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大庆油田近年新增储量渗透率低、品质差,未动用储量开发难度大,而低渗透油田投产后,如果能量补充不及时,地层压力会大幅下降,油田产量迅速递减。为提高开发效果,大庆油田对天然能量小的低渗透油田,开展了保持地层压力的超前注水开采试验。超前注水技术能够尽快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及时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减小应力敏感损害,降低油井初始含水率,避免流体性质变差,从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在大庆油田已投产的超前注水试验区块中,储层物性较差的扶杨油层超前注水效果较明显,储层物性较好的葡萄花油层单井产量提高不明显。利用室内试验、现场开发数据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确定了超前注水储层界限:大庆油田渗透率小于10mD的储层采取超前注水效果较好。这为超前注水技术在低渗透油田难采储量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油田拥有丰富的低渗透油田储量,虽然近十几年来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用于油田开发,但注水开发仍是这些油田开发的主要方式,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增加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采收率,对注水水质问题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笔者主要对注水中悬浮物和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海油在南海西部海域的涠西南凹陷发现低渗透油气田。目前,该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特低渗(渗透率小于10×10-3μm2)油藏储量所占比例大,如何提高低渗透储层产能,如何有效动用储量,以及注水开发可能存在注入能力低等。由于地层原油黏度低,油质较轻,注气开发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此外,该油田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大量伴生气,有足够的气源。因此,采用油田伴生气回注是值得探索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为此,有必要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对低渗透油气田的注入方式进行评价优选,为编制海上低渗透油田开发方案提供依据。选取涠洲某油田流沙港组低渗透储层,通过室内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综合评价了衰竭、水驱、气驱、气/水交替驱替时的驱油效率和渗流特征,从而为注水、注气驱提高采收率开发方式的选择提供实验数据支持和参考。实验结果表明:衰竭式开采方式效果最差,注水比注气效果要好,注液化气前置段塞+外输气驱的方式,能够达到最好的驱替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单元发展阶段,八区馆上现处于后续水驱阶段。对井网完善程度低,损失储量严重,高含水开发期馆陶组油藏,围绕“两率”(储量动用率、油田采收率)、“两控”(控递减、控含水),通过精细油藏分析,采取油水井综合治理措施,培养稳升井组和长寿井,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提高了区块采收率,对其它同类油田的水驱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注水系统是油田平稳生产的有利保障,目前,油田注水存在相当大的能量损耗,增加了投资成本支出,尤其是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如何有效节能的利用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提高油田采收率,已成为油田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文中旨在通过对降低注水能耗,提高注水开发经济效益,进而降低投资方式的探讨,实现油田注水工艺的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6.
川口油田长6油层注水解堵开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云奎 《中外能源》2006,11(6):53-56
川口油田属特低渗透油田,平均空气渗透率为0.79×10-3~0.96×10-3μm2,储层物性差,油藏压力低,渗透率特低,基本无自然产能,水力压裂求产后产能下降快。1998年油田开始注水,随着注水时间的延长,油田开发矛盾也在逐渐暴露,主要表现为水淹井多、吸水剖面不均匀、部分油井见效缓慢。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油层潜力,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和油水运动规律,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完善注采对应关系,以反九点法井网为主的川口油田注水开采,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严格控制注水参数,解决了水质超标、注水井注不进水、注水井堵塞、油井水淹等技术难题。油井增产明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确定了一套适合川口油田注水开发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为特低渗透油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原油采收率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张朋程  丁浩  张琪 《中外能源》2012,17(9):41-44
随着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攀升,深层砂砾岩低品位储量目前成为各油田下一步开采目标。储量开采价值评价作为深层砂砾岩储量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对能否实现高效开采目标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深层砂砾岩低品位储量开发项目具有高风险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可推迟性、较大灵活性,选用与项目实际情况最相符的实物期权法进行开采价值评价。借鉴非风险中性条件下的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建立了深层砂砾岩低品位储量开采价值的期权价值评估模型,推导出了内在价值和期权价值的计算方法,进而计算出深层砂砾岩低品位储量开发项目的全部开采价值。以SL油田YJ深层砂砾岩低品位储量为例,计算出该储量开发项目的全部开采价值为374798万元,达到中国石化基准收益率要求,因此判断YJ深层砂砾岩低品位储量具有较高开采价值。  相似文献   

8.
海塔油田经过近十年的勘探开发,年产油已达80×104t,成为大庆油田外围上产的主产区.但海塔油田探明储量中特低渗透储量比例高,渗透率小于2×10-3μm2的储量接近一半.针对海塔油田特低渗透储量比例大,常规注水开发难以有效动用的实际,积极探索特低渗透油田难采储量有效动用新途径.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对特低渗透油田注空气技术,包括适用条件、注入方式和用量、跟踪分析调整、应用效果、采油工艺及地面设备等进行调研,为特低渗透油藏实施注空气驱油提供借鉴.同时,结合海塔油田的实际,在国内海拉尔油田优选出先导试验区,开展注空气驱现场试验,见到了初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海拉尔油田注空气驱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有效动用部分难采储量,加快海塔油田上产步伐.可见,对于特低渗透油藏,空气驱的技术经济效益明显好于水驱,注空气开发技术可作为一项战略性技术储备,为提高特低渗透油藏最终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大庆外围油田已开发20多年,扶杨油层还有3.7×108t的难采储量未动用。为了经济有效开发这部分难采储量,在州201区块开展了特低渗透扶杨油层有效开发工业化矿场试验,采用大井距、小排距矩形井网大型压裂注水开发,通过人工压裂裂缝与井网优化配置,建立有效驱动体系,形成了一套适合特低渗透油层的开发配套技术,提高了单井产量和储量动用程度,为特低渗透扶杨油层的有效动用提供了新的开发手段。统计25口采油井资料,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4.4t/d,日产油3.9t/d,采油强度0.49t/(d·m),截至2007年6月,已累计产油14866t,累计注水97153m3。  相似文献   

10.
欢喜岭油田是开发近40年的老油田,最近几年上报的储量区块中主要为深层、稠油、薄层油藏,发现的优质储量主要为复杂断块油藏。在对这类油藏的研究中,应该从油藏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复杂断块油藏制约因素,制定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思路,最大限度以及最快速度挖掘油藏潜力并尽快建产。利用VSP测井技术,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相结合,精细落实构造及储层发育情况,并利用蜘蛛网图研究该区隔层发育情况,利用隔夹层研究技术确定储层封堵性,根据勘探开发一体化思路,进行井网优化设计,按照分层注水开发的油藏整体开发思路进行井位部署。在部署探井的同时注重开发井网和后期注水调整井网的优化,在开发井网部署时,充分考虑储量有效动用,利用隔夹层发育特征来部署直井和水平井,从而实现储量向产量的快速转化。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储层深(5500~7000m)、地层压力高(50~60MPa)、非均质性强、流体性质差异大;溶洞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主要起连通通道作用,缝洞单元是基本开发单元。储集体类型复杂,导致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主要依靠弹性和水驱开发,采收率较低。对于单井缝洞单元而言,目前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注水替油,前期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注水替油轮次的增加,部分井组注采比逐步上升,替油效果逐渐变差,失效井数增加,导致大量剩余油无法采出。特别是钻遇缝洞储集体边部或相对低位置的油井,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缝洞体的高部位,注水替油效果不明显。考虑到气体注入地层后,在重力作用下向高部位上升,会形成"气顶",排驱原油下移,可有效启动单纯注水无法驱动的"阁楼油"。所以,油田开发后期,采取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实施注气提高采收率过程中,完善了深井注气的配套工艺,形成了注气-采油一体化井口、注气-掺稀生产一体化管柱、掺稀气举阀、高压气密性封隔器、气水混注工艺设计方法、腐蚀结垢处理方法等一系列配套工艺。2013年1~8月,塔河油田累计实施注气69井次,累计产油5.49×104t。  相似文献   

12.
王丽 《中外能源》2014,(10):47-51
注水开发油田在开发中后期,由于注入水的长期冲刷,油藏孔隙结构和物理参数将发生变化,导致在注水井与生产井间可能产生高渗流通道,造成注入水的无效循环。孤南油田131块经过20多年的注水开发,含水率达到97%以上,为了提高水驱油效率,对该区块进行堵水调剖试验。首先利用PI值、FD值对该区块中4个井组进行初选;然后依据灰色关联理论及现场生产实际情况,对比分析了邓氏关联度模型与B型关联度模型,得出B型关联度模型在计算油水井间的动态关联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最后利用B型关联度模型及历史生产数据,计算得出131-2井组关联度最高,选择该井组进行堵水调剖先导试验。试验后该井组累计增油1600t,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该区块的水驱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并为后期区块整体调剖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中原油田提高采收率优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油田相继开展了CO2吞吐、N2驱、空气驱、合成聚合物驱、交联聚合物驱、微生物采油等项现场试验。鉴于中原油田地层温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常规三次采油技术难以适应。对中原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进行优化分析,对油田地质特点、开采特点和不同类型油藏采收率现状进行归纳,并对各技术潜力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储层条件和原油性质来看,适用中原油田的三次采油方法是CO2混相驱、天然气非混相驱,其次是化学驱。研究预测显示,通过水驱综合调整和气驱,可提高采收率11.1个百分点,达到40.5%,其中水驱综合调整增加可采储量3841×104t,提高采收率7.4个百分点,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3.7个百分点。总结出中原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方向和思路:水驱提高采收率仍是油田当前开发的重点,重组开发层系、强化差层开采、提高油藏水驱采收率,大力发展堵水调剖等配套工艺技术、提高水驱控制程度,气驱仍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张玉兰 《中外能源》2010,15(8):59-61
黄沙坨油田为裂缝型边底水火山粗面岩油藏,储层属于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黄沙坨油田注水开发后,油藏能量虽然得以补充,但水驱控制程度、波及范围和注水效果却难以控制,增产效果不明显。为黄沙坨油田下步调整提供依据,分析了裂缝发育程度、注采井相对位置、油井生产状况、驱油效率、注水时间、注水强度等因素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注水效果因素主要是裂缝、孔隙的发育程度及走向,裂缝发育区油井产能高,见水见效快、含水上升快,裂缝欠发育区油井产量低、见水见效慢;同一井组内井距及注水高差小的井注水见效快,反之则见效慢;平均日产液量大于10t/d、平均日产水量大于2t/d的油井注水效果好;油水两相区区域较窄,油藏可动油饱和度较低,油藏采收率不高;注水时间越长,注水强度越高,井组注水见效的反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江琴 《中外能源》2013,(9):36-39
雷64断块为一巨厚块状砂砾岩底水油藏,采用底部注水、中下部采油方式。该区块油层具有储层均质性较好,强亲水、中等—弱敏感性,储量丰度高,水驱油效率高,润湿性好,油水黏度比低等特征,适合注水开发。区块一直保持低含水条件下的高速开采,低含水采油期累计采油68.5×104t。开发初期月产油量不断上升,注水开发后,由于累计注采比一直小于1以及采油速度高,底部注水开发方式不能有效补充上部油层的地层能量,产油量不断递减。从注水开发效果看,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及动用程度高,分别达到99%和78.6%;"注水与产能建设同步"开发方式有效补充了地层能量,含水上升合理。由于单一底部注水难以有效保持地层能量,因此进行了气顶驱试验,有效补充了上部地层能量,缓解了下层系注入和产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区块的长期稳定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6.
郭旭 《中外能源》2011,16(1):116-119
随着三次采油开发的不断深入,由于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产注不平衡,导致含油污水过剩。为了缓解污水外排压力,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将北三东东块、北三东西块及北二西西块二类油层注聚区块由清水配制、清水稀释改为清水配制、曝氧深度污水稀释。对地面工艺深度污水处理系统、配制注入系统、曝氧系统进行适应性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深度污水处理系统,针对6个区块污水处理负荷率高(平均达到109.79%),缺少深度水量等问题,提出结合产能新建深度污水系统能力;针对配注系统能力不足问题,提出对不匹配的站进行站内系统扩建,对于整体能力不足的北Ⅲ-5配制站,进行二期扩建;曝氧系统,通过对曝氧站和注水站的新(扩改)建,完成聚驱开发深度曝氧系统的综合布局,在管网建设工作量最少、现有设施利用程度最高、生产适应性尽可能增大的情况下满足开发要求。措施实施以来,已连续4个月实现了污水不外排。  相似文献   

17.
新肇油田整体周期注水技术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东  蓝瑞忠 《中外能源》2006,11(6):57-60
新肇油田属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线性注水水线沟通后,注水压力上升速度快,导致部分水井吸水能力下降,同时也导致油井排油井间的剩余油不能得到有效动用,为此考虑在新肇油田采取整体周期注水,在缓解注水压力上升速度的同时,降低油田的注采比,通过高低渗透层的交互渗透作用,提高油井间剩余油的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中深层稠油蒸汽驱注采剖面调整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吉成 《中外能源》2011,16(6):47-49
从1997年开始,辽河油田进行了中深层稠油蒸汽驱先导试验,目前已进入蒸汽驱先导试验的后期调整阶段,先导试验区的稠油采出程度由试验前的24%提高到57%,基本达到方案设计指标,先导试验获得成功。然而,在蒸汽驱先导试验及随后的扩大试验中,存在着纵向动用程度不均、平面动用程度差等问题,影响蒸汽驱先导试验效果。为此,从2004年开始,辽河油田钻采工艺研究院开展了中深层稠油蒸汽驱注采剖面调整工艺技术研究工作,形成了中深层稠油蒸汽驱注采剖面调整系列技术,主要包括耐高温化学调堵技术与机械封堵技术,并应用于现场,有效解决了蒸汽驱层间、层内动用不均的问题,提高了中深层稠油的采收率。下一步仍需加大高温调剖剂的深入研究,研制高效、经济的高温调剖剂;对生产井机械封堵工艺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加快对耐高温胶筒的选优,满足现场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9.
孙亚涛 《中外能源》2012,17(2):51-53
压裂改造技术已成为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主要手段,也是低渗透油田稳产的重要保障,在增油方面与其他技术相比,有着明显优势.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储层改造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压裂技术必须与井网特点紧密结合,以改善注采关系为重点,多种配套措施结合应用,实现区块整体改造,从而有效提高水驱采收率.以处于开发后期的扶余油田为实验对象,分析压裂技术在高含水老油田的实施效果,并对现存的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探索压裂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压裂改造技术与注采井网相结合;研究合理的压裂周期,提高油层导流能力;采取压裂和调剖、堵水、分采等多项措施技术配套应用,综合调整区块的注采矛盾,实现剩余可采储量的有效动用;发展特殊工艺井压裂技术,对疑难井挖潜等措施,为扶余油田产能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