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烃源岩生烃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压釜加水模拟的实验方法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各主要生烃层系的生烃模式,并利用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盆地主要生烃凹陷(玛湖凹陷和吉木萨尔凹陷)的干酪根生烃模型。准噶尔盆地烃源岩当Ro为1.0%~1.2%时为生油高峰期,当Ro大于10%时开始大量生气;二叠系烃源岩生油、生气能力较强,其他层系烃源岩生油能力弱,但生气能力较强;玛湖凹陷内的上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当埋深到3700m左右时进入成熟窗口,吉木萨尔凹陷内的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当埋深到3250m左右时进入成熟窗口。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压釜加水模拟的实验方法建立了准尔盆地各主要烃层系的生烃模式,并利用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盆地主要生烃凹陷的干酪根生烃模型。准噶尔盆地烃源岩当R0为1.0-1.2%时为生油高峰期,当R0大于1.0%时开始大量生气;二叠第烃源岩生油、生气能力较强,其他层系烃原岩生油能力弱,但生产能力较强;玛湖凹陷内的上二叠统风域组烃源岩当埋深到3700m左右时成熟窗口,吉木萨尔凹陷内的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当到325  相似文献   

3.
东濮凹陷油气资源评价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肖斌 《石油学报》2003,24(4):17-20,25
东濮凹陷是一个典型的盐湖沉积盆地,特殊的沉积特征决定了其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特殊性.根据东濮凹陷生油岩的高温、高压模拟试验资料,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生油岩的液态窗可能会延长,使深部地层的油气资源,尤其是液态石油的资源供给量增加.模拟试验资料还表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生油岩的总生烃量会增加,其有机碳的转化率最高可达41%.因此,用常规方法计算的资源量偏低,应重新测试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生油岩的产烃资源,准确计算东濮凹陷的资源量,为深层油气勘探明确目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比珠江口盆地东沙隆地北部、恩平凹陷、东沙隆起中部和白云凹陷的4组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特征的相似和相异点,证明盆地南部白云凹陷生成的油曾向东沙隆起及恩平凹陷南坡超过35-40km的长距离运移。白云凹陷具备优越的生油条件,存在4套生油层,生油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白云凹陷有效生油岩的面积及厚度为盆地内各凹陷之冠,排油时间长,可供聚集的排油量亦居盆地各凹陷之首,是油源十分丰富的生油凹陷,可为其北部隆起区的油气聚集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及其周缘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30×108 t,油源主要来自凹陷内的二叠系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通过黄金管热模拟试验,并采用Kinetic软件进行计算,获得了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的各类烃产率和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生烃模式,进而对该套烃源岩的生烃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总烃产率高达412.24 mg/(g·TOC),其中液态烃类产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加而后降低,高峰温度为420~460℃,气态烃产率持续增加,总产油率高于产气率,气态烃碳同位素具油型气特征。②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C1,C2—C5,C6—C14,C14+的生成活化能主峰值分别为268 kJ/mol,255 kJ/mol,251 kJ/mol,247 kJ/mol。③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模式与国内外14个不同盆地具有相似性,均为早期出现生油高峰、晚期持续生气的特征,且单位TOC的生烃能力中等偏上。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百口泉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沉积,火成岩岩屑含量高,储集层之间物性差异大,一直以来制约油气勘探。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对百口泉组储集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对玛湖凹陷西斜坡百口泉组砂砾岩储集层进行了重新分类及命名,结合研究区岩心粒度分布特征,在GB/T 17412.2—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的基础上,将中砾岩进一步划分为小中砾岩及大中砾岩,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区砂砾岩粒度适中、黏土矿物含量较低及次生溶蚀发育是形成优质储集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根据研究区未熟烃源岩样品热解实验求出的表观活化能与生烃率以及指前因子与表观活化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生烃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可计算任意埋深处的生烃率及任意埋深段的生烃强度,进而计算生烃量。应用该模型测算了江汉盆地JJ、QQ、XX凹陷潜江组未熟烃源岩在现今的累积生油强度和生油量。通过与其它两种生油量计算方法的对比表明,化学动力学法在生油量定量预测中是实用可信的。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油气成因与成藏较复杂,对成藏期次与时间一直存在疑问.本研究应用多冷阱热解气相色谱仪及相匹配的Kinetics软件,研究了该盆地典型Es3与Ed2暗色泥岩生烃动力学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油田油源区埕北凹陷与沙南凹陷生油岩生烃史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埕北凹陷Es3生油岩主体在5Ma后才开始明显生烃,目前C13+转化率已达0.65左右;沙南凹陷Es3生油岩生烃作用发生在2Ma以后,现今C13+转化率在0.24左右,这2个凹陷Ed2生油岩尚处在未成熟阶段.埕岛油田主体存在2个有效的油气聚集系统:潜山—东营组下段与东营组上段—明化镇组.结合这2套油气聚集系统地质与地化特征,研究认为:下部潜山—东营组下段油气聚集系统油气主要来源于埕北凹陷Es3生油岩早期生成的油气,上部东营组上段—明化镇组油气聚集系统油气来源于埕北凹陷Es3生油岩在较高成熟阶段生成的油气.沙南凹陷Es3生油岩可能对斜坡带潜山油气藏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主要沉积上第三系、上白垩统-下第三系、中下侏罗统、石炭-二叠系和寒武-奥陶系5套生油岩。寒武-奥陶系沉积中心在阿瓦提凹陷和塘古巴斯凹陷,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高,是该区主要油气源岩。石炭系-下二叠统烃源岩分布广、丰度及类型多样、成熟度中到高,是该区次要油气源岩。侏罗系及下第三系生油岩是喀什凹陷、西南缘区主要生油岩。上第三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叶城凹陷山前区。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陆上四大含油气盆地之一,但天然气勘探进展缓慢,已有发现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东部和南部。基于天然气的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现了4种类型的天然气。第Ⅰ类天然气主要来自下二叠统风城组湖相烃源岩,可进一步细分为ⅠA(主要来自沙湾凹陷)和ⅠB(主要来自玛湖凹陷)两个亚类。第Ⅱ类天然气为沙湾凹陷深部石炭系和下二叠统佳木河组高-过成熟腐殖型烃源岩生成的煤型气。第Ⅲ类天然气为第Ⅰ和第Ⅱ类天然气的混合气。第Ⅳ类天然气为油藏破坏后发生生物降解作用而形成的次生生物成因气。白垩纪,沙湾凹陷风城组、佳木河组和石炭系烃源岩生成的大量高成熟煤型气和油型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体系运移至构造高部位成藏,而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主体仍处在生油高峰,生成少量低熟油型气在凹陷内及边缘聚集。上述发现证实了准噶尔盆地西部上古生界发育石炭系(含佳木河组)和风城组两套规模有效气源岩,揭示了新的天然气勘探领域。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复杂地质条件下开展气-源对比和成藏过程恢复的典型案例,同时也深化了对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潜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生油岩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主要沉积上第三系、上白垩统-下第三系、中下侏罗统、石炭-二叠系和寒武-奥陶系5套生油岩。寒武-奥陶系沉积中心在阿瓦提凹陷和塘古巴斯凹陷,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高,是该区主要油气源岩。石炭系-下二叠统烃源岩分布广、丰度及类型多样、成熟度中到高,是该区次要油气源岩。侏罗系及下第三系生油岩是喀什凹陷、西南缘区主要生油岩。上第三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叶城凹陷山前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百深20井的地化分析资料为主,探讨了百色盆地田东凹陷下第三系生油岩的有机质类型及其热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田东凹陷的两组下第三系生油岩——始新统那读组(E_2n)和渐新统百岗组的暗色泥岩,其有机质类型百岗组为腐殖型(Ⅲ型),那读组主要为混合型(Ⅱ型),其间又可细分为Ⅱ_A 和Ⅱ_B 型。田东凹陷下第三系那读组生油岩成油门限值初步确定为1850米(古埋深约为2600米),相应温度为85℃。据现有的资料,那读组生油岩的热演化可划分出未成熟、低成熟及成熟三个阶段,而百岗组腐殖型生油岩尚处于未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3.
伊川凹陷位于华北盆地南缘,属于中新生代凹陷。凹陷内三叠系上统谭庄组和椿树腰组为主要生油层段,且为较好-好生油岩。有机质以Ⅲ型干酷根为主,热演化处于低-成熟阶段,燕山早期为主要生油时期原油具近源短距运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伊川凹陷位于华北盆地南缘,属于中新生代凹陷.凹陷内三叠系上统谭庄组和椿树腰组为主要生油层段,且为较好-好生油岩。有机质以Ⅲ型干酪根为主,热演化处于低~成熟阶段,燕山早期为主要生油时期,原油县近源短距运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演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盆地模拟方法,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的埋藏史、温度史、成熟度史及生油史进行研究发现,三垛早期,泰二段烃源岩进入成熟阶段,Ro达0.6%,且随着埋深增大,地层温度、烃源岩成熟度和生烃能力也逐渐增加;三垛末期,地层埋藏深度、温度及烃源岩成熟度都达到最大,分别为3000m,110℃和0.8%,同时烃源岩生油量也达顶峰,东部的焦1井高达350mg/g。由此看出,三垛时期是高邮凹陷泰二段烃源岩生、排烃的主要时期。另外,由于三垛时期构造、断层活动强烈,圈闭大多定型,因而综合分析认为,三垛时期也是油气运移、成藏的有利和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16.
酒西盆地各生油凹陷生油门限差异较大,下白垩统烃源岩的成熟度与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沉积密切相关。可溶有机质转化率、镜质体反射率、热解、生物标志物特征等参数表明:青南凹陷中部的下白垩统烃源岩生油门限深度为4000m(相应的镜质体反射率为 0 65%),埋深 4000— 4400m为低成熟阶段,埋深 4400一5200m为成熟生油高峰阶段,因此中沟组烃源岩未成熟,下沟组上部烃源岩低成熟,下沟组下部和赤金堡组上部烃源岩处于成熟生油高峰阶段,赤金堡组下部烃源岩处于高成熟的凝析油-湿气阶段,目前尚无烃源岩达过成熟干气阶段。石北凹陷生油门限深度为3000m,只有凹陷内埋藏较深的赤金堡组烃源岩达到成熟生油阶段。烃源岩埋藏和演化历史分析揭示,下白垩统烃源岩在白垩纪末期埋藏均较浅,主要的生油期是晚第三纪以来,目前赤金堡组上部和下沟组下部烃源岩正处于生油高峰期,地质历史上只有一次生、排烃高峰。酒西盆地各油田原油十分相似,原油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特征等表明,下白垩统的水生有机质是形成石油的主要有机先质,赤金堡组是主要烃源岩,而下沟组是相对次要的烃源岩。图5(陈建平搞)  相似文献   

17.
为了厘清海拉尔盆地外围红旗、东明和伊敏凹陷南屯组一段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现处的生烃演化阶段,采用封闭体系黄金管高压釜对南一段烃源岩进行了生烃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气态烃动力学参数差异较大,伊敏凹陷主频活化能最高,红旗凹陷次之,东明凹陷最低。液态烃动力学参数中红旗凹陷平均和主频活化能最低,伊敏凹陷活化能分布表现为双峰特征,东明凹陷主频活化能最高,伊敏次之,红旗凹陷最低。研究区寻找气藏的可能性很低,生烃史恢复结果表明南一段烃源岩于早白垩世进入生油门限,现今仍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早期,油的转化率12.67%~39.50%,仅发生少量排烃。制约生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有机质未达到生烃高峰,致使生烃量及资源量有限,油气勘探的重点在于寻找其下部铜钵庙组、塔木兰沟组古地温相对较高、生油潜力较强的烃源岩或南屯组烃源岩局部成熟区域。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石炭系发育多套烃源岩,恢复烃源岩热演化史对深化认识该区油气成藏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在盆地原型演化与烃源岩发育特征研究基础上,应用TSM盆地模拟资源评价系统建立了一维和三维盆地模拟模型,恢复了不同构造单元埋藏史、热史和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各凹陷石炭系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乌伦古坳陷石炭系烃源岩在石炭纪末进入低成熟演化阶段,二叠纪隆升造成烃源岩演化停滞,三叠纪末再次埋藏演化达二次生烃门限,现今处于过成熟生干气阶段(Ro>2.0%);三南凹陷石炭系烃源岩在二叠纪进入低成熟演化阶段,现今处于高成熟演化生气阶段(Ro为1.5%~1.9%);滴水泉凹陷石炭系烃源岩在三叠纪进入低成熟演化阶段,现今仍处于成熟演化生油阶段(Ro为0.8%~1.3%)。通过模拟计算获得了乌伦古坳陷石炭系姜巴斯套组烃源岩的累计生烃量为205.2×108 t,其中石炭纪末累计生烃量为103×108 t,是主要的生油高峰期;白垩纪末累计生烃量为184.4×108 t,是主要的生气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不同层位潜在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原油类型划分,结合生烃热模拟实验,以揭示玛湖凹陷大油区不同性质原油的来源成因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玛湖凹陷发育4套潜在烃源岩,其中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烃潜力最高,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Ⅰ型为主,生油能力强;其他层位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以生气为主。(2)玛湖凹陷原油可分为A类、B类和C类,其C20、C21和C23三环萜烷分布形态依次呈上升型、山峰型和下降型,三环萜烷相对含量和甾烷异构化参数逐渐增加,指示原油成熟度逐渐升高。不同类型原油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有序性,其中A类原油靠近凹陷边缘,C类原油集中在凹陷中部地区,而B类原油处于A类与C类之间的斜坡区。(3)油源对比和热模拟实验结果显示,3类原油来源于不同热演化阶段的风城组烃源岩。玛湖凹陷原油特征差异性成因的新认识合理解释了3类原油的来源、分布和形成机理,对于玛湖凹陷全方位立体找油、全油气系统不同性质原油分布及有利勘探区预测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埕北凹陷是济阳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位于渤海浅水海域。埕北凹陷是埕北低凸起上埕岛油田的主力供油凹陷。埕北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富集生油层发育.生储配置极佳.排烃效率及聚集效率均为高值。应用盆地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该凹陷的生排烃量和资源量。指出了有利区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