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听骨链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听骨链重建图像资料。结果正常听骨链20例,锤骨骨折2例,锤砧关节脱位1例,镫砧关节脱位2例,慢性中耳乳突炎听小骨破坏9例;2例伴有胆脂瘤形成,面神经管破坏2例,先天性中耳畸形1例。结论64层螺旋CT听骨链重建技术对临床医师明确诊断、指导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颅脑损伤致颞骨骨折在临床中常见,其中纵型骨折在颞骨骨折中发病率最高,而颞骨纵型骨折容易导致听骨链损伤。在临床上早期多偏重于颅脑损伤并发症或危及生命的合并伤,而对于听骨链面神经管及内耳迷路损伤重视不够或遗漏,甚至贻误最佳治疗时期。因此,在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时如何有效地为临床提供有关听小骨、面神经管及内耳迷路损伤的信息至关重要。回顾性分析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17例颞骨骨折伴听小骨脱位影像学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及多平面重建在显示听小骨外伤及先天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我院64排螺旋CT扫描机,对31例听小骨病变的患者行容积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结果外伤后听骨链损伤15例,外耳道先天闭锁或狭窄伴听骨链发育畸形16例。结论容积再现可直观显示外伤时听骨链较明显的错位移位、各听小骨的先天发育异常情况,再结合多平而重建图像即可对听小骨的异常表现做出明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总结120例(125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析听骨链损害与病变类型、病程的关系及听骨受损特点,发现胆脂瘤型听骨损害最严重,锤骨、砧骨、镫骨受损率依次为66.7%、78.3%、48.3%,其中以砧骨最易受损。  相似文献   

5.
64排螺旋CT仿真内镜对中耳解剖结构的三维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金坤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07,24(9):1088-1090,109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听骨链三维重建及镫骨前后脚斜面重建对中耳正常解剖结构显示情况。方法33例66耳行颞骨64排螺旋CT扫描,正常者35耳。所有33例均行颞骨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检查。将骨算法及软组织算法重建的轴位数据重建图像传至GE Advantage工作站。35耳均行中耳CTVE成像,听骨链SSD三维重建,镫骨前后脚进行斜轴位重建,与解剖及冠、轴位图像进行对照。结果CTVE100%(35/35)清晰显示听骨链的结构,鼓室各壁结构,下鼓室、鼓室上隐窝及鼓窦,砧镫关节、镫骨脚板及面神经骨管的位置;100%(35/35)显示面神经骨管;68.6%(24/35)清晰显示镫骨前脚,74.3%(26/35)清晰显示镫骨后脚;65.7%(23/35)清晰显示面隐窝,82.8%(29/35)显示鼓室天盖。锤骨前、上韧带、砧骨后韧带CTVE的分辨率较低,显示情况仅分别为8.6%(3/35)、8.6%(3/35)及11.4%(4/35)。镫骨肌显示率为0。CTVE对后鼓室细微结构的显示:20%(7/35)显示岬小桥,8.6%(3/35)显示岬下脚,8.6%(3/35)显示茎突隆起。听骨链的SSD重建及镫骨前后脚的斜轴位重建对听骨链的显示:100%(35/35)清晰显示听小骨各结构,尤其是完全显示了镫骨前后脚及脚板。结论64排螺旋CT中耳CTVE可以清晰显示大部分中耳的正常解剖细节,使各结构更立体、清晰。听骨链SSD及镫骨前后脚的斜轴位重建,可以整体显示听骨链的情况。64排螺旋CT中耳的CTVE、听骨链SSD及镫骨前后脚斜轴位重建图像清晰、立体,耗时不长,可以用于临床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分辨率CT最大密度投影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病变的价值。方法 78例(156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病变患者,患耳观察听骨链的破坏情况,正常耳观察听骨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MIP图像对砧骨整体、锤骨的显示率均为100.0%,对镫骨足弓的显示率为92.6%,但未能显示镫骨底板。胆脂瘤型中耳炎45耳,MIP图像显示42耳出现小骨骨质破坏;单纯型中耳炎19耳,MIP图像显示8耳出现听骨破坏;肉芽型中耳炎28耳,MIP显示下均未见听骨破坏。结论分辨率CT最大密度投影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病变可清晰的显示出正常听骨链以及其空间结构,结合冠状位图像和轴位情况可提高其诊断率,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听骨链中断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外伤性听骨链中断患的回顾性分析.9例均有外伤史,鼓膜完整,颞骨气化良好,砧镫脱位6耳,砧骨长脚骨折3耳,4例合并面瘫,3例颞骨骨折.结果:9例均行鼓室成形术,术后听力均提高25dB以上.8例患术后随访2年以上,听力稳定,无并发症.结论:术前明确诊断,选择合适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量树鼩听骨链数据并分析中耳增压情况,为树鼩耳科实验提供依据。方法借助解剖显微镜对树鼩听骨链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及拍照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测量树鼩锤骨、砧骨、镫骨听骨链数据等;对树鼩锤骨柄长与砧骨长脚长度,锤骨全长与砧骨长脚长度,鼓膜面积与镫骨底板面积进行相关性检测发现,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树鼩听骨链结构及中耳增压情况均与人有较大的相似性,为利用树鼩开展耳科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患者听骨链病变的临床特点以及对听力的影响。方法 2013年5月~2013年11月本院共收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28例(48耳)患者进行术前音力测试,显微镜下对患者的听骨链病变进行观察。结果慢性中耳炎类型最常见为单纯型、骨疡型以及胆脂瘤型。其中骨疡型、胆脂瘤型中耳炎和鼓膜松弛部穿孔者听骨链多有破坏,松弛部穿孔先破坏锤砧关节,紧张部穿孔先破坏砧镫关节。其中听骨链中断或固定34耳,听骨链完整或活动好14耳。结论中耳炎听骨链破坏多见于骨疡型、胆脂瘤型;其中听力测试语频段气导听阈〈40 dB以内,气骨导〈30 dB的听骨链一般完整,气导听阈〉50 dB,气骨导差〉40 dB的,听骨链多中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骨听骨链重建应用于慢性中耳炎患者鼓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均经手术证实锤砧骨有病变而镫骨完整并且活动度好,所有患者均实施自体骨听骨链重建的鼓室成形术,同期采用鼓膜成形术。术后随访,以纯音测听进行听功能评价。结果:术后平均气骨导差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而术后平均气导听阈阈值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无一例患者有听骨排异脱出的现象发生。结论:自体骨听骨链重建应用于慢性中耳炎患者鼓室成形术,术后不仅听力恢复效果好,并没有排异现象,可作为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听骨植入术后听力再次下降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12年2月5例人工听骨植入术后听力再次下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行自体听骨植入术,3例行钛质人工听骨植入术。5例术后2个月平均气骨导差(A-BGap)为(19.80±8.56)dBHL,再下降后为(49.20±6.72)dBHL。听力再下降原因有人工听骨脱出、咽鼓管功能不良、鼓膜内陷、鼓室粘连、胆脂瘤复发、自体听骨吸收、人工听骨脱位。3例行鼓室探查术重新植入人工听骨,1例行开放式乳突切除+鼓室成形术,二次手术后无面瘫、脑脊液漏、感应神经性耳聋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平均气骨导差(A-BGap)为(19.73±8.74)dBHL,随访1~3年鼓膜愈合好,听力未下降。1例人工听骨完全排出后鼓膜自愈,患者放弃重新听骨植入。结论严格的手术适应证选择,术中彻底清除病变,保证人工听骨放置角度、长度及与镫骨连接的松紧度合适,使人工听骨与鼓膜良好接触,术后规范换药,是人工听骨植入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发现术后听力再下降应查明病因,尽早施行鼓室探查术。  相似文献   

12.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手术切开复位,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37例,术中修复喙锁韧带。结果内固定术后6~12个月取出钢板,取出钢板后随访3—18个月,按Karlsson肩关节功能分级标准,A级31例,B级4例,C级2例,优良率94.6%。结论锁骨钩钢板内治疗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胡树坤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060-306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最小密度投影(MinIP)结合CT仿真内窥镜(CTVE)技术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2例临床拟诊为支气管异物患儿行64层螺旋CT检查,分析64层螺旋CT MinIP结合CTVE等多种重建技术对小儿支气管异物显示情况,并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72例患儿中64层螺旋CT MinIP结合CTVE技术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42例,以纤维支气管镜为标准,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95.4%,诊断准确率为93.2%;两种方法对支气管异物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4,P=0.676).结论 64层螺旋CT MinIP结合CTVE技术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出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查小儿支气管异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栓出率,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纤维支气管镜取出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应用手术治疗的47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7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均为9~16周;均获得6个月~2年的随访,未见骨性关节炎表现,优38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1.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认真分析X线片,术中细心、熟练地操作,术后鼓励患者积极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条件下,应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脑瘫儿髋关节异常X线片表现的认识。方法随机连续性抽取脑瘫儿骨盆正位片(双髋正位)200份,分析其X线表现。结果200例脑瘫儿骨盆正位片中,X线表现髋关节发育不良的46例(23%);左髋关节半脱位7例(3.5%),右髋关节半脱位9例(4.5%),双髋关节半脱位15例(7.5%),脱位3例(1.5%)。痉挛型脑瘫儿153例(76.5%),髋关节半脱位31例(20.26%)、脱位3例(1.96%)。重度脑瘫儿57例(28.5%),髋关节半脱位20例(35.08%)、脱位3例(5.26%)。结论痉挛型脑瘫儿髋关节异常的发生率高,病情程度越重髋关节发生半脱位、脱位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隐匿性骨盆后环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1月~2012年12月确诊的隐匿性骨盆后环损伤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X线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骶骨骨折、单纯骶髂骨关节脱位、髂骨翼后部骨折、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损伤的准确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查漏诊患者中,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骶骨边缘压缩骨折1例、骶骨横行骨折3例、骶髂骨关节前后韧带损伤2例、骶髂骨关节前后脱位2例、髂骨翼后部纵行骨折3例、骶骨侧骨折1例、骶髂关节骨折髂骨侧骨折3例。结论多层螺旋CT在隐匿性骨盆后环损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erne入路(髋关节手术脱位)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2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PipkinⅠ型4例、Ⅱ型8例,全部采用Berne入路行股骨头骨折复位固定,采用可吸收钉固定10例,钛质空心钉固定2例。结果采用Epstein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疗效优7例,良2例,差3例,优良率75%。结论 Berne入路(髋关节手术脱位)是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合并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肩锁钩钢板内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对32例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外端Ⅱ型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肩锁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Ⅲ型)17例,锁骨肩峰端骨折(NeerⅡ型)12例,肩锁关节脱位合并锁骨肩峰端骨折3例。手术时间为2h~7d,平均3.5d。结果术后30例获得3个月-4年随访,2例失访。术后肩锁关节位置恢复,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范围达90°~180°,4例在举重物时肩锁关节有轻度的疼痛,1例肩关节外展80°时肩锁关节开始疼痛,患侧上肢肌力较健侧稍减弱。结论肩锁钩钢板内固定可恢复肩锁关节的解剖位置和微动特性,是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外端Ⅱ型骨折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