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m PCNL)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标准通道PCN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应用B超引导下m PCNL与标准通道PCNL分别治疗150例肾结石。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Ⅰ期结石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肾造瘘管留置时间,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迟发型出血、感染等)。结果 m PCNL组与标准通道PCNL组一期分别建立F18和F24肾穿刺通道。标准通道PCNL组手术时间比m PCNL组缩短(P<0.05);单纯肾盂结石Ⅰ期清除率较m PCNL组要高(P<0.05);m PCNL组对多发性肾盏结石患者Ⅰ期结石清除率比标准通道PCNL组高(P<0.05)。m PCNL组术中输血率、肾造瘘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标准通道PCNL组(P<0.05)。结论 MPCNL与标准通道PCNL均具有术中损伤小、Ⅰ期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标准通道PCNL适合较大的肾盂结石,而肾盏多发结石应首先考虑m PCNL,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处理肾结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通道建立方式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进行治疗(MPCNL),观察组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进行治疗(PCNL),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期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2.5%和90.0%、住院天数分别为(5.7±1.3)d和(5.3+1.1)d、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9.5±3.2)g·L-1和(10.5±3.3)g·L-1、灌注液用量分别为(18.7±1.7)L和(17.9±1.3)L,两组比较差异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12.5±13.5)min和(90.3±15.6)min、出血量分别为(54.3±14.7)mL和(103.1±64.7)mL,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和1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通道及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在治疗肾结石中各有优势,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微通道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更为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应用于鹿角状结石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3月某院收治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行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对照组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术后恢复指标(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4h血红蛋白以及肌酐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结石清除率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24h Hb明显高于对照组,Sc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通道经皮肾镜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结石清除率高,有助于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8例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A组给予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B组给予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碎石清石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15.31±4.44)ml明显少于B组术中出血量(18.43±3.4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灌流液量(105.12±6.34) min、(20.8±1.4)L均高于B组(96.31±5.53) min、(18.6±1.5)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首次碎石清石率70.5%(31/44)明显低于B组88.6%(3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发生发热1例,血尿2例,心衰1例;B组术后发生发热2例,血尿1例,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9.1%与B组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但手术野较小、手术时间长、灌流液量较大,结石清除率不高,且容易诱发心衰肺水肿等并发症,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通道下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熊星  王金根  包佑根  付丹丹  贾灵华 《江西医药》2021,56(7):910-914,929
目的 比较标准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和无管化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对出血和肾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上尿路结石,结石长径为1~3cm、集合系统分离2~4cm、肾实质厚度>2cm,以及不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行PCNL,标准组术后留置肾造瘘管、双J管和尿管,无管化组术后仅留置双J管和尿管.分别测术前24h、术后即刻、4h、8h、12h、24h、48h肌酐(Scr)、尿素氮(Bun)、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以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术后连续3d收集每位入组患者每个24h的全部尿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比较两组术式对患者术后出血和肾功能的短期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6例患者,每组4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研究,两组在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结石大小的构成比、术前肾积水程度、穿刺通道肾实质厚度、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管化组术后第一天尿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比标准组多[(10.13.1)g与(8.22.2)g,P<0.01],而术后第2d[(2.91.3)g与(4.21.8)g,P<0.01]、第3d[(0.580.23)g与(1.110.31)g,P<0.01]尿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比标准组少;两组即刻抽血查Cys-C和NGAL均有升高(P<0.05),但无管化组术后8h达峰值(789.62±58.93μg/L和561.47±56.49μg/L),而标准组术后24h达峰值(812.15±87.48μg/L和823.46±49.12μg/L),标准组术后4h、8h、12h、24h、48h的Cys-C和NGAL均高于无管化组(P<0.05),两组SCr和BUN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输血,无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无管化PCNL较标准PCNL,有创面的愈合早、术后血尿时间短、肾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仰光  诸禹平  肖峻 《安徽医药》2016,20(3):488-491
目的 探讨对于直径≤2.5 cm肾下盏结石的最佳微创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该科收治的单侧肾下盏结石81例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采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etrograde intrarenal surgery,RIRS)的患者为33例,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的患者为48例。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结石的手术时间、碎石成功率、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等,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 RIRS组患者的结石直径为(18.9±3.4)mm,PCNL组患者的结石直径为(19.1±3.2)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RS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发热2例,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PCNL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发热7例,术中术后明显出血2例,经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愈。一期清石率PCNL组为86.0%,RIRS组为8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NL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下降值为(16.9±8.9)g·L-1,RIRS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下降值为(4.7±1.6)g·L-1,手术时间分别为(94.0±17.1)、(117.9±25.1)min,住院天数分别为(9.6±2.4)d、(6.3±1.4)d,住院费用分别为(20 214±3 436.2)、(16 414±2 572.6)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直径≤2.5 cm的肾脏下盏结石,RIRS与PCNL疗效相近,而RIRS具有创伤小、住院天数少、并发症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标准通道联合微通道经皮肾镜一期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采用标准通道联合微通道经皮肾镜一期治疗82例鹿角形肾结石。结果 82例均一期手术碎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45~190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50~400 ml(平均95ml),术后住院时间 6~12 d(平均7.5d)。结石清除率90.2% (74/82),5例残余结石直径0.6 cm~1.0 cm,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3例残余结石直径<0.6 cm,口服药物排石。82例均随访3个月,复查彩色超声仅1例残留直径约0.7 cm肾下盏结石。结论 彩色超声引导下标准通道联合微通道经皮肾镜一期治疗鹿角形肾结石创伤较小,残石率低,效率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标准通道及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在肾结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80例肾结石患者分组。对照组进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观察组进行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肾结石清除效果;肾结石手术清除操作相关指标和术后康复观察指标;干预前后患者SF-36量表评分;术后发热、集合系统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肾结石清除效果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肾结石手术清除操作相关指标和术后康复观察指标优于对照组,P <0.05;干预前两组SF-36量表评分相近,对照组(45.14±0.26)分,观察组(45.38±0.21)分,P> 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对照组(82.16±0.76)分,观察组(96.25±0.56)分,P <0.05。观察组术后发热、集合系统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其中,观察组术后发热、集合系统穿孔、出血、周围脏器损伤分别1、0、1、0例,发生率5.00%;对照组术后发热、集合系统穿孔、出血、周围脏器损伤分别5、2、4、1例,发生率30.00%。结论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在肾结石中的应用效果优于标准通道,结石清除率更高。相对于标准通道,其在操作方面创伤更小,时间更短,在康复方面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有助于更好恢复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FURS)与经皮肾镜钬激光取石术(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4年4月收治的结石直径6~10mm及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失败结石直径10~20mm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17例236侧。采用FURS 97例(104侧)作为FURS组,采用PCNL 120例(132侧)作为PCNL组。比较2组治疗结石的手术时间、碎石成功率、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结果 FURS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发热8例(2.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PCNL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发热9例(7.5%),术中、术后明显出血3例,经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愈2例,经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无效,行患侧肾切除1例。FURS组手术时间长于PCNL组,血红蛋白下降值小于PCNL组,住院天数短于PCN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一期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石直径6~10mm行ESWL失败及结石直径10~20mm的输尿管上段结石,FURS碎石与PCNL疗效相近,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FURS取石术后患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与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直径1~2 cm肾盏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75例直径1~2 cm肾盏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FURS组患者30例,PCNL组患者4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碎石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对于肾中上盏结石,两组患者碎石成功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肾下盏结石,PCNL组碎石成功率高于FURS组;PCNL组手术时间短于FURS组;FURS组在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PCNL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直径1~2 cm肾中上盏结石,因具有碎石成功率高、手术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推荐首选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对于直径1~2 cm肾下盏结石,因碎石成功率更高,且手术时间短,推荐首选经皮肾镜取石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PV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两种不同术式,对于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血红蛋白(Hb)的影响.方法 收集近1年来本院使用PVP或TURP方式治疗BPH患者的资料,共56例,以患者术前Hb为基准,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Hb的影响.结果 PVP组患者术前Hb(117.2±13.4)g/L,术后Hb(116.9±12.6)g/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URP组术前Hb(118.6±12.3)g/L,术后Hb(93.7±11.8)g/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VP组术前Hb与术后Hb之间进行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URP组则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PVP治疗BPH对患者术后Hb无明显影响,较TURP手术出血显著减少,该手术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PCNL)在不同冲洗压力下治疗肾结石的疗效以及不用灌注泵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安徽省濉溪县医院行标准通道PCNL治疗肾结石50例临床资料,按不同冲洗压力,分常规组(采用灌注泵,设置流速压力0.5 L/min)27例及观察组(不用灌注泵采用冲洗袋,冲洗袋出口离肾盂55 cm)2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术野、冲洗液用量、术后发热(>38.5 ℃)发生率、碎石取石时间、残石情况(长径≥0.5 cm)等。结果 不用灌注泵冲洗行标准通道PCNL,术野清晰,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残石率(P>0.05),减少冲洗液用量及术后发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用灌注泵冲洗可以满足PCNL疗效的要求,而且减少了术后发热机会,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通道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icro-channel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与标准通道经皮肾穿刺取石术(Standard channel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S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杂性肾结石患者临床资料101例.按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SPCNL组(n=42)和MPCNL组(n=59).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一期成功建立皮肾通道.SPCNL组中鹿角形结石的手术时间和结石清除率为(94.3±11.6) min、69.6% (16/23),多发性结石为(64.8±12.7) min、89.5%(17/19);MPCNL组中鹿角形结石的手术时间和结石清除率为(121.5±15.9)min、72.7%(24/33),多发性结石为(88.2±14.3) min、88.5%(23/26);SPCNL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MPCNL组(P<0.05),两组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CNL组术后输血率、术后Hb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4.7%(2/42)、(129.5±10.8) g/L、(43.1±5.6)h;MPCNL组分别为5.1%(3/59)、(132.3±12.4) g/L、(32.8±4.2)h;MPCNL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显著早于SPCNL组(P<0.05),两组术后输血率、术后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CNL组和MPCNL组术后高热发生率分别为4.8%(2/42)、18.6%(11/5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CNL与MPCNL均为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有效方法.采用SPCNL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但术后恢复较慢;而MPCNL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通道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治疗合并肾内感染的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0年6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合并感染的肾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通道经皮肾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一期碎石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石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肾内感染的直径2cm的肾结石,标准通道的疗效优于微通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F18/F16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与标准通道手术治疗肾铸形结石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经F18/F16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66例肾铸形结石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标准通道手术的62例肾铸形结石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指标、肾盂内压、结石清除率、肾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25.43±12.74)min长于对照组(103.32±6.7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其术中出血量(113.76±14.94)mL、输液量(1274.34±219.35)mL明显少于对照组(155.54±11.43)mL、(1543.43±284.94)mL,此外其住院时间(11.43±2.54)d明显的短于对照组(17.34±3.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碎石前、中、后肾盂内压(10.37±1.25)、(28.84±4.95)、(20.74±3.84)mm Hg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7.43±1.34)、(20.65±4.32)、(14.94±2.8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一期手术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3.93%和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两组血白细胞值、尿白细胞值、降钙素原、及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等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发热、感染、延迟性出血及脓毒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F18/F16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量、输液量,提高结石清除率等优势,对患者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且并发症无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sPCNL)与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安庆市石化医院收治的62例上尿路结石患者,30例采用sPCNL治疗,32例采用mPCNL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血红蛋白下降值、总并发症发生率、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概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sPCNL组手术时间(113.2±49.8)min,mPCNL组手术时间(108.2±41.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CNL、mPCNL两组总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6.7%(26/30)、87.5%(2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sPCNL、mPCNL两组分别为(2.15±1.10)、(1.20±1.2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sPCNL、mPCNL两组分别为16.7%(5/30)、15.6%(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概率sPCNL、mPCNL两组分别为3.3%(1/30)、3.1%(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sPCNL、mPCNL两组分别为(10.3±0.9)、(9.2±0.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CNL与mPCNL均为上尿路结石的理想治疗方法。mPCNL创伤更小,出血量少,对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婴幼儿定期实施血常规检查对预防儿童贫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3例儿童贫血婴幼儿作为病例组,另选取73例体检健康婴幼儿作为参照组。两组儿童均行血常规和血细胞形态检查,对比两组儿童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以血常规联合血细胞形态检查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血常规检查、血细胞形态检查对儿童贫血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Hb(101.74±12.89)g/L、MCH(23.08±1.95)pg、MCHC(274.58±21.77)g/L、MCV(71.29±6.90)fl均低于参照组的(115.40±11.71)g/L、(28.62±3.06)pg、(325.41±25.43)g/L、(82.47±4.02)fl,RDW(18.14±1.16)%高于参照组的(13.72±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检查诊断146例婴幼儿中阳性71例,阴性75例,诊断敏感度为95.89%,特异度为98.63%,准确率为97.26%;血细胞形态检查诊断146例婴幼儿中,阳性70例,阴性76例,诊断敏感度为86.30%,特异度为90.41%,准确率为88.36%;血常规检查诊断儿童贫血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血细胞形态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贫血婴幼儿Hb、MCH、MCHC、MCV等血常规指标会出现明显降低,而RDW水平升高,血常规检查对儿童贫血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定期实施检查有助于疾病检出与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程度与C-反应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坚持3~10个月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94例患者,透析当日采集空腹血,检测血红蛋白(Hb)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散射光比浊法检测Hs-CRP,界限设置为3 mg/L,将患者依据Hs-CRP水平划分为正常组和增高组,对比两组之间Hs-CRP和Hb水平差异,分析和探讨Hs-CRP水平和Hb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CRP增高组Hb平均水平为(76.38±14.62)g/L,正常组Hb平均水平为(95.79±18.71)g/L,正常值较增高组相比优势明显,且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单因素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与Hb之间呈现负相关,回归系数为-2.15。结论 C反应蛋白升高,处于微炎症状态,患者的贫血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对缺铁性贫血患者采取血常规检验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贫血患者,按贫血类型不同分为对照组(缺铁性贫血)与研究组(地中海贫血),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血常规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研究组红细胞计数(3.13±0.92)×1012/L、平均红细胞体积(64.99±1.78)fl、红细胞分布宽度(12.35±0.82)%低于对照组的(5.21±1.51)×1012/L、(77.54±3.58)fl、(20.05±1.32)%,血红蛋白(108.54±12.76)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4.25±2.33)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1.58±5.22)g/L高于对照组的(82.11±10.78)g/L、(22.51±1.56)pg、(278.33±4.21)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缺铁性贫血患者采取血常规检验能有效区分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利于为病情的进一步治疗做好准备,临床检验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效果。方法20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采用随机纸片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硫酸亚铁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常规治疗、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血红蛋白(119.6±10.1)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9.8±16.9)g/L、平均红细胞体积(88.4±9.2)fl均高于对照组的(102.3±8.4)g/L、(305.7±15.3)g/L、(75.8±9.0)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79.0%,不良反应发生率6.0%低于对照组的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明显提高,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