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不同供Ca2+水平下对马尾松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进行研究,以确定适宜马尾松生长的钙浓度,为马尾松人工林培育及合理施用钙肥提供参考。[方法]以半年生马尾松幼苗为试材,采用温室内砂培,研究不同供Ca2+水平(0.0、0.4、1.0、2.0、3.0、4.0 mmol·L~(-1)(CK))对马尾松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供Ca2+水平处理5个月后,在Ca2+水平为1.0、2.0 mmol·L~(-1)时,马尾松幼苗的株高增量和地径增量较高,其中,2.0 mmol·L~(-1)Ca2+水平的株高增量和地径增量最高。马尾松幼苗对Ca2+水平适应能力强弱顺序为2.01.00.43.00.04.0 mmol·L~(-1)(CK)。在不同生长期内,随着供Ca2+水平的增加,马尾松针叶中ROS(O2-产生速率、H2O2浓度)、MDA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和APX)活性、抗氧化物质(GSH、As A)含量、脯氨酸含量均先降低后增加,最小值均在1.0 mmol·L~(-1)或2.0 mmol·L~(-1)处理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其最高值均在2.0 mmol·L~(-1)处理中。马尾松幼苗的株高增量和地径增量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关系不明显,而与其他生理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马尾松幼苗适宜在1.0 2.0 mmol·L~(-1)Ca2+水平的环境中生长。在马尾松林地中,应对土壤有效钙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植株的生长和生理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后,科学合理施肥以提高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对马尾松幼苗年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苗高和地径生长进程有差异,影响苗高,地径生长的气象因子也不同。作者在生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低山丘陵马尾松的造林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松乳菇(Lactariusdeliciosus01,02)、华南牛肝菌(Suillusplacidu504)和双色蜡蘑(LaccariabicolorS238N)4株外生菌根真菌固体纯培养接种物,对马尾松进行了圃地育苗接种试验。接种6个月后取样,比较了接种和未接种马尾松幼苗的生长、菌根侵染率和氮磷钾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外生菌根对马尾松幼苗的生长和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接种幼苗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和氮磷钾含量等显著增加,菌根感染率超过65%以上,较对照均达显著水平(P<0 05)。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年生马尾松幼苗进行不同浓度IAA喷施处理,结合生理生化、形态解剖结构及转录组水平变化等综合分析,揭示外源IAA对马尾松苗期茎干次生生长的影响机制,为阐明马尾松苗期茎干次生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可以为培育速生高产的马尾松新品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对2年生马尾松幼苗进行不同浓度IAA(0、1、50、100 mg·L-1)喷施处理,处理160天后进行生长指标、解剖结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鉴定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结果】IAA处理对2年生马尾松的地径、细胞生长(木质部、韧皮部厚度以及木质部细胞层数)、木材主要成分(木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含量)及内源激素含量(生长素、赤霉素及油菜素内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通过Illumina测序技术对对照组和IAA处理的6个cDNA文库进行测序,最终得到IAA处理后差异表达基因778个(包括482个上调表达基因和296个下调表达基因),GO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成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中共计22个类别,KEGG分析表明它们参与了64种不同的途径,并筛选出与马尾松次生生长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BRL1、GASA6、CAD和CESA2等)。【结论】IAA处理能够改变内源激素含量,促进细胞分裂,增加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积累,从而促进马尾松茎干的次生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马尾松幼苗在不同磷浓度下的高生长和光合特征响应,揭示马尾松对低磷环境的适应机制,为马尾松林经营管理和精准的生长模拟预测提供试验依据。 方法 以两年生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培养基质以有效磷含量2.325 mg·kg−1为对照组(CK),另设无磷(0AP)、1/8倍磷(1/8AP)、1/4倍磷(1/4AP)、1/2倍磷(1/2AP)、2倍磷(2AP)和4倍磷(4AP)等磷浓度梯度,经过2021年5月—11月的培养,分析马尾松幼苗高生长和光合特征参数的差异。 结果 马尾松幼苗株高的相对生长增量(RHI)和光合参数受到生长时间和磷浓度的影响。5—6月的RHI显著高于7—8月和9—10月,4AP条件下的RHI显著高于1/8AP。株高相对生长速率与磷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且随磷浓度的升高而线性增高。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均受到磷浓度、生长时间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0.05),且各光合参数值均在7—9月最高。Pn和Ci与幼苗RHI显著正相关;生长时间对RHI、Pn、Gs和Ci具有促进作用。 结论 马尾松幼苗的高生长和光合特征参数在不同磷浓度下差异显著,马尾松幼苗在低磷环境下通过调节光合作用和高生长动态变化,对低磷环境产生了一定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及其根际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原位显色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苗木根际pH、Eh的变化以及对马尾松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P)和氮磷钾肥(N+P+K)对马尾松幼茁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且最有效地增大马尾松幼苗的酸化范围;磷肥(P)使得马尾松幼苗根际呈现最强还原态.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磷水平对植物的影响,以马尾松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培方法,研究无磷、正常磷(1 mmol·L~(-1),为对照)和间歇磷(1 mmol·L~(-1))处理下马尾松幼苗生长及叶片保护酶系统响应。结果表明:无磷处理下马尾松幼苗的根冠比随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CK和间歇磷处理下马尾松幼苗根冠比随时间延长呈增长趋势。随时间变化马尾松叶片MDA、POD、SOD、CAT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差异;7 d时无磷与间歇磷处理马尾松幼苗叶片POD、SOD、CAT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CK存在显著差异。14 d与21 d时无磷处理马尾松幼苗叶片POD、SOD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CK存在显著差异,间歇磷与CK之间差异减小甚至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马尾松受到低磷伤害可以通过磷元素补充降低伤害,达到磷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叶型对马尾松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以期为马尾松苗木选择及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出圃时呈现为全初生条形叶、全次生针形叶和中间型的马尾松1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分析其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初生叶和次生叶叶绿素荧光特征差异及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全次生叶幼苗出圃时苗木质量指数(QI)、干物质积累量及造林1年后净生长量均显著高于全初生叶幼苗;次生叶的叶长、体积和表面积等指标均显著大于初生叶;初生叶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次生叶,两者间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初生叶的F_m、F_v/F_m、F_v/F_o均显著高于次生叶,F_o在2种叶型间无显著差异;初生叶的PSⅡ反应中心参数Y(Ⅱ)和F_v’/F_m’、淬灭参数q_P和NPQ、能量耗散参数Y(NPQ)和Y(NO)及光响应参数ETRmax、α、β和I_k也均高于次生叶,在高光强条件下,初生叶的非光化学淬灭和调节性能量耗散能力增强。由于次生针叶叶长、体积和表面积等形态指标均显著大于初生叶,因而具有次生针叶的幼苗的光合作用面积更大,干物质量积累较多,出圃时的苗木质量以及造林后的生长表现均高于全初生叶的幼苗。【结论】与次生叶相比,初生叶拥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较耐光抑制,有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但高光强条件下会通过热耗散的形式来减少多余光能对光合系统的损害;拥有次生叶的幼苗表现出较好的苗木质量及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幼苗对模拟酸雨与铝胁迫的响应及其抗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微核技术、核仁银染技术,TBA显色法、电导率仪法、NBT还原法和愈创木酚法,以及发射光谱仪测定等,对马尾松幼苗对酸雨、铝和酸雨-铝的不同胁迫条件的响应及其抗性机制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当pH值为5.6~3.5或铝浓度为100~3 000 mg·L~(-1)时,随着pH值的下降或铝浓度的上升,马尾松幼苗的微核率逐渐上升.不同胁迫对马尾松微核率的影响程度为酸雨-铝>铝>酸雨.2)在pH值为5.6~2.5或铝浓度为100~3 000 mg·L~(-1)时,随着pH值的下降或铝浓度的上升,马尾松核仁平均数逐渐下降.不同胁迫对马尾松微核率的影响程度为铝>酸雨-铝>酸雨.3)随着胁迫条件的加剧,马尾松幼苗体内的MDA含量和叶片质膜伤害度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也激发其体内抗氧化酶SOD活性和POD的含量逐渐上升,但是当胁迫状况超过马尾松的自身耐受程度时,SOD活性和POD含量反而开始下降.4)在酸雨-铝的交互胁迫下,马尾松在pH值5.6~3.5之间具有较强的铝蓄积能力和耐铝性.5)马尾松的抗铝机制:通过提高SOD和POD的合成,来降低铝的毒害与损伤;通过产生一些物质与铝相结合形成活性较低的难溶性化合铝,使其活性和移动性降低,蓄积在根茎部,以降低其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木本植物大多数属于真菌共生营养类型,并借助根上形成的菌根真菌获得营养,改善其生长状况。过去,大多将含有菌根真菌菌丝的森林土(菌土)施入到苗圃或造林地上,作为接种用。但有不少弊病,易带入病菌和虫害,远距离运输造成人力的浪费,不能选择有效的单一菌根类型。为了获得理想的菌种,目前许多国家均采用人工纯培养菌种,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从1982年开始采集松树林或松杂林中的菌根真菌,并作了人工分离培养试验,1984年以马尾松为研究对象,用人工纯培养的几种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幼苗生长动态与水分关系的初步研究唐德瑞,王迪海,李根前,何景峰(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马尾松在秦岭以南分布广,面积大,蓄积多;因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病虫害少,更新容易,为我国荒山造林绿化的骨干先锋树种,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施肥对林木生长效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林地肥力监测结果与有关施肥研究的报道,对马尾松施肥的阶段性,时效性,敏感性,适应性作一综述性的介绍,马尾松的施肥效应是肯定的,三要素施用后显示效应的总趋势是:P〉K〉N,我国南方红,黄壤林地土壤普遍缺P,因此施P特别见效,针对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幼林期施用P肥为佳,中龄 林施用复合肥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采伐下马尾松的生长动态,筛选适宜的采伐强度,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07年10月在14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保存密度1 100株·hm~(-2))内进行采伐试验,设置4个采伐强度,即保留密度分别为225、300、375、450株·hm~(-2),以不采伐为对照;其后,自2008年开始连续8 a,每2 a测定1次马尾松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面积等生长指标,并计算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应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生长指标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采伐强度显著影响林分生长,其中,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冠面积的年均增长量随保留密度增大而减小,但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采伐后第1 3年,马尾松冠面积增长量显著高于采伐后期,胸径则在采伐后第3 5年最高,而不同采伐强度对林分树高生长影响不明显。保留密度显著影响林分枝下高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其年均增长量随密度增大而递增。5个处理间林分蓄积年均增长量的差异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缩小。[结论]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对不同强度采伐的动态响应以树冠最敏感,冠面积首先陡然增大,进而引起胸径的快速生长。树高和枝下高在采伐后年均增量变化相对平稳。4个采伐强度均显著促进单株材积生长,而仅保留密度为225株·hm~(-2)的采伐对林分蓄积增长量影响显著。综合比较林分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连年增长量,建议在桂西南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中宜选择300株·hm~(-2)的保留密度进行采伐。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一个亚热带的适生树种,在句容县的宁镇、茅山低山丘陵地区广为分布,是当地的主要用材树种,面积占该县用材林面积的43.3%,蓄积量占用材林蓄积量的33.7%.因比,经营好马尾松林,对该县林业生产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目前,在营林上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集体的马尾松林,普遍修枝过度,严重影响马尾松生长,为探求过度修枝对马尾松生长影响程度,我们调查了句容磨盘山林场,磨盘李塔大队、袁巷戴庄大队、黄梅博市大队的马尾松林.以典型选样的方法,选择立  相似文献   

15.
16.
马尾松10个家系的发芽试验表明:种子发芽时间和子叶展开时间存在家系间的差别,发芽率屯存在明显的家系间差异;不同家系抗猝倒病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不同家系生长差别很大,总体上闽北种源比闽西南种源好。马尾松一年幼苗的主要成份是叶(占50%以上),其次是根,茎量最少。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人工模拟危害程度和自然状况下马尾松毛虫危害等试验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利用微机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5~10年生马尾松针叶损失50%时,越冬代对当年高生长有显著的影响;5~20年生马尾松针叶损失50%,第二代对后一年的树高、胸径、材积有显著的影响;针叶损失70%以上时,越冬代对当年、第一代对当年、第二代对后一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均有极显著的影响;针叶损失100%时,第一代还对后一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以第一代马尾松毛虫危害最大,越冬代和第二代相近似。这为制定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开展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以凤凰县4年生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于轻度、中度、重度石漠化区的混交林中分别随机设置标准样地,研究石漠化程度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幼龄林的平均树高和胸径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在中度石漠化区的马尾松幼龄林平均树高比轻度石漠化区的降低8.71%,重度石漠化区的比轻度石漠化区的降低27.55%;在中度石漠化区的平均胸径比轻度石漠化区的降低22.87%,重度石漠化区的比轻度石漠化区的降低43.25%。轻度石漠化区、中度石漠化区以及重度石漠化区间胸径差异均达极显著。轻度石漠化区与中度石漠化区以及中度石漠化区与重度石漠化区的树高差异不显著,轻度石漠化区与重度石漠化区的树高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20.
立地因子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