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EC)基因与血浆中ACE水平密切相关,其多态性变化可能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ACE的生物学特性、ACE基因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EC)基因与血浆中ACE水平密切相关 ,其多态性变化可能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ACE的生物学特性、ACE基因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内皮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PCR)技术对 2 4例心肌梗死、5 6例心绞痛患者 ,6 5例正常人的 ACE基因型及血浆内皮素 (ET)、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 NO)进行了检测 ,以 ET/ NO作为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心肌梗死组 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DD型患者中的 ET/ NO比值较 型明显升高 (P<0 .0 5 )。结论 :DD型心肌梗死患者内皮功能受损较重 ,也是 DD型易患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之一 ,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病因复杂,受遗传、免疫、神经内分泌、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最常见而严重的临床表现。肾素-血管紧张索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是机体内一个重要系统,许多研究表明其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有关,在SLE发病过程中RAS参与了免疫介导的多脏器损伤过程。因其还参与对血压、血流和内环境等调节作用,被认为是导致LN发病的重要因素。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ring enzyme,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键酶,有关ACE基因与SLE关联研究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在此方而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影响很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升高可能参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危险人群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插入/缺失多态性筛查,并采取一级预防措施是预防心血管病的有效手段。 资料来源:全面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关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多态性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的文章,以“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Polymorphism,Heart disease”为 检索词,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关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多态性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的文章,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多态性;心脏病;一级预防”为检索词,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文献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并对重点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及追踪相关全文,排除重复性研究、综述和Meta分析。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8篇有关文献,排除的20篇系同一研究、综述、Meta分析等文献。纳入与本文密切相关的28篇。 资料综合:分别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生物活性,以及其与冠心病、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扩张性心肌病的关系,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治疗反应,否可利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筛查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人群并进行一级预防等方面作以综合。 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利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筛查心血管病的危险人群,进行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影响很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升高可能参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危险人群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插入/缺失多态性筛查,并采取一级预防措施是预防心血管病的有效手段.资料来源:全面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关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多态性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的文章,以“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Polymorphism,Heart disease”为检索词,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关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多态性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的文章,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多态性;心脏病;一级预防”为检索词,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文献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并对重点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及追踪相关全文,排除重复性研究、综述和Meta分析.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8篇有关文献,排除的20篇系同一研究、综述、Meta分析等文献.纳入与本文密切相关的28篇.资料综合:分别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生物活性,以及其与冠心病、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扩张性心肌病的关系,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治疗反应,否可利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筛查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人群并进行一级预防等方面作以综合.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利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筛查心血管病的危险人群,进行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能将血管紧张素Ⅰ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而且可灭活舒血管物质缓激肽,因而在血管生理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ACE活性与AC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有关,以DD型ACE活性最高[1]。近年来研究发现ACE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7q23上...  相似文献   

8.
9.
人类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有三种类型:插入纯合型(II),缺失纯合型(DD),插入/缺失杂合型(I/D)[1]。文献报道血清ACE水平与ACE基因型有相关性,并与心血管病及糖尿病早发肾病有关[2]。我们参考有关文献建立了ACE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初步探讨了不同基因型血清ACE水平及与临床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正常组86例,男50例女36例均为体检健康者。冠心病(CAD)组40例,男18例女2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组(CRF)61例,男38例女24例,均为门诊及住院确诊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以及多种危险因素与EH的关系.方法 选取125例健康者(对照组)和148例EH患者(EH组)作为研究对象作问卷调查、医学体检和血液生化项目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研究对象ACE基因的I/D多态性;应用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方法检测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并用Logistic回归筛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 EH组和对照组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不显著.EH组的AC基因型频率23.0%,C等位基因频率11.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8%和6.4%.EH组ACE基因DD型+AT1R基因AC型联合基因型频率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EH的危险因素主要有BMI、EH家族史和DD+AC联合基因型.结论 ACE基因D等位基因可能与EH发病无关联;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可能是EH的重要遗传因素;DD+AC联合基因型对EH的发病有显著的联合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 verting enzyme)又名激肽酶Ⅱ,系统名为肽基二肽水解酶,编号;E、C、3、4、15、1,缩写:ACE.自1974年Lieberman发现活动性结节病患者血清ACE升高以来,对ACE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它可以作为某些疾病辅助诊断和判断疗效的一种生化指标.其测定方法有生物法,放射性同位素法,荧光法,比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以后二种方法应用较广.本文报道用紫外法测定肺癌及甲亢患者血清ACE活性并讨论ACE测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晚发性抑郁症(LOD)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中Alu重复序列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入组183例60~85岁老年人,晚发性抑郁症组(93例,下称LOD组)和正常对照组(90例,下称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分型。结果LOD组和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χ2=0.241,P=0.886;χ2=0.127,P=0.722),各基因型亚型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次数、病程、HAMD评分、有无精神病性症状、有无自杀企图间差异无显著(P均>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晚发性抑郁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晚发性抑郁症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晚发性抑郁症(LOD)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中Alu重复序列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入组183例60-86岁老年人,晚发性抑郁症组(93例,下称LOD组)和正常对照组(90例,下称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分型。结果LOD组和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X^2=0.241,P=0.886;X^2=0.127,P=0.722),各基因型亚型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次数、病程、HAMD评分、有无精神病性症状、有无自杀企图间差异无显著(P均〉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晚发性抑郁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活性物质间的关系。方法:提取冠心病患者血白细胞DNA,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ACE基因多态性,紫外吸收法检测血ACE活性,放免非平衡法测定血中血管活性物质[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浓度并做相关分析。结果:80例冠心病人ACE基因I/D多态性DD型27例,DI型39例,Ⅱ型14例。正常对照组80例,DD型12例,DI型42例,Ⅱ型26例。冠心病人DD型分布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Ⅱ型分布显著减少,不同ACE基因型患者其血中ACE活性、AngⅡ、ALD、ET及NO浓度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发现冠心病组ACE与AngⅡ、ALD、ET浓度相关。结论:在研究人群中,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是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遗传标志.ACE基因的这种多态性能显著地影响血清ACE水平.冠心病患儿ACE活性与AngⅡ、ALD、ET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分子变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EH组159例和健康对照组147例AGT基因多态性,采用PCR技术检测EH组159例和健康对照组147例ACE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分子变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冠心病(CHD)组137例和健康对照组125例AGT基因多态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CHD组和健康对照组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 CHD组AGT-TT基因型频率为75.9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20%(P<0.01);ACE-DD基因型频率为35.7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5.20%(P<0.01)。结论在中国土家族人群中,AGT基因TT基因型和ACE基因DD基因型是CHD发病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协同作用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老年高血压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与ACE2平衡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探讨姜黄素降低血压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老年与成年雄性FBN大鼠各16只,随机分为成年对照组、成年姜黄素组、老年对照组及老年姜黄素组。对照组给予正常标准饲料,实验组给予0.2%姜黄素+正常标准饲料,分别喂养6周。ELISA法测定肾脏氧化应激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肾脏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Ang(1-7)的含量;分别采用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ACE与ACE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成年对照大鼠相比,老年对照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同时肾脏组织AngⅡ及肾脏ACE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增高;而肾脏组织Ang(1-7)及肾脏ACE2的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给予姜黄素处理6周后,可明显改善老年大鼠上述指标的异常,恢复肾脏ACE与ACE2的平衡(P<0.05)。结论姜黄素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改善老年大鼠肾脏ACE与ACE2的平衡,从而促进其血压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腔面的双肽羧肽酶,其作用是将血管紧张素Ⅰ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并灭活缓激肽。在结节病、Gaucher 病、麻疯、矽肺和石棉肺、甲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急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ACE 活性增高。作者对经腹腔镜和活检诊断的各类肝病患者测定了 ACE 活性,以期用血清AEC 活性的测定来作为某些肝脏病理变化的鉴别诊断指标。选定60名肝功能试验正常的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作为对照。受试者包括35例慢性持续性肝炎、31例慢性活动性肝炎、57例肝硬化、32例脂肪肝、14例急性肝炎、以及12例梗阻性黄疸,从中剔除了患有已知能影响 ACE 活性之疾病的病例,按Lieberman 改良法测定 ACE 活性。结果对照组的平均 ACE 活性(±标准差),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新近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在功能上相拮抗.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观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7-05/08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用正常人新鲜血浆制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复苏、传代后取生长良好的3~6代用于实验.②实验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加无血清培养基;20,40,80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分别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孵育24h;40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孵育6,12,24h.各组实验重复6次.③提取细胞总RNA及蛋白,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mRNA表达水平;以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氧化低密度脂蛋白20,40,80mg/L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mRNA表达增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mRNA表达降低(P<0.01),不同剂量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40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6,12,24h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mRNA表达增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mRNA表达减少(P<0.05),不同时间点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氧化低密度脂蛋白20,40,80mg/L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蛋白表达增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蛋白表达减少(P<0.01),不同剂量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40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6,12,24h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蛋白表达增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蛋白表达降低(P<0.05),不同时间点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上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蛋白及基因表达,下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蛋白及基因表达,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