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冲电晕放电处理低浓度硫化氢气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线一筒式脉冲电晕反应器对硫化氢气体进行去除,考察了影响硫化氢去除率的主要参数。当气体的停留时间为17s、硫化氢的初始质量浓度约为100mg/m^3、峰值电压为48kV时,对硫化氢的去除率接近96%,且增加峰值电压、气体停留时间或气体中的氧气含量可提高硫化氢的去除率。对放电作用下硫化氢的去除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对硫化氢的分解产物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了负电晕放电方法转化脱除羰基硫(COS),对不同电极形状、电极间距、温度、输入能量比(specific inputenergy,SIE)、转化效率、总能量产率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圆钢型电极比锯齿型和狼牙棒型电极对COS的转化效果更好,从能量利用的角度考虑,圆钢型电极也比锯齿型和狼牙棒型更适合转化COS;极间距越小,COS的转化效率越高,总能量产率也越高;温度升高时,较低电压下就获得一定的转化效率,并且负载电压升高,COS的转化效率升高;相同SIE时,COS的转化效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介质阻挡放电(DBD)系统降解H2S的能量利用效率,以同轴DBD反应系统为对象,从谐振特性和功率特性两方面研究了DBD放电系统的电气参数和反应器几何参数对反应器能量输入和H2S脱除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放电频率与负载电压之间的谐振特性直接影响H2S脱除效率,在谐振频率点脱除效率最大。谐振频率的大小受负载电压和反应器几何参数的影响,其原因可以归结于介质层等效电容的变化。DBD放电有效功率与放电频率、负载电压和反应器几何参数间存在量化规律P=A·L·f·Vn,且在相同的负载电压下,谐振频率点的能量输入效率ηP最大。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放电区域长度越大,H2S脱除效率越高;放电气隙的大小存在最优值,本文中最优的放电气隙为5 mm。  相似文献   

4.
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气体污染物控制技术。开展了利用DBD等离子体技术脱除模拟沼气中硫化氢的实验研究,考察了放电能量密度、硫化氢初始体积浓度、停留时间以及含氧量对硫化氢脱除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DBD等离子体反应器中脱除硫化氢的产物。结果表明,DBD等离子体能有效脱除模拟沼气中的硫化氢气体,脱除效率随放电能量密度、停留时间和含氧量的增大而提高,并且随硫化氢初始体积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当模拟沼气处理气量为382mL/min、硫化氢初始体积浓度为4000×10^-6、氧气体积浓度为2%、能量密度为24.1kJ/L时,硫化氢气体被完全脱除,同时氧气的体积含量也低于0.5%,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车用天然气标准内的硫化氢和氧气含量标准。根据产物分析,硫化氢的脱除产物主要为二氧化硫,少量的单质硫粉。  相似文献   

5.
用甲基二乙醇胺(MDEA)脱除天然气中的硫化氢,研究反应温度与MDEA浓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甲基二乙醇胺最优工作温度为15~30℃,最佳浓度范围为40%~50%,原料气空速范围为1.5~3.5 h(-1),脱硫剂空速范围为0.55~1.2 h(-1),脱硫剂空速范围为0.55~1.2 h(-1)。与二乙醇胺(DEA)对比,在吸收温度20℃下,MDEA与DEA溶液浓度45%,DEA第180 h时硫含量>0.2 mg/L,超过二类气标准,MDEA在第276 h时硫含量>0.2 mg/L。10 mL硫含量大于二类气要求的时间增加53%,证明甲基二乙醇胺较二乙醇胺脱硫效果大幅增加,为采油厂工艺迭代提供了数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行开发的介质阻挡结合电晕放电装置进行模拟烟气脱除NO的实验研究,考察了丙酮对不同组成的烟气体系中脱除NO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烟气脱除NO过程中丙酮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NO/O_2/N_2体系中,增加O_2含量会降低NO的脱除率,极少量丙酮的加入可完全抵消O_2的抑制影响并能大幅提高NO的脱除率;在NO/O_2/N_2/CO_2体系中,CO_2的增加可降低NO的脱除率,极少量丙酮的加入可以明显减弱CO_2对NO脱除的抑制;在NO/O_2/N_2/CO_2/H_2O体系中,H_2O的加入可降低NO的脱除率,极少量丙酮的加入可以明显减弱H_2O对NO脱除的抑制。  相似文献   

7.
电晕放电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电晕放电处理的几种作用机理,简述了该技术在塑料表面接枝上应用的发展,并展望了在它纤维、纺织品整理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电晕放电等离子体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凝  谢兆倩 《广东化工》2011,38(4):119-120,131
综述了国内外电晕放电理论研究成果,利用实验装置观察不同参数下的电晕放电,实验结果验证了电晕放电理论。  相似文献   

9.
硫化氢的高温脱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新的高温脱硫剂的研究开发,并对高温条件下硫化氢催化分解,反应 偶联脱除硫化氢,应用膜反应器脱除硫化氢技术以及其它新的脱硫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0.
从干、湿法脱硫入手对气体中硫化氢脱除的各种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对不同技术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同时指出了今后硫化氢脱除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硫化氢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硫化氢脱除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干法、湿法及生物脱硫法的脱硫特点以及它们的应用情况,指出生物脱硫可能是未来脱硫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硫化氢脱除方法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目前工业气体中硫化氢的脱除方法、特点和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气体净化》2005,5(5):26-26
Eliminator是一种节省成本的、可去除硫化氢和硫醇的系统,设计用于处理酸性气和酸性液体,并能够进行适当的混合。而且,还能用于去除淤泥中的H2S。Eliminator的化学原理简单,反应速度极快,与H2S和硫醇反应,生成非腐蚀性的、无危险性的、可生物降解的副产品。副产品的处置较容易,某些情况下,副产品可以抑制加工设备的腐蚀。  相似文献   

15.
以凹凸棒石为载体,结合金属氧化物,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凹凸棒石基氧化锌脱硫剂。以最大硫容为指标,通过正交和单因素实验对脱硫剂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用1%的盐酸改性凹凸棒石,改性凹凸棒石与硝酸锌的质量比为1.3∶1,pH值为6~7,30℃水浴中搅拌7h,105℃下干燥,250℃下焙烧5h,最终制得了凹凸棒石基氧化锌脱硫剂,并对硫化氢气体进行了脱除实验,其最大硫容为14.82%。  相似文献   

16.
单红飞  李晓凡 《辽宁化工》2020,49(10):1237-1239
采用廉价的铁化合物,合成常温脱硫剂M-1。考察了原料气浓度、空速、粒度等对脱硫剂脱硫精度及硫容的影响,当原料气浓度提高10倍,硫容由24.00%缓慢上升至48.00%,说明传质扩散能力大小决定了脱硫剂的硫容大小;空速由500 h-1到2 000 h-1,硫容由41.20%下降到12.00%,说明铁系脱硫剂在低空速条件下,表现出了高精度,高硫容特性,不适用于高空速;粒度由20~160目(830~96μm),硫容41.20%到48.42%,粒度对脱硫剂硫容影响小于空速,但可以通过减小脱硫剂的粒径,提高脱硫剂的脱硫精度及硫容。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粉煤灰进行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含水量试验,理论分析了粉煤灰直接用于脱除硫化氢气体的可行性,并对这一理论分析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粉煤灰直接用于脱除硫化氢气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刘江红  石风华 《辽宁化工》2010,39(3):292-294
介绍了较为先进有效的几种脱除硫化氢方法的机理、应用现状以及每种方法的特点,对吸收法、气-固吸附法、氧化法、分解法、微生物法分类介绍,最后总结出不同情况下的硫化氢可采用的不同类型的脱除方法。  相似文献   

19.
A novel technology of removing H2S with cupric chloride solution wa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Cupric as the form of CuS deposition, the CuS produced was then oxidized by excessive cupric ion in another reactor meanwhile cupric ion that has been consumed can be recovered by the oxidization of with oxygen in air, and the solution can be circulated. Moreover, the leaching kinetics of CuS by cupric ion was studie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H2S is close to 100%, and the required operating condition is mild. Compared with other wet oxidiza-tion methods, no raw material is consumed except O2 in air, the process has no secondary pollution and no problem of degradation and scale, and the absorbent is much stable and reliable.  相似文献   

20.
A novel technology of removing H2S with cupric chloride solution wa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Cupric as the form of CuS deposition, the CuS produced was then oxidized by excessive cupric ion in another reactor meanwhile cupric ion that has been consumed can be recovered by the oxidization of CuCl2- with oxygen in air,and the solution can be circulated. Moreover, the leaching kinetics of CuS by cupric ion was studie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H2S is close to 100%, and the required operating condition is mild. Compared with other wet oxidization methods, no raw material is consumed except O2 in air, the process has no secondary pollution and no problem of degradation and scale, and the absorbent is much stable and reli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