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自古人类择水而居,生存和发展与水息息相关,流域以水为纽带,由水、土、气等自然要素和人口、社会、经济等要素相关联,共同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因此,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进步,制约着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将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是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常规的水资源总量为810.33亿m3,其中:常规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83.81亿m3,水资源可利用率为47.4%。另外,考虑国境界河湖过境水资源可利用量164.7亿m3,全省实际的水资源总量增加至975.03亿m3左右,实际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增加至548.51亿m3左右,水资源可利用率为56.3%。因此,黑龙江省经济社会水资源承载能力,原则上不能超过全省实际的水资源可利用量548.51亿m3(控制红线)左右。  相似文献   

3.
程静 《中国水利》2011,(6):112-114
在梳理当前北京市水资源形势和对北京市现行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新形势下北京市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水利部确立"三条红线"的部署要求,提出了北京市进一步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持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水资源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要准确把握水资源承载能力,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客观存在的,要求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不超过承载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面对水资源约束就无能为力,只有靠限制经济社会发展来被动地适应水资源承载能力,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实途径有两条:一是节水,二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节水和经济结构调整.其动力是科技进步,还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为保障,实施水权制度,加强水权管理,既能从水资源利用的源头上促进节水。也能形成节水的经济激励机制,是促进节水在体制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我省水资源管理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出发点,以满足农业、工业、生活用水需求为落脚点,通过深化水资源科学管理、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提升了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统,对水资源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应用改进的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方法,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引入熵权,采用相对综合隶属度进行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分析,最后以金华市为对象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金华市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全市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需要针对不同地区情况制定非平衡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依据,采取多措并举,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状况,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建 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状态,指出石羊河流域在当前和今后 一段时期仍将处于超载状态,需要继续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内涵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 承载力一词原为物理力学中的一个物理量。后来,人们在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对全球资源进行重新评估,提出我们的环境到底可承受多少污染,全球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这样,生态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等一系列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水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其承载能力合乎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但由于水资  相似文献   

10.
浅谈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统一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和制约,水资源承载能力已成为制约我国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如何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依据,进行有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就成为人们广泛探讨的问题。先分别概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从而寻找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再具体论述水资源管理当中如何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出发点和依据进行有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1.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势,指出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方法.阐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的内涵;通过水资源供需分析,研究现状和未来(2020和2030年)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思路.提高未来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键在于南水北调水和流域内地表、地下水的合理使用,通过采用综合开发治理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水资源,可以改善和修复海河流域的永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东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东江流域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建立东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东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呈现中上游高、下游低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朱玉祥 《治淮》2012,(9):9-10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 "水资源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的概念,源于生态学中的"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一词,是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一部分.其研究的主体是资源与环境系统,客体是人类或更广泛的生物群体. 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定义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水资源开发容量论或水资源开发规模论,另一种观点是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能力论.本文借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一个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水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14.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安澜关系民生,黄河健康关系国运。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建立最严格的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日  相似文献   

15.
<正>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提高建设项目的水资源保障程度,科学高效利用水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1年中央1号文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规定,四川省认真组织实施水资源论证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水量、水质要素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评估了长江经济带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现状超载成因,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潜力。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现状水资源不超载的县域单元占比约86%,水资源承载临界状态的县域单元占比达到10%。水资源超载和严重超载的县域单元占比均为2%左右,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和江苏省,其超载指标主要为地下水开采量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载成因主要为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在空间上不匹配,水污染防治不力以及水污染综合管理体系不健全。以达成水资源调控管理目标为前提,2035年长江经济带未来水资源不超载的县域单元占比可超过96%,建议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空间均衡管控,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构建综合水污染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以来,国务院对实行该制度作出的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解决我国复杂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实  相似文献   

18.
浅谈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是水资源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的发展,水资源不仅仅是支撑农业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是维系工业发展的血脉。经济发展导致城市不断扩张,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并由此产生了各种水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辽阳市的水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境外引调水、节水、非常规水源利用和加强水环境保护等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了辽阳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0.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强度和需求持续上升,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为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确保溧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溧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