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的流行病学资料均证实在自然人群中,已诊糖尿病患者与尚未被诊断的无症状糖尿病患者数量相当.在这些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是通过筛查空腹血糖确诊的,而更多的人是通过OGTT试验或测试餐后血糖确诊的.这是因为葡萄糖刺激后2小时血糖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空腹血糖则无这种改变.大多数无症状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仅表现为负荷后高血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餐后高血糖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天地》: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控制餐后血糖的重要性,然而很多患者依然只关注空腹血糖,请您介绍一下餐后高血糖有哪些危害?苏青教授:应该说餐后高血糖与多种糖尿病并发症都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血管疾病。大家知道,近八成的糖尿病患者最终都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3.
餐后血糖调节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如何确定餐后高血糖水平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近年来研究结果不一致。虽然高血糖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直接作用目前仍有争议,但众多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与HbA1c相比,餐后血糖是一个更好的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因素。其致病机制与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的毒性作用及其对总体血糖的贡献有关。目前的观点普遍认为,控制餐后血糖是预防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一项重要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胰岛素急性分泌受损、胰岛素抵抗是餐后高血糖的原因。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积极干预餐后高血糖可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餐后高血糖可使蛋白质等非酶糖基化过程加快,山梨醇途径活跃,自由基生成增加,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明显加快,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5.
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胰岛素急性分泌受损、胰岛素抵抗是餐后高血糖的原因.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积极干预餐后高血糖可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餐后高血糖可使蛋白质等非酶糖基化过程加快,山梨醇途径活跃,自由基生成增加,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明显加快,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6.
已经有数项大型研究显示.让血糖达到并保持接近正常水平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在血糖控制中对餐后血糖的控制近年来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有关餐后血糖水平对糖尿病预后的影响以及治疗餐后高血糖的问题已经有了太多争论.  相似文献   

7.
宋志民  孙金凤 《山东医药》2000,40(24):52-52
糖尿病高血糖可有两种形式,一为空腹、餐后均有血糖升高,二为空腹血糖正常或微高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由此可见,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共性现象。只有血糖总体水平(包括空腹及餐后)得到良好的控制,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而且糖血病早期往往仅有餐后血糖升高,所以重视检查餐后血糖,也是防止漏诊的重要措施。餐后2小时血糖(PBG)以控制在4.5~7.8mmol/L为最佳状态,7.9~8.9mmol/L较好。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时,机体在较多时间内已超过上述水平。治疗不当的糖血病患者,进餐后高血糖状态持续的时间比空腹时正常血糖…  相似文献   

8.
健康人的正常血糖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来维持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者相对缺乏导致急性和慢性高血糖。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疾病的发生,这些并发症使得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越好,并发症的发生越少、程度越轻,预后就会越好。  相似文献   

9.
餐后1小时血糖升高的意义及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餐后1小时血糖(1hPG)升高的正常糖耐量人群有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和早期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少,其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若利用1hPG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和一级预防,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天地》: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杀手,相比于空腹血糖,餐后高血糖被证实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请您介绍一下,在餐后高血糖的治疗中,该如何看待胰岛素促泌剂?  相似文献   

11.
中华医学会学术推广部经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正式授权,于2007年3月6~9日分别在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4个城市召开“IDF中国区论坛——降低餐后高血糖新策略”学术研讨会。我国医生与IDF专家John Turtle、John Turtle、Clive Cockram就降低餐后血糖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现摘录如下。问:IDF有没有一个专门针对餐后高血糖的治疗指南?答:IDF已经认识到降低餐后高血糖在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心血管并发症中的重要性。现正制定关于餐后高血糖控制的指南,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将会向大家公布。问:为什么提出通过恢复胰岛素早期…  相似文献   

12.
高血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1993年美国和加拿大29个医疗中心发表的DCCT(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iabetesControlandComplicationTrial)结果表明,高血糖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虽不是唯一的因素,但确是主要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部分病人空腹血糖控制较为满意,但仍还会出现各种各样慢性并发症,究其原因是一些医生往往只注意空腹血糖,而忽视了餐后高血糖的出现,致使病人经常处于高血糖状态中,即所谓"葡萄糖毒性(Glucoset。X...ty),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慢性并发症。平文就近年…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加速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正如Paul在2004年欧洲糖尿病研究会开幕词中指出的,心血管科正在悄悄"偷走"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糖代谢紊乱的标志包括持续性高血糖和波动性高血糖[2]。早期的研究多关注于稳定性持续性高血糖,随着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的发展,波动性高血糖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日益受到重视[3]。以下就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DiabetesMellitus,DM)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6 2例 2型DM患者分为微血管病变组和单纯DM组 ,对两组DM的病程、高血压 (Hypertension ,HT)患病率、体重指数 (BMI)、空腹血糖 (FastingPlasmaGlucose,FPG)、餐后 2小时血糖 (2hoursPlasmaGlucose,2hP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低密度脂蛋白 (LDL)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型DM微血管病变组FPG、2hPG、HbAlc水平明显高于单纯DM组 (P <0 0 5 ,P <0 0 1,P <0 0 1)。前者糖尿病病程、高血压患病率均大于后者 (P <0 0 5 ,P <0 0 1)。TC、TG、HDL、LDL、BMI两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高血糖是影响 2型DM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伴高血压者和病程的延长 ,DM微血管病变也相应增加。预防 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关键是早期控制血糖和血压 ,尤其是要尽快控制餐后血糖。  相似文献   

15.
问:发生黄昏现象时,胰岛素如何使用?答:糖尿病患者由于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会在凌晨与黄昏两个时段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糖。黎明时出现的高血糖称“黎明现象”,傍晚时出现的高血糖称“黄昏现象”。其特点是,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0~2.0mmol/L。  相似文献   

16.
陈丽  陈诗鸿 《山东医药》1999,39(6):41-42
高血糖是糖尿病肾病发生与发展的基本因素。1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较高者发生蛋白尿和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比血糖较低者高4~5倍;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从无蛋白尿到蛋白尿期进行性下降。因此,糖尿病一经诊断,即应将血糖严格控制在满意水平,以减少糖尿病肾...  相似文献   

17.
倪青 《糖尿病之友》2011,(12):69-69
很多新发糖尿病患者往往只重视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高血糖的危害性。实际上,近年来的研究清楚提示我们,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相比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高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18.
与空腹血糖反映的基础水平不同,餐后血糖反映机体血糖的最高水平.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能与其诱发氧化应激有关,因此控制餐后血糖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控制餐后血糖对整体血糖达标又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雷天光 《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3):192-192,185
[MarkkuL.Diabetes,1999,48:937.]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病)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2型糖尿病患者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不能解释这些大血管并发症危险性增加的原因,因此,糖尿病本身尤其高血糖很可能是2型糖尿病病人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的原因。一、是否存在一个心血管并发症危险性增加的血糖阈值1965年在UK(Bedford研究)和在US(Tecumseh研究)首次报告了血糖是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1979年国际协作组根据11个随访4~15年的不同研究,第一次系统…  相似文献   

20.
桃树胶缓解餐后高血糖效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多年来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膳食中增加水溶性植物纤维能改善餐后高血糖,减少降糖药物剂量等。国内外较多应用果胶、guargum(储存多糖)等进行研究。桃树胶也是一种植物性水溶性纤维。我们通过观察3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一次顿服桃树胶对馒头餐后血糖、C肽、胰岛素水平的影响(自身对照),以探讨其改善糖代谢的效应和机制。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按WHO诊断标准,30例受试者全部为2型糖尿病患者;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7±8.7岁;平均体重指数25.1±3.7;平均病程1.1±1.3年。其中2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