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肝星状细胞P75表达的影响,探讨苦参碱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系rHSC-99,用不同浓度的苦参碱(0.05 mg/mL、0.1 mg/mL、0.2 mg/mL、0.4 mg/mL)干预培养,采用免疫组化和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浓度组大鼠肝星状细胞的P75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苦参碱明显促进肝星状细胞(HSC)的P75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论苦参碱诱导HSC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其促进HSC的P75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保肝宁对HSC—T6细胞增殖及I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复方保肝宁对HSC-T6细胞增殖及I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复方保肝宁给正常大鼠灌胃,制备药物血清,温育培养HSC-T6细胞48小时。MTT法测定星状细胞增殖,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的I型胶原表达量。结果:复方保肝宁药物血清能明显抑制HSC-T6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的I型胶原分泌。实验表明,在抑制HSC-T6细胞增殖和I型胶原蛋白分泌方面,高剂量组药物血清无低、中剂量组明显,是否为血清药物浓度对细胞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结论:复方保肝宁能明显抑制HSC-T6细胞的活化,对HSC-T6细胞I型胶原表达的抑制可能是该方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玉郎伞多糖对肝星状细胞氧应激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玉郎伞多糖(YLS)对肝星状细胞(HSC)氧应激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用H2O2诱导肝星状细胞脂质过氧化,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DA,SOD水平,MTT法测定肝星状细胞的增殖,LDH法检测YLS对肝星状细胞的毒性作用,ELISA法测定I型胶原含量.结果 YLS (25~200μg/ml)可明显降低培养上清液中MDA含量和I型胶原水平,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提高SOD活力,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YLS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I型胶原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黄芪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胶原分泌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黄芪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胶原分泌。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传一代后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48h后,以MTT比色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作用,传一代细胞以2mg/ml作用48h后,以ELISA法检测I,Ⅲ,Ⅳ型胶原蛋白分泌的变化。结果:0.75-50mg/ml黄芪(经0.45um滤膜过滤)可使MTT转化率下降,细胞增殖受抑,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2mg/ml黄芪可使Ⅰ,Ⅲ,Ⅳ型胶原分泌量下降,结论:黄芪抗纤维化的部分机理在于抑制了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减少了胶原纤维在肝脏内的沉积。  相似文献   

5.
保肝宁对HSC-T6细胞增殖及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复方保肝宁对HSC -T6细胞增殖及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复方保肝宁给正常大鼠灌胃 ,制备药物血清 ,温育培养HSC -T6细胞 4 8小时。MTT法测定星状细胞增殖 ,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的Ⅰ型胶原表达量。结果 :复方保肝宁药物血清能明显抑制HSC -T6细胞增殖 ,抑制细胞的Ⅰ型胶原分泌。实验表明 ,在抑制HSC -T6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蛋白分泌方面 ,高剂量组药物血清无低、中剂量组明显 ,是否为血清药物浓度对细胞的影响 ,尚需进一步研究。结论 :复方保肝宁能明显抑制HSC -T6细胞的活化 ,对HSC -T6细胞Ⅰ型胶原表达的抑制可能是该方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活化的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活性的影响,探讨化浊解毒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不同剂量(分别含有生药30,60,120 g·L-1)的化浊解毒方,按0.01 mL·g-1体重SD大鼠灌胃给药,以制备含药血清;常规培养活化的肝星状细胞( HSC-T6),用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进行干预,用MTT,ELISA,RT-PCR法分别检测肝星状细胞增殖、细胞上清液中Ⅰ型胶原的含量以及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化浊解毒方含药血清各浓度组均呈现出抑制HSC增殖的作用(P<0.05),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化浊解毒方含药血清各个浓度组在作用48 h后,细胞上清液中的Ⅰ型胶原的含量均降低(P<0.05),均能下调细胞中TGF-β1 mRNA的表达(P<0.05).结论:化浊解毒方之所以能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可能与化浊解毒方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下游信号通路及效应的影响。方法培养HSC细胞,给予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采用MTT比色法检测HSC细胞增殖;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姜黄素对HSC凋亡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mad3、Smad7蛋白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TGF-β1及其I、II受体(TβRI、TβRII)和I、III型胶原(Col-I、Col-III)mRNA的表达。结果姜黄素能抑制HSC细胞增殖,诱导HSC细胞凋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姜黄素能抑制HSC表达Smad3,并提高Smad7表达,RT-PCR结果显示姜黄素使HSC细胞TGF-β1及其I、II受体、Col-I、Col-III mRNA表达降低。结论姜黄素能抑制HSC增殖和活化,抑制TGF-β1及其受体和信号通路,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孟胜喜 《光明中医》2010,25(9):1588-1589
目的研究软肝丸药物血清对肝星状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系HSC-76与不同剂量软肝丸(大、中、小剂量组)共同培养48小时,应用Annexin-V-碘化丙锭染色检测软肝丸对大鼠HSC凋亡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水平。结果软肝丸能使大鼠HSC凋亡明显增多,同时可使凋亡抑制分子Bcl-2表达下调,使凋亡分子Bax表达增强(P0.01)。结论软肝丸可下调Bcl-2/Bax比率,促进HSC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Tet)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调控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HSC,MTT法测Tet对HSC增殖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法测Tet对HS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表达的影响.结果 Tet在0.5-1 mg/L的范围内显著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增殖(P<0.05).0.5,1 mg/L Tet浓度组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浓度组之闻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et 0.5,1 ms/L浓度组CyclinD1阳性表达细胞数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浓度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Tet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素CyclinD1,PCNA表达,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从而发挥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丹参酮ⅡA抗大鼠肝星状细胞氧应激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陈连剑  李婷  李成 《中药材》2003,26(7):504-507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sn)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氧应激所致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方法:HSC与FeNTA共同培养产生氧应激;以MTT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HSC增殖的效应;LDH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HSC的毒性作用;以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I型胶原的水平;以试剂盒推荐方法分别测定细胞培养液中MDA、GSH、GSH—Px、SOD水平。结果:HSC与FeNTA共同培养,细胞内MDA、GSH水平明显升高,GSH-Px、SOD活力明显降低。FeNTA与HSC共同培养,能明显促进HSC增殖和提高细胞培养上清中I型胶原的水平,丹参酮ⅡA可以逆转上述所有FeNTA所致效应。结论:丹参酮ⅡA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ICA)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作用,及其对HSC活化过程核因子NF-κB蛋白表达及核转位的影响。方法:肝脏原位灌流酶消化、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培养大鼠HSC,Alamar blue法观察10-410-8M浓度ICA对4 d的HSC增殖的作用;传代培养的HSC分为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刺激组,ICA组,TGFβ1加ICA组,药物孵育24 h后,Alamar blue法检测HSC增殖,real-time PCR及蛋白印记法检测淫羊藿苷对TGFβ1刺激的HSC内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Ⅰ)、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NF-κB表达的变化,高内涵药物筛选系统检测HSC内NF-κB核转位的变化特点。结果:10-410-8M浓度ICA对4 d的HSC增殖的作用;传代培养的HSC分为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刺激组,ICA组,TGFβ1加ICA组,药物孵育24 h后,Alamar blue法检测HSC增殖,real-time PCR及蛋白印记法检测淫羊藿苷对TGFβ1刺激的HSC内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Ⅰ)、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NF-κB表达的变化,高内涵药物筛选系统检测HSC内NF-κB核转位的变化特点。结果:10-410-8M ICA可一定程度抑制HSC的增殖,并且无明显细胞毒作用;10-6M ICA可抑制TGFβ1诱导的HSC增殖,减少HSC内ColⅠmRNA表达和α-SMA蛋白表达的增加,抑制NF-κB的蛋白表达;减少TGFβ1刺激的HSC内NF-κB核转位。结论:淫羊藿苷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核因子NF-κB蛋白表达及核转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白花丹醌对瘦素刺激的体外培养人肝星状细胞(HSC-LX2)细胞周期及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白花丹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ELISA法检测HSC-LX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自分泌瘦素水平.将HSC-LX2细胞分成对照组,瘦素组,白花丹醌2、8 μmol/L组,秋水仙碱6.25 μg/mL阳性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用瘦素100 μg/mL刺激24 h、再与药物共同培养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HSC-LX2细胞周期,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E1、p21的表达.结果 HSC-LX2细胞自分泌瘦素的浓度先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递减,24h达到低谷值,48h后又升至6h水平,每个时间点分泌的瘦素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瘦素组HSC-LX2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白花丹醌2、8μmol/L干预HSC-LX2细胞后,G0/G1期细胞的比例明显提高,而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且呈明显的浓度相关性.与对照组比较,瘦素组HSC-LX2细胞经瘦素刺激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1的量显著增加,p21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白花丹醌2、8μmol/L和秋水仙碱明显降低cyclin Dl、cyclin E1蛋白水平,增强p21蛋白表达.结论 白花丹醌可明显抑制瘦素诱导的HSC-LX2细胞增殖,该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由G0/G1期向S期转变而产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cyclin D1、cyclin E1蛋白水平,增加p21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红软肝胶囊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 1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即丹红软肝胶囊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和正常对照组,各5只,通过灌胃制备丹红软肝胶囊及复方鳖甲软肝片药物血清。将HSC-6细胞分为3组,分别加入含丹红软肝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药物血清及正常小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24 h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HSC的增殖率,收集培养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Ⅰ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结果丹红软肝胶囊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吸光度(OD)值均低于正常血清对照组(P<0.01);丹红软肝胶囊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HSC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红软肝胶囊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培养上清中Ⅰ型胶原、TGF-β1的含量与正常血清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1);丹红软肝胶囊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培养上清中Ⅰ型胶原、TGF-β1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软肝胶囊可抑制活化的HSC产生TGF-β1,并对HSC分泌胶原产生抑制作用,进而抑制HSC的增殖,这可能是其抗纤维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Zhang F  Ma J  Lu Y  Ni GX  Ni CY  Zhang XJ  Wang AY  Zheng SZ 《针刺研究》2012,37(1):8-1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四氯化碳致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纤维化肝脏中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2只)、非穴组(12只)、穴位组(12只)。采用50%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进行肝纤维化造模,同时针刺穴位组大鼠的"太冲"期门"肝俞"并电针"足三里"进行治疗。非穴组取穴为上述各穴左侧平移0.5cm处。造模和治疗6周后,颈总动脉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然后处死大鼠,分离肝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并分离各组大鼠的肝星状细胞,以Western blot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α1(Ⅰ)型胶原蛋白[α1(I)collagen]、纤连蛋白(fibronect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蛋白表达,以Real-time PCR法检测α-SMA、α1(I)collagen和fi-bronectin的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各项肝纤维化血清指标(HA、LN、PCⅢ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穴位组血清HA、LN水平显著下降(P<0.05),非穴组无明显降低。针刺穴位可以降低肝星状细胞中α-SMA、α1(I)collagen和fibronectin的蛋白与基因表达(P<0.01,P<0.05),并上调MMP-9的蛋白表达(P<0.05),而对TIMP-1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针刺穴位能有效改善四氯化碳导致的大鼠肝纤维化损伤,减少肝星状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从而抑制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瑶药猛老虎提取物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Ⅰ、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猛老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物药物血清,分离培养大鼠肝HSC,温育HSC,EIJSA法检测上清液中Ⅰ、Ⅲ型胶原含量;MTT检测HSC的生长情况;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观察MMP-1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TGF-β1的表达。结果:猛老虎乙酸乙酯部位各分离物和秋水仙碱药物血清对体外培养的HSC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血清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离物E中和高剂量组的药物血清均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HSC细胞MMP-1基因表达水平、抑制Ⅰ、Ⅲ型胶原的分泌和TGF-β1表达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与空白对照血清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效果与秋水仙碱相当。结论:瑶药猛老虎抗肝纤维化作用不是直接抑制HSC的增殖,而是与其促进HSC细胞MMP-1基因表达水平、抑制Ⅰ、Ⅲ型胶原的分泌和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大蒜素对NIH3T3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蒜素对NIH3T3细胞生长增殖和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作用机理。方法 大蒜素加入NIH3T3细胞培养液,以丹参为对照药物,测定H^3-thymidineDNA掺入量;碱消化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荧光免疫染色方法检测NIH3T3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一结果大蒜素在0.2~5μg/mL剂量范围内剂量依赖的抑制NIH3T3细胞生长和增殖;药物作用后,细胞培养液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减少,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减少。结论 大蒜素对NIH3T3细胞生长增殖有抑制作用,减少细胞胶原的合成,减少Ⅰ型胶原的表达,可能具有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HSC-T6细胞增殖及细胞外信号激酶(ERK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细胞分成正常组和大黄素不同浓度干预组(大黄素终浓度分别为20μmol/L、40μmol/L、60μmol/L),采用MTT法观察大黄素对HSC-T6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半定量法观察ERK1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观察HSC-T6 ERK1表达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大黄素对HSC-T6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大黄素作用HSC-T6细胞后,G0/G1期增加,S期减少;当浓度为40~60μmol/L时,G2/M期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均P0.05)。正常组HSC-T6有ERK1mRNA表达,而大黄素使ERK1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正常组HSC-T6 ERK1阳性均强表达,大黄素使ERK1阳性表达细胞数量减少,阳性减弱。结论:大黄素对HSC-T6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与阻滞细胞于G0/G1期、抑制其ERK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在肝纤维化进展程度上的差异。方法选取已进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携带者164例,以1×105拷贝/mL为界分为高载量组和低载量组,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二者HSC总胶原和Ⅰ型胶原合成能力的区别。结果不同纤维化分期与HBV DNA载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载量组与低载量组均有较强的总胶原合成能力,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载量组与低载量组均有较强的Ⅰ型胶原合成能力,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纤维化进展及胶原合成能力与HBV载量不具有相关性,慢性HBV携带者亦应行抗纤维化治疗以减慢肝脏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