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的角度,首先,将众创空间的概念纳入到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并结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将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对比,阐述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内涵;其次,进一步分析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特点,并构建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三维结构模型,解析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代谢机制、成果共享-容错试错动力机制、资源汇聚与整合机制、创客-资源协同共生网络机制等四大核心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众创空间的兴起促进了社会创新创业,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的众创空间的作用尤甚,但现有研究尚未揭示这类众创空间保持强劲活力的内在机理。选取腾讯众创空间,对核心企业主导型众创空间的构成、运行机制与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核心企业主导型众创空间是核心企业依托自身产业资源,连接其他创业资源主体共同构筑的一体化、全要素创业生态系统;核心企业通过资源汇聚与整合机制、价值共创机制和生态系统代谢机制,实现众创空间的有效运行和持续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结合资源依赖理论,探讨资源投入与众创空间运营绩效的关系,并考察服务支持的中介效应。基于2016-2019年广州市众创空间火炬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众创空间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投入能显著提升运营绩效,但物质资源投入会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服务支持在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与运营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众创空间“资源投入—服务支持—运营绩效”关系的内在作用机理,结论对于众创空间的提质增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下众创空间生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创新发展中,突出强调创新发展中联动、开放、协同、共生、演化等生态特征,实现了创新范式的变革;众创空间在主体结构、内在属性、组织等方面与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拟合性,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作为众创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具有合理性。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探索得出众创空间四大作用机理:内生竞合是众创空间生成的需求牵引机理;开放协同是众创空间成长的资源集聚机理;系统多样是众创空间共生的功能聚合机理;动态演化是众创空间形成的系统优化机理。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众创空间建设如火如荼,创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创业研究的重要基础,能够有效指导众创空间建设并支撑其学术研究开展。在梳理国内外创业生态系统和众创空间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众创空间研究的一个系统框架,提出基于创业生态系统开展众创空间研究应以价值共创为核心,关注众创空间发展阶段和创业流程,着力解决如下问题:众创空间的内涵与外延,众创空间的纵向演化与横向比较,众创空间的需求、供给及其均衡,众创空间的结构维度及其相互关系,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6.
众创空间的实践步伐远远领先于相关理论研究,为此,聚焦于公益类科普机构构建的众创空间,探讨其建设意义、功能定位、运作机制及独特优势。基于自身发展和国家产业转型的需求,建设众创空间是公益类科普机构转型发展的更高阶段,众创空间的发展将促进这类科普机构纵深发展,促使观众从参观者向参与者转变,从而使科普机构成为创新创业者的“苗圃”;同时基于结构洞理论,公益类科普机构的“因众”“因公”“因科”属性与众创空间的功能属性高度契合。在此基础上,从创新产业链生态系统角度,构建公益类科普机构的自运转、动态的众创空间理论模型。通过该模型,横向聚集资源、纵向引导发展,体现公益类科普机构与众创空间相融合的整体性,及其与众创空间、产业加速器、外部各类资源汇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梳理众创空间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了众创空间的演化过程;系统阐述了众创空间的内涵、特点、功能和机制;探讨了中国众创空间创新生态系统实践,并建构了生态系统模型;在全面评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众创空间的未来研究框架,为实践者从众创空间的功能结构、主体参与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提供指导,也为研究者把握众创空间研究方向或趋势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关于众创空间的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内在主体或外部因素,而对于众创空间本身的机制设计讨论却十分匮乏。为此,基于创新生态系统治理视角,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与必要条件分析方法,利用浙江省63家众创空间数据,探索众创空间的合理机制设计方案。结果表明:众创空间创新功能的发挥是多种运行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平台服务功能、资源汇集通道、正式联结关系、成果共享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机制支撑;在此基础上,屏蔽外部资源提供者的干预行为和构建包容试错的文化氛围是两种能有效促进众创空间创新功能发挥的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众创空间的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内在主体(创客)或外部因素(诸政策支持、生态环境等),而对于众创空间本身的机制设计讨论却十分匮乏。基于创新生态系统治理视角,采用QCA与NCA混合方法,对浙江省63家众创空间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众创空间的合理机制设计方案。结果表明:众创空间创新功能的发挥是多种运行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平台服务功能、资源汇集通道、正式联结关系、成果共享文化是众创空间不可或缺的机制支撑,配合屏蔽外部资源提供者干预行为或构建包容试错的文化氛围,可以形成两条促进众创空间创新功能发挥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引入平台理论明晰高校众创空间的平台定位及其发展策略"搭建平台基础架构—激发网络协同效应—构建平台生态系统"三个阶段演进逻辑,通过多维结构性嵌入机制、多路径交互界面设计和多元主体联动的协同治理机制等不同阶段的关键路径优化,探索构建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高校众创空间平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旨在探索大数据环境对组织知识创新生态发展的影响,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知识创新、知识生 态系统建设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要。【方法/过程】本文根据生态学理论,分析了知识生态系统和大数据 生态系统的基本研究内容,为研究大数据驱动的知识创新生态提供基本参考。【结果/结论】提出了大数据知识生态 系统的基本概念,列举了系统构成要素;分析了嵌入大数据文化的知识生态系统所具备的新特征;基于大数据、知 识生态系统论和知识生态系统模型构建了该系统的理论模型,进行运行演化机理的研究。【创新/局限】从生态学角 度将大数据资源和技术环境融入知识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彭淑贞  吕臣 《科研管理》2020,41(12):60-69
How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has always been a dual problem in bot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anti-poverty project in rural tourism. The theory of symbiosi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approach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poverty in China. However,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how the symbiosis theory is embedded into and how it affects the ecosystem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is still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chanism of embedding the symbiosis theory into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from the two symbiosis units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answers the relevant issues of "how the symbiosis theory embeds into and affects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 This is a new perspective, an extension and improvement of symbiosis theory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 logistic measurement model, set binary dummy variable, take the effec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PIE) a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 add area as the control variable, respectively from the supplier effect, the demander effect, the whole effect into the model, and finally form the model (1), model (2), model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all effective samples by stata14.  And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symbiosis embedding theory reveals the black box of supply and demand symbiosis embedding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innovation, answers the complex embedding mechanism that supply and demand symbiosis and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innovation are mutually promoting, and provides a structural theoretical hypothesis for related research topics.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accurate supply of government,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accurate selection of rural poor population, service quality, safety and itinerary planning, cultural and lifestyle differences a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The time cost caused by traffic, information loss, degree of fraud and price fraud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This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reality. Based on the symbiotic perspectives of "supply needs refinement"and "demand needs support", the author proposes: (1) 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foundation, innovate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symbiotic environment of the ecosystem.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diversified subjects, and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diversified interest subjects. Carrying out the dynamic supervision proces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dynamic supervision mechanism. (2) optimizing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strengthen ecological cooperation, and to build a model of ecosystem symbiosis.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is implemented from project to community. Project "fine supply", tourism enterprise "fine supply", poor people"fine supply", poor community "fine supply". (3) Strategies such as highlighting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ing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ecological symbiosis elements are also raised to optimize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transportation "supporting demand", infrastructure and supporting service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implement flexible working system, implement holiday "supporting demand"; innovate the symbiosis mechanism of diversified capital sources "precise supply supporting demand".  相似文献   

13.
杨刚  王健权 《科研管理》2022,43(11):55-64
对创新文化领域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令人激动。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位、创新过程、DNA演化及文化创新这四种理论视角,首先探究了创新文化的理论之“根”,它是创新理论与文化理论相融合而成的产物。然后,基于理论溯源进一步提出创新文化的演化框架,揭示创新文化的演化机理。最后在机理结构的基础上,对中国情境做进一步展望。研究结果对于厘清创新文化的发展脉络,推动中国式创新文化的更深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消费和价值化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经济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尽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消费-价值化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基础。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和生态服务研究积累的理论成果,试图构建一个生态服务生产-消费-价值化的理论分析基础和方法框架。提出生态服务生产函数、生态服务成本函数可以被看成是生态服务生产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生态服务消费函数和生态服务效用函数可以被看成是生态服务消费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生态服务效用价值理论、生态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理论、生态服务个人偏好与支付意愿理论可以被认为基本形成了生态服务价值化的理论基础和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综合运用生态论、系统论以及复杂系统自适应理论对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的优化配置进行了研究,并对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的影响要素、要素之间的结构性、系统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针对影响要素进行了配置指标体系的设计,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该系统的配置水平进行了评价,为商务网站经营效益的评价奠定了基础的同时,也为商务网站的价值增值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耗能产业存在的"三高"问题,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用复杂系统分析的方法构建行业生态系统。对照自然生态系统、结合高耗能行业的实际特点,深入探讨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主体,归纳总结产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借鉴价值链和复杂系统理论,绘制产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总体关系图并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海洋牧场概念演进过程及其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存在生态学理论缺失、生态工程技术缺少、生态管理缺位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概念,并从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构造及其生境营造角度,全面剖析了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原理。最后探讨了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构筑的基本范式,包括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方案规划设计、生态工程与智能工程建设、生态适应性管理模式建立等,以期为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探索生态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云计算经济是伴随云计算的产生和发展而兴起的,对其发展模式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新的领域。从商业生态的视角对云计算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首先借鉴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设计出云计算经济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根据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提出云计算经济商业生态系统发展动力机制;最后根据商业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设计商业生态下云计算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创新要素数字化、参与主体虚拟化、主体间关系生态化等鲜明特征,为创新生态系统治理带来挑战。本研究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治理困境入手,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理论框架,从关系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三个方面,构建了基于数字平台构建、数字技术应用及数字资源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