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家兔性别与体温变化对热原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普通级家兔的体温变化范围、雌雄家兔间体温变化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家兔性别是否对热原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方法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中对热原检测的规定,对实验家兔体温进行测定。结果预检体温结果显示雌性家兔平均体温较雄性家兔体温偏高约0.4℃,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检测实验中由雌性体温波动导致检测结果为复试的与由雄性体温波动引起需复试的比例约为6∶1。结论雌性家兔在基础体温和体温波动幅度上都高于雄性家兔,且稳定性较雄性差。雌性家兔更易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2.
家兔固定时间对热原试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家兔固定时间对热原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 0 0 0年版的生物制品热原质试验规程进行。结果 按规定测量 6次体温 ,制品均合格 ,而延长测温 2h ,变为不合格和复试的制品批次占总试验批次的 30 8% ,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家兔固定时间过长可致热原试验结果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3.
室温对热原实验中兔筛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敏  范沛  巫玮  李梓倩  顾为望 《科技信息》2010,(24):25-25,27
目的:分析不同室温对新西兰兔的初次筛选合格率、二次筛选合格率、基础体温的影响。方法:根据2005版《中国药典》进行测定。结果:室温与初次筛选合格率和二次筛选合格率均存在相关关系,不同室温条件下新西兰兔的基础体温存在着明显差异,新西兰兔的体温初次筛选的最佳室温是20.1-23.0℃,二次筛选的最佳室温范围是18.1-19.0℃和24.1-25.0℃。在24.1-25.0℃这一室温条件下,新西兰兔的基础体温主要集中在38.6-39.1℃。结论:在不同室温条件下,新西兰兔的初次筛选合格率、二次筛选合格率和基础体温均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4.
热原检查用家兔正常体温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热原检查用家兔正常体温的动态变化。方法 按照有关规程对热原检查用家兔进行体温测定 ,并采用生物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热原检查用家兔一年中正常体温 5— 7月份与 2— 4月份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二次用兔的正常体温平均值明显高于新兔的正常体温平均值 ,二者温差为 0 0 7℃ ,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热原检查用家兔正常体温随时间和使用状态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5.
<正> 对维持在标准环境条件下(室温19℃、相对湿度60%,光照14小时/日)首次药物实验用无特定病原的(SPF)雌性和雄性粟色型免,在三年半期间,通过每周的测量,对直肠温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结果表明,直肠温度有季节性变化,直肠温度受着约束的影响。而且雌兔的体温明显高于雄兔。体重对体温无影响。广泛应用于热原实验的兔体温已表明是受着实验引起所处的环境温度的变化和所受的约束的影响。然而,在标准实验条件下,受试家兔的直肠温度的季节性变化的材料是  相似文献   

6.
实验兔的使用次数对热原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实验兔的使用次数对热原敏感性产生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使用次数的实验兔进行试验 ,对同一实验兔注射统一规定剂量的细菌内毒素 ,然后每间隔 30min测量实验兔体温一次 ,共 8次。结果 随着实验兔使用次数的增加 ,其体温升高幅度逐渐降低。结论 实验兔在多次使用后对热原的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普通家兔与SPF家兔的体温变化范围,筛选合格率及两者之间在体温变化上的异同。方法预检温期间每间隔10 min记录家兔体温,连续监测4 h,除预检温时间间隔外,其他步骤按照2005版中国药典附录ⅫD规定的方法进行。结果通过对196只SPF家兔和166只普通家兔的预检温结果的统计显示,SPF家兔体温变化范围的标准差较普通家兔小0.06,且方差齐性检验验证概率P<0.10;对SPF家兔和普通家兔预检温温差的统计分析显示,普通家兔在不同温度差区间分布的离散程度大于SPF家兔;对合格率的统计显示两者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SPF家兔在体温变化范围与温差方面的统计数据的离散程度都小于普通家兔,且统计结果显示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 我厂每年使用大量家兔用于某些抗生素和生化药品的热原试验。目前,国内用于热原试验的家兔多选用青紫兰与新西兰两个品种,这两个不同品种的家兔在热原试验中效应如何,不很清楚,一些有关专家学者对此看法也不尽相同,国内有关资料,尚未见公开报道,我们为了弄清这两种不同品种的家兔用于热原试验反应,而进行了体温稳定性和敏感度等多方面的探讨试验,以便选择适合我厂用于热原试验的家兔品种,现将初步试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试验用兔:青紫兰和新西兰兔均来自本厂动物场封闭群生产的实验用兔。长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孵育温度对乌龟(Chinemys reevesii)孵育和性比的影响.在(25±0.5)℃,(29±0.5)℃和(33±0.5)℃等3个孵化温度下,分别放置90枚受精卵.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胚胎的发育速度随着孵化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孵育时间随着孵化温度的升高而变短.孵化累积温度在29℃时最低,25℃时最高,33℃时则居中.在25℃和29℃时,孵化成活率较高,达到80%以上.在33℃时孵化成活率仅为58.89%,说明33℃的孵育温度对胚胎发育有不利影响.在25℃时,雄性子代占优势,雌性率为5.33%;在33℃时,雌性子代占绝对优势,雌性率为95.74%;在29℃时,性比达到平衡,雌性率接近50%,说明乌龟的性别决定属TSD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直径为0.30 m的不锈钢搅拌槽中,采用半椭圆管盘式涡轮(HEDT)为底桨,上提操作的宽叶翼形桨(WHU)为中、上层桨的三层组合桨,研究了25~80℃范围内气-液两相体系中的气液分散和传质性能。结果表明,气含率随温度升高而明显降低,80℃时的气含率仅为25℃时气含率的58.8%;容积传质系数(kLa)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温度从25℃上升到80℃,kLa仅增大了2%,理论计算得出80℃下kLa比25℃下增大4%,与实验值基本相符;依实验数据关联得到不同温度下的气含率和kLa与温度、功率和表观气速的经验关联式以及无因次准数关联式,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在±10%以内。通过对比经验关联式中功耗、表观气速和温度的指数可以看出,气含率受温度影响最大,表观气速对气含率的影响大于功耗对气含率的影响;而功耗对kLa的影响最大,功耗影响的指数分别是表观气速和温度对kLa影响指数的2倍和4倍。  相似文献   

11.
家兔对细菌内毒素致热耐受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兔多次使用后是否对细菌内毒素致热产生耐受现象。方法 对家兔进行常规热原试验 ,间隔两天做一次 ,共做三次。每次对同一家兔注射同一剂量的内毒素 ,间隔 15min记录一次温度。结果 第三次家兔升温幅度明显低于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结果。结论 家兔多次使用后对细菌内毒素致热原产生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沙漠干热环境下不同温度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猪生存时间的影响,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雄性的长白仔猪30 头( 25-35 kg) ,随机分为常温实验组( 环境温度25℃ ± 1℃,湿度35% ± 5%,n =10) ,干热环境Ⅰ组( 环境温度40. 5℃ ± 0. 5℃,湿度10% ± 2%,n = 10 头) ,干热环境Ⅱ组( 环境温度41. 5℃ ±0. 5℃,湿度10% ± 2%,n = 10 头) 。将实验动物置于人工实验舱内,按实验设计设置相应的环境参数,分别在各自环境暴露3 h,建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生命体征及死亡时间。结果1. 常温组创伤失血性休克后体温较长时间稳定在一定水平,稳定期后呈进行性下降; 而干热Ⅰ组休克后缓慢上升,两相邻时间点温度无显著差异; 干热Ⅱ组模型成功后体温很快升至42℃,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直至动物死亡,相邻两时间点体温差异显著。2. 常温组模型成功后三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是( 567 ± 16. 9) min、( 178 ± 3. 6) min、( 61 ± 2. 8) min,三组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显著。结论1. 沙漠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存活时间明显短于常温环境,提示沙漠干热环境可加速创伤失血性休克动物死亡; 2. 而沙漠干热环境Ⅱ组存活时间更短,提示在沙漠干热环境下,环境每升高1℃,可明显缩短创伤失血性休克猪的生存时间。3. 体温升高的速度与死亡速度呈正相关,温度升高越快死亡时间快,生存时间越短,提示沙漠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过程中有效地控制体温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pH 7.11±0.07,基准水温24.0±0.2℃条件下,采用静水停食法开展了水温对日本沼虾(体长4.29±0.32 cm,体质量1.80±0.12 g)存活、耗氧率及鳃组织CAT、SOD酶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48 h内水温12.5℃和32.5℃实验组日本沼虾的死亡率均超过50%,而15~30℃范围内的存活率则为100%(;2)水温22.5~27.5℃范围内,日本沼虾昼均、夜均及各观测时段耗氧率均随水温升高而增大(P<0.05),但耗氧高峰时段和耗氧昼夜节律均未发生改变;(3)48 h内,水温22.5℃和25℃实验组日本沼虾鳃组织SOD活力时序变化步调一致且无差异(P<0.05),各时段观测值均低于27.5℃实验组(P<0.05),低谷期较27.5℃实验组后延12 h;(4)水温22.5~27.5℃日本沼虾鳃组织CAT活力在48 h内均较为稳定,且均随水温升高而显著增大(P<0.05)。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饥饿状态下南方鲇幼鱼氨氮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于2000年4月至5月,测定了温度对饥饿状态下南方鲇幼鱼(体质量18.4~36.0g)的氨氮排泄的影响.在12.5℃,17.5℃,22.5℃,27.5℃和32.5℃水温下,南方鲇的特殊体质量排氨率分别为1.83,3.86,5.52,7.37和9.29mg/(kg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在适于中华鳖胚胎发育的温度范围(24~35℃)内,各温度条件下的孵化率与孵化周期,及提高中华鳖低温(24~27℃)孵化率的温度措施。  相似文献   

16.
深井储层埋藏深、岩性致密,破裂压力和裂缝延伸压力高,导致压裂施工压力高、难度大,常规压裂液密度低,无法保证施工安全和措施效果。为此,合成了一种有机硼交联剂YGB 1,通过交联时间的测定对交联比和调节剂用量进行优化;并对稠化剂、加重剂和其他添加剂进行了优选,形成了密度为1.35 g/cm3、延迟交联时间在3~17 min内可调、适用于160 ℃储层的加重胍胶压裂液配方。通过耐温耐剪切实验、悬砂实验、降阻实验和破乳实验对压裂液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加重胍胶压裂液各项性能优异,在160 ℃、170 s-1下剪切2 h后黏度仍保持在150 mPa·s以上;当混砂比为25%时,使用20~40目的陶粒在90 ℃条件下测试悬砂实验,悬浮0.5 h后,陶粒无沉降;测试管路为6 mm,当排量为3.5 m3/h时,加重压裂液的降阻率为61%;破胶液表面张力为24.8 mN/m,残渣含量为398.2 mg/L;破胶液防膨率为91%。  相似文献   

17.
在人工气候箱中,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10、15、20、25、30℃)牛膝菊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萌发率、日相对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指标,研究不同温度对牛膝菊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膝菊种子在10℃条件下未萌发.25℃是牛膝菊种子萌发最适宜温度,其发芽率为94.67%,发芽势为84%,发芽指数为22.68,均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牛膝菊种子在20℃和25℃萌发速度最快,初始萌发时间为1d,当天就达到种子萌发高峰期.较低温度(15℃)在一定程度上推迟种子的萌发高峰期,但并没有显著降低种子的最终萌发率.较高温度(30℃)不仅推迟种子萌发高峰期,而且也显著降低种子的最终萌发率.牛膝菊具有较强的繁殖特性,对种子萌发温度要求较低,在恒温条件下的适宜发芽温度范围为15~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