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研究构建了一套体外模拟消化人工肠道系统,评估了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密封性和无菌性,分别以单组分结冷胶和双组分结冷胶与壳聚糖形成的微凝胶为消化物,考察其在本系统中的体外模拟消化过程。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密封及抗菌性,具备体外消化模拟系统的使用条件;通过观察消化前后微凝胶光学显微镜图、Zeta电位、粒径分布和平均尺寸等结果,可以看出结冷胶微凝胶在胃消化时部分水解,而结冷胶@壳聚糖微凝胶在胃部不易被水解,经过肠道消化后两种微凝胶结构均发生破碎,结冷胶微凝胶破碎的程度更大。在人工肠道模拟系统消化后的结冷胶微凝胶的体积平均粒径较摇床减小了6.21%,结冷胶@壳聚糖微凝胶的体积平均粒径较摇床减小了4.51%,说明人工肠道模拟系统对于微凝胶的消化更彻底。总之,这种人工肠道模拟系统有望成为体外消化模拟的模式平台,助力于促进胃肠道功能及食物消化行为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对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进行评价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食物过敏原自身特性及其对过敏人群免疫系统的影响。模拟消化实验是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的有力手段。食物过敏原蛋白的消化稳定性为其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但并非所有食物过敏原均具有较强的消化稳定性。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一方面取决于过敏原蛋白在通过消化道时的消化稳定性,另一方面取决于消化产物中具有免疫刺激能力的过敏原表位的丰度。不同模拟消化方法的应用对食物过敏原的消化结果及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体内及体外模拟消化方法的优缺点及在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食物过敏原消化稳定性与其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的关系。以期对食物过敏原致敏性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花生肽亚铁口服后的人胃肠仿生消化行为及降解规律,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1.0 kDa、 1.0~3.0 kDa、3.0 kDa)的花生肽为载体,以氯化亚铁为配体,分别制备L-PPC、M-PPC和H-PPC,考察了其稳定性和胃肠消化耐受性。研究表明:L-PPC比M-PPC和H-PPC具有更好的pH稳定性且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H-PPC的pH稳定性最差;H-PPC热耐受性最差,特别是温度超过50℃后,亚铁螯合率低于50%,与L-PPC和M-PPC有极显著差异(p0.01),L-PPC热耐受性最好;L-PPC胃酸耐受性明显高于M-PPC和H-PPC,胃仿生消化30 min,L-PPC和M-PPC亚铁螯合率差异不显著(p0.05),与H-PPC差异极显著(p0.01);胃仿生消化90 min和120 min时,M-PPC和H-PPC的亚铁螯合率分别为(71.83%±1.32)%、(56.61±1.16)%和(61.46±1.25)%、(53.90±1.33)%;胃仿生消化120 min时,L-PPC、M-PPC和H-PPC相对于胃仿生消化30 min,亚铁螯合率残存率分别为91.15%、69.05%和74.10%。M-PPC和H-PPC经十二指肠仿生消化60 min时,亚铁螯合率分别下降至(57.93±0.83)%、(45.65±0.87)%,再经小肠仿生消化180 min,亚铁螯合率分别下降至(38.42±0.85)%、(18.34±0.72)%,与L-PPC差异极显著(p0.01),L-PPC具有较好的肠耐受性,H-PPC肠耐受性最差。结果说明,L-PPC相比M-PPC和H-PPC具有更优良的pH稳定性、热耐受性和胃肠消化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宋新 《美食》2012,(1):63-63
常有人抱怨刚吃完就饿了;又有人后悔吃完肚子老是胀鼓鼓的。这是因为,不同食物需要的消化时间不同。下面这个"食物消化时间表",能帮你选好食物,让肠胃轻松。  相似文献   

5.
鳕鱼源金属螯合肽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价鳕鱼皮胶原蛋白源金属螯合肽,Ala-Gly-Pro-Ala-Gly-Pro-Arg(多肽M),的胃肠消化耐受性,建立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模型(SGID),该模型包括模拟人体中胃消化环境和肠消化环境两个阶段。多肽M的钙螯合率为0.88±0.02μg/mg,铁螯合率为33.67%。胃消化产物S,钙螯合率为0.87±0.03μg/mg,与纯肽相比钙螯合率下降1.14%;铁螯合率为33.72%,与纯肽相比反而上升0.05%。肠消化产物D,钙螯合率为0.85±0.01μg/mg,与纯肽相比下降3.40%;铁螯合率为34.13%,与纯肽相比上升0.46%。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和圆二色谱技术,发现经过两个阶段多肽M分子量未发生变化,肽键未发生断裂,构象发生变化,其中无规卷曲减少,β折叠和β转角构象增加。因此,多肽M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其多肽链氨基酸组成不变,空间构象发生改变,钙铁离子螯合能力变化不大,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耐受性高。  相似文献   

6.
体外消化模型是代替体内研究食物蛋白消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简单易行、可复制等优点。然而体外消化效率受样本类型及消化条件的影响显著,如何更准确的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和消化过程,是建立体外消化模型的关键。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已建立的不同类型的食物蛋白质体外消化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单室模型和多室模型、单酶体系及多酶体系消化模型,并分析比较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为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消化模型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标准化体外消化模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研究了山楂多酚、黄酮及抗氧化活性在体外模拟胃肠道环境下的变化规律,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胃肠消化对山楂中5 种主要单体酚类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楂多酚在模拟胃液消化中稳定性较好,总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在模拟肠液消化中山楂多酚易发生降解,总多酚、黄酮含量在0.5 h内分别降低16.26%和7.46%,抗氧化能力也随之降低10.25%。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显示,5 种单体酚类化合物含量在胃液消化中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在肠液消化中变化情况不相一致,其中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表儿茶素在0.5 h内完全降解,绿原酸和原花青素B2在0.5 h内分别显著下降40.78%和28.99%(P<0.05)。  相似文献   

8.
吉学锐 《烹调知识》2013,(11):74-75
有时我们吃完一顿饭没过多久就会觉得饿,有时一餐后觉得肚子胀,到了下顿饭也没食欲。这是因为食物有不同的消化特性,是我们一餐中食物的搭配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9.
研究猕猴桃果浆和果汁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多酚黄酮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采用铁还原力,以及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抗氧化性。结果显示,消化后多酚和黄酮物质释放量增加。果浆消化后最大释放量分别为消化前的1.62倍和2.40倍;果汁消化后多酚、黄酮的最大释放量分别是消化前的1.63倍和2.90倍。果汁、果浆的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以及铁还原力均在模拟胃消化1 h和肠消化1 h后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并趋于稳定。果浆和果汁的抗氧化能力虽不同,但变化规律类似。研究表明,模拟胃肠消化能促进猕猴桃多酚、黄酮的释放,提高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以菜籽饼粕为原料,采用模拟胃、肠(十二指肠和小肠)消化,研究菜籽饼粕蛋白胃肠消化中抗氧化特性和产物特征。利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构建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体系,氨基酸分析仪和液相色谱分析产物35种游离氨基酸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结果表明,菜籽饼粕蛋白模拟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底物浓度在4mg/mL时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肽产生集中于模拟胃肠消化的十二指肠阶段,该阶段产物中游离氨基酸比原料中多出5种,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也明显增加;同时,产物中相对分子质量211~5 000的多肽占总多肽含量的84.97%,其中主要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608、1 695和211。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体外消化模型即在生物体外以合适的条件模拟人体胃肠道的消化环境,可以用来预测食物的可消化性、食物成分的释放、结构的变化等。体外消化模型是基于体内消化情况而建立的,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摄入物质的消化利用情况,又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因而在食品营养吸收、药物代谢、有效成分生物利用、食品摄入安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近十年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以及维生素等食物成分的体外消化模型及其建立的关键因素,如酶浓度、pH、消化时间、颗粒大小等,对已报道的体外消化模型进行了总结,以期对食物成分体外消化模型的建立和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岩藻黄素产品在消化系统中的稳定性及变化规律。方法 本文考察了在体外消化模拟状态下岩藻黄素产品中岩藻黄素含量变化, 并采用测定其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与氧自由基吸收能力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ORAC)这3种抗氧化指标来评价岩藻黄素产品的抗氧化能力变化。结果 随着人工模拟胃肠消化过程时间的增加, 岩藻黄素产品中岩藻黄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 但岩藻黄素微囊粉较岩藻黄素油悬液对岩藻黄素表现出良好的包埋与保护作用。在胃肠消化过程中, 岩藻黄素微囊粉与油悬液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与ORAC氧自由基吸收能力等抗氧化活性指标均有所降低, 其中岩藻黄素微囊粉较油悬液稳定, 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结论 岩藻黄素微囊粉产品比油悬液产品在消化体系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微波消解在测定食品中微量元素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食品中微量元素测定时常用的样品处理方法,并重点对微波消解食品时样品的取样量、样品预处理的方法、所用溶剂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加热时间和压力的选择作了阐述,从而为微波消解食品样品提供了操作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以鲜马鹿茸为原料,对比六种蛋白提取方法,依据提取蛋白量及SDS-PAGE电泳图谱确定鹿茸水溶性蛋白有效提取方法;模拟胃肠环境对提取的蛋白进行体外模拟消化研究,测定其体外胃肠消化稳定性及消化过程中游离氨基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组成为100mmol/L Tris、6mol/L盐酸胍、0.02mol/L EDTA-2Na和1%胃蛋白酶抑制剂的提取液提取蛋白量最高,电泳条带多且清晰;蛋白在体外模拟胃、肠环境下消化5min后即迅速被分解,消化60min后即被分解为20ku以下的小分子量蛋白或多肽,消化2.5h后分子量主要分布在7823u及以下范围,在肠和胃肠连续消化过程中游离氨基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这表明鹿茸水溶性蛋白较易被分解;模拟肠消化2.5h后游离氨基含量增加了一倍,显著大于胃消化中的增加量(p<0.01),这暗示着鹿茸水溶性蛋白更有利于肠消化。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实,油脂和富含脂质的食品极易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的丙二醛、4-羟基-2-己烯醛(4-HHE)等氧化产物能够对机体造成健康危害。本文对胃肠道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健康危害及植物多酚、类黑精等食品组分干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通过改善膳食结构等途径减少胃肠道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反应造成的健康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 enrichment of fruit juices with concentrated polyphenolic extracts is an expedient strategy to compensate possible phenolic loss through gastrointestinal processing. Pycnogenol®, a standardised procyanidin‐rich extract from pine bark, has been proposed as a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polyphenol enrichment of food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in vitro digestion on the phenolic profile of fruit juices enriched with Pycnogenol®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After in vitro digestion the level of detectable total phenolic compounds (expressed as gallic acid equivalent) was higher in both pineapple and red fruit juices enriched with Pycnogenol® than in non‐enriched commercial juices. Five phenolic monomeric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namely chlorogenic acid, caffeic acid, ferulic acid, gallic acid and taxifolin, the last two being predominant. In vitro digestion of both Pycnogenol®‐enriched pineapple and red fruit juices led to a significant (P < 0.05) increase in detectable chlorogenic and ferulic acids, indicating that hydrolysis of more complex molecules occurs. On the other hand, in vitro digestion of non‐enriched juices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in gallic and caffeic acids in pineapple juice and with a decrease in ferulic acid in red fruit juice. In no case did in vitro digestion increase the amount of detectable phenolic compounds in non‐enriched juices. CONCLUSION: The stability of Pycnogenol® after 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makes it a good choice for phenolic enrichment of fruit juices. Copyright © 201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