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带血管筋膜蒂皮瓣在骶尾部褥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卧床的病人 ,由于护理不当常导致骶尾部褥疮 ,经反复换药仍难以治愈 ,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我院近年来应用带血管筋膜蒂皮瓣治疗骶尾部褥疮 14例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14例 ,其中男性 8例 ,女性 6例。年龄 2 5~ 70岁 ,病程 2~ 30月 ,平均 9月。致病原因 :脑血管意外长期卧床 5例 ,脊椎骨折截瘫 6例 ,多发性骨折 2例 ,人字石膏外固定压迫软组织 1例。褥疮面积最小 4cm× 6 cm ,最大10 cm× 12 cm。二、手术方法及结果 本组应用腰骶筋膜皮瓣 9例 ,腰臀筋膜皮瓣 5例 ,治疗骶尾部褥疮。(一 )腰骶筋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治疗复杂性骶尾部褥疮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6月,收治6例复杂性骶尾部褥疮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33~72岁,平均47岁。褥疮根据美国褥疮指导小组(NPUAP)分期标准均为Ⅳ期。既往有2~24次褥疮修复史。前次复发后至此次入院时间为1~8个月,平均4.5个月。褥疮范围12 cm×10 cm~17 cm×13 cm。患者经2~3次VSD治疗(5~7周)后,直接拉拢缝合关闭创面,继续VSD治疗7~9 d。结果 5例骶尾部创面愈合良好;1例骶部遗留表皮缺损,经换药1周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骶尾部皮肤生长良好,褥疮未复发。结论 VSD治疗复杂性骶尾部褥疮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四肢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及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 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48例.其中小腿中下段胫前皮肤缺损16例,足跟部皮肢缺损10例,踝关节皮肤缺损15例,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2例.骶尾部巨大褥疮1例,手腕背部皮肤缺损4例.创面范围4.5 cm×3.0 cm~19.0cm×12.0cm,根据创面不同采取四肢不同部位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其中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筋膜蒂皮瓣4例,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筋膜蒂皮瓣1例,顺行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的筋膜蒂皮瓣3例,右大腿股后皮神经筋膜蒂皮瓣1例,带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筋膜蒂皮瓣22例,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蒂皮瓣7例.皮瓣范围6.0 cm×4.0 cm~18.0 cm×13.0cm.供区创面29例直接缝合,19例取大腿或下腹部全厚皮片6.0 cm×3.0 cm~13.0 cm×6.0 cm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15例皮瓣肿胀、淤血,经远端小切口放血3~5d,其中12例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3例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再次手术清创植皮后成活.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愈合.供区创面Ⅰ期愈合,植皮成活.48例患者均获随访1~24个月,平均9.5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外形和功能满意. 结论 四肢筋膜蒂皮瓣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治疗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骶尾部深度褥疮患者在临床上常见 ,一般以常规换药治疗 ,特别是范围超过 3cm× 3cm的创面往往时间长 ,效果不明显。我科自 1 993年以来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治疗 7例患者 ,均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 本组 7例。男 4例 ,女 3例 ,年龄 2 7~ 68岁。 1例为脑中风后瘫痪者 ;3例为截瘫后长期卧床者 ;3例为大面积烧伤者。褥疮部位均发生在骶尾部 ,时间 2个月至 1年余 ;褥疮创面最小为 7cm× 8cm ,最大为 1 2cm× 1 4cm ,深度均达骶尾部骨质及深筋膜层。2 典型病例 某女 ,32岁。全身深Ⅱ~Ⅲ度烧伤 75 %TBSA(Ⅲ度占55 % ) …  相似文献   

5.
改良V-Y推进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我院自 1997年~ 2 0 0 0年收治骶尾部褥疮 9例 ,其中 6例 7处采用改良 V- Y推进臀大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术后均 期愈合 ,无复发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 4例 ,女 2例。年龄 18~ 79岁。病程 1~ 15个月。因胸椎肿瘤手术后不全截瘫 1例 ,腰椎损伤截瘫 3例 ,骨盆骨折 1例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1例。骶尾部褥疮 6例中合并坐骨结节褥疮 1例。褥疮范围 3.5 cm× 4 .0 cm~ 8.0 cm× 12 .0 cm。1.2 手术方法以褥疮边缘为底 ,骶尾部褥疮向一侧或两侧做 V形肌皮瓣设计 ,外侧为顶 ,其顶点到底边的距离为褥疮的直径。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结合臀部穿支皮瓣治疗骶尾部褥疮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对骶尾部褥疮患者20例,褥疮范围7cm×6cm~12cm×10cm.一期实施清创手术后进行持续负压引流7~14d,同时进行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等全身治疗.二期采用大小为8 cm×6 cm ~ 14 cm × 12 cm的臀部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经持续负压治疗后,患者局部炎性反应明显减轻,创面明显缩小,为二期手术提供了良好条件,再行二期穿支皮瓣修复,皮瓣除2例出现远端部分坏死外,均一期愈合.随访3个月~2年,褥疮无复发. 结论 正确应用VSD技术可有效减少褥疮感染和渗出、提高穿支皮瓣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我们应用臀区下部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5例,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例,男4例,女1例,其中脊髓损伤3例,双下肢多发创伤、骨折1例,老年痴呆病1例.褥疮面积为7 cm×8 cm~12 cm×13 cm,深达骶脊韧带,创面均有不同程度感染.发病原因:骶尾部组织过度受压、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8.
翻转臀大肌-脂肪筋膜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臀大肌-脂肪筋膜瓣在修复骶尾部褥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07年8月~2010年1月,应用臀大肌-脂肪筋膜瓣用于修复骶尾部褥疮处腔隙18例,该复合组织瓣大小为5cm×6cm~7cm×8cm,然后拉拢两侧创缘闭合创面。结果:本组18例中,16例I期愈合,1例发生感染,1例血肿,均予换药后愈合,复发率5.6%。结论:臀大肌-脂肪筋膜瓣血供丰富,易成活,应用该翻转组织瓣可消灭创面处死腔,可有效防止术后褥疮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四肢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及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1999年2月~2005年12月,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10~68岁,平均30岁。21例小腿中下段胫前皮肤缺损,12例足跟部皮肤缺损,16例踝关节皮肤缺损,3例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1例骶尾部巨大褥疮,5例手腕背部皮肤缺损。创面范围5cm×3cm~18cm×12cm。根据创面不同采取四肢不同部位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其中4例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筋膜蒂皮瓣,1例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筋膜蒂皮瓣,3例顺行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的筋膜蒂皮瓣,1例左大腿股后皮神经筋膜蒂皮瓣,32例带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筋膜蒂皮瓣,17例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蒂皮瓣。皮瓣范围6cm×4cm~18cm×13cm。供区创面39例直接缝合,19例取大腿或下腹部全厚皮片6cm×3cm~13cm×6cm植皮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肿胀、淤血,经远端小切口切开放血3~5d,其中12例皮瓣成活,创面期愈合;4例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再次手术清创植皮后成活。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期愈合。供区创面期愈合,植皮成活。58例患者均获随访1~20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外形和功能满意。结论四肢筋膜蒂皮瓣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治疗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99~2001年收治3例骶尾部褥疮病人,经过清创换药,待创面干净后,行臀大肌上部肌皮瓣修复缺损.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3例,均为女性,年龄38~45岁,均为服农药后深昏迷入院,经抢救苏醒后,伴骶尾部褥疮,经过换药及其它治疗效果不佳,转我科治疗,术前测量创面范围10~12 cm×8~12 cm,创面凹陷,表面有灰暗坏死组织及脓苔覆盖,钳夹创面组织少有出血,创周红肿.  相似文献   

11.
推进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自1995年7月~1998年7月,采用推进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臀部褥疮患者5例共6处软组织缺损创面,取得满意疗效。临 床 资 料本组5例患者均为男性,4例年龄36~46岁,均为胸椎损伤致截瘫并发褥疮,另1例老年患者年龄76岁,因患脑血管疾病,长期卧床并发褥疮。部位:骶部褥疮4例,双侧坐骨结节褥疮1例。创面最小5cm×5cm,最大8.5cm×8.5cm。对骶部褥疮,在创面两侧臀部各取一点,该点至创面边缘的垂直距离与创面直径相等,从该两点分别向创面边缘作两条相切的连线,形成左右两侧对称的“V”形切口;对坐骨结节褥疮,于同侧臀上部取一点,该点至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有效、快速修复骶尾部软组织缺损和/或伴骨外露的方法。方法2003年2月~2006年4月,应用臀上动脉浅支穿支血管为蒂分叶皮瓣移位修复骶尾部巨大褥疮及软组织缺损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8~67岁。骶尾部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5cm×12cm~25cm×20cm,平均20cm×16cm;褥疮5例,肿瘤1例;按褥疮分度度3例,度3例;病程3周~20年。切取分叶皮瓣范围为18cm×15cm~30cm×25cm。结果术后6例移位皮瓣均成活,其中5例切口期愈合,1例皮瓣周缘皮肤少量缺血、坏死,经间断换药32d后期愈合。随访2~38个月,平均19.3个月,分叶皮瓣生长良好,褥疮无复发,臀大肌保留良好伸髋功能。结论带臀上动脉浅支穿支血管为蒂分叶皮瓣是修复骶尾部软组织缺损和/或伴骨外露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皮瓣血运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中腰椎向前、骶椎向后,故仰卧位时,骶尾部是人体的最大受压负重部位。骶骨上无肌肉附着,且局部皮下软组织血运相对较差,因此因截瘫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发生率较高。小面积褥疮的治疗还相对容易,而深达骶骨的Ⅲ度大面积褥疮治疗困难,经久不愈的创面感染和较多的炎性渗出,使患者体力消耗很大,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1995年6月以来,采用317L不锈钢丝牵拉固定臀大肌原位肌皮瓣一次性闭合骶尾部巨大褥疮,获得满意疗效。临床资料本组共16例,男14例,女2例;年龄21~67岁,平均48岁。褥疮面积(8~10)cm×(16~20)cm,…  相似文献   

14.
生肌愈皮膏治疗重度褥疮5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超  邓海云  吕富勤 《中国骨伤》2003,16(5):300-300
自 1 995年以来采用生肌愈皮膏治疗重度褥疮患者 56例 ,共 72处Ⅲ~Ⅳ度褥疮创面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6例中男 32例 ,女 2 4例 ;年龄 1 8~ 92岁 ,平均54 5岁。Ⅱ度褥疮 2 1处 ,Ⅲ度 33处 ,Ⅳ度 1 8处 ;褥疮创面最小 2cm× 4cm ,最大 1 5cm× 1 3cm× 4cm(深 ) ;发生部位 :骶尾部 41处 ,大粗隆部 1 7处 ,足跟部 8处、外踝 5处、肩胛骨 1处。发生的原因 :脊髓损伤后长期卧病人 32例 ;老年人慢性疾病长期卧床 2 4例。生肌愈皮膏 (天津医院生产 ,津卫医药 :A0 4 - 1 7- 3 ,批号 950 848,主要成份 :生象皮、当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采用臀大肌肌皮瓣联合真皮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10年9月,收治骶尾部褥疮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22~79岁,平均56岁。病程5个月~7年。创面直径为4~12 cm,平均7 cm;周围均伴有1~4 cm潜行腔隙。褥疮按照四度分类法:Ⅲ度8例,Ⅳ度25例。术中切取大小为8 cm×5 cm~13 cm×9 cm的臀大肌肌皮瓣旋转修复创面,并切去肌皮瓣远端表皮,形成真皮皮瓣填塞于潜行腔隙内。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2例出现皮瓣远端水肿,1例负压引流失效,均经对症治疗后创面愈合。其余患者皮瓣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4例复发,1例局部炎症复发;其余26例患者无复发,皮瓣愈合良好。结论采用臀大肌肌皮瓣联合真皮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皮瓣成活率高、耐磨,复发率低的优点,是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褥疮是身体局部组织受压长期缺血、缺氧,致使机体营养不良,从而导致组织萎缩、溃烂坏死[1]。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营养状态差者及卧床护理不当者经常发生,常用避免受压、局部清洗对症换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对于创面较深患者很难治愈。2012年3月,笔者收治1例百岁糖尿病长期卧床IV度骶尾部褥疮患者,行降糖、抗感染、筋膜瓣推进修复,获得成功。1资料和方法1.1病例资料某男,100岁。卧床后被发现骶尾部皮肤破溃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采用腰臀穿支筋膜皮瓣移位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3月-2007年11月,收治7例骶尾部Ⅲ度压疮.男5例,女2例:年龄35~75岁.高位截瘫2例,双下肢瘫痪5例.溃疡范围4.2 cm×3.5 cm~10.0 cm×7.3 cm.术中采用6 cm×4 cm~11 cm×8 cm腰臀穿支筋膜皮瓣移位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皮瓣质地和外观良好,压疮无复发.结论 腰臀穿支筋膜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供丰富,手术操作简便、安全,修复创面较大,是修复骶尾部压疮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4岁.车祸致腰2~4椎体骨折伴脊髓损伤截瘫19年,骶尾部右侧坐骨结节及双侧大转子处受压溃烂12年,因感染加重7 d入院.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腹部脐平面以下躯体及双下肢感觉丧失,肌力0级,肌张力低,双下肢肌肉萎缩,生理反射消失.骶尾部褥疮范围16 cm×14 cm,软组织全层坏死,部分骶骨外露,右侧坐骨结节褥疮3 cm×3cm,双侧大转子处褥疮16 cm×14 cm.创面细菌培养有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对多种抗生素敏感.血常规结果提示:血红蛋白75g/L.  相似文献   

19.
小腿内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胫前踝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小腿内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胫前踝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小腿中下段及踝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23例患者,其中小腿下段胫前8例,足跟部11例,足背部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5 cm~18 cm×10 cm,均采用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逆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6 cm~23 cm×12 cm,逆行蒂宽4 cm以上.结果 随访4~17个月,皮瓣均成活,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所有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恢复满意,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小腿内侧逆行筋膜蒂皮瓣切取面积大,血供可靠,操作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适合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是临床治疗下肢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2000年4月至2006年10月我们采用臀大肌岛状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创面7例,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17-69岁.褥疮4例,电击伤1例,烫伤1例,瘢痕癌1例.创面面积最大12cm×14 cm,最小5 cm×5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