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安市麻庄流域是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的示范小流域。本次遥感调查采用1m分辨率的IKONOS卫星影像,并应用了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坡度图、图层叠加产生坡度属性码、根据其他侵蚀因子自动生成?侵蚀强度属性码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判读精度,保证了遥感调查质量,对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瑜 《水利天地》2016,(4):77-80
延安市淤地坝建设历史悠久,但淤地坝系统监测和研究却相对滞后。为认识和掌握淤地坝对流域水沙的拦截、调节和蓄存机理,揭示坝系相对稳定规律,分析坡面侵蚀与沟道侵蚀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选择距延安市8km的麻庄流域、50km的高庄流域开展淤地坝示范坝系建设,通过分析坝系概况、监测内容与方法,提出了科学的监测站网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3.
岔巴沟淤地坝小流域重力侵蚀产沙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中重力侵蚀产沙量为研究对象,选择岔巴沟流域中6个淤地坝小流域作为研究流域,以坝库中1978—2001年共22年泥沙淤积量作为流域总泥沙侵蚀量,采用中国土壤侵蚀流失模型(CSLE)并考虑沟蚀因素计算水力侵蚀量,将水力与重力侵蚀产沙量区分开来。研究结果表明:6个小流域中重力侵蚀产沙分别占流域总侵蚀产沙量的0%、51.0%、54.1%、59.0%、65.0%和67.0%;小流域中重力侵蚀产沙量与32°的沟坡面积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沟坡坡度是重力侵蚀的控制性因素,降低沟坡坡度能够显著地减少流域产沙量。  相似文献   

4.
MODIS数据在湖北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动态监测湖北省土壤侵蚀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MODIS遥感影像的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即利用MODIS影像和植被指数模型提取省内的植被覆盖度信息→利用对TM影像的人工解译获取省内的土地利用图→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生成坡度图→结合《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将坡度图与土地类型图、植被覆盖度图空间叠加,判断和计算侵蚀强度等级,最终获得湖北省土壤侵蚀强度图.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2004年,湖北省2005年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淤地坝建设不仅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能淤地造田,促进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文中从分析淤地坝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通过建设资源和建设规模及沟道侵蚀特性和安全性分析得出,在夏县实施淤地坝工程建设是完全可行的,效益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人民黄河》2014,(6):100-103
以Google Earth为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新技术,实现高清卫星影像数据与淤地坝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融合。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了淤地坝勘查与数据发布系统,可实现对勘查数据的快速检验和校正,生成淤地坝空间数据库,将勘查结果绘制成各类专题图以及信息的实时发布与共享等功能,在移动客户端、Web客户端实现对淤地坝信息的浏览与查询,为现场勘查和后期决策提供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结合Landsat8遥感影像、DEM、降水量栅格、土壤颗粒组成、土地利用等基础数据提取了承德市土壤侵蚀环境因子,并利用RULSE方程估算土壤侵蚀模数。结果表明,承德市土壤侵蚀总量为0.68亿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438.69t/(km~2·a),整体属于轻度侵蚀。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呈斑块状分布面积依次占,微度(20.24%)轻度(50.71%)中度(26.07%)强度(2.15%)极强(0.83%)。2°~5°坡度带是该市侵蚀发生主要地区,占侵蚀总面积的38.44%,建设用地侵蚀发生最广泛。  相似文献   

8.
王慧琴  苗磊 《陕西水利》2013,(1):157-159
本文对拟建子长县红石峁水库上游的淤地坝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陕北类似地区淤地坝溃坝泥沙下泄情况.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红石峁水库上游淤地坝发生溃坝后的影响,为水库工程设计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下岸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三峡库区下岸溪小流域为研究区,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利用2008年SPOT5遥感影像和1∶5万DEM数据,提取坡度因子、植被覆盖度因子和土地利用类型因子作为水土流失风险评估指标因子,结合土壤侵蚀分级标准,生成研究区水土流失风险分级图,利用改进的工程侵蚀模数计算模型,对小流域土壤侵蚀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①本流域以水力侵蚀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81%,其中中度侵蚀面积占该流域总面积的38.49%;②开矿等引起的工程侵蚀对该小流域土壤侵蚀量贡献率很大,占该流域水土流失量的41.43%。因此,在开矿和矿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淤地坝水毁灾害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靖  张金柱  王晓 《中国水利》2003,(17):55-56
20世纪70年代,黄河中游地区连降几次较大暴雨,该地区的淤地坝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水毁破坏.学术界因此也对淤地坝建设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偏见.在大量调查水毁实例,客观分析灾害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淤地坝建设在防治洪水灾害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吉林省水力侵蚀现状入手,通过遥感调查,重点分析了水力侵蚀的强度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对现有的坡耕地、荒山荒坡、侵蚀沟等水力侵蚀地块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淤地坝监测系统建设,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规划》《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纲要》以 及“数字黄河”工程规划为依据,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地面观测为基础,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 定位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为手段,结合黄河流域监测网络建设,建立淤地坝监测系统,最终 实现淤地坝监测信息的实时采集、准确处理、快速传递、便捷查询、可视化管理,为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 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治黄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3.
延安市是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重点区域,占到全省淤地坝总数的30%以上。淤地坝建设是其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运行,目前50%以上淤地坝均有出现病险情况。本文在实际调查基础上分析了病险淤地坝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维修加固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黄土高原中部的油河流域为例,利用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分析了1977年以来的讷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年径流深度、年侵蚀模数、汛期径流深度、汛期侵蚀模数和枯季径流深度为水土流失过程参数,通过基于流域降水与水土流失过程各参数的统计回归模拟分析,区分出了降水和土地利用等地表属性变化分别导致的流域水土流失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认为:1980年以来,流域水土流失明显趋缓,以10年为尺度得出的平均值,径流深度减少了32.75mm,侵蚀模数减少了778t/km2.水土流失的变化主要是由地表属性变化引起的,降水量变化的贡献很小.耕地面积变化和地表属性变化引起的水土流失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坡耕地改梯田的农田水利建设可能是导致水土流失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余姚市鹿亭乡作为皎口水库的上游,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宁波城区供水的质量。文章以2020年第七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资料为基础,以现状调查为手段,主要目的是调查研究鹿亭乡全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鹿亭乡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强度为轻度的侵蚀区,其中25°以下的坡度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较大,水土流失动态趋势发展较慢,水土保持现状较好。  相似文献   

16.
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坡面产沙过程和侵蚀形态的演变与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变化密切相关,降雨强度和坡度增大使径流量很快达到细沟发生的临界流量并加剧细沟形态的演变过程,产沙率由于细沟的产生和发展而急剧增加,并呈现跳跃性的波动.各降雨强度下,在5°~25°范围内,侵蚀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30°时开始减小,在25°附近存在坡面侵蚀的临界坡度.降雨强度和坡度两个因子对侵蚀量的贡献率存在对比消长关系.降雨强度和坡度都较小时,坡度对侵蚀过程起主导作用;当降雨强度较大或者达到临界坡度以后,则降雨强度对侵蚀过程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淤地坝建设被列为2003年水利部“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即将在黄土高原地区全面铺开.而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已阻碍了淤地坝建设的健康发展,解决淤地坝发展问题的关键是推动淤地坝建设产业化.针对目前淤地坝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促进淤地坝建设产业化的必要性,以及改革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淤地坝建设产业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调查侵蚀沟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典型黑土区调查目标、侵蚀沟分类、技术路线、调查流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内容,探讨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调查侵蚀沟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泥石流坝后侵蚀坑内部边坡规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侵蚀坑内部边坡的大小决定着侵蚀坑的形态和发展,研究侵蚀坑内部边坡的变化规律可为合理估算冲刷范围提供依据.通过室内水槽实验观测,侵蚀坑纵剖面坑内坡度总体表现为上游坡较下游坡陡,并且随着水槽原始坡度以及沟床组成物质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具有相同级配的粘性砂和无粘性砂,粘性砂的侵蚀坑坑内坡度较无粘性砂的要陡.定义侵蚀坑上下游出口与其最深点连线的倾角为侵蚀坑坑内上下游坡度,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侵蚀坑坑内坡度与泥沙的水下休止角以及沟床原始纵坡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20.
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经验表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淤地坝,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建设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