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参与创伤愈合炎性反应阶段的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39只)和艾灸组(39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即刻至造模后第5天每天给予创伤局部25min的艾灸干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模型组和艾灸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血管重建情况。造模后第1、2、3、5天采用液态芯片法检测创伤模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IL-4、IL-10、IL-1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第1天艾灸组大鼠血清中IL-1α和IL-6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第1、2天艾灸组血清中IL-1β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第3天艾灸组血清中IL-1α和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大鼠前3dMIP-1α的含量均升高,且在造模后第2天明显升高(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1天IL-4、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第3天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1、2天血清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5天创伤组织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5天创伤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增加。结论:艾灸通过调控促炎细胞因子促进创伤炎性反应的同时,也调控了抗炎细胞因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并提前结束创伤愈合的炎性阶段,使创伤愈合提前进入增殖修复期,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灸烟热效应对皮肤全切伤模型大鼠创面愈合、新生毛细血管和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烟组、艾热组,每组24只。参考Balaji团队的方法复制全层皮肤切除伤大鼠模型。艾烟组在造模后即刻用艾烟熏灸创面,艾热组除去艾烟后艾灸创面,两组均25 min/次,每日1次,连续10 d。于造模后第1、3、5、7天观察创面颜色、脓液、腐肉、肉芽、愈合情况。于造模后第3、7天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创面局部组织和胶原纤维,于造模后第10天观察创面基底层新生毛细血管。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1、3、5、7天艾烟组创面面积显著减小(P0.001),术后第3、5天艾热组创面面积显著减小(P0.001);艾烟组各时点的创面面积均小于艾热组(P0.01,P0.001)。术后第3、7天,与模型组比较,艾热组和艾烟组创面再上皮化率明显升高(P0.001),炎性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01);且艾烟组创面再上皮化率高于艾热组(P0.05,P0.001),炎性细胞计数低于艾热组(P0.001)。术后第10天,与模型组比较,艾热组和艾烟组的创面基底层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和密度明显升高(P0.05,P0.001,P0.01);且艾烟组高于艾热组(P0.01,P0.05)。结论:艾灸烟、热效应对全层皮肤切除伤大鼠创面愈合均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促进胶原纤维、肉芽组织和毛细血管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张文恺  许超  涂冬鹏  姜献 《新中医》2019,51(6):246-249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子午流注对大鼠背部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普通艾灸组、子午流注组,雌雄各半,麻醉及消毒后按照造模标准将大鼠背部制成直径1.8 cm的创面,深达皮肤筋膜层,伤后第1天开始进行各项干预治疗,观察创面愈合的时间,计算创面愈合率,以HE染色光镜下观察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微血管含量等;并通过免疫组化,运用图像分析等技术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阳性表达细胞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普通艾灸组和子午流注组创面愈合率、VEGF阳性表达均明显增加(P 0.05);与普通艾灸组比较,子午流注组创面愈合率、VEGF阳性表达均明显增加(P 0.05)。结论:艾灸联合子午流注能明显促进大鼠背部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跟其促进组织修复细胞以及炎性细胞的增殖,影响肉芽组织中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灸对肾阳虚模型大鼠肾上腺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0只。空白组大鼠正常饲养,不予干预;生理盐水组用0.9%氯化钠后肢肌肉注射,0.3 m L/d,连续28 d;模型组与艾灸组每天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按2.5 mg/100 g后肢肌肉注射,连续14 d以制备肾阳虚模型,造模成功后,两组每天继续予以同剂量氢化可的松注射以维持肾阳虚证,艾灸组同时予关元、肾俞穴隔日交替艾灸治疗,其他3组大鼠同样抓取、捆绑,连续14 d,取材,计算各组大鼠肾上腺系数,在显微镜下观察肾上腺组织形态结构。结果:运用激素造模14 d后,模型组和艾灸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幅度不及空白组明显(P0.05);治疗14 d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幅度明显上升(P0.05),但不及空白组明显(P0.05);模型组大鼠肾上腺质量及系数较空白组均显著下降(P0.01),而艾灸组较模型组均明显增加(P0.01),但仍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模型组大鼠的肾上腺形态结构有明显损害,肾上腺皮质排列不规则,结构不清晰,皮质变薄、髓质稍增厚。而艾灸组大鼠的肾上腺形态结构损害的程度较模型组有一定程度的减轻。结论:艾灸关元、肾俞穴能够改善肾阳虚模型大鼠阳虚症状,使大鼠体质量增长幅度上升,减轻其肾上腺形态结构损害,增加肾上腺重量及系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熊珍膏在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对大鼠皮肤创面新生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的作用,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大鼠皮肤创面模型后分为4组,模型组,贝复济对照组(西药组),熊珍膏组(中药组),熊珍膏+贝复济组(中西组)各18只。各创面给予相应药物;每日定时换药2次。于造模后第3,7,14天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创面局部肉芽组织中CD34标记的新生毛细血管变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创面局部肉芽组织中PCNA标记的成纤维细胞数,用图像分析仪及分析软件系统分析各组图像。结果熊珍膏对3,7,14 d三个观察点上新生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密度的影响优于模型组(P<0.01);熊珍膏三个观察点上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均优于模型组(P<0.01)。结论熊珍膏能够促进大鼠皮肤切口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增强了肉芽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水平、成纤维细胞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在艾灸调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滑膜组织核转录因子(NF-kB)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分析,深入挖掘艾灸治疗RA抗炎效应的细胞信号转导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摘肾上腺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0只。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福氏完全佐剂0.1mL制作RA模型。造模成功后第6天手术摘除摘肾上腺组大鼠双侧肾上腺。造模第7天开始艾灸大鼠"肾俞""足三里"两穴各5壮,每日1次,治疗18d。观测计算大鼠足跖肿胀度,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清皮质醇(CS)含量,运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滑膜NF-kBp65活性。结果:造模后大鼠右后足容积,模型组、艾灸组、摘肾上腺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大于空白组(P0.01);艾灸后大鼠右后足容积,艾灸组、假手术组显著小于模型组(P0.01),摘肾上腺组显著大于空白组、艾灸组(P0.01,P0.05)。大鼠夜间血浆ACTH水平,模型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假手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摘肾上腺组显著低于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P0.01)。大鼠夜间血清CS水平、滑膜NF-kBp65活性,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艾灸组、假手术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摘肾上腺组CS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P0.05),而滑膜NF-kBp65活性显著高于空白组、艾灸组(P0.01)。结论:艾灸治疗实验性RA大鼠具有确切的抗炎效应,其抗炎效应的发挥需依赖于HPAA的完整。艾灸可能通过调节HPAA功能,从而抑制NF-kB炎性信号通路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玉红膏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修复中神经肽P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玉红膏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修复中神经肽P物质(Substante P,SP)的影响,探讨玉红膏促进创面愈合修复的作用机理。方法取144只大鼠于背部造成直径1.8cm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完全随机法分戍3组,即玉红膏组、京万红组、模型组,另设正常对照组。于造模后第1、3、5、7、10、14、21、30天8个时间点进行创面愈合率、组织形态、SP免疫组化染色的观察和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玉红膏组的创面愈合率提高(P〈0.05),形态学显示创面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少,增生期新生血管、戍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数量较多;创面中SP表达在创伤后3、5、7、10、14d高于模型组(P〈0.01,P〈0.05)。结论玉红膏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与在增生期促进创面SP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艾灸对哮喘大鼠呼吸功能、"肺俞"穴局部皮肤中组胺和神经肽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2只。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制备大鼠哮喘模型。激发的同时每天温和灸艾灸组大鼠"肺俞"穴,每次15 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14 d。用小动物肺功能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和肺通气顺应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肺俞"穴局部皮肤中组胺和神经肽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均显著增加(P0.01),肺通气顺应性显著降低(P0.01);"肺俞"穴局部皮肤中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组胺、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大鼠的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均显著降低(P0.01),肺通气顺应性显著增高(P0.01);"肺俞"穴局部皮肤中VIP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组胺、SP、CGRP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艾灸"肺俞"穴具有调节肺功能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肺俞"穴局部皮肤中组胺和VIP、SP、CGRP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灸对压疮大鼠皮肤组织中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艾灸抑制剂组和模型抑制剂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4组进行造模,艾灸组采用悬起灸疗法治疗,模型组采用常规碘伏消毒,两组抑制剂组分别在前两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腹腔注射wortmannin抑制剂。10天疗程结束后,采用HE染色法检测大鼠皮肤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中eNOS蛋白的变化。结果:HE染色显示,艾灸组肉芽组织生长较快,毛细血管数量多于其他组;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NOS蛋白在艾灸组表达高于空白组、模型组、艾灸抑制剂组和模型抑制剂组(P 0. 05)。结论:艾灸可以通过上调压疮大鼠皮肤组织中eNOS蛋白的表达,促进内源性血管舒张因子NO生成,调节血管新生及压疮修复。  相似文献   

10.
马拴全  常媛 《山西中医》2013,29(6):51-53
目的:研究创愈膏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创愈膏组、湿润烧伤膏组、凡士林组,每组30只.采用热毒证造模方法造成大鼠皮肤溃疡模型,各组均于造模次日开始换药,并观察用药后各组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在造模后第3、7、14日时每组各处死大鼠10只,取创面中心肉芽组织,采用光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炎细胞、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的数量与形态.结果:创愈膏组大鼠的创面愈合情况明显好于凡士林对照组,但与湿润烧伤膏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组织病理学检测创愈膏组治疗的创面,术后第3、7日成纤维细胞数、炎细胞数、肉芽组织数、新生毛细血管数均明显多于凡士林组(P<0.01),与湿润烧伤膏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4日,创愈膏组成纤维细胞数、炎细胞数、肉芽组织数、新生毛细血管数明显减少,与凡士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湿润烧伤膏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创愈膏对大鼠模型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的炎细胞、新生肉芽组织、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等参数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促进溃疡面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