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黑格尔哲学中的“反思”指的是概念之间及其内部各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反映的关系。当前包括一些工具书在内的一种流行理解认为,“反思”与“反省”同义,指精神的自我活动和内省的方法,与黑格尔的原意相去甚远,应当严格区分开。  相似文献   

2.
反思,在洛克哲学中,被看做是心灵通过对自己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关注和反省,产生“内部经验”与知识的途径。黑格尔把反思看做是一种反复思考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一种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1] 以此看来,反思是以自我及自我的思想、活动为意识的对象,通过不断地内省、  相似文献   

3.
从对黑格尔哲学真正生长点的辨析中可以发现,黑格尔哲学还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归结为“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非批判的唯心主义”。事实上,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就指出过黑格尔的《现象学》在自身中隐藏着哲学批判的一切要素,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切辨证法的基本形式,是思想史的概括。  相似文献   

4.
何谓“反思”?《汉语大辞典》上解释为“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哲学辞典》上解释为“对事物的思考和对现象的本质研究”。在哲学范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17世纪哲学家洛克。他认为“反思”是一种知觉,是心灵内部的活动。德国19世纪大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对现象的本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劳动”是个体主体性确立的核心,也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天平,这与古典经济学实质趋同。黑格尔关注“市民社会”却极少谈及“资本”,但这并不意味着黑格尔不懂古典经济学。黑格尔的资本观和劳动观密不可分,是一种哲学的劳动价值论。黑格尔认为,资本是绝对精神的环节,与古典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辩护形成共谋关系。马克思对黑格尔资本观的批判,揭示了资本的历史性、哲学性、社会性等特征,指引着“劳动”主体的现实复归,显示了古典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经历了康德的“先验自我”、费希特的“行动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的“自我”的逻辑发展过程,并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最高、最抽象的同一。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历程,实际上就是德国思辨哲学的发展史;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意味着整个思辨哲学的解体;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质之处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以现实的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呈现出“先验自我”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7.
技术哲学研究虽目渐走向成熟,但迄今仍缺乏公认的研究规范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更遑论进入“常规科学”阶段。对30年来技术文化批判展开“自我反思”,不仅关系到技术哲学发展前景,对推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乏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主要是针对自我同一性问题,评述哈贝马斯是如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自我意识理论的。从对康德先验统觉论中的“独白式自我”、费然特“独特主体的自我”,到黑格尔“语言、劳动中的自我”的梳理过程,哈贝马斯认识到传统意识哲学范式的弊端,并在黑格尔那里找到交往理性的最早痕迹,最终实现其语言交往范式的转型。而以劳动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哈贝马斯语言交入观在自我同一性问题上形成尖锐的对峙。  相似文献   

9.
论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理念的解读与实践的依据 (一)对教学反思蕴含的理解 何谓“反思”?《汉语大辞典》上解释为“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哲学辞典》上解释为“对事物的思考和对现象的本质研究”。在哲学范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17世纪哲学家洛克,他认为“反思”是一种知觉,是心灵内部的活动。德国19世纪人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对现象的本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关于哲学的几个比喻能够拓展我们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庙里的神"通过文化与哲学关系的阐述强调了哲学的重要地位,"厮杀的战场"从哲学史的角度突出了哲学的自我批判,"花蕾、花朵和果实"在承继哲学批判性的基础上从辩证否定的层面进一步阐发了哲学的发展问题,"密纳发的猫头鹰"从正面指出了哲学作为在思想中把握的时代所具有的反思性力量,"动物听音乐"则批判了哲学学习中存在的简单而片面的知识论倾向。黑格尔的哲学比喻有助于我们突破惯常性的哲学理解,真正形成哲学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5.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教育。教育的社会职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 ,是教育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动态性 ,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教育背景的复杂化 ,使知识陈旧和能力退化的速度加快了 ,青年教师不可能从老教师那里获得行之有效的现成经验 ,必须独立应答教育领域接踵而来的新问题。构建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模式 ,成为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