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AT)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A2(Lp‐PLA2)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早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A T性脑卒中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卒中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Lp‐PLA2水平的差异;并采用Pullicino公式计算脑梗死体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判断患者短期预后,比较不同脑卒中体积和不同脑神经损伤程度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变化,以及Lp‐PLA2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卒中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血清LDLC水平呈正相关(r=0.859,P<0.05);卒中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随脑梗死体积的增大而升高,随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均呈正相关(r=0.531、0.623,P<0.05),Lp‐PLA2水平高的患者短期预后较差(P<0.05)。结论 AT 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患者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及血压(BP)与其血清脂蛋白(a)[Lp(a)]浓度的相互关系。方法 四组研究对象共116例,其中HBW组29例及HB组29例,BW组29例,O组29例为正常对照组。H:血压≥140/85mmHg,B:BMI≥25,W:WHR≥0.85/0.90(女/男),O:血压、BMI、WHR均在正常范围。分别检测其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p(a)、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C-肽(C-P)、胰岛素(Ins)及BMI、WHR,间隔2周共测4次,并测其血压。结果 HBW组患者Lp(a)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Ins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HBW组较HB及BW组Lp(a)升高显著(P<0.01);Lp(a)水平与HbA1c、C-P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腹型肥胖患者合并高血压易导致血清Lp(a)水平升高。这是肥胖并高血压患者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后肝癌及肝硬化患者多项血清蛋白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及白细胞介素-6(IL-6)等指标变化的特征。方法:测定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与肝癌患者血清Lp(a)、IL-6及前白蛋白(PA)等5项指标水平。结果:肝癌及肝硬化2组患者血清IL-6和α1抗胰蛋白酶(A1AT)均高于对照组(P<0.01),肝癌组升高最为显著;PA、白蛋白(AL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癌组血清Lp(a)与A1AT变化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0.39,与IL-6、PA、ALB无相关性。肝硬化组Lp(a)水平与PA、ALB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45(P<0.05),与IL-6、A1AT无相关性。结论:测定患者血清Lp(a)与IL-6等指标,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鉴别诊断、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尿酸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100例入院时NIHSS评分>4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中度(4∽15分)及重度(>15分)组,以119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RP及尿酸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RP、尿酸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 <0.01),重度组脑梗死患者CRP水平较中度组明显升高(P <0.05),但重度组女性患者尿酸水平较中度组明显降低(P <0.01),中、重度组男性患者尿酸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血清CRP及尿酸水平变化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且CR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在女性患者中尿酸水平的升高可能对脑梗死患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脂蛋白(a)异常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61例CRF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并根据其不同的原发病、肾功能状态、临床心血管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和透析方式进行分组,观察Lp(a)的变化。结果:CRF患者与对照组比较两者Lp(a)、血清甘油三酯(TG)和平均动脉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白蛋白(Alb)等均值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Lp(a)与TG、尿蛋白含量呈正相关(P<0.05),与体重指数、Alb含量呈负相关(P<0.05)。不同原发病的CRF患者的Lp(a)异常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尿毒症患者与氮质血症患者Lp(a)异常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透析与非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Lp(a)异常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患者Lp(a)异常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心血管检查指标异常者与正常者的Lp(a)异常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RF患者脂代谢紊乱的主要临床生化特征是高Lp(a)和高TG血症。CRF时Lp(a)升高与其原发病的类型无关。Lp(a)升高是导致CRF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45青年人脑梗死与抗心磷脂抗体(ACA)的关系。方法: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测定≤45岁青年人脑梗死组66例、>45岁脑梗死组138例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69例患者血中ACA的阳性率。结果:≤45岁脑梗死组患者的ACA阳性率36.4%,高于>45岁脑梗死20.3%(P<0.05),而两组的ACA阳性纺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5.8%(P<0.01),多灶性脑梗死ACA阳性率40.8%明显高于单灶脑梗死17.3%(P<0.005),复发性脑梗死ACA阳性率56.5%明显高于首发脑梗死组16.5%(P<0.005)。结论:ACA与脑梗死的发病有一定关系,与青年人脑梗死关系更为密切,ACA阳性者临床表现多发,再发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测定对临床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Be.phropathy,DN)的意义。方法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118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A组,4l例,UAER〈30mg/24h)、临床早期DN组(B组,39例,30mg/24h≤UAER〈300mg/24h)及临床DN组(c组,38例,UAER≥300mg/24h)。从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中随机选择40例为对照组(D组)。分别测定各组UAER及血清Lp(a)。各组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各组分别比较UAER和Lp(a)间的直线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各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Lp(a)升高(A组与D组比P〈0.05,B、C组与D组比P〈0.01),且随DN之肾脏病变进展(UAER增加)而递增(B组与A组比P〈0.01,C组与B组比P〈0.05)。A组与B组血清Lp(a)水平与UAER呈直线正相关(A组r=0.356,P〈0.05;B组r=0.438,P〈0.01)。结论血清Lp(a)水平与DN肾损害程度相关,可以作为诊断早期DN的辅助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脂蛋白(a)与红细胞流变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和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变化及二者的关系,为临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脑梗死组41例,冠心病(心绞痛)组44例,选择3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清晨空腹抽血测血脂、Lp(a)、红细胞变形/聚集指数。比较各组与对照组间各指标水平的差异,并将各组Lp(a)异常率[Lp(a)]300mg/L与对照组作比较,以评价坤(a)异常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对Lp(a)与红细胞变形指数作相关分析。结果(1)Lp(a)在脑梗死组和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P〈0.05)。(2)Lp(a)异常率在脑梗死和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多(P〈0.01,P〈0.05),且当Lp(a)〉300mg/L时,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4.87倍,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增加7.61倍。(3)红细胞变形/聚集指数在各组中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4)却(a)在各组中均与红细胞变形指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1)Lp(a)浓度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浓度的Lp(a)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2)高浓度的Lp(a)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除通过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活性而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外,还通过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导致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R)、血脂异常与缺血性中风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不同病程脑硬梗死患者的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脂蛋白(a)[Lp(a)]、胰岛素(RI)、载脂蛋白Al(apoAl)、空腹血糖(FPG)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在急性期组、高危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或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ISI、Lp(a)、apoAl在各组分别与各个监测指标无相关。在脑梗死不同发展阶段总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B(apoB)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或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IR、高Lp(a)血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相互独立的危险因素,HDL下降、apoB水平升高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的临床意义。方法:ELISA双体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脂蛋白的水平;胶乳凝集试验测定CRP。结果:炎症组中CRP升高者,免疫组的血清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炎症组中CRP升高者较CRT正常者的血清蛋白( a)水平亦升高(0.01<P<0.05);炎症组中CRP正常者的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升高(P>0.05),结论:血清脂蛋白(a)的升高与CRP有一致性,可作一种急性反应相蛋白,对疾病的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脂蛋白(a)[Lp(a)]与男性冠心病(CH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并探讨内源性性激素对Lp(a)水平的影响。方法:观察129例男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Lp(a)、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B(apoA,apoB)的浓度,并同时测定患者雌二醇(E2)、睾酮(T)的水平。结果:1.患者的血清Lp(a)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P<0.01),2.血清Lp(a)水平与E2、T水平无明显相关,男性CHD患者E2、T水平与冠脉造影正常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血清Lp(a)水平的升高是男性CHD的独立危险因子,也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预测因素,其浓度与内源性性激素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2.
詹荣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4):130-131
目的检测脂蛋白(a)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免疫透射比浊法空腹测定180名正常人(对照组)、110例冠心病组、65例脑卒中组、60例高血压组的血清Lp(a)及其他血脂项目。结果冠心病和脑卒中患者Lp(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高血压病患者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Lp(a)与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Lp(a)升高是心脑血管病重要、独立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情况下循环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脂蛋白(a)[LP(a)]水平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分析试剂盒检测62例冠心病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IL-6,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滑LP(a),并对心电图(EKG)ST段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血浆IL-6和血清LP(a)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T段异常组和ST段正常组血浆IL-6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ST段异常组血浆LP(a)水平显著增高(P<0.01),ST段正常组血清LP(a)水平有所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异常组血浆IL-6和血清LP(a)水平均显著高于ST段正常组(P<0.05,P<0.01)。冠心病患者血浆IL-6和血滑LP(a)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循环中IL-6和LP(a)水平显著升高,高水平IL-6和LP(a)可能反映血管和心肌损伤的发生,LP(a)的增加可能与IL-6刺激肝脏合成LP(a)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血检测其Lp( a)、CRP、D-D、FG的含量。同时选择性别和年龄相似的健康查体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Lp( a)、CRP、D-D、FG的水平。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Lp(a)、CRP、D-D、FG的值分别为(425.13±85.11)mg/L、(16.32±5.21)mg/L、(285.11±116.33)ng/mL、(7.11±3.26)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②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Lp(a)、CRP、D-D、FG的水平呈现大梗死灶小梗死灶腔隙性梗死的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血液中Lp( a)、CRP、D-D、FG的水平关系密切,Lp( a)、CRP、D-D、FG水平预测患者的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检测此类项目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血清胆红素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倩 《河北医学》2003,9(2):139-141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对冠心病的影响。方法:对健康组及冠心病组进行血清脂质、脂蛋白的测定,并同时检测冠心病组、其他疾病组、健康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冠心病组的TG、LDL-C、apB、LP(a)较对照组显著增高,HDL-C、apoA、较对照组减少(P<0.01),TC亦较对照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冠心病组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其他疾病组这三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浓度的胆红素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徐革 《河北医学》2014,(1):28-3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7 d时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0.05、P<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P<0.01),而大梗死灶DD、FDP 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Lp(a)含量及60例正常对照者的Lp(a)变化,分析Lp(a)与梗死面积大小、病情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Lp(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Lp(a)的水平高于较小面积脑梗死和腔隙性梗死(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与Lp(a)水平含量呈正相关。结论脑梗死急性期Lp(a)增高,高水平Lp(a)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Lp(a)与脑梗死的面积有关,Lp(a)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蛋白 (a) [Lp(a) ]含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急性血性脑卒中患者 6 6例 ,对照组 30例 ,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LP(a)含量 ,并对不同类型脑梗死血清LP(a)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组血清LP(a)含量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清LP(a)含量增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监测血清LP(a)水平 ,并对其进行调控 ,对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脂蛋白(a)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100例脑梗死患者、7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6例脑出血患者及100例健康查体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及其异常率。结果脑梗死组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脂蛋白(a)水平和异常率较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者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患者脂蛋白(a)水平和异常率较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清脂蛋白(a)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心房颤动(Af)患者脑缺血发生(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或脑栓塞)与血清脂蛋白(a)[LP(a)]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无脑缺血发生的慢性Af患者70例,3个月内曾出现脑缺血发作的慢性AF患者62例,另选取有器质性心脑血管病但无Af的患者64例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LP(a)水平。结果脑缺血发生组LP(a)浓度显著高于无脑缺血发生组及对照组(P〈0.05,P〈0.01),而无脑缺血发生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Af患者血清LP(a)浓度升高可能是导致脑缺血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