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熊猫核糖体蛋白S12亚基基因(rpS12)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已报道的部分哺乳动物核糖体蛋白S12亚基基因(rpS12)的相关信息设计引物,运用RT-PCR技术,从大熊猫的肌肉组织总RNA中成功克隆了核糖体蛋白S12亚基基因的表达序列,对其进行了克隆、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核糖体蛋白S12亚基基因的表达序列全长为422bp,开放阅读框(ORF)为399bp,编码13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5×104,PI为6.81,含有1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3个N-豆蔻酰化位点和一个核糖体蛋白S12 signature位点.该基因的表达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部分哺乳动物有很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AGO蛋白家族(Argonaute protein family)是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ISC)的功能核心,参与小RNA介导的基因沉默.AGO蛋白由N末端、PAZ、MID和PIWI四个结构域组成.它和小RNA在植物中共同参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调控组织发育、DNA修复、对逆境的适应性应答以及在RNA层面对入侵核酸(转基因和植物病毒)的免疫.植物AGO蛋白在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和转座子的沉默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结合生物信息学两大门户网站,对植物AGO蛋白的分类、平均疏水性、净电荷、不稳定系数等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4.
为了重组斑马鱼(Daniorerio)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DrPKR)的双链RNA结合模体1(dsRBM1)和双链RNA结合模体3(dsRBM3)基因,并对重组基因表达的蛋白进行鉴定和功能分析,设计定向删除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DrPKR的ds RBM1和dsRBM3的基因片段,通过重叠PCR技术将dsRBM1和dsRBM3基因重组在一起得到dsRBM13基因,再将dsRBM13构建到原核表达质粒pET32a上并表达和纯化蛋白;通过表达蛋白的二聚化实验和pull down实验对重组蛋白dsRBM13进行体外功能分析。结果:DrPKR的ds RBM1和dsRBM3重组的蛋白dsRBM13可以进行二聚化和多聚化,且能结合Poly I:C(人工合成的dsRNA)。因此,重组DrPKR蛋白模体dsRBM13仍然具有二聚化和dsRNA结合活性,提示串联了三个dsRBM的Dr PKR激活过程中,串联两个dsRBM对DrPKR激活是必需的,并且在DrPKR结合dsRNA的激活过程中,因dsRNA的长短和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含有三个dsRBM的DrPKR可能存在更强和更多的结合方式,因此具有更强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功能。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生长阶段的菜青虫五龄幼虫、预蛹和蛹为材料,通过对3个不同生长阶段的菜青虫双向电泳图谱的比较找到18个差异较明显的蛋白质斑点,并通过质谱分析技术和数据库信息检索最终鉴定出8个蛋白,包括4个代谢相关蛋白(氧化还原酶、组氨酸乙酰转运酶、多胺氧化酶和支酸变位酶)、3个调控蛋白(锌指类蛋白、转座酶、与RNA甲基化酶有关的假想蛋白)和1个与结构E-钙粘附蛋白相似的蛋白,其余10个蛋白质功能皆不明确.本文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菜青虫发育相关蛋白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研发以这些差异蛋白为作用靶点的新型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构建具有不同类型和长度的5'非编码区(UTR)及3'UTR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全长cDNA克隆,体外转录制备RNA,转染肝癌细胞HepG2,研究不同RNA转录体在细胞内的复制情况。通过RT-PCR与Westernblot等方法证明:蛋白编码区来源于1a基因型并具有1b型5'UTR及3'UTR(全长或缺失98nt保守区)的2种嵌合型HCVRNA,都可以在病毒易感细胞中复制和表达;而以脑心肌炎病毒(EMCV)内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替代HCV5'UTR的嵌合型RNA转染细胞,检测不到病毒正、负链RNA与蛋白表达。以上结果说明HCV1b型5'UTR与3'UTR可以支持1a型病毒RNA的正常复制,3'UTR保守区的存在与否,对病毒复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应用cDNA文库差异筛选与抑制性减数杂交相结合的技术程序,并通过反向Northern分析进一步验证,成功地从解调控12h的胡萝卜体细胞胚的cDNA文库中,分离到7个在解调控12h特异表达的基因.其中4个含有完整的编码框,分别编码木质葡聚糖内转糖基化酶、脂肪酸去饱和酶、一种poly(A)结合蛋白和一种酰基转移酶.另外3个是5′端部分缺失的cDNA基因片段,分别编码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一种糖蛋白和一种与单链RNA/DNA结合的蛋白.对其中部分基因的Northern分析结果显示,它们的表达量在蔗糖调控下的胡萝卜体细胞胚根发育的不同时期均有显著变化,说明它们都是与胚根发育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8.
应用慢病毒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转染的方式构建了阳离子转运蛋白样蛋白1(cation transport regulator-like protein 1,CHAC1)基因沉默SU-DHL-8细胞株模型,用于研究CHAC1基因对青蒿素细胞毒活性的影响.研究了青蒿素对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SU-DHL-8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作用后CHAC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沉默SU-DHL-8细胞株内的CHAC1基因.采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构建CHAC1基因沉默的SU-DHL-8细胞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qPCR)、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活性测定法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n blot)的方法检测沉默效果以及CHAC1基因对青蒿素细胞毒活性的影响.成功构建了稳定沉默CHAC1基因的稳转细胞株,并初步探讨了CHAC1基因对青蒿素抑制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SU-DHL-8细胞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polyhedrosisvirus,CPV)隶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属Cypovirus,通常基因组由10个节段双链RNA构成。根据病毒基因组dsRNA片段在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图谱的差异,目前CPV已被分为20个电泳型。依据已有的研究结果,综述了质型多角体病毒(Cypovirus,简称CPV)侵染、转录调节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CPV入侵过程;转录过程中CPV衣壳蛋白VP1和塔状蛋白VP3构象变化,促进mRNA起始转录和加帽的作用;大突起蛋白VP5,作为夹状蛋白起到稳定CPV病毒粒子结构的作用;另外,VP5作为mRNA分子伴侣,促进RNA链的解旋和加速链的退火。这些研究结果将为下一步深入研究CPV入侵、转录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BP)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利用CRISPR/Cas9系统敲除小鼠的CIRBP基因.针对CIRBP基因编码序列设计向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构建相应sgRNA表达质粒.将此sgRNA与Cas9蛋白混合,注射C57BL/6小鼠的受精卵,实现靶基因敲除.通过T7E1酶切实验初步检测靶基因的修饰情况,再经过测序分析确定突变位点.获得了8个CIRBP基因突变的首建鼠,8只小鼠发生不同程度的碱基缺失.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杨树溃疡病毒素粗提物处理的6种杨树枝务的叶片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研究了毒素的致病性及不同杨树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叶片电导率越大,杨树的抗性越差;叶片脯氨酸含量越多,杨树抗性越强;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越强,杨树抗性越好.这4个指标均能很好的反映杨树不同品种对溃疡菌的抗病性.这表明,用溃疡菌毒素筛选抗溃疡病杨树品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凋落物与蚯蚓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C和N含量的影响,为改善杨树人工林土壤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东台滨海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法设置野外固定试验样地,共设置6个不同处理,即对照(CK)、杨树凋落叶表施(T1)、杨树凋落叶混施(T2)、接种蚯蚓(T3)、杨树凋落叶表施+接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开展了水稻Na /H 逆向转运蛋白基因OsNHX1转化84K杨的研究.建立了84K杨的叶外植体高频再生系统,经诱导不定芽及诱导生根阶段卡那霉素连续筛选,获得了大量卡那霉素抗性转化植株.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OsNHX1基因已成功整合到84K杨基因组.耐盐实验表明,转基因植株能在200 mmol NaCl条件下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4.
杨树锈病抗性遗传特性及基因克隆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全基因组测序工作显示,抗病基因往往呈簇状分布,采用合理的策略克隆出物理上独立的抗病基因,可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捷径。笔者从杨树锈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寄主对锈菌的抗性、抗锈病基因克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关于杨树抗性遗传位点的确定,抗性基因克隆策略的发展及可能的应用,并对杨树抗病育种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84K杨叶片再生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4K杨的叶片作为外植体,MS作为基本培养基,采用不同浓度组合的BA和NAA对84K杨再生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中单独添加2.0mg/L BA时,不定芽分化率为90%,单独添加0.3mg/L NAA时,不定根产生率最高(90%),但无不定芽生成.采用1.5mg/LBA 0.3mg/LNAA组合搭配时,不定芽分化率最高(95%).在此基础上,采用M1(MS 1.5mg/L BA 0.3mg/L NAA)培养基,研究了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同一着生位置叶片的不同切段以及叶片在培养基上的放置方式对84K杨叶片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带有叶柄的下切段比其余叶片切段不定芽再生率高,幼嫩叶片比老化叶片再生率高,叶片近轴端向下接触培养基比远轴端向下接触培养基再生率高.叶片再生系统的建立为开展84K杨的工厂化育苗和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HMM的杨树变异体叶片特征参数数据挖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数据挖掘的基本原理,经叶形图像预处理、叶脉特征参数提取等过程,建立杨树叶脉结构特征数据仓库。最后通过改进的HMM(隐马尔可夫模型)对数据仓库建模,挖掘出与某一品种杨树自身特性有极大相关性的特征参数,为杨树苗木物理诱变育种中突变个体的自动化检测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接种蚯蚓和施用凋落物对杨树人工林土壤主要酶活性的影响,正确评价蚯蚓和凋落物在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中的作用,以促进其生产力长期维持及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为优化杨树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省东台林场20年生杨树人工林为试验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置杨树凋落叶表施(T1)、杨树凋落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取食对杨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了杨树叶片受取食影响后的光合补偿机制。结果表明:杨树叶片被杨小舟蛾取食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动态波动变化幅度强于对照,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在上午12:00时,比对照滞后2 h,且峰值比对照提高了16.4%。单位面积受害叶片在上午(8:00—12:00)累积同化CO2的量比对照上升了9.6%,而下午(13:00—18:00)略有下降。1天中(8:00-18:00)累积同化CO2的量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蒸腾速率(Tr)的日动态为双峰曲线,分别在上午12:00和下午15:00出现蒸腾高峰;被取食叶片蒸腾速率及日累积蒸腾耗水量明显低于对照,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p<0.05);暗呼吸速率(Rd)比对照高出10.33%。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LCP)等光合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分析表明,杨树对杨小舟蛾的取食危害存在光合补偿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不同热解温度下杨树树叶、树枝、树皮生物质炭和秸秆生物质炭的理化特性及结构进行分析,筛选出更适用于林地土壤改良的农林废弃物种类和热解温度。【方法】以杨树不同组分树叶、树枝、树皮和秸秆等4种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分别在300、500和700 ℃温度下制备生物质炭,测定其产率、pH、全碳、全氮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比表面积和表面官能团等指标。【结果】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4种原料生物质炭的产率逐渐降低,灰分含量和pH升高。同一热解温度下,树枝和树皮生物质炭的全碳含量高于树叶和秸秆生物质炭的,而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均低于树叶和秸秆生物质炭的。4种生物质炭水溶性盐基离子含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均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树叶生物质炭的阳离子交换量总体高于其他3种原料的生物炭。树叶和树皮生物质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积总体大于树枝和秸秆生物质炭,树皮和树叶生物质炭在700 ℃时比表面积分别高达597.02和121.01 m2/g。4种原料生物质炭的表面官能团种类基本相同,以芳香骨架为主,表面官能团数量均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芳香化程度增强。【结论】在不同热解温度和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炭中,树叶和秸秆生物质炭的灰分、pH、N、K和盐基离子含量较高,比较适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增加土壤养分;而杨树树枝和树皮生物质炭含碳量较高,则适用于土壤固碳,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500 ℃热解的杨树树叶生物质炭综合性能最好,氮、磷、钾养分耗失最少,阳离子交换能力较强,比表面积大,更适用于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研究了我国重点杨树培育区10个不同品系生长季内光能转化与固碳量.10个品系杂交杨叶片全日照条件下,单个叶片在全日照条件下在生长季转换光合有效辐射的比例为16.3%~24.9%,用于碳固定的比例为9.77%~14.9%.叶片中产生的总电子流大的,用于碳固定电子流也大;叶片中电子流随月份的推移不断降低.单个叶片在全光照下的光合有效辐射的转化不能代表整株树木对光合有效辐射的转化.整株杂交杨的固碳和能量转化的估算需不同时段太阳天顶角下有效辐射强度和受光叶面积总和等相关测量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