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不规则抗体筛检和血型复检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微柱凝胶技术对需要备血的手术患者提前进行血型复检和不规则抗体筛检及鉴定。结果 4 021例患者中,共检出ABO血型不符4例;Rh(D)血型不符2例;不规则抗体阳性9例。结论对手术备血患者提前作不规则抗体筛检和血型复检,并完成交叉配血,对保障输血安全、有效和及时有重要意义。输血前作不规则抗体筛检对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择期手术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Rh血型系统对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临床安全输血的重要性,确保临床安全输血有效的进行。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488例输血前需备血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对研究对象的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用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鉴定。结果所有患者检出血型不规则抗体5例,总阳性率为1.0%,主要为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共3例,占60%。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男女阳性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显示不规则抗体大多为Rh血型系统抗体,积极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是输血前检查的重要项目,可以减少输血风险。更能确保临床安全输血有效的进行,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赣州市肿瘤医院行输血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输血前,对照组仅实施血型检测与交叉配血,未检测不规则抗体;试验组则行血型检测、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检测。记录并比较两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HTR)与轻微输血反应;分析试验组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及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分型结果。结果 试验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60例患者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共检出6例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10.00%。不同性别、有无妊娠史患者间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高于无输血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分型中以抗-c、抗-K、抗-M、抗-s、抗-D、抗-E为主。结论 临床输血治疗前检测不规则抗体具有一定必要性,可及时发现不规则抗体,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合理,减少输血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的检验分析,探讨不规则抗体检验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0月入院的3000例受血者,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输血前的不规则抗体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为受血者选择合适的血液类型进行输血,进而探讨不规则抗体检验对输血安全的影响及应用价值。结果:3000例受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50%(15/3000),其中男4例,女11例,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无妊娠史者4例,有妊娠史者7例,有妊娠史者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妊娠史者;3000例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均未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讨论:研究发现:不规则抗体女性多于男性,有妊娠史女性多于无妊娠史女性,不规则抗体在输血前的检验对于减少输血反应以及保证输血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的检验分析,探讨不规则抗体检验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0月入院的3000例受血者,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输血前的不规则抗体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为受血者选择合适的血液类型进行输血,进而探讨不规则抗体检验对输血安全的影响及应用价值。结果:3000例受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50%(15/3000),其中男4例,女11例,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无妊娠史者4例,有妊娠史者7例,有妊娠史者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妊娠史者;3000例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均未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讨论:研究发现:不规则抗体女性多于男性,有妊娠史女性多于无妊娠史女性,不规则抗体在输血前的检验对于减少输血反应以及保证输血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仝书云 《现代保健》2010,(10):124-124
目的探讨申请输血者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免疫试验对1500例申请输血者检测不规则抗体。结果在1500例申请输血的患者中,检测出不规则抗体3例,其中男1例,女2例且均为孕妇,阳性率分别为0.067%和0.14%。结论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应成为输血前检查的常规项目,尤其孕产妇更应该及时加强不规则抗体第一时间的检测,对保障输血安全与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型鉴定、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验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本院进行输血的患者197例,所选患者输血前分别应用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及聚凝胺技术进行血型鉴定及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验,对比两种检验方法ABO血型、RhD血型鉴定结果以及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结果:与聚凝胺法相比,卡式微柱凝胶法在ABO血型与RhD血型一次性中的鉴定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式微柱凝胶法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显著较聚凝胺法高且总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型鉴定、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验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保证输血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高于聚凝胺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血型不规则抗体监测在临床输血中所产生作用的分析。方法: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从我市二甲医院选取30例患者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对检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依据检测结果可以发现配血不合原因,其中有83.3%的患者在交叉配血检测中为阳性。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可以有效避免对患者输入配比率较低的血液,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价值,为患者的输血提供指导.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于我院接受输血的患者共427例,使用卡式微柱凝胶的方式对患者的不规则抗体进行检测,统计患者不规则抗体的分布情况.结果:在427例患者中,41例患者呈阳性,阳性率为9.6%;在性别比较中,女性不规则抗体的数量明显高于男性患者;此外,女性患者中有妊娠史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妊娠史的患者,最后,输血次数越多,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越高,各项指标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可以有效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加强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7,(5):627-628
目的探讨受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在临床输血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进行手术备血或治疗性输血的1 200例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筛查其不规则抗体,并对阳性标本进行特异性鉴定,以确保临床中输血安全。结果在所有不规则抗体中,男性患者的阳性率为5.20%(37例),女性患者的阳性率为8.20%(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怀孕患者的阳性率为19.72%(85例),非怀孕患者的阳性率为8.77%(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受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对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与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不规则抗体在孕产妇中的分布情况,分析Rh系统不规则抗体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相关性。[方法]检测785例孕妇血清不规则抗体,对Rh不规则抗体阳性者检测夫妇及婴儿血型和母婴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类型、效价,并于分娩时取脐血或婴儿血作HDN检测。[结果]785例孕妇血清中检出特异性不规则抗体7例,占0.89%。Rh系统6例,其中5例孕妇的婴儿红细胞被来自母体的不规则抗体致敏而发生HDN.Rh系统特异性抗体有抗-cE、抗-E、抗-c、抗-D、抗-Ce,抗-E多见,Kidd血型系统的抗-JKb1例。不规则抗体集中在Rh系统,占85.7%。[结论]Rh系统的抗体易导致HDN,检测孕妇血型不规则抗体对早期诊断和预防非ABO—HDN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全血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530自动血凝仪及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617例临产孕妇和10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进行凝血四项及全血细胞检测。结果临产孕妇PT、APTT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FBG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TT与健康对照组接近(p>0.05);RBC、HGB及MCV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DW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WBC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p<0.01);PLT与健康对照组接近(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且常伴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产孕妇进行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对妊娠贫血、妊娠期高血压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降低威胁孕妇和胎儿生命安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微柱凝胶卡式法在临床交叉配血及不规则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交叉配血,对配血结果呈特异性凝集的阳性标本进一步作不规则抗体检测,再选取不规则抗体相应抗原阴性的献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结果在1 051例配血标本中,交叉配血阳性结果有27例,在不规则抗体检测中检出抗-E 3例,抗-c 1例,抗-cE 1例,抗-M 1例,选取不规则抗体相应抗原阴性的献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配血成功。其余21例为非特异性抗体或自身抗体。结论微柱凝胶卡式法是交叉配血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最新方法,应该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临床输血医疗文书质量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翔 《现代医院》2012,12(3):102-103
输血文书是病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其书写的标准。输血文书的质量直接影响病案内涵和医疗质量及安全,并在输血引起的纠纷中作为重要的举证依据,应引起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因此,输血文书应充分反映输血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窒息后血糖及电解质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魏莉 《现代医院》2008,8(1):42-43
目的研究窒息新生儿出生早期血糖、电解质的变化,为治疗及监护提供依据。方法窒息新生儿在生后24h内采取股静脉或颈静脉血2ml。观察组采血时平均日龄8.62h,对照组10.2h,留取血糖标本均在喂养和输液前取血。结果观察组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血糖<2.24mmol/L者,观察组11例(34.4%),对照组2例(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2=4.79,p<0.05)。观察组血清肌酐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其中血清肌酐≥132μmol/L者6例。血清钠浓度低于对照组,其中血清钾>6.4mmol者观察组18例,对照组6例,两组差异显著(2=3.89,p<0.05)。血清钠<124mmol/L者观察组23例,对照组9例,差异非常显著(2=10,p<0.01)。两组血清氯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血钙低于对照组,其中低于1.8mmol/L者观察组8例,对照组1例,差异显著(2=4.44,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注意血糖、血钠、钙、钾的检测,防止低血糖、高血糖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偏型与临床大量用血病例血型构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43例临床大量用血病例,按用血量、ABO血型等列表,并经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不同等级大量用血病例的血型构成与献血人群的血型构成比较(p<0.05)。结论大量用血病例的血型构成差异可能是造成血液偏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马静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43-144,149
[目的]探讨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患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临床意义。[方法]共收集6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患者以及62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adsord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比较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抗心磷脂抗体的阳性率、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差异。[结果]①脑梗塞组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3%vs 1.6%,χ2=25.5032,P=0.003 2)。②脑梗塞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9.23±5.98 vs 10.56±2.42,u=6.2185,P=0.027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心磷脂抗体、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对脑梗塞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在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前、后精液中抗精子抗体、精子顶体酶活性及精子数量、活动力的变化。方法选取精索静脉曲张患者35例。用混合抗球蛋白凝集法(MAR)、改良的Kennedy法测定术前和术后3~6个月精液中抗精子抗体、精子顶体酶活性及精子计数、活动力(a及b级活动力精子的百分率)测定。结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后患者精液中抗精子抗体有下降、精子顶体酶活性较术前明显增高、精子数量增加、活动力升高。结论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对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液中抗精子抗体的下降、精子顶体酶活性的提高、精液质量的提高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危重病人血糖及血小板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危重病人血糖及血小板变化临床意义. [方法]收入ICU危重病患300例,根据1992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危重病医学会制定SIRS和MODS诊断标准,将所选择300例患者分为3组(A、B、C),动态观察研究对象血小板计数及血糖变化. [结果]A组与C组比较,患者血小板含量明显减少、血糖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危重病人血糖及血小板水平能比较准确、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