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于正常群体中快速、准确、成本低廉的检测龋易感人群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3~4岁无龋儿童125名为研究对象,联合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gtfB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来检测研究对象唾液中的变异链球菌。追踪观察1年,进行临床复查,将初查与复查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前瞻性研究对此方法作出评价。结果单独采用PCR法检测龋易感人群时,其预测灵敏度、预测特异度、预测可信度分别为56.4%、44.2%、48.3%;联合采用PCR和探针杂交法检测龋易感人群时,上述3个指标均有提高,分别为69.2%、46.8%、54.3%。探针杂交试验阳性和阴性者都检查到有龋病发生,但阳性患龋者的龋失补牙数(dmft)为2.15±0.86,龋病患病率为23.28%,而阴性患龋者的dmft为1.58±0.51,龋病患病率为10.34%;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组的dmft和患龋率均大于阴性组。结论本研究所用的gtfB寡核苷酸探针在检测龋易感人群方面具有潜在优势,预测灵敏度较高,但预测特异度和可信度不高,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口腔医学》2013,(6):392-393
目的通过Dentocult SM方法检测大学生多龋和无龋者唾液变形链球菌和菌斑指数,评估其是否可作为龋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指标。方法将48名18~25岁大学生分为多龋组和无龋组,各24名,进行菌斑指数测定,随机抽取多龋组23名及无龋组16名受试者采用Dentocult SM方法进行唾液变形链球菌的检测。结果多龋和无龋组的菌斑指数分别是3.65±0.64、3.42±0.65,2组之间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9),唾液变形链球菌在两组之间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运用Dentocult SM方法检测唾液变形链球菌可考虑作为评估龋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rbitrarily primed-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P-PCR)法探讨高发龋和无龋儿童牙菌斑致龋菌的检出情况,分析变形链球菌及远缘链球菌与乳牙龋齿发生的关系。方法从20例高发龋患儿和20名无龋儿童的牙菌斑中分离、鉴定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以Shiroza的DNA提取方法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以形态学、生化和AP-PCR的方法鉴定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结果AP-PCR法检测发现高发龋患儿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40%,而无龋儿童两种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5%和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AP-PCR法检测发现高发龋患儿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无龋儿童,口腔中定植的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是乳牙龋高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来自不同龋敏感者的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临床分离株的粘附能力。方法:采用液体闪烁计测法测量^3H-TDR标记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唾液包被羟磷灰石(SHA)的粘附。结果:同一个体所带不同基因型菌株对SHA粘附量差异较大;高龋组个体定植的粘附能力强的菌株所占比较显著高于无龋组。结论:高龋组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临床菌株的高致龋力与其携带有粘附能力强的菌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在11至12岁小学生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患龋状况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查365名11至12岁小学生年轻恒牙的患龋情况并收集唾液标本,用单克隆抗体法测量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浓度.结果随着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浓度的升高,所对应的人数不断减少.患龋儿童的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5.53(1.50,18.00)×107个/L]显著高于无龋儿童[3.42(1.60,8.10)×107个/L](P=0.1302).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与龋、失、补指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36(P=0.010).当唾液变形链球菌的浓度达到8.64 ×107个/L时,受检儿童中龋齿检出率会出现成倍的增长.结论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在受检儿童中呈偏态分布,其与患龋状况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在龋风险评价中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研制的唾液替代品对致龋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对照正常人唾液成分配制唾液替代品,然后加入银杏叶,苦丁茶提取物,分别装入24支试管,采用对倍稀释成4个浓度组,另设一组不含替代品的细菌培养液为对照组,均放入37℃厌氧培养48h,然后观察对致龋变链菌的抑制作用。结果 观察到对致龋变链菌的抑制作用最小浓度为2.5g/L,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 说明含天然植物银杏叶和苦丁茶提取物的唾  相似文献   

7.
目的:设计变形链球菌ATCC25175毒力因子gtfB寡脱氧核苷酸探针,并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方法:采用斑点杂交法,将体外合成的变形链球菌毒力因子gtfB寡脱氧核苷酸探针与经PCR扩增的S.M及7种口腔常见细菌DNA进行杂交检测,然后,使用该探针测试来源于髙龋和无龋个体的唾液样本。结果:探针检测同源性序列敏感性达到1ng水平;与7株口腔常见菌种的杂交结果不存在菌株间的交叉反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变形链球菌毒力因子gtfB寡脱氧核苷酸探针敏感性高而且特异性好,化学性质稳定。同时,观察临床唾液样本测试结果发现,其阳性率与个体龋患现状基本一致。可以进一步考察该探针检测结果与临床病例龋患风险的一致性,为今后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中龋高危人群的筛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不同人群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定量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唾液样本中变形链球菌和细菌总数的方法 ,比较变形链球菌和细胞总数的存在与不同人群中龋齿患病率的关系.方法 针对染色体DNA印迹法检测变形链球菌中出现的14 kb的HaeⅢ酶切片段,合成特异性引物(Sm~*),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定量检测变形链球菌;对单纯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的99份唾液标本按照龋齿牙数是否为0分为龋齿组和无龋组,龋齿组72人,无龋组27人(包括从未患过龋齿者和曾患龋齿但已经过治疗和填充的无新鲜龋齿者),分别进行变形链球菌和细菌总量的检测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引物Sm~*仅对变形链球菌有特异性,定量PCR可检测的下限为0.1 μg/L;细菌总数在龋齿组和无龋组分别为51.4×10~8个/L和221.6×10~8个/L,变形链球菌占细菌总数比值分别为0.0193和0.0059,细菌总数和变形链球菌所占比值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引物Sm~*可用于变形链球菌的定量检测;唾液中变形链球菌与总细菌数的比值与龋齿患病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一种快速、简便地从人类唾液中同时检测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方法。方法 分别以变形链球菌gtfI和远缘链球菌gtfB基因设计两组成套引物,首先用套式PCR(二次PCR)检测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标准株和临床株,然后用套式PCR直接从唾液中检测这两种细菌。结果 变链菌(血清型c,e,f)的标准株及临床株第1次PCR扩增产物为517bp,第2次扩增产物为468bp;远缘链球菌(血清型d,g)及道勒链球菌(血清型h)的标准株及临床株第1次PCR扩增产物为712bp,第2次扩增产物为663bp;其他异种菌均不能扩增出产物,因此该PCR检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细菌纯培养物及唾液PCR检测的敏感性分别是:第1次PCR为10^5CFU,第2次PCR为10^3CFU。结论 套式PCR能快速在人类唾液中同时检测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该检测方法有望运用于临床检测,对揭示两种细菌与龋病发生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唾液中gtfB基因片段检出率与龋病的关系,为寡核苷酸探针作为一种筛检方法用于临床奠定基础。方法以龋失补牙数(decayed missing of filled teeth,DMFT)记录439名不同龋敏感者口腔龋患现状,将其唾液样本中的菌体DNA抽提后行PCR扩增,其产物与gtfB探针行斑点杂交,记录阳性结果。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算DMFT和PCR扩增后探针杂交阳性结果之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结果DMFT和PCR扩增后探针杂交阳性结果之间有密切相关性,r=0.914,P〈0.01。结论变形链球菌毒力因子gtfB寡脱氧核苷酸探针敏感性高而且特异性好,且PCR扩增后探针杂交阳性结果与受试个体龋病现状密切相关,可以进一步考察该探针检测结果与受试人群未来患龋风险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高龋及无龋儿童变形链球菌分离株的蔗糖粘附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龋和无龋儿童变形链球菌(变链菌)临床分离株的蔗糖依赖性粘附能力。方法:选取本实验室从10例高龋儿童和10例无龋儿童(3 ̄5岁)牙菌斑内分离、鉴定所得的60株变链菌临床分离株进行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来自高龋儿童(dmfs≥6)的39株和无龋儿童(dmfs=0)的21株变链菌在含糖培养基中对玻壁的粘附情况。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高龋儿童和无龋儿童之间牙菌斑内变链菌分离株的玻壁粘附能力。结果:在含1%蔗糖的培养基中,高龋组变链菌分离株对玻壁的粘附比平均值为(55.49+26.16)%,无龋组变形链球菌分离株对玻壁的粘附比平均值为(27.01+18.39)%,2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含蔗糖环境中,分离自高龋儿童牙菌斑的变链菌株对玻壁的粘附能力高于来自无龋儿童的变链菌分离株,提示变链菌临床分离株的粘附能力与其致龋力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放射龋患者与健康无龋者唾液中变形链球菌致龋性的差异.方法 从放射性龋患者(实验组)及健康无龋者(对照组)唾液中分离培养的变形链球菌各20株,将其接种至不同pH值(以0.5为间隔,pH.4.0~7.0)的PYG液体培养基中,37℃、厌氧(80% N2、10% H2、10% CO2)条件下培养48 h.pHS-25型精密酸度计测定培养物上清的终末pH值,比较产酸能力(△pH值);将菌沉淀用PBS液重悬,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600 nm处吸光度A值,比较细菌的生长情况.结果 初始pH>5.5时,实验组组和对照组的△pH值及生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pH=5.0时,实验组和△pH值及生长情况明显高于于对照组(P<0.05);pH<5时,所有的变形链球菌分离株均不能生长.结论 放射性龋者唾液中变形链球球菌临床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产酸性和耐酸性.  相似文献   

13.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致龋性变形链球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旨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致龋性变形链球菌。针对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的spaP基因序列合成特异性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spaP基因片段的方法检测变形链球菌各菌株和口腔多和常居菌。结果只有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产生扩增产物,呈现单一的192bpDNA条带。这种方法使过去不能检出的微量靶序列(3个cfu)得以检出具有高度的牧民性和敏感性。用本方法检测50例口腔菌斑标本,有44例呈阳性结果。提  相似文献   

14.
高龋者口腔中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的基因组指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确定高龋者口腔中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的基因型分布。方法:从20例高龋者口腔中分离出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采用chelex法提取细菌染色体DNA,通过AP—PCR进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组指纹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了87株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不同个体所携带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型不同,同一个体可携带不同基因型的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26.7%的高龋者携带1种基因型,60.0%携带2种基因型,13.3%携带3种基因型。结论:大多数高龋者口腔中定植有2种或2种以上基因型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  相似文献   

15.
用^3H标记变形链球菌遗传分型Ⅰ型S.mutansJBP和ⅢS.sobrinus6715,观察细菌在经兔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微珠表面的粘附量,以研究唾液对两种菌粘附的影响。结果表明,S.mutansJBP和S.sobrinus6715对经唾液包被的HA上的粘附量有明显差异,I型JBP的粘附量显著多于Ⅲ型6715,在无唾液包被的HA上,两者粘附量无明显差异。结果说明变形链球菌I型S.mutans粘附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致龋性变形链球菌。针对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的spaP基因序列合成特异性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spaP基因片段的方法检测变形链球菌各菌株和口腔多种常居菌。结果只有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产生了扩增产物,呈现单一的192bpDNA条带。这种方法使过去不能检出的微量靶序列(3个cfu)得以检出,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用本方法检测50例口腔菌斑标本,有44例呈阳性结果。提示该检测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检测变形链球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唾液变形链球菌与儿童龋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口腔健康检查,问卷调查等全面了解并分析350名3~7岁在园儿童龋患情况及影响乳牙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直接接种轻唾培养基法检测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浓度,探讨其与患龋情况的关系。结果:350名被检儿童中263名患龋,总患龋率75.14%,龋均4.73,龋面均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牛奶或饮用水加糖、吃甜食及糖果糕点次数、父亲刷牙情况及月家庭经济收入与儿童的龋患程度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牛奶或饮水加糖、每日进食糖果糕点次数、父亲刷牙情况是乳牙龋的重要影响因素。350例儿童唾液变形链球菌菌落数中位数为1.61×105 CFU/mL,无龋(dmfs=0)、低龋(1≤dmft〈6)、高龋(dmfs≥6)儿童间变形链球菌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84名早期入园的儿童通过为期一年的追踪观察显示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与新增dmfs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儿童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与龋患严重程度以及龋活跃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寻求一种快速检测变形链球菌(S.mutans)和远缘链球菌(S.sobrinus)的方法,研究变形链球菌群在儿童猛性龋患者口中的分布。方法 设计并合成针对S.mutans和S.sobrinus葡糖基转移酶基因(gtf)的特异性引物和小沟聚合物探针(MGB探针),对9株变形链球菌群参考菌株直接提取DNA及扩增纯培养后提取DNA分别进行检测,比较二者检测结果的异同。采集92例猛性龋儿童菌斑样本,用MGB探针进行实时检测。结果 采用MGB 探针可以特异性地鉴别S.mutans和S.sobrinus,直接检测和扩增纯培养后的定性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前者荧光出现的时间略迟。92例猛性龋患儿中S.mutans检出率为96.7%,S.sobrinus检出率为32.6%,所有检出S.sobrinus的菌斑样本均可检出S.mutans。结论 采用特异性MGB探针方法可以对菌斑中S.mutans和S.sobrinus进行实时检测, 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重症婴幼儿龋(S-ECC)儿童及无龋儿童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简称变链菌)的致龋性,为S-ECC的早期检测及预防奠定基础.方法 按照NIH标准,将67名3~5岁儿童分为S-ECC组(n=35)、无龋组(n=32),采集牙面菌斑,经分离、鉴定获取纯化的变链菌株,接种至蔗糖浓度为20%的TYCSB液体培养基,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来自高龋患者和无龋健康人口内变形链球菌临床株的蛋白组进行初步比较,分析二者蛋白表达的差异,以期进一步明确该菌菌株间致龋性存在差异的原因.方法:采用SDS-PAGE技术,比较分离自高龋患者的变形链球菌593号菌株和无龋健康人的变形链球菌18号菌株的菌体和菌外可溶性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图中见593号菌株在75 KDa左右存在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且二者在85、60、50、40 KDa左右蛋白表达量上存在差异;菌外可溶性蛋白电泳图中见593号菌株在75、40 KDa左右有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而18号菌株在50KDa左右有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二者在60 KDa左右蛋白表达量上存在差异.结论:两菌株的菌体和菌外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中均可见各自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且部分相同位置的蛋白条带在蛋白表达量上也存在差异,表明两菌株的蛋白组存在明显差异,该差异可能是导致其致龋力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