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兴山县鼠形动物种类。方法在不同生境采集鼠形动物标本,分类整理,检索鉴定。结果发现兴山县有鼠形动物4目10科22属34种:其中食虫目2科4属6种,啮齿目6科16属25种,兔形目1科1属2种,食肉目1科1属1种,猪尾鼠为三峡库区湖北段首次发现。结论三峡库区兴山县有鼠形动物4目10科22属34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全面掌握宁安市鼠种类和密度、分布情况,为防控鼠传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使用夹夜法对宁安市鼠密度进行监测。结果本次调查共布放有效鼠夹2302夹次,捕获鼠形动物87只,鼠密度为3、8%。经过鉴定为1目1科2属2种,鼠种构成相对简单,捕鼠均为褐家鼠和小家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鼠类及鼠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构成,为蜱传疾病防治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收集鼠体表寄生蜱。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蜱类进行计数及鉴定。结果捕获的鼠类经形态学鉴定,确认分为2目2科4属8种;采获鼠体寄生蜱157只,计2属2种,为粒形硬蜱和板齿鼠血蜱。结论广州地区鼠体寄生蜱类种类较单一。发现罕见板齿鼠血蜱。  相似文献   

4.
<正> 为摸清湛江口岸地区内啮齿动物及病媒昆虫的本底情况,自1983年以来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几年来捕鼠5790只,经分类鉴定共6种,其中鼠科5种,另一种为鼩鼱。小家鼠和褐家鼠属家栖鼠;黄毛鼠、极齿鼠为野栖鼠;各种鼠类均为湛江口岸常见种。蝇类共捕获40767只,经分类鉴定共6科、47属、89种,其中以蝇科、麻蝇科、丽蝇科的种类最多。台南钳麻蝇、南岭绿蝇、长条溜蝇、瘦须溜蝇、双条溜蝇、黄腹重豪蝇、黑须芒蝇、中华毛跖芒蝇、黄腹裸池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胸鼠体表寄生蚤类的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方法用鼠茏及鼠夹加食饵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分类鉴定其中的黄胸鼠。采集黄胸鼠体表寄生蚤类,在实验室制成玻片标本,经干燥透明后于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蚤种。结果1997~2004年在云南省共调查19个县(市),捕获黄胸鼠3757只,从其体表采集到蚤类2181只,分别隶属于5科16属18种。西南山地亚区采集到蚤类1306只,隶属于5科13属15种。滇南山地亚区采集到蚤类875只。隶属于5科7属7种。结论黄胸鼠体表寄生蚤类种类丰富,不同动物地理区域的蚤类构成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刘增加 《医学动物防制》1999,15(10):517-520
1980—1998年间,作者对甘肃省不同地理景观中的虻科Tabanidae种类分布与分类作了程度不同地凋查研究,本文仅报告了虻属Tabanus的种类分布与分学研究,记述了虻属Ta-banus29种的地理分布,编列出虻属Tabanus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我国针毛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毛鼠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野鼠,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及南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该鼠对农作物危害较大,同时与多种人兽共患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有关。本文对我国针毛鼠的分类地位、形态鉴别特征、生活习性及繁殖、地理分布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针毛鼠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常见的体表寄生虫及染色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云南大理大绒鼠体表寄生恙螨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绒鼠体表恙螨寄生状况、恙螨群落结构特点及优势恙螨的空间分布格局。方法选择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带为调查点,用鼠笼(夹)加食饵诱捕大绒鼠。选择大绒鼠双侧耳窝作为恙螨固定采集部位,用手术刀片刮取耳窝全部恙螨,70%乙醇固定保存,HoyerDs液封片,显微镜下鉴定螨种。恙螨群落结构用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D)、均匀度(JD)及优势度指数(CD)描述。优势恙螨种类的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扩散系数(C)、Cassie指数(CA)、丛生指数(I)及聚快指数(m*/m)测定。结果在所捕获的917只大绒鼠体表共采获恙螨29702只,分类鉴定为3亚科8属51种,其中有6种占优势(81.22%),其染螨率和螨指数较高。群落结构统计显示,大绒鼠体表恙螨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都比较高,但优势度指数比较低。6种主要恙螨在大绒鼠体表的分布格局均被判定为聚集型分布。结论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带大绒鼠体表恙螨寄生比较普遍,且寄生程度也比较严重,其体表恙螨群落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主要恙螨在大绒鼠体表的寄生呈聚集性(群居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我国西沙群岛有害的鼠形动物和吸血昆虫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当地传染病防控提供资料。 方法 2013年11月至12月和2014年2月至3月两次赴我国海南省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和石岛,用鼠笼和诱蚊灯采集鼠形动物和吸血昆虫,结合形态和分子特征进行种类鉴定。 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3种共计160只,分别为:褐家鼠、黄胸鼠和鼩鼱,优势种为褐家鼠(61.25%)。捕获的315只蚊成虫隶属4属5种,优势种是骚扰阿蚊(52.38%),按蚊经分子鉴定为浅色按蚊B。捕获蠓成虫121只,隶属3亚科4属8种,帛琉库蠓为优势种(61.98%)。 结论 共发现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和石岛的鼠形动物3种,蚊5种,蠓8种,其中按蚊和蠓均为西沙群岛首次记述,斑美铗蠓和泥泽铗蠓是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甘肃省柴胡属BupleurumL.植物资源及柴胡药用品种。方法:采用标本鉴定、实地考察,商品鉴定及文献资料,结果:记载甘肃省柴胡属植物资源分布,药用种类及混淆品种。结论:甘肃省柴胡属植物共计21种,其中新分布记录5种,药用植物13种,混淆品种4种。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啮齿动物种类与地理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陕西省啮齿动物的种类与自然地理分布。方法:现场采集标本并鉴定。结果:在陕西省发现44种啮齿动物。结论:岩松鼠、小家鼠、褐家鼠、草兔在5个自然地理区划内均有分布,其他种类啮齿动物的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漳州古雷半岛鼠类密度及其体表昆虫分布情况,为口岸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病媒生物防治提供本底资料。方法采用笼诱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捕获活鼠检集鼠体蚤类、螨类、蜱类等医学昆虫,全年监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鼠密度较高,平均捕获率达12.26%,全年活动,季节高峰出现在5月和9月,种群构成中以臭鼩鼱为优势种,鼠体表昆虫蚤类仅发现及印鼠客蚤,螨类有4个种群,蜱类未检出。结论调查摸清了漳州古雷半岛鼠类及体表昆虫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资料,为病媒生物和虫媒疾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卡氏小鼠是一种典型的野栖小鼠,在国外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日本琉球和冲绳群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南、福建、贵州、云南及广西等地。国内对卡氏小鼠的专门研究较少,国外对卡氏小鼠的分类、地理分布、近缘杂交和嵌合体等方面曾有研究。本文结合所检索到的国内外文献,对卡氏小鼠的分类、形态鉴别特征、近缘杂交和嵌合体、地理分布和防治策略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宁夏啮齿动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方法夹夜法和鼠笼诱捕法。结果宁夏啮齿动物8科25属38种,小家鼠、褐家鼠和草兔分布广泛,达乌尔黄鼠、黑线仓鼠、灰仓鼠、五趾跳鼠、子午沙鼠和长爪沙鼠在全区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它种类分布相对局限。结论基本掌握了宁夏啮齿动物的种类和地理分布,为今后开展啮齿动物防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戊型肝炎病毒所导致的戊型病毒性肝炎(戊型肝炎)全球流行严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戊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戊型肝炎病毒科,该科分为正戊肝病毒属和鱼戊肝病毒属。正戊肝病毒属包括A物种、B物种、C物种、D 物种共4种;鱼戊肝病毒属仅有A物种。先前的研究认为戊型肝炎病毒不会跨物种传播,但最近发现有戊肝病毒通过鼠形动物传染给人的情况,而鼠形动物在病毒传播及流行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A物种正戊肝病毒和C物种正戊肝病毒与鼠形动物的关系,并对香港鼠传人戊肝事件进行思考,推测此次传播可能存在病毒变异,使病毒的传染力增强,获得了跨物种传播的能力;C物种正戊肝病毒所致的戊肝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人兽共患病。建议对鼠形动物感染戊肝病毒的类型、感染率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前移戊肝防控关口,为科学精准防控戊型肝炎提供新的思路。同时,鼠形动物是动物源性疾病病原体的重要宿主,明确该种群携带戊肝病毒的情况,有助于科学评估戊肝病毒通过鼠形动物传染给人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夜笼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1 308只,分属2目2科4属9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 212只,食虫目动物96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0.83%,鼠密度(捕获率)为10.03%;在143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46只,捡获蚤112匹,鼠体表蚤经鉴定均为印鼠客蚤;鼠染蚤率为32.17%,总蚤指数为0.78;黄胸鼠蚤指数为0.59;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 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三峡库区丰都县和开县进行动物鼠疫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笼夜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①宿主动物调查:丰都县捕获鼠形动物195只,鼠密度5.13,啮齿目动物71只,分1科4属7种,食虫目动物124只,为1科1属1种;开县共捕获鼠形动物193只,鼠密度3.56。啮齿目动物161只,分1科4属6种,食虫目动物32只,为1科1属1种;②鼠体蚤指数:丰都县获鼠蚤339匹,染蚤率39.50%,蚤指数1.74,鼠体蚤经鉴定分4科4属4种;开县获鼠蚤107匹,染蚤率15.03%,蚤指数0.55,鼠体蚤经鉴定分3科3属3种。③地面游离蚤指数:丰都县共布放3000张粘蚤纸,没有捕获地面蚤;开县共布放3000张粘蚤纸,捕获地面蚤6匹,蚤指数0.002。④鼠疫血清学检查:丰都县对捕获的活体鼠形动物195只;开县对捕获的活体鼠形动物188只,全部进行了鼠疫F1抗体血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丰都县、开县虽从未发生鼠疫,也不是鼠疫疫源地,但动物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地的自然生态、啮齿类动物和媒介蚤类构成和分布广泛,对这些地区的鼠疫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1797只,分属2目2科4属6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707只,食虫目动物90只,总鼠密度为10.80%,鼠密度为10.26%;在171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有蚤鼠只61只,捡获蚤265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鼠染蚤率为35.67%,总蚤指数为1.55;黄胸鼠蚤指数为2.56;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黄胸鼠蚤指数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is endemic in Junan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We conduc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based spatial analysis with the objective of estima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odent populations and their hantavirus infection patterns,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of hantavirus strains in small ecological areas and to identify key areas in endemic areas of HFRS for future public health planning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Rodent sampling was conducted in seven villages in Junan county from February 2006 to January 2007 using field 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 Dynamics of hantavirus infection and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rodents were investigated. Spatial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Ripley’ L index and nearest neighbour hierarchical (NNH) clustering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reveal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odent populations in seven villages.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two-dimensional minimal spanning tree (2-D MST) models were employed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hantavirus strains.
Results  Data showed that Mus musculus was the most common species in our study area, followed by Rattus norvegicus. Ripley’s L index and NNH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l captured rodents, Mus musculus and Rattus norvegicus in seven villages were clustered and there were hotspot areas of rodent distribution. The branches of 2-D MSTs had similar topologies to those of corresponding phylogenetic trees, and hantavirus strains exhibited obvious connective traces in seven villages.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odent populations and hantavirus infection patterns in small areas, and identify priority areas within the epidemic ar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better prevention strategy against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a small ecological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