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排龈线在楔状缺损治疗中的效果,提高治疗成功率。方法:采用排龈线对50例214颗患牙,分2组(排龈组和不排龈组),分别进行备洞充填。1年后观察充填物脱落情况和牙周健康状况。结果:患牙治疗后1年随访,排龈组充填物脱落率3.92%,不排龈组充填物脱落率17.31%;经x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排龈组充填治疗效果优于不排龈组,应用排龈线辅助治疗楔状缺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排龈线与排龈膏在劈裂牙固定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排龈线与排龈膏在劈裂牙固定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门诊需要进行固定修复的劈裂牙病例58例共82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排龈线组28例39颗患牙和排龈膏组30例43颗患牙.结果 两组的主观感觉满意度分别为66.7%和88.4%,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排龈膏组中,牙龈止血满意率为83.7%,印模及模型边缘满意率为93.0%;而排龈线组分别为82.1%和92.3%.显示两组差别并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 排龈膏排龈技术操作简单易行,耗时短,可使印模及模型边缘清晰,操作便捷,患者无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排龈膏和排龈线在老年患者固定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选择一种更适合老年人的排龈技术。方法将需进行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82例(165颗患牙)分为排龈线组(79颗患牙)和排龈膏组(86颗患牙),比较两组患者患牙印模和模型效果和患者舒适度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患牙印模和模型效果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排龈技术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排龈膏舒适度高,老年人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5,(8):1008-1009
目的比较玻璃离子水门汀(GIC)、光固化复合树脂(VOCO)和加强型流动树脂(BF)在排龈技术下修复龈下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3年在我科进行充填治疗的224例(共312颗患牙)龈下楔状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使用GIC充填(105颗)、VOCO充填(103颗)、BF充填(104颗)。比较三组患者一年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充填治疗12个月后检查,BF组患者的成功率(95.2%)高于VOCO组(87.4%)和GIC组(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修复一年后,加强型光固化流动树脂在排龈技术下修复龈下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光固化复合树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进口排龈膏(Racegel)和国产新型排龈膏(天津中鼎生物)在前牙区固定义齿修复中的排龈效果,并探讨电子显微镜扫描测量技术在评估口腔固定义齿修复前排龈效果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行上颌前牙单冠修复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牙体预备后,对照组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制排龈线在各类全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棉线浸润于肾上腺素液中制成排龈线,应用于牙体预备、制取模型的治疗过程中,并综合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自制排龈线的排龈效果符合临床要求,且对牙龈无损伤。结论自制排龈线有较好的排龈效果,副作用小,成本低,可取代进口排龈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前牙修复中烤瓷冠粘结前排龈线排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84颗牙)需行前牙烤瓷冠修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分成2组,均在牙体制备及取印模时采用排龈线排龈,对照组予以直接粘连,而观察组则予以烤瓷冠粘结前排龈线排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对照组1个月发生牙龈变色的为19.5%,发生牙龈炎的为17.1%,发生牙周炎的为2.4%,而对应的观察组则为6.9%、4.6%和0;6个月后发生对照组牙龈变色的为31.7%,发生牙龈炎的为26.8%,发生牙周炎的为9.7%,而对应的观察组则为11.6%、9.3%和0。以上情况两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牙修复中运用烤瓷冠粘结前排龈线排龈,可明显降低牙周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双线排龈法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5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90例患者,根据同一患者不同牙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印模前单线排龈方法,对照组采取双线排龈法,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预备体满意率为100%,对照组为84.76%,实验组印模满意率为97.14%,对照组为83.81%,实验组模型满意率为96.19%,对照组为85.71%,实验组牙龈止血满意率为98.10%,对照组为83.81%,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线排龈法制模清晰准确,可以有效地减少牙龈渗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陈燕  李海如 《中国校医》1996,10(3):224-225
光固化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粘固剂在牙齿的充填术中已广泛应用,但不同的充填方法真材料脱落情况同前报告不多。为此,本文用这两种材料采用不同方法修复模状缺损,并对充填术后的材料脱落情况作一临床观察。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光固化复会树脂系(Pekalux)拜耳上海齿科有限公司产,生产批号:93031玻璃离子粘固剂系日本进口(GCFtlji)。1.2方法:随机将患牙分成光固化复合树脂组(1)和玻璃离子粘固剂组(!),每组采用地B两种方法充填模优缺损。I(A):单纯充填法按常现进行垫底,$蚀、粘接后,用Pekslux充填楔状闻报.关63个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材料/粘结系统结合排龈修复龈下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修复龈下楔状缺损患者50例,共186颗患牙,随机分为A、B、C、D、E、F六组,分别采用不同填充材料和粘结系统结合排龈治疗。A组采用流体树脂填充+全酸蚀粘结剂;B组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全酸蚀粘结剂;C组采用Dyract复合体+全酸蚀粘结剂;D组采用流体树脂填充+自酸蚀粘结剂;E组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自酸蚀粘结剂;F组采用Dyract复合体+自酸蚀粘结剂。修复后对比各组临床疗效以及牙髓活力。结果修复第6个月,各组成功率和牙髓活力没有差异(P>0.05)。修复第12个月,A、C组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P<0.05;D、F组成功率显著高于E组,P<0.05;C组牙髓正常率显著高于B组,P<0.05;F组牙髓正常率显著高于E组,P<0.05。结论采用Dyract复合体+自酸蚀粘结剂结合排龈为治疗龈下楔状缺损的最优选择,成功率最高,且能提高牙髓活力。  相似文献   

11.
李素贞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984-3985
目的 比较研究肾上腺素排龈线及硫酸铁排龈线临床应用过程中AST水平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排龈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临床固定修复患者112例共136颗基牙,随机分为两组,A组利用0.1%肾上腺素排龈线进行排龈,B组利用15%硫酸铁排龈线进行排龈,检测排龈前后龈沟液中AST水平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 肾上腺素排龈线及硫酸铁排龈线排龈后d1、d3、d5内的AST水平与排龈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且d1、d3、d5A组与B组AST的水平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含有两组药物的排龈线在排龈过程中均可对牙周细胞造成明显损伤,损伤可在9d内恢复,但在排龈后5d内肾上腺素排龈线造成的损伤程度明显小于硫酸铁排龈线.  相似文献   

12.
中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楔状缺损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493名机关干部使用Smith(TWI)磨损指数进行楔状缺损的患病情况调查。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该组人群楔状缺损患病率90.5%,患牙率30.5%,患牙均7.49颗。楔状缺损患病率和患病程度随年龄而增加;年龄、性别、偏侧咀嚼、每日刷牙两次和近中错he因素是楔状缺损形成和发展的危险因素。结论 he应力疲劳及刷牙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潘璐琳 《医疗装备》2012,25(12):10-11
目的:通过对使用一楔合成技术的肿瘤处方剂量的计算,使得临床治疗中肿瘤得到准确的剂量,使靶区内的剂量分布更加均匀,适形度更好,重要器官得到保护,正常组织尽可能少的受到照射。材料与方法:1、用水箱测得60°主楔形因子。2、通过一楔合成平野和楔形野的比率及公式计算临床处方剂量。结果:通过实测得到60°主楔形因子后,举例说明使用一楔合成后处方剂量计算的结果。结论:对使用一楔合成技术的肿瘤剂量进行严格的,准确的计算,对放射治疗的治疗控制和保证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西乡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种类及动态变化情况,探索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并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干预措施,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方法对西乡县22个镇卫生院2008至2012年上报的出生缺陷卡中孕28周到产后7天的围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监测围产儿共15753例,出生缺陷儿92例,出生缺陷儿的发生率为5.84‰,5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4.56‰、6.63‰、6.93‰、5.03‰和5.87‰。男性与女性出生缺陷发生率、农村与城镇出生缺陷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0.060和0.970,均P>0.05)。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唇腭裂、多指、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缺陷、先天性肛门闭锁。结论出生缺陷的干预应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婚前、孕前、孕期保健指导,全面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达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及生命质量的目的,是有效减少出生缺陷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郑煦光  刘会仁  曲家富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395-3396,3399
目的探讨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0年12月在某院治疗的30例小腿跟腱及皮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双蒂腓肠肌皮瓣组)16例和对照组(传统手术方法组)14例,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术后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2.3±4.5)min、术后感染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伤口一期愈合率及膝和髁关节正常活动率均为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次手术及出院后再次出现跟腱断裂的患者比例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手术方法简单,不需要二次手术,安全性较高,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在胎儿神经管缺陷(NTD)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取神经管缺陷胎儿的孕妇羊水8例作为NTD组,取正常胎儿的孕妇羊水1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蛋白质谱分析,确定两组间蛋白峰值的差异。结果:24份羊水检测质谱图,共有96个蛋白质峰,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有5个不同质荷比蛋白质在两组的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质荷分别为3484、8126、15112、16139和30891。结论:神经管缺陷胎儿孕妇的羊水中存在差异蛋白质的变化,这一组蛋白质谱图的特征变化具有疾病提示意义,可用于胎儿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孕12周后的胎儿及0~5岁儿童进行出生缺陷调查,为出生缺陷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选取广东省妇幼服务健全的东莞市、佛山市南海区、惠州市惠城区作为调查地区,随机抽样抽出部分街道(镇)作为调查点,采用回顾性前瞻队列和前瞻性队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统计12孕周后胎儿、新生儿及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出生缺陷。对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进行汇总,剔除重复病例,统计各系统出生缺陷发生情况。结果:63 341例中发现出生缺陷儿2022例,发生率为319.2/万。发生率顺位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69.3/万)、多指/趾(29.2/万)、足内翻(22.6/万)、隐睾(17.0/万)、唇裂合并腭裂(14.0/万)。严重出生缺陷自然流产及产前发现畸形进行治疗性引产胎儿合计479例,发现率75.6/万。结论:广东省产前诊断的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男性生殖器畸形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提醒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广东省医院出生缺陷监测发生趋势.方法 对1997-2007年广东省医院出生缺陷监测网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和趋势分析.结果 广东省出生缺陷医院监测总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自1997年的98.9/万上升为2007年的244.2/万;在常见出生缺陷类型中,先天性心脏病呈急剧上升,先天性足内翻、多指(趾)、总唇腭裂呈轻微上升;母亲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围产儿间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产前诊断的比例逐渐上升,并对监测出生缺陷发生率有影响;母亲孕早期患病、用药、接触环境有害因素、高龄、不良生育史是出生缺陷发生的可疑危险因素.结论 出生缺陷监测方式、对象及范围、诊断技术及水平、监测质量控制、危险因素等导致出生缺陷监测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酸副玫瑰苯胺法在食品添加剂测定中的实用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对盐酸副玫瑰苯胺法在食品添加剂的测定方面的原理,试剂,实验步骤及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试验,通过加标回收率的测定,证明本法的可靠性。结果:该方法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回收率在99.2%--101.5%之间。工作曲线在0。4μg之间,线性极好(r=0.999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0~1岁儿童出生缺陷群体中的发生水平和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流行因素,为降低出生缺陷率和制定出生缺陷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8~2009年针对产科、儿科进行监测,由医务部和感染管理科专人负责管理与质控,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在友谊医院分娩0~1岁的婴儿及中期引产胎儿的出生缺陷情况。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2008年是1.97%(45/2279),2009年是2.18%(50/2298);围产儿死亡率2008年1.32%(30/2279),2009年是1.39%(32/2298);新生儿死亡率2008年0.80%(8/999),2009年是0.95%(11/1154),均为上升趋势。出生缺陷排前6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其他(肾缺如、多囊肾)、多指(趾)、唇裂合并腭裂、外耳其他畸形、腹裂。结论: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有必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