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生动、鲜明。但在这些要求中,准确是首要的。准确是基础,离开了准确性,生动性和鲜明性也难以做到。因此,在谈论新闻语言的特色时,笼统地将准确性、生动性,鲜明性三者相提并论,这并不能反映新闻语言的最本  相似文献   

2.
能否准确无误地向读者传播新闻事实,恰当地运用新闻语言是个关键。新闻语言是新闻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运用得体,会使新闻增“值”,反之会使新闻贬“值”,以至使其不成新闻。要恰当地运用新闻语言,须了解新闻的特点。写科学论文,用抽象概念语言;写文学作品,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文学语言,去塑造艺术形象。如果用写科学论文、文学作品的语言来写新闻,人们就会摇头,会说尽玩虚的! 新闻语言要准确、具体、鲜明地反映新闻事件,就要用精确的新闻语言,不能靠用华丽的词  相似文献   

3.
普通读者并非专家,他们看不懂各种专业术语和提法。医此,避免用专业术语能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下面的交字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本报讯曾获国家企业技术进步奖的我国特种油生产地——辽河油田,“七五”以来,依靠科技进步带动油田发展,在油田综合勘探、定向井、丛式钻井、稠油开采、高凝油开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人民日报》1991年10月22日第二版) 普通读者对上例所罗列的专业术语是不熟悉的。  相似文献   

4.
朴素的文字是老实的文字,它的反面是玩弄花样、夸大其辞、故弄玄虚。大众传播媒介是为普通读者服务的,理应使用普通人的语言,不幸的是,我们从报纸上所看到的文字或从广播中听到的语言往往距离生活太远。有些作者喜欢用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往往外延很大,内涵很深,于是不得不对它们略加解释,结果造成重复。下面是几个例子: 沈阳铁路局运用法制手段和科学管理,一手抓监察,一手抓监测,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效果。(《新华社新闻稿》,1991年  相似文献   

5.
漫谈新闻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6.
记者从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日前公布的199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了解到,北京技工贸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前一百名的“双百”企业座次排出。19家企业总收入超亿元,6家企业总产值超亿元。 四通集团、联想计算机集团、方正集团等19家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企业在排名中名列前茅。方正集团、联想计算机集团、京海集团、四通集团、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大恒公司、蓝通电子有限公司、周林生物频谱技术开发公司、华科通讯技术开发总公司和康拓科技开发总公司在工业总产值百  相似文献   

7.
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用语言的准确也很重要. 去年,我在县电台编辑新闻节目时,收到一篇人物通讯,说的是一位农业局长在碾盘乡搞杂交稻试点的事.文中说:“无论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大雪纷飞的寒冬,他从早到晚扎根在稻田里……。”这段话说得太绝。某局长又不是电线杆子,怎能从赤日炎炎的盛夏到大雪纷飞的寒冬都扎根在稻田里搞科研呢!再说,水稻的生长期只有90—110天左右,而局长却在田里忙了365天.这又怎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8.
新闻五个W,时间是一大要系。不论你写什么都要问明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某月某日,今天、昨天等。在表达这些时间概念的吋候,常见用词概念含混的情况。在这方面,就是“……以来”的用法。“……以来”的本意,是指从过去的某个时候到现在。这个句式,在各类文章中用得很普遍。因此,一些表意含混的句式,也以讹传讹了,在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习惯。例如:《河南农民报》10月8日一版《情系良种》一文,说“一个多月来……”。“一个多月”就是“一个多月”,为什么还要加上“来”呢?去掉“来”字,不是更简明了吗?这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语言确切地说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电视新闻文字语言,电视新闻镜头语言,电视同期声。本文主要就电视新闻文字语言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电视新闻文字语言的艺术性。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这一前提条件,电视新闻文字语言的艺术性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但在强调电视新闻文字语言真实性问题的同时,并不排除它也要讲究艺术性,就是怎样用一种更富于美感,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语言准确为贵高小立有那么一些新闻报道,事实本身并不假,但是,因为落笔时分寸失控,或因为形容时择辞不当,或因为阐述意义时小有夸张,而使读者产生疑问,不敢相信,甚至怀疑有假。翻开报纸,我们常常见到一些诸如“填补了×××空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法律文书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及诉讼参加人等主体,在法律活动中,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的文书总称。法律文书的语言是体现法律文书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法律活动的文字载体。法律文书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技术语言,要实现法律文书的特定功能,就需要选择和使用最准确的语言材料及其表述方法,使法律文书充分、完美地体现其宗旨和特定的法律信息。同时,它也不排斥模糊语言的运用。在法律文书的写作中,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先生对语言的运用讲得很具体,他说:“诗文都以语言为媒介。作诗文的人一要懂字义,二要懂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意义对读者所生的影响。”这里说的四点,中心是一个:语言的准确性。这是写作中运用语言的首要条件和要求。汉语是世界上最通行的语言之一,其字数、词组、词汇之多也是  相似文献   

13.
准确,是对一切书面语言的共同要求。文学语言要求准确,同样,新闻语言也要求准确。但是,准确的含义是不同的,当然并不是准确的程度不同。作为当今世界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新闻语言,准确应是它最基本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商店里货卡上填写的商品价格必须是确切的数字,如“蛋糕每斤一元二角”,就不能把它写成“一元左右”或“大约一元”之类。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如“风力:一到二级”,或“风力:七到八级”,这样就比较准确。如果用文学语言形容风力为“微风拂面”,或“狂风怒吼”,那简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我们无论说话或者写文章,总希望别人听(或看)得清楚明白。要把我们的思想、感情、观点、看法传达给别人,感染对方,就要求我们以准确清楚的表达作为前提。一、表达要明确、稳密写文章时,把要表达的思想诉诸文字,毫不含混,绝无歧解,除内容本身的明确之外,要力求在表达方式上作到明确。内容本身不十分明确,语言自然含混。所以,动笔之前,除要把自己思绪梳理清楚之外,在使用语言上要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下列句子,不够明确、稳密:(一)天津耳朵眼儿炸糕因天津市耳朵眼儿胡同的“增盛成”炸糕店得名,是天津市人民喜食的传统小吃。(《北京日报》1983年12月7日《天津耳朵眼炸糕》)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新闻界开始注意新闻语言表达研究,报道比原来写得生动、感人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仍有不少新闻作品写得枯燥乏味,陈词套话多,程式化、概念化的语育举不胜举,下面就自己在编稿过程中遇到的实例作一些分析,以引起通讯员和记者的注意。“该”字是新闻稿忌用的词“该”字是一个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一般多用于公文。可有的通讯员和记者在写新闻稿件时,大量使用“该”字。“该”字并不是说不能用,但在一篇新闻稿中,多处出现令人感到乏味、重复。严格来讲,“该”字它不是新闻语言。请看下面一例子:  相似文献   

16.
聂部长让我讲讲新闻语言问题。这是一个大题目,不好讲。而且我平时学习不够,研究不多,恐怕讲不好。但是聂部长提出的这个课题可是个好题目,是一个做好新闻工作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基础性的问题。新闻业务水平的提高,应该和必须从这些基础性的问题抓起。  相似文献   

17.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反映是否正确,与是否准确地运用语言有密切关系。《论语·卫灵公》篇有“辞,达而巳矣”的话,这话怎么解释呢?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这说明古人作文,也是重视用辞准确的,不能言过其实,也不能辞不达意。可以说,用语的准确,是写各类文章的共同要求。作为消息语言的准确,又是由新闻的真实性这一特殊要求决定的。如果说文艺作品的语言要求准确是为了符合生活的真实,那么消息语言的准确则是为了符合客观具体事实的真实。现在我们报纸上散见在各种消息中用语不准确的现象还不少,为此需要对症下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8.
<正>聂部长让我讲讲新闻语言问题。这是一个大题目,不好讲。而且我平时学习不够,研究不多,恐怕讲不好。但是聂部长提出的这个课题可是个好题目,是一个做好新闻工作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基础性的问题。新闻业务水平的提高,应该和必须从这些基础性的问题抓起。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的"报道"二字,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报道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选择的反映.只有经过"报道",即经过记者头脑的选择、加工、制作,事实才能成为"新闻".第二,有了对事实的采访,有了选择、加工和制作,还要经过记者编辑用文字、语言或图像表现出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广泛传播.第一层意思,揭示了新闻工作者在反映事实的时候,立场、世界观是何等的重要.第二层意思,则说明新闻工作者不但要有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表达能力,包括文字、语言和图像的表达力.  相似文献   

20.
漫谈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传播媒体相比较,电视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将生动、真实的画面最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那么,在电视新闻的采制过程中,如何巧妙地使用“画面语言”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一、拍出深度来今年3月初,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曾播出浙江电视台采制的一条新闻,内容反映的是:今年来西湖旅游观光的中外客人盛况空前。类似这方面的报道,很容易落于俗套和一般化。但这条新闻在画面处理上却颇有新意。记者没有沿袭过去那种司空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