右髋部BMD差异显著(P<0.01);(2)BMD降低组血清IGF-Ⅰ低于BMD正常组[分别为(214.5±81.4)ng/mL和(274.6±93.1)ng/mL,P<0.05],OC高于BMD正常组[分别为(6.12±3.83)ng/mL和(4.39±2.74)ng/mL,P<0.05]),IL-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8.6±80.9)pg/mL和(158.8±97.6)pg/mL,P>0.05]。(3)BMD与血清IL-6、IGF-Ⅰ和OC水平无明显相关(r=0.002~0.105,P>0.05),IL-6与IGF-Ⅰ成一定程度的正相关(r=0.257,P=0.026)。结论:IGF-Ⅰ和OC异常变化可能是影响绝经后早期BMD降低的重要因素,与IL-6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骨钙素水平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骨密度(bone minaral density,BMD)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共纳入505例绝经后女性,其中T2DM住院患者305例,非糖尿病对照者20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腰椎(第2至第4腰椎)、股骨颈和全髋的BMD,同时检测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2DM组患者的血清OC水平显著降低(P<0.05),腰椎、股骨颈、全髋的BMD及体质量指数显著增高(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和糖尿病病程后,血清OC水平与腰椎及全髋的BMD间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结论:血清OC水平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腰椎及全髋的BMD密切相关,随着OC水平的升高,BMD呈下降趋势,提示血清OC水平可作为早期筛查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生化指标,结合血清OC水平和BMD能更好地预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的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老年2型糖尿病骨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老年人 2型糖尿病骨代谢的现状及影响骨代谢的有关因素 ,对 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用QCT法分别测定男女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 (BMD) ,用放免法检测骨钙素 (BGP)及Ⅰ型胶原羧基端肽 (ICTP)、甲状旁腺激素 (PTH)等指标。结果 男女糖尿病患者BMD及BGP均低于非糖尿病者 ,而ICTP及PTH均高于非糖尿病者 ,BMD与糖尿病病程、ICTP、PTH、血糖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BMD显著下降 ,其骨代谢特点是骨吸收增加 ,骨形成降低。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的骨质状况及影响患者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pSS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腰椎、股骨颈的骨密度(BMD)及Ⅰ型胶原C端肽交联(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和骨钙素(OC)水平,分析其与年龄、病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3、补体C4、血清补体C1q、激素使用情况的相关性,并比较pSS患者BMD与骨代谢指标.[结果]pSS患者腰椎、股骨颈BMD及PINP、O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TX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SS患者腰椎及股骨颈的BMD与其年龄、补体C1q呈负相关,且腰椎BMD与激素用量呈负相关(P<0.05);pSS患者CTX水平与补体C4呈负相关(P<0.05),与激素用量呈正相关(P<0.05);PINP、OC水平与CRP、激素用量呈负相关,而OC水平与补体C4呈正相关(P<0.05).pSS患者中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CTX水平高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PINP、OC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骨量正常的pSS患者PINP、O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pSS患者存在BMD和骨代谢异常,并与疾病活动和激素用药有关.骨代谢指标可评估骨量正常pSS患者的骨质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胖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及骨密度(BMD)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体质指数(BMI)将其分为A组非超重型(体重正常,BMI 18.5~22.5 kg/m^2)糖尿病肾病患者,B组肥胖型糖尿病肾病患者(BMI 22.6~25.5 kg/m^2),C组超重型糖尿病肾病患者(BMI>25.5 kg/m^2)。另选取30例非肥胖非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每组患者血清PTH,血钙,血磷与Ward三角区值、股骨大转子区、股骨颈、桡骨全段、腰椎区的骨密度值,记录血清PTH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以及骨质疏松所导致的并发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血钙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钙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的血清PTH、血磷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钙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BMI升高,血清PTH、血磷水平显著升高,血钙水平显著降低。A组股骨大转子区、股骨颈、腰椎区骨密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B、C两组Ward三角区值、股骨大转子区、股骨颈、桡骨全段、腰椎区骨密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BMI升高,各部位骨密度值明显降低。A组疲劳乏力、肾结石绞痛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B、C两组疲劳乏力、肾结石绞痛、恶心呕吐、血清PTH型高血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BMI升高,血清PTH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A组颈椎腰椎病、致残数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B、C两组行动受阻、颈椎腰椎病、骨折史,致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BMI升高,骨质疏松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血清PTH与BMD的测定对于肥胖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PTH值随着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肥胖程度逐步增高,BMD值随着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肥胖程度逐步降低,且不同区域的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89例绝经后T2DM患者的正位腰椎(L1~4)、左股骨颈BMD,并测定部分实验室相关指标,记录年龄、病程、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及计算体重指数(BMI)等,分为骨质疏松组(OP组)与非骨质疏松组(NOP组)进行对比分析,另测定正常健康51例绝经后女性(对照组)正位腰椎(L1~4)、左股骨颈BMD及血清IL-6水平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绝经后T2DM患者IL-6水平升高(t=2.636,P=0.009),左股骨颈及腰椎(L1~4)BMD均下降(t=-2.127,P=0.035;t=-2.026,P=0.045);OP组与NOP组比较IL-6升高(t=2.117,P=0.038),左股骨颈及腰椎(L1~4)BMD均下降(t=-7.274,P<0.001;t=9.213,P<0.001).结论:绝经后T2DM患者IL-6水平升高,绝经后T2DM患者腰椎、股骨颈BMD的降低与IL-6水平升高可能有一定的关系,IL-6水平升高对腰椎、股骨颈BMD的影响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骨折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异构体5b(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5b)、白细胞介素-7(interleukin-7,IL-7)水平变化,分析其与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从而探究以上指标在老年OP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徐州市肿瘤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43例老年OP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40例同期体检为OP无骨折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25(OH)D、TRACP-5b、IL-7、骨形成标志物及骨吸收标志物水平,分析25(OH)D、TRACP-5b、IL-7与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OP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70岁以下占比、血清25(OH)D和骨代谢指标钙(calcium,C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TRACP-5b、IL-7、磷(phosphorus,P)、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骨形成指标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type pre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羟基端肽β降解产物(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血清25(OH)D及Ca水平均为老年OP骨折的保护因素,血清TRACP-5b、IL-7、P、PTH、BALP、BGP、PINP、β-CTX均为危险因素(均P<0.05)。Person相关性模型显示:骨代谢指标P、PTH、BALP、BGP、PINP、β-CTX水平与血清25(OH)D呈负相关(分别r=-0.730、-0.651、-0.615、-0.631、-0.566、-0.623,均P<0.05),与TRACP-5b呈正相关(分别r=0.822、0.780、0.759、0.686、0.627、0.699,均P<0.05);Ca与IL-7呈负相关(r=-0.705,P<0.05)。结论:老年OP患者血清25(OH)D、TRACP-5b、IL-7水平可用于初步判定患者骨代谢情况,从而为前期筛查和发现OP骨折风险提供一定依据,帮助OP患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PTH)、25羟维生素 D[25(OH)D3]、N -端骨钙素(N-MID-OT)、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及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81例,根据骨密度水平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35例、骨量减少组31例和骨质疏松组15例。测量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PG)、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 c)、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及 PTH、25(OH)D3、N-MID-OT、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的水平。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病程、FPG、血 Ca、P、ALP、血脂及 PTH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骨质疏松组的 BMI 水平较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低,骨量减少组的 BMI 水平较骨量正常组低(P <0.05);与骨量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比较,骨质疏松组的 HbAl c 水平降低,(P <0.05);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的25(OH)D3、N-MID、T-P1NP 水平降低(P <0.05),β-CTX 水平升高(P <0.05)。Pearson 相关分析提示骨密度与 BMI、25(OH)D3、N-MID、T-P1NP 呈正相关,与年龄及β-CTX 呈负相关。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其骨密度变化与骨代谢标志物、25(OH)D3水平、年龄及血糖控制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鲑鱼降钙素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对患者骨密度及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ICP)、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Ⅰ)等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进行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共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均经相同的骨折处理治疗,对照组服用碳酸钙D3片,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鲑鱼降钙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正位骨密度(BMD)及血清中骨钙素(BGP)水平;检测骨代谢指标,包括骨BALP、CICP、CTX-Ⅰ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检测患者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尿钙、肌酐水平,并计算尿钙/肌酐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经治疗后腰椎BMD及血清BGP均显著提高,观察组腰椎BMD及血清BG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骨BALP、CICP、CTX-Ⅰ水平降低,而PTH水平升高;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骨BALP、CICP、CTX-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T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血钙及尿钙/尿肌酐明显降低,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磷则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能显著提高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骨密度、PTH水平,降低BALP、CICP、CTX-Ⅰ、血钙、尿钙/尿肌酐水平,从而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并降低破骨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β(MIP-1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检测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121例纳入骨质疏松组,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54例)和非骨折组(67例)。选择同期在该院诊断为骨量下降和骨量正常的绝经后女性分别纳入骨量下降组(82例)和对照组(65例)。比较各组血清MIP-1β、TRACP-5b和FGF-23水平,对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血清MIP-1β、TRACP-5b和FGF-23检测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预测价值,以及分析血清MIP-1β、TRACP-5b和FGF-23水平与骨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骨质疏松组血清MIP-1β、TRACP-5b和FGF-23水平明显高于骨量下降组和对照组(P<0.01),骨量下降组血清MIP-1β、TRACP-5b和FGF-2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骨折组的血清MIP-1β、TRACP-5b、FGF-...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骨质疏松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骨转换标志物、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接诊稳定期COPD患者84例,根据患者骨密度(BMD)测试结果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28例)、低骨量组(26例)与正常骨量组(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MMP-9、TNF-α水平,以及骨转化生化标志物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血清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sCTX)。结果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血清MMP-9、TNF-α水平高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血清MMP-9、TNF-α水平高于低骨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sBAP、sOC低于正常骨量组,sCTX高于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sBAP、sOC低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sBAP低于低骨量组,sCTX高于低骨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腰椎骨密度、腰椎骨密度T值、股骨颈股密度与股骨骨密度T值均低于正常骨量组(P0.05),骨质疏松组腰椎骨密度、腰椎骨密度T值、股骨颈股密度与股骨骨密度T值低于低骨量组(P0.05)。血清MMP-9与骨转换生化指标、骨密度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TNF-α与骨转换生化指标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并发骨质疏松患者MMP-9、TNF-α呈现为高表达,与骨转换生化指标存在负相关性,同时与骨密度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骨代谢指标与骨关节炎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显示,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骨关节炎状态下,原本正常的骨转换平衡状态被破坏,血清、尿液中一些特异性指标可以较敏感地反映出骨转换的具体变化过程。 目的:测量绝经后原发性膝骨关节炎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分析两疾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特点。 方法:选取248例绝经女性受试者,行骨密度、膝关节X射线片检查,最终选出180例进入试验,分为骨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组及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观察对象的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两疾病发病与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骨关节炎组腰椎骨密度升高,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值降低;骨质疏松组腰椎及全髋部骨密度降低,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升高。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水平的降低与骨关节炎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血清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的升高与骨质疏松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绝经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骨吸收速率减低,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率加快,骨代谢水平的差异导致两疾病患者骨密度呈现出负相关趋势。监测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钙素,特别是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水平对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妇女低骨量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生情况,探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和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共116例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常规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年龄42~56岁,平均47岁,根据BMI进行分组:低BMI组(BMI≤18)21人,正常BMI组(BMI为18~25)79人,超BMI组(BMI≥25)16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测定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EXA)检测腰椎(L2-4)、股骨颈、Ward's三角区以及大转子的BMD,并检测血清E2和T水平.结果:围绝经期妇女低骨量检出率为19.0%(22/116),其中低BMI组(47.6%)显著高于正常BMI(13.9%)和超BMI组(6.25%),OP患者全部发生于低BMI组,检出率为28.6%.各部位的BMD与B MI成正相关(r=0.388~0.507,P=0.000).此外,BMD与E2及T水平亦成正相关性(r=0.175~0.374,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即有骨量减少情况,低BMI、低E2及低T水平可能是出现低骨量和发生OP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