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2):9-12
目的 研究行PCI术过程中出现无复流时应用抽吸导管抽吸联合抽吸后抽吸导管内应用药物对无复流现象的疗效观察。方法将43例行PCI术过程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患者分为两组,均予常规拜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他汀类等药物治疗,并行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术,在PCI术中均出现无复流现象,A组在此基础上先进行抽吸导管抽吸病变远端冠状动脉内血液,共抽吸40 m L,抽吸后抽吸导管内注射硝普钠、肾上腺素等药物;B组出现无复流后,直接在指引导管内应用硝普钠、肾上腺素等药物。比较冠脉造影TIMI血流及术后患者超声心动图EF值、术后患者NT pro BNP,观察A、B两组治疗方案对无复流现象的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χ2=7.305,P=0.007),治疗后A组TIMI血流较B组明显好转(χ2=8.112,P=0.017),A组NT pro BNP较B组明显改善(t=4.81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抽吸导管抽吸联合抽吸后抽吸导管内应用药物治疗无复流现象与单纯指引导管内给药治疗无复流现象比较,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何国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1):1430-1432
<正>临床上恢复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心肌血供,可以通过溶栓、血管成形术及冠脉搭桥术等恢复心外膜外血管的血流。但也不能完全实现缺血心肌的再灌注。甚至部分患者再灌注之后可能使原有的心肌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其原因为再灌注后微血管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无复流现象被定义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或支架植入后TIM I血流≤2级,但冠脉内无机械性阻塞。本研究探讨急诊PTCA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就诊于同仁医院的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54±12.35)岁]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 I)行急诊PTCA的患者。病例被分为无复流组(18例,TIM I≤2级)和PC I后冠脉血流正常组(35例,TIM I3级),随访6个月,观察有无心脏病性猝死和非致命性心脏事件。组间差别采用t检验或x2检验。结果:无复流组发生充血性心衰(P<0.05)、恶≤2级性心律失常(P<0.05)、再发心绞痛(P<0.05)、心脏性猝死(P<0.05)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无复流组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冠脉血流正常组。结论:无复流现象强烈提示AM I预后不良。但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中并发的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CA)无复流(no-reflow)现象,探讨处理对策,减少AMI住院期死亡率。方法:对我院1999年10月-2004年12月期间接受急诊PCI治疗的156例AMI患者,术中20例IRCA出现无复流。经过应用冠脉内硝酸甘油,钙拮抗剂,溶栓荆治疗,前向血流有不同程度改善。结果:15例即时恢复前向血流TIMIⅡ级,植入支架临床效果良好,5例即时恢复前向血流TIMI0-Ⅰ级,其中1例死亡,4例在血流无明显改善情况下应用UK行冠脉溶栓,1周后,冠脉造影复查IRCA的血流TIMIⅢ级。结论:AMI急诊PCI时出现,IRCA的无复流现象应为紧急综合性处理,使用硝酸甘油、钙拮抗剂及溶栓剂药物分步治疗。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少武 《医学文选》2004,23(6):803-806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是迄今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迅速而有效的冠脉介入治疗方法。虽然经有效的PCI后早期开通了梗塞相关动脉(IRA),但是不少患者可表现为IRA前向血流≤TIMI 2级,称之为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经研究发现此现象影响AMI的预后。本文拟就其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中无复流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用新医学》2000,2(2):105-107
  相似文献   

7.
冠脉无复流是指血管造影无血管机械性阻塞的证据,而冠脉循环所支配的节段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现象。本文对无复流的概念、分类及可能的机制以及对介入患者的预后进行探讨。目前认为冠脉无复流的发生是包括血管内皮损伤、微血管阻塞、白细胞和氧自由基等多因素作用所致,并且与介入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目前普遍应用于临床,主要是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使缺血心肌得到充分再灌注,保护心脏功能.但临床上却发现,有些病例虽然冠脉造影显示心外膜血管已开通,但前向血流无或缓慢,使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即为"无复流"(non-reflow).目前PCI广泛应用于冠心病(CHD)的临床治疗,尽管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仍有一部分发生"无复流",是PCI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无复流现象表明在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心肌再灌注的缺如,预示左室功能恢复不良及心肌梗死早期病死率增高。我们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行PCI后无复流现象如心脏性猝死、非致死性心脏事件以及存活病人的左室功能和左室重构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探讨无复流现象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能使梗死相关动脉得到快速、完全和持久的开通,从而达到缩小梗死范围,保持心室功能,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但临床观察发现  相似文献   

11.
杨栋  焦其彬  张邢炜 《浙江医学》2016,38(14):1146-1149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COX)在炎症因子引起的大鼠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结扎-放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建立大鼠无复流模型,硫磺素S法测定离体大鼠左心室心肌无复流面积,根据左心室无复流面积将实验大鼠分为无复流组(>20%)和对照组(≤20%),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IL-6水平,real-timePCR法测定左心室COX1、2的RNA转录水平。另用吲哚美辛、0.9%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对无复流大鼠进行预处理,采用颈动脉插管法测定吲哚美辛组、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大鼠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及无复流面积。结果无复流大鼠血清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左心室COX1、2的RNA转录水平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大鼠心脏功能优于模型组,吲哚美辛组大鼠心室舒张末压低于模型组,而左室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和等容舒张期左心室压力下降的最大速率均较无复流模型组升高,吲哚美辛组无复流面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RP、IL-6可能通过COX途径介导大鼠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吲哚美辛能通过拮抗COX途径相关的炎症反应,改善大鼠冠状动脉的无复流。  相似文献   

12.
陈少敏  王文亮  马贵洲  郑海生  陈平 《浙江医学》2016,38(15):1273-1276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同时植入支架干预梗死相关动脉(IRA)内闭塞病变以外临界病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因AMI行直接PCI治疗且IRA内存在闭塞病变以外临界病变的患者82例,闭塞病变行支架植入处理后根据是否对临界病变同时行支架植入干预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1、6、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无复流现象发生率、术中并发症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LVEDd及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接PCI术中同时植入支架干预IRA内闭塞病变以外临界病变增加AMI患者无复流现象发生率、术中并发症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而对患者1年内心功能及MACE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激酶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NF)的疗效。方法将7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PCI术后NF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尿激酶组PCI术后即刻予25万U尿激酶冠状动脉内注射,15 min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心肌梗死溶栓研究(TIMI)和Blush血流分级改变情况,术后第1天起再予尿激酶25万U静脉滴注,共3 d。两组术中均根据血压情况予必要的常规处理,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心功能及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尿激酶组TIMI及Blush血流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术后1 h ST段抬高下降幅度≥50%者占42.8%,与对照组(30.5%)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72 h ST段抬高下降幅度≥50%者占77.1%,与对照组(52.8%)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尿激酶组术后10 d梗死心肌节段心肌灌注积分为(3.00±1.2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7±1.36)分(P<0.05)。③住院期间尿激酶组与对照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室壁运动积分(WMS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但尿激酶组随访期间的LVEDV、LVESV、WMSI较住院期间显著降低,LVEF则显著增加(P值均<0.05);对照组LVEDV、LVESV及WMSI较住院期间显著增加,LVEF则显著降低(P值均<0.05)。④尿激酶组在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值均<0.05);不稳定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死亡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能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左室重构,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对改善AMI直接PCI后NF的不良影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曾凤兰 《医学综述》2007,13(24):2021-2023
无再流现象是指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后重新恢复血流,却无心肌组织的有效灌注的现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而再血管化后心肌组织的充分灌注至关重要,无再流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减少无再流的发生率成为目前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综述无再流现象的发生情况、发生机制、检测方法、临床相关因素及最新治疗方法等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核素检测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的存活心肌 ,评估延迟性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 CA)对AMI左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10 7例AMI患者 ,均于发病后 7~ 2 1d ,采用99m锝标记体内红细胞门控法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采用静息2 0 1铊加99m锝MIBI心肌显像 (硝酸甘油介入法 )测定存活心肌。 5 9例AMI患者发病后 7~ 2 1d接受PTCA和支架治疗。根据患者是否接受PTCA治疗和心肌核素检查判断有无存活心肌 ,分为 :存活心肌PTCA组 (甲组 ) 31例 ,存活心肌非PTCA组 (乙组 ) 2 1例 ,无存活心肌PTCA组 (丙组 ) 2 8例 ,无存活心肌非PTCA组 (丁组 ) 2 7例。所有患者均随访 6~ 2 8个月 ,复查核素LVEF、记录心血管事件。结果 甲组心功能改善率 (45 .16 % )明显高于乙组 (14 .2 9% ,P <0 .0 5 ) ,甲组心源性死亡率 (0 % )明显低于乙组 (33.33% ,P <0 .0 1) ,甲组心力衰竭发生率 (12 .90 % )明显低于乙组 (42 .86 % ,P <0 .0 1) ,甲、乙两组心绞痛复发率及再次AMI发生率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丙组与丁组各指标相比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延迟性PTCA能改善AMI有存活心肌患者的左心功能 ,减少心源性死亡 ,但未能显著减少心绞痛和再次发生AMI。  相似文献   

16.
徐戈 《广西医学》2001,23(3):455-457
目的:为观察尿激酶对心向梗塞范围(MIS)的影响,方法,对5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显著减少(MIS),挽救缺血濒死的心肌,结论,早期溶栓治疗有可能使冠状动脉再通,送还和MIS。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发病在6h以内,或12 h内仍有持续胸痛的843名AMI患者给予急诊PCI,收集患者的临床、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PCI术后,根据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显色分级两项结果将病人分为两组,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比较这两组病人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和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分析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原因。结果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约为15.9%。通过单变量分析,既往MI病史、心梗Killip分级、症状至PCI时间、术前IABP应用、术前TIMl分级、病变长度、血栓负荷程度、再灌注方法与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有关(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认为,症状至PCI时间(OR:1.60;95%CI:1.02~2.73)、术前TIMI血流分级(OR:1.1;95%CI:1.04~1.16)、病变血管长度(OR:1.40;95%CI:1.19~1.69),血栓负荷程度(OR:2.02;95%CI:1.47~2.76)可作为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症状至PCI时间、术前TIMI血流分级、病变血管长度和血栓负荷程度可作为A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本组4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总的再通率63.4%,死亡病例1例。其中〈3h溶栓组再通率为77.8%,而3-6 h溶栓组为64.7%,6-12 h溶栓组为42.9%。〈3h溶栓组与3-6 h溶栓组再通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3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与6-12 h溶栓组再通率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溶栓后2h内出现心律失常8例(19.5%),溶栓24h有出血者2例(4.87%),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例,显微镜下血尿1例,低血压1例,1例因心源性休克死亡。结论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地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拯救濒死的心肌,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尿激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血清炎症介质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在溶栓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乌司他丁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 h及72 h抽取静脉血测定炎症介质hs-CRP、IL-1、IL-10及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hs-CRP、IL-1、IL-10及TNF-α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2 h两组患者炎症介质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P0.05),且试验组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溶栓后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应用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炎症介质表达水平,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凌政 《医学综述》2008,14(16):2517-2520
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导致心肌梗死的延展、心功能恢复障碍、左室重构等合并症,严重影响了介入治疗的效果。因此,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成为当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新热点。本文就无复流现象的治疗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