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求美,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因为他没有研究宇宙的本质,因此,他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他的哲学没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他也不研究政治问题,也没有参加宗教活动,所以也没有关于善恶的问题.从审美的角度看,庄子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他的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在“改造国民性”主旨下隐含浓郁的“饥饿意识”,这种意识是鲁迅个人生活经验的积淀在小说中的自然流露。“饥饿意识”使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的独立有着独特的思考,并以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取得精神独立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3.
萨特所说的生存或主观性,不是指人的精神或意识,而是指人的创造性活动.萨特关于自在与自为的学说超越了传统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争,除去了其中的形而上学成分,但并没有违背唯物主义的原则,并没有回复到唯心主义.那些指责萨特的自由观是唯心主义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4.
对鲁迅而言,内心的孤独寂寞使他走向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对他来说,并不是理论的概念系统和逻辑框架,而是生存体验与记忆,对生命与宇宙的直面与承担。鲁迅的自省颠覆一切权威与偶像,撕去一切假面与伪装,直面人生,亦直面自我,坦诚暴露自己的丑恶。在不断对抗丑恶的社会和国民精神的蒙昧中,也不断审视自我心灵的创伤和痛苦,便将自省走出他的缠绕,深契入自我生命的体验,追问生命的存在及意义。时下的学只强调鲁迅的“中间物”思想是不完整的,在鲁迅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自省中,“承受”思想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鲁迅文学文本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大幅度地删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研究界和教学界没有真正体认鲁迅的文学精神和传递其现代文学趣味。而事实上,鲁迅先生一直是立足于科学理趣、现代人文情趣与艺术趣味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创作的。因此,解读鲁迅的文学精神与文学趣味,应该对当下寻求现实针对性的文学创作与致力于"立人"的文学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中国近现代启蒙史上的意义既表现为始终坚持了人格独立、自由、健全的文化立场,又体现为对启蒙及启蒙者自身价值功能的深刻反思。鲁迅与中国启蒙思潮的独特联结,决定了他特有的言说路向与生存方式,并形成了他在怀疑中寻求道德担当,在绝境中探索出路的"与绝望抗战"的精神品性。  相似文献   

7.
彭钢 《江苏教育》2014,(5):22-24
若把学校工作理解为以教育专业为核心的自主教育实践活动,那么专业精神就是校长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精神维度,甚至是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所建构的精神世界的“核心维度”,我们可称之为“教育学的立场”。专业精神常常与某个领域的学术活动高度相关,但校长的专业精神与专家、学者的专业精神不同,它要面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教育学术活动,因而它是寓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教育理性精神与实践智慧的表现,准确地说是体现校长对教育专业的自觉与超越的理性精神,其中包含着三个维度的水平院自觉意识、自主实践、自由超越。  相似文献   

8.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深广影响的“四大美学主潮”之一。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命智慧,禅宗美学以其独特的观照方式、体悟方式与生存方式,创构了禅意盎然的空灵艺境,成就了中国古典艺术精神史上的一个高峰,积淀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与西方知识论哲学美学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通常体现为宇宙精神、生命精神与艺术精神的浑融通达与气韵贯通,其精神旨归与终极关怀是宇宙、生命与艺术的圆融无碍之境界。从宇宙论哲学维度看,禅宗美学具有静观终极存在的宇宙意识;从生命论哲学维度看,禅宗美学追求生机盎然的自由境界;从艺术论哲学维度看,禅宗美学标举直觉顿悟的审美意境。体悟领会禅宗美学的智慧精神是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艺术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以"立人"为中心--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文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著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文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文化品格.鲁迅著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立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10.
鲁迅出版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在出版自由、版权、稿酬、广告这几个方面。鲁迅的出版自由思想是伴随着言论自由、个体自由而来的;对著作权的自觉意识,不仅表现在与北新书局版税纠纷,还表现在对盗版书及选本盗印的清醒认识;作为自由文人,鲁迅受稿酬的影响更大,稿酬是鲁迅人格独立和思想独立的经济基础;运用广告推销书刊。  相似文献   

11.
时间是理解中国文学现代性重要的思维视角,它规约着人们生存实践的心理结构,是考察社会文化变迁和历史进程的重要维度。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的发生肇始于传统历史观的崩溃,鲁迅的小说贯彻了一种现代的时间意识,对革命时间现代性进行了理性探究。定位于"中间物"的鲁迅着力于对旧的时间意识的扬弃和新的时间观念的建构,并与文本所生成的意义结构相关联,共同参与了中国新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化危机,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化品格。鲁迅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主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13.
经历过20世纪“文化大革命”的“评法批儒”运动后,人们才有必要以“还原”的方式解读柳宗元对“自由”进行的惨烈追求和表现,并回答三个问题:柳宗元何以钟爱屈原?毛泽东何以喜欢柳宗元?现代人喜欢柳宗元什么?三个问题恰好关涉着柳宗元精神症候的三个维度:就人格维度而言,崇屈是柳子的人格洁癖,他让屈原实现历时性自我求证;就意识维度而言,他服从权威,善于按皇上需要“搜择融液,与道大适”,创造现实政治中的神性;就话语维度而言,他与韩愈提倡古文复兴,创造论说散文,实现理情平衡;创造山水诗文,实现忧乐圆融的精神超越.柳宗元精神症候的根原是对皇上“复用”的企盼.他是伟大的文学家,说他是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则有炒作之嫌.他身上体现了两千多年以来极权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原罪心理及其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罪意识是鲁迅个性心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鲁迅生命意识的有机构成,也是他独特的人格和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本世纪中国最具自由意志和现代意识的思想家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人”。鲁迅的超世俗化 ,决定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一种人格标尺和价值参照 ,鲁迅将永远属于“现在时态” ,永远与人类的追求同在。  相似文献   

16.
鲁迅终其一生都十分重视国民的信仰建构,早在东京进行思想启蒙时,“信”就成为鲁迅想望他的“英哲”和“精神界之战士”的形象时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鲁迅在研判宗教问题时的一个基本标尺,鲁迅对国民信仰建构问题的思考与阐述具有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路:首先,鲁迅特别强调了个人信仰的自由性质;其次,鲁迅认为国民信仰建构的关键在于诚实;再次,鲁迅特别强调了信仰践履中的认真态度,鲁迅还塑造了一些真正的信仰者形象,以他们元可避免的大痛楚、大悲苦与大孤独,显示了中国国民信仰建构的重要意义与艰难程度,鲁迅的这些思想,既与时代的精神步调一致,又具有同时期批评家们不可比拟的深刻性,从而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对格非在小说中表现出的人类孤寂的生存意识进行了解读。认为孤寂的生存意识是他对人类漂泊命运的一种理解,也是面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情感表达。格非的小说旨在寻找人类精神的自由天空。解读和探寻意在更好地理解格非的写作宗旨和精神持守,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和现在,也有助于人们对人类精神梦想的坚持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8.
《野草》中黑暗与虚无意识的深广度集中体现了鲁迅个体精神的复杂性。本试图分析《野草》虚无意识的来源。《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只有在分析鲁迅前期的个体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野草》的精神实质。鲁迅的个体是以群体为内核的个体,在儒家范畴内。鲁迅与尼采的个体精神不同,因为鲁迅反对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鲁迅与俄罗斯精神本质上也不同。鲁迅延续了儒道的一些精神,没有根本上受佛教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海子认为死是必然的,生存是虚无的,但他并没有沉沦在虚无的境界中。面对死亡,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先行到死中去",达到他对自由追寻的目的。"太阳"、"土地"、"天空"等是海子死亡意识的承载物。海子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有助于唤起更多人反思,乃至拯救当前所处的贫乏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鲁迅 ,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 ,同时 ,还有一些作品与鲁迅有关。因此 ,在语文复习课中 ,通过作品探寻鲁迅的心路历程 ,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鲁迅其文、其人 ,进而感受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 ,无疑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一 )鲁迅作品中的鲁迅鲁迅 ,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三味书屋、“百草园”伴他孤寂的童年 ;严厉的老先生 ,枯燥的书本为他打下浓厚的古典文化基础 ,也为他日后的叛逆性、斗争性提供了依据。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记录了这种喜忧掺杂的生活 ,也透视出童年鲁迅渴望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