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索发散式冲击波与封闭治疗拇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一组行常规糖皮质激素封闭治疗,另一组应用发散式冲击波治疗,在治疗后当时及治疗后的1、3及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冲击波组与封闭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冲击波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封闭组无明显改善;两组在治疗后当时及治疗后的1、3及6个月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冲击波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封闭组。结论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拇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优于封闭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冲击波治疗顽固性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顽固性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应用外用消炎止痛膏剂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3.03±1.05)分,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4.48±1.2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顽固性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何斌  张超 《中国康复》2016,31(6):455-456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恢复期手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2例恢复期手指屈肌腱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6例,2组均每天进行2次常规作业疗法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手主动运动能力测试(TA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及手功能DASH问卷评价(DASH)。结果:治疗后,2组TAM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及DASH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手屈肌腱损伤恢复期患者的手功能,松解粘连,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抗炎注射联合注射针松解术治疗老年人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150例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50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抗炎注射联合注射针松解术,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经皮松解术,C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单纯抗炎注射。比较3组治疗后7、30 d的临床疗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 d和治疗后30 d的病变手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7 d,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B组的84.00%、C组的82.00%;治疗后30 d,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B组的78.00%和C组的7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6.70±1.31)分vs.(7.20±1.43)vs.(6.80±1.4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7、30 d的VAS评分为(1.55±0.45)、(0.93±0.50)分,均低于B、C组[(2.60±0.57)、(1.60±0.46)分;(2.30±0.42)、(1.90±0.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8.00%和0,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抗炎注射注射针松解术治疗老年人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切口手术治疗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行传统手术,观察组行小切口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短,创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少,缩短创口愈合时间同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舒经汤熏洗联合针刀松解术治疗拇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7月96例拇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针刀松解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舒经汤熏洗+针刀松解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46/48)较对照组81.25%(39/4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经汤熏洗联合针刀松解术治疗拇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疗效显著,可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成人屈指肌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90例屈指肌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小针刀治疗。对照组为传统盲视下操作;A、B组在超声引导下操作,A组为短轴平面外超声引导,B组为长轴平面内超声引导,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比较三组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各时点疼痛程度。结果 A、B组治愈率(90.0%、83.3%)均高于对照组(5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治疗时间、患指毛细血管充盈恢复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治疗时间、治疗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毛细血管充盈恢复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时点,除治疗前各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各时间点三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以A组下降幅度最大,其次为B组,对照组最小,且组间、时点、组间·时点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发生率最高,其次为B组,A组发生率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0、5.185,P=0.330、0.075)。结论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成人屈指肌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治愈率高、治疗时间短、治疗次数少,尤其是在短轴平面外超声引导下,治疗效果更佳,患者疼痛缓解明显,患指功能更好更快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血管与神经损伤,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吲哚美辛软膏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MP-100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采取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记录并比较,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127,P=0.044 352)。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3周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oney腕关节评分量表结果提示,对照组差级的例数明显高于研究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可减少患者恢复时间,且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52例符合肱骨外上髁炎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微波治疗、针灸治疗和红外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体外冲击波和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在疗程0、2、4周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2周、4周后,其VAS评分、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VAS评分、DASH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的得分(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较常规治疗方法能更好地缓解疼痛,提高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10.
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方法:将40例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20例。联合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对照组仅用超短波治疗。观察并记录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30 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但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联合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疗效优于单纯超短波治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4例采用小针刀治疗,对照组86例采用局部注射药物治疗,治疗1月后比较疗效并随访。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8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77%,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更佳,一次性治愈率和显效率更高,方法简单安全,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手指点穴联合火功治疗桡骨茎突腱鞘炎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某院推拿科门诊桡骨茎突腱鞘炎患者75例,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手指点穴联合火功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局部封闭治疗,结束实验后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1.0%,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治愈率22.2%,总有效率75.0%,对照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点穴联合火功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何斌  张超 《中国康复》2018,33(3):218-220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肘关节脱位保守治疗后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肘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及石膏绷带外固定的患者随机分为ESWT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每天进行相同的肘关节及上肢功能康复治疗,ESW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上肢及手功能DASH问卷(DASH)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的肘关节AROM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ESWT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及DASH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降低,且ESWT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结合上肢功能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肘关节脱位保守治疗后患者的肘关节活动度及上肢功能,同时有效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松解术联合屈肌腱滑膜切除治疗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德济医院诊治的CTS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74例,接受正中神经松解术联合屈肌腱滑膜切除治疗)和对照组(43例,接受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手术前后握力、捏力、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ASH)评分、上肢功能指数量表(UEFI)评分、Levine CTS问卷调查表结果,以及拇短展肌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中环指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观察组的疗效优良率为95.95%,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握力、捏力、UEFI评分、拇短展肌CMAP波幅、中环指SNAP潜伏期和波幅较治疗前明显升高,DASH评分、症状评分、功能评分、钝痛评分、夜间症状评分、拇短展肌CMAP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握力、捏力、UEFI评分,以及拇短展肌CMAP波幅、中环指SNAP潜伏期和波幅高于对照组,DASH评分、症状评分、功能评分、钝痛评分、夜间症状评分,以及拇短展肌CMAP潜伏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中神经松解术联合屈肌腱滑膜切除治疗CTS疗效显著,能够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组、肌内效贴贴组及与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与常规康复训练,肌内效贴组另进行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冲击波组运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治疗,联合治疗组采取体外冲击波与肌内效贴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4周后评估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和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前VAS、FMA、MAS评分及肩关节P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的VAS、FMA、MAS评分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的VAS、MAS评分低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FMA评分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P0.05)。治疗后3组的肩关节PROM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的肩关节PROM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组的肩关节PROM低于体外冲击波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与肌内效贴联合冲击波治疗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缓解上肢痉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肌骨超声介入联合放射式冲击波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康复科和骨科2018年5月到2019年5月收治的98例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分别行放射式冲击波治疗与肌骨超声介入联合放射式冲击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M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VAS、CMS、ROM评分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效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点的VAS、CMS、ROM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的评分以及对照组同时点的评分,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9%)高于对照组(83.7%),P0.05。结论肌骨超声介入联合放射式冲击波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效果理想,可大大减轻患者的疼痛,增强肩关节功能,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筋膜线理论为依据,本着解剖与功能的整体观,探讨冲击波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肱骨外上髁局部)进行冲击波治疗,观察组采用肌筋膜经线理论(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每3天1次治疗,共治疗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3、6个月对2组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及肱骨外上髁压痛阈值(PPT)评价。结果:治疗后1周、1、3、6个月,2组在VAS及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VAS及DASH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在治疗后1周PPT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在治疗后1、3、6个月PPT明显提高(均P0.05),尤以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VAS、DASH评分及PPT较前轻度反弹,而观察组相对稳定。结论:以肌筋膜经线理论为依据,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肱骨外上髁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均进行磁疗及推拿等常规康复治疗,并在每次康复治疗完毕后给予硬纸板进行外固定。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后进行桡骨茎突处的疼痛评分(VAS)、Cooney腕关节功能状态评分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而Cooney腕关节功能状态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3.3%、73.3%,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能够明显改善桡骨茎突处的疼痛和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并缓解腱鞘炎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放射式冲击波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采用放射式冲击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封闭治疗。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和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比较2组痊愈率,复发率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1周时,2组NR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对照组NRS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N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1周时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NRS评分较治疗1周时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痊愈率更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回访,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射式冲击波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优于封闭疗法,且复发率低,无副作用,重复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72例,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超短波治疗,观察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炎性因子、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4. 44%明显高于对照组77. 78%,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Quinell病变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峰值、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有助于改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