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个体化治疗方案对IBD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分别进行分级,结合病史和检查情况选择性抗感染治疗,观察近期疗效。结果:18例(20.9%)UC患者和51例(59.3%)CD患者的症状近期得到缓解,分级治疗后,51例(59.3%)UC患者和22例(64.7%)CD患者近期症状得到缓解。结论:IBD的个体化治疗对患者症状的近期缓解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武汉市炎症性肠病(IBD)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与病变程度、范围及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1990-2005年武汉市5家医院经结肠镜及病理诊断为IBD病例共603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521例,克罗恩病(CD)82例,分别观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频率及并发症与其他因素的关系。UC与CD间的差异及相关分析用χ2检验。结果:521例UC中,并发症34例(6.5%),82例CD中,并发症40例(48.8%)。重度UC和全结肠炎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重度和远端结肠炎患者(分别25.8%比3.9%,12.8%比4.9%,P<0.01)。有并发症的CD患者的手术史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患者(57.5%比14.3%,P<0.01),但CD病变范围与并发症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CD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UC。UC的并发症与疾病病变程度和范围有关,而CD与手术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63-66+70
目的 探讨我科近1年来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科2019年7月~2020年5月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分型、活动度评估、内镜、病理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泻、腹痛、腹胀、关节炎及肛周病变等,其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CD呕吐、口腔溃疡较UC常见,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型上,UC组以初发型最多见(71.44%),病变部位主要是全结肠型(85.17%);CD组病变部位可累及全消化道,以回结肠最常见(60.00%)。活动程度评分中,UC以中度活动期为主(85.71%);CD轻度活动和中/重度活动各占50.00%。CD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跳跃性分布等病变。UC镜下可见弥漫充血、糜烂、溃疡,差异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高对儿童IBD的认知,综合评估,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贵阳市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IBD患者106例,溃疡性结肠炎(UC)95例,克罗恩病(CD)11例。回顾性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比较UC与CD临床资料的差异性。结果:UC住院患者呈上升趋势,CD呈散发;UC及CD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7.7±16.9)岁、(30.1±14.4)岁(P<0.01);UC及CD吸烟患者分别占20.0%、45.4%,UC患者吸烟时间显著长于CD患者(P<0.01);居住在城镇的UC(80%)患者显著多于CD患者(36.3%),P<0.01;UC及CD发病均主要集中在脑力劳动者(68.4%,72.7%);UC的临床表现以腹泻(80.0%)、体重减轻(38.9%)最为常见,CD以腹痛(90.9%)和贫血(63.6%)最常见;UC住院患者以慢性复发型(62.1%)、中度(60.0%)、直肠乙状结肠炎(33.7%)及活动期(92.7%)最常见,CD以非狭窄非穿通型(54.5%)、结肠型(54.5%)最常见。结论:1999-2008年贵阳市IBD发病呈上升趋势,以UC多见,其临床表现具有地区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以、生存状况。方法:调查256例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电话随访其生存状况。根据患者疾病的类型,将256例患者分为UC组(154例)和CD组(102例)。UC组患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CD组患者患有克罗恩病。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状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发病比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组患者40~49岁患病的人数最多(42,27.3%),CD组患者在20~29岁患病数最多(26,25.5%),其次是50~59岁(24,23.5%)。(2)UC组患者腹泻(130,84.4%vs58,56.9%)、血便(119,77.3%vs 52,50.0%)、里急后重(70,45.5%vs 21,20.6%)的发生率高于CD组,而腹部包块(2,1.3%vs 11,10.8%)的发生率低于CD组,P<0.05。(3)UC组患者的肠黏膜充血水肿(130,84.4%vs 74,72.5%)、糜烂(133,79.9%vs 66,64.7%)发生率高于CD组,而息肉样病变(18,11.7%vs 26,25.5%)、肠管僵硬/狭窄(11,7.1%vs 20,19.6%)低于CD组,P<0.05。(4)UC组患者的手术肠管切除率(4,2.6%vs 14,13.7%)显著低于CD组,P<0.05。结论:UC与CD好发年龄为青壮年期,UC患者主要为肠道黏膜受损,而CD患者主要是肠道增殖性受损,且UC患者的手术肠管切除率低于CD。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 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炎症性肠病(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UC明显多于CD(75例Vs 15例)。平均发病年龄UC(43.3±16.4)岁,CD(33.1±13.6)岁。IBD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最多见,黏液脓血便在UC明显多于CD(52%Vs 13.3%),并发症的发生率CD明显高于UC(40%Vs 6.7%)。75例UC均经结肠镜检查确诊;15例CD中6例经结肠镜及活检确诊,4例经消化道造影、5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确诊,3例误诊。结论:IBD发病例数逐年增多,以UC为主,CD发病年龄早于UC。IBD临床表现和肠外表现形式多样;CD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诊断需结合内镜、影像学甚至手术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粪菌移植(FMT)和肠内营养(EN)均被报道对克罗恩病(CD)有治疗价值。该研究拟探讨FMT联合EN的整合治疗策略治疗中、重度C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1例对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HBI评分≥5),经中消化道行单次FMT治疗,1周后加用肠内营养维持治疗12周。分别监测其在FMT后1周、12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营养指标的变化,评价FMT联合EN的临床疗效。结果 FMT治疗后1周的临床有效率达到76.2%(16/21),其中52.4%(11/21)达临床缓解。FMT联合EN治疗后12周的有效率和缓解率分别为90.5%(19/21)和76.2%(16/21);治疗后12周HBI评分、C-反应蛋白均下降(P=0.017);营养相关指标(体重、BMI、血红蛋白、白蛋白)均显著增加。随访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FMT联合EN可有效诱导并维持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缓解,并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维得利珠单抗(VDZ)在诱导期和维持期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关于VDZ治疗IBD的随机对照试验,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相关研究,包括4812例患者。VDZ在诱导期和维持期治疗IBD的临床反应率及临床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在治疗既往有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史和无抗TNF-α史的UC时,VDZ的临床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在治疗克罗恩病(CD)时,VDZ与对照组无类固醇缓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UC时,VDZ无类固醇缓解率高于安慰剂组,但低于ADA组;VDZ与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DZ治疗IBD时,既可以迅速诱导症状缓解,又可以有效维持病情稳定,使其达到最大疗效的同时又可以避免产生较大副作用和耐药性。这些结果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双盲的高质量随机对照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患者肝胆胰病变检出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肝胆胰病变的检出率和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本院1990-2010年收治的IBD患者606例[克罗恩病(CD)68例,溃疡性结肠炎(UC)538例],另选取年龄、性别和体质指数(BMI)与IBD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6例(对照组).比较IBD组和对照组肝胆胰病变检出情况,如胆石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慢性胰腺炎(CP)等.按各统计率统计分析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95%CI)和P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CD组和UC组患者胆石病检出率分别为51.47%(35/68)和34.01%(183/538),与对照组比较CD的OR=10.96[95%CI(4.181,28.724)],UC的OR=5.79[95%CI(4.053,8.26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CD组和UC组患者NAFLD检出率分别为64.71%(44/68)和69.33%(373/538),与对照组比较CD的OR=8.56[95%CI(3.854,18.994)],UC的OR=8.41[95%CI(6.378,11.08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少见的肝胆胰病变中筛查IBD,检出率分别是:PBC 2.25%(7/311),PSC 4.49%(4/89),AIH 3.33%(2/60),CP 0.93%(2/213).结论 胆石病和NAFLD是IBD最常见的肝外表现,尤其是在CD和UC这两种IBD中检出率均高.建议在IBD和肝胆胰疾病中应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相互筛查和调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CMV基因水平观察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相关性。方法:我们从2007~2010年.对76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52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24例的成人患者进行研究,研究CMV感染者肠道病理标本及其血液的分子水平、肠道组织标本免疫组化,以40例非炎症性肠病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免疫组化着色显示CMV抗原阳性9例(7例是UC、8例是严重IBD病例),对照组CMV抗原均阴性。PCR-CMV基因在全部IBD肠组织标本、血液中均阳性有23(30.3%)例,16(30.8%)例为UC,7(25.9%)例为CD。此外,5(6.6%)例IBD中(2例UC,3例CD)在肠道组织检测到CMV基因,而在血液中未检测到。在对照组,5(12.5%)例血液中检测到CMV基因,仅1例(2.5%)在肠道组织检测到CMV基因。结论:UC与对照组相比,更易检测到CMV(在血液和肠道组织样本)(P=0.034和P<0.0001),而CD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更易在肠道组织标本检测CMV基因(P=0.002),在血液或肠道检测到CMV基因与IBD持续时间明显相关(P=0.004和0.03),但与年龄、性别、疾病的严重程度、结肠镜下的活动性、全结肠炎、需要特殊治疗和外科手术无关。在本研究中,检测到肠道CMV基因或抗原常与IBD有关。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我国炎症性肠病 (IBD)患者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 ,探讨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自 1984~ 2 0 0 3年期间IBD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 15 2例 ,其中溃疡性结肠炎 (UC) 12 7例 ,克罗恩病 (CD) 2 5例 ,分别观察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眼病、肝胆疾病以及皮肤表现 ,对比UC和CD肠外表现的差异。结果 :本组 34%IBD患者有肠外表现 ,CD以口腔溃疡、骨关节病变以及肝胆表现为主 ,而UC以骨关节病变、皮肤表现为主。CD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UC(P <0 .0 5 )。结论 :我国IBD患者肠外表现也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整肠生)对溃疡性结肠炎(UC)维持缓解治疗的临床意义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分别给予5-氨基水杨酸(艾迪沙1g,4次/d)治疗,病情缓解后以微生态调节剂(整肠生0.5g,3次/日)维持治疗1年,对照组采用5-氨基水杨酸治疗后无维持治疗,为期1年随访。分别观察两组6个月和12个月后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表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6个月和12个月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指数下降分别为1.5±1.7、1.6±1.9和7.1±1.2、7.7±1.5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生态调节剂维持缓解治疗UC是有效的,有利于UC的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S100A12水平及肠道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诊断和鉴别的诊断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IBD患者72例(UC患者53例,CD患者19例),已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的患者24例和15例健康人血清中S100A12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人肠道标本的S100A12表达情况。结果血清中S100A12水平检测:CD组高于UC组,分别为(3 781.39±721.09)ng/L和(3 362.40±596.24)ng/L;S100A12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UC组高于CD组。S100A12水平在UC组和CD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100A12在IBD患者中表达阳性,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 S100A12阳性有利于IB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及其社区全科医学教学基地的全科医师对炎症性肠病(IBD)的知晓情况,了解其培训需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9年2—3月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自愿参与调查的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及其全科医学教学基地的55名全科医师开展调查,问卷包含IBD知晓情况测评试卷和IBD培训需求问卷2个部分。共回收有效问卷55份。对试卷成绩分布情况、全科医师的IBD知晓情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的知晓情况差异,以及全科医师对IBD培训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5名全科医师的IBD试卷及格率为30.9%(17/55),总得分(52.2±12.0)分。将IBD病因、诊断、治疗和病例分析各部分试题的分数标化为百分制后,55名全科医师得分分别为(83.6±37.0)、(60.2±18.3)、(54.9±14.1)和(31.8±20.7)分。全科医师对UC和CD的诊断知识知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99/165)比60.4%(166/275),χ2=0.006,P=0.94],对UC的治疗知识知晓情况高于对CD的治疗知晓情况[72.1%(119/165)比27.7%(61/220)χ2=74.643,P<0.01]。全科医师培训需求最高的内容是IBD的药物、外科及营养支持治疗(90.9%,50/55),其次是临床表现(80.0%,44/55)。结论参与调查的全科医师整体对IBD知晓水平不佳,尤其对IBD诊断、治疗知识的知晓明显不足,对CD的治疗知识掌握情况更加不足。全科医师对IBD的治疗和临床表现相关知识的培训需求很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活动期与缓解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的改变。方法:收集29例正常对照(HC)、41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ACD)、53例缓解期CD(RCD)、6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AUC)以及20例缓解期UC(RUC)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粪便主要菌群的数量。结果:健康对照粪便总菌数量与IBD患者无差异。与正常对照相比,球形梭菌亚群、柔嫩梭菌亚群及普拉梭菌在活动期CD、缓解期CD及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显著下降(9%、12%、10%vs 23%,P<0.01;9%、16%、11%vs 23%,P<0.05;2%、6%、4%vs 13%,P<0.05);活泼瘤胃球菌在活动期CD与UC中显著增加(2%vs 0,P<0.001;2%vs 0,P<0.01);大肠杆菌在活动期CD、缓解期CD及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均显著增加(19%、10%、15%vs 4%,P<0.01)。除普拉梭菌外,其他主要菌群在活动期与缓解期IB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与健康对照不同;除普拉梭菌外,活动期与缓解期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形梭菌亚群、柔嫩梭菌亚群及普拉梭菌的减少以及大肠杆菌的增加,提示它们可能参与IBD的发病与肠炎的维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S100A12水平及肠道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诊断和鉴别的诊断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IBD患者72例(UC患者53例,CD患者19例),已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的患者24例和15例健康人血清中S100A12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人肠道标本的S100A12表达情况.结果 血清中S100A12水平检测:CD组高于UC组,分别为(3 781.39±721.09)ng/L和(3 362.40±596.24)ng/L;S100A12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UC组高于CD组.S100A12水平在UC组和CD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100A12在IBD患者中表达阳性,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 S100A12阳性有利于IB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英夫利昔治疗炎症性肠病最佳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获取英夫利昔(IFX)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良好疗效的方法.方法 应用IFX治疗7例难治性、1例初治炎症性肠病患者(5例CD、3例UC);药物每次5 mg/kg,分别于0、2、6周及其后每8周1次缓慢静脉滴注.治疗后长期随访,8例患者中5例对皮质激素抵抗、2例激素依赖、1例为初治病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对5 mg/kg程序性IFX治疗有较好应答,CD患者2例完全缓解,2例有效,1例不易判断疗效;3例UC患者中1例完全缓解,2例有效.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随访中,没有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正确选择适应证;根据患者对药物的临床反应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适当搭配免疫抑制剂;以内镜下黏膜愈合作为IFX的治疗终点可有效地防止疾病复发,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治策略。方法:对本院1995年至2004年来住院治疗的101例炎症性肠病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中炎症性肠病发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UC明显多于CD,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43.63±14.08)岁,UC与CD发病年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UC患者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病变以累及左半结肠为主,有肠外表现少、重度患者少的临床特点,大都采取正规升级治疗方案,治疗后有效缓解;CD发病例数较少,大都以并发症行手术治疗后确诊。结论:本院炎症性肠病发病例数逐年上升,IBD的诊断应依靠内镜及病理为主,规范治疗效果良好,同时应加强患者的宣教及定期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