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困扰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其流行区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12个省、市、自治区的427个县、市、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经过50多年的积极防治,取得了很大成就,截止2003年底已有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上海市5个省、市、区和260个疫区县、市达到传播阻断的标准;63个县市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在疫区范围大幅度压缩的同时,全国的疫情和病情显著地减轻,  相似文献   

2.
1987年福建省宣布消灭血吸虫病以后,每年仅靠卫生厅拨出有限的经费维持监测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血防经费不足尤为突出。为克服困难,巩固血防成果,我省制定了一系列监测方案,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把血防监测工作同三资企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及时掌握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2007年修订版)》,在全省开展螺情和病情监测.螺情监测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查到的钉螺用压碎法检查血吸虫感染情况,用土埋结合药物方法灭螺;病情监测用血清学筛查阳性者粪检,对有螺村和来自尚未控制血吸虫病县人(畜)采用血清学筛查监测病情,血清阳性者进一步粪检.结果 在17个流行县(市、区)中查出有螺面积59.62 hm2,其中新查出有螺面积0.53 hm2;解剖钉螺71 450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清学查病139 896人,阳性1279人,阳性率为0.91%;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9例,其中2例急性病例,未发现本地粪检阳性患者(畜).结论 今后要继续加强监测,查清螺情,压缩残存钉螺,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2009年度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及时掌握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发展动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2007年修订版)>,对浙江省54个县的439个乡(镇)3559个村开展螺情和病情监测.结果 在21个流行县(市、区)中查出有螺面积95.97 hm2;解剖钉螺84 488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根据血清学监测,查病189 884人,阳性2752人,阳性率为1.49%;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20例,未发现本地粪检阳性患者.分析今后血防重点仍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螺情监测,查到的钉螺用压碎法检查血吸虫感染情况,用土埋结合药物方法灭螺。对血清学筛查结果阳性者(畜)进行粪检确认。结果2012年浙江省实际有螺乡镇95个,有螺村343个,实有钉螺面积102.3×104m2,其中新发钉螺面积0.34×104m2;解剖钉螺9128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清学查病131288人,阳性率为0.89%(1165/131288),查出输人性血吸虫患者7例(其中1例为急性血吸虫病例),未发现本地粪检阳性患者(畜)。2012年浙江省共有历史晚血病例1171例,实际救助晚血患者1014人。结论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残存钉螺面积呈上升趋势,输人性病例时有发生,今后血防重点是查灭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6.
2007年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螺情调查与疫区人群的检查相结合.螺情监测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查到的钉螺用压碎法检查血吸虫感染,用土埋结合药物方法灭螺;病情监测用血清学筛选阳性者后粪检,检查有螺村和来自尚未控制血吸虫病县人(畜).结果 对浙江省53个县的427个乡(镇)4193个村开展查螺,在22个县的84个乡349个村查到钉螺,面积122.02hm2,捕获并解剖钉螺107 613只,结果均阴性.查病210 989人,未发现本地患者,但查到输入性病例24例.全省共确认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060例,并已展开救助.结论 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残存钉螺面积居高不下,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今后血防重点是查灭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 及时掌握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发展动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2007年修订版)>,对浙江省54个县的439个乡(镇)3559个村开展螺情和病情监测.结果 在21个流行县(市、区)中查出有螺面积95.97 hm2;解剖钉螺84 488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根据血清学监测,查病189 884人,阳性2752人,阳性率为1.49%;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20例,未发现本地粪检阳性患者.分析今后血防重点仍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及时掌握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发展动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2007年修订版)>,对浙江省54个县的439个乡(镇)3559个村开展螺情和病情监测.结果 在21个流行县(市、区)中查出有螺面积95.97 hm2;解剖钉螺84 488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根据血清学监测,查病189 884人,阳性2752人,阳性率为1.49%;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20例,未发现本地粪检阳性患者.分析今后血防重点仍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9.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措施和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快速阻断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防治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喷粉灭螺和环境改造措施,辅以化疗和健康教育的综合防治措施。结果:实施新的综合防治措施后,2005年~2008年连续4年无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有螺面积亦同步下降。居民血清学查病阳性率由8.71%下降至0.91%。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随灭螺覆盖率的上升而下降。结论:山丘地区采用喷粉灭螺新技术开展复杂环境多频次灭螺、对近年有螺环境开展巩固性灭螺,同时结合当地经济推进环境改造等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乃至阻断血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监测螺情,采用压碎法检查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对有螺村和来自或往返于尚未控制血吸虫病县的人畜进行筛查和病情监测。结果浙江省2013年有螺乡镇98个,有螺村369个;钉螺面积94.21 hm2,解剖钉螺55 62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清学查病130 450人,阳性率为0.84%;其中流动人口血清学查病75 317人,阳性率为0.85%。粪检1 112人,未发现本地粪检阳性者,查出输入性血吸虫感染者14人。有历史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1 161例,救助率100.00%。结论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尚有大面积残存钉螺面积,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现,今后血防重点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192例输入性血吸虫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浙江省192例输入性血吸虫病患者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建立输入性血吸虫病患者数据库,分析患者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分析显示,192例患者中,来自江西省的患者64例,占33.33%;发现地为宁波市的患者107例,占55.73%;27例(14.06%)患者在当年有螺地区发现,89例(46.35%)患者为被动查病中发现,20例(10.42%)患者为浙江省户籍.结论 浙江省输入血吸虫病患者防控形势严峻,应重点加强尚未达到传播阻断地区人群的监测工作,尤其是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以及省际交界的有螺地区.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疫区改厕对控制血吸虫感染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湖北省血吸虫病重疫区改厕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的效果研究。方法按不同地理方位及不同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类型分别选择4个县作为观察点,采用检测血吸虫卵沉降率、人群问卷和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改厕村、建沼气村和未改厕村的血吸虫感染率及血防有关知识行为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三格和沼气式二种类型处理设施处理的粪液,血吸虫卵沉降率分别为90.0%和90.3%,改厕村的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比未改厕村低47.0%.改厕村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农民对粪便与血吸虫病、改厕与控制传染源等血防相关知识接受程度.明显高于未改厕村.结论血吸虫病疫区改厕后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对减少血吸虫卵的传播,降低血吸虫感染率效果明显,改厕后对疫区农民的血防相关知识有促进作用,并对其生活习惯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2008-2012年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防治效果,分析2013年达到传播控制目标的难点与采取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2012年荆州市9个县(市、区)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全市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15%和0.44%,分别比2008年下降65.77%和84.56%;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感染率≥1%的村数分别为316个、47个,占总流行村个数比例分别由2008年76.57%、70.54%降至2012年16.84%、2.50%。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5年来未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2012年秋季未查出阳性钉螺。结论 2008年以来,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明显下降,但各项疫情指标离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尚有差距,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2013年全市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考核作好全面准备。  相似文献   

14.
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近5年来中国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及疫情变化的特点。方法 收集血吸虫病流行历史资料及近年流行区疫情报告资料,比较分析1998年后全国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回升特点。结果 2003年底报告资料显示,与建国初期相比,全国流行省、县、乡镇分别减少了42%、40%和53%;血吸虫病估计病例数较建国初期减少了92.74%;钉螺面积减少了73.56%。但全国推算慢性血吸虫病例数徘徊在80万左右,急性感染报告数以年平均25%上升;1998年以来钉螺面积净增加31321.5万m~2,全国7省20个纵向监测点内,30%、70%和35%监测点的人群、耕牛和钉螺的感染率分别出现上升趋势。湖区5省中有38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县(市、区)疫情分别出现了明显的回升,湖南省6个非疫区(株洲市3个、长沙市2个、桃源县1个)新发现钉螺,长沙市桔子洲头等I6个洲滩均有钉螺,并发生急性感染;已阻断传播地区如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也发现大面积钉螺。长江中下游沿江的大中城市相继发现感染性钉螺和新发病例。结论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局部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回升明显,回升原因有环境生态变化、社会经济变化及预防控制力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封洲禁牧"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江西省进贤县2005-2007年间开始实施"封洲禁牧"的爱国、新和、黄家、繁荣、丰富和曹门 6个村及相应的爱国牛洲、六零圩洲、黄家牛洲、大洲、勾连洲和犁头咀洲等6块草洲.每年采用单纯随机的方法抽取试点村约300名居民进行Kato-Katz病情调查,春秋两季对试点村相应的草洲进行系统抽样查螺;选择高程16.5 m以上富田大岸草洲进行螺情调查并翻耕和种植芝麻;对丰富和爱国村20~50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及居民对实施"封洲禁牧"的认知情况,了解居民对"封洲禁牧"的依从性及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在实施"封洲禁牧"前,爱国、新和、黄家、繁荣、丰富和曹门村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11.35%(90/793)、4.00%(12/300)、4.00%(6/150)、8.00%(12/150)、3.17%(4/126)和6.64%(14/211),6个村实施"封洲禁牧"后,至2008年,其感染率分别下降至0.18%(1/551)、0.00%(0/348)、0.00%(0/316)、2.27%(7/308)、1.17%(5/428)和1.16%(5/430),除丰富村外(χ2=2.4,P=0.12),其他5个村人群感染率明显下降(χ2=126.77,P<0.01;χ2=16.31,P<0.01;χ2=18.79,P<0.01;χ2=10.39,P<0.01;χ2=14.17,P<0.01);6个相应的草洲中有5个草洲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只在单元性较差的大洲发现了3只感染性钉螺;2008年在富田大岸草洲种植经济作物,使得该草洲活螺密度从种植前的0.063只/0.11 m2(34/540)下降至种植后的0.0074只/0.11 m2(4/538),下降了88.25%(Z=12.47,P<0.01);发放调查问卷986份,获得有效问卷968份,综合评价显示爱国和丰富村居民对"封洲禁牧"的依从性分别是84.38%(216/256),75.42%(537/712).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居民对草洲放牧的危害性知晓情况、居民"以机代牛"的意愿和是否愿意在草洲上投入这3个变量是影响居民实施"封洲禁牧"的因素.结论 在单元性强的草洲实施"封洲禁牧"2~3年后,能有效控制感染性钉螺密度,降低人群感染率;影响"封洲禁牧"的主要因素是村民对在草洲上放牧危险性的认识程度,"以机代牛"的意愿和是否愿意在草洲上投入有关.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非螺区输入性钉螺生存及繁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输入性钉螺在广东省非螺区水网地带及珠江口冲积地咸淡水交接区域的生存能力,为制定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东省原螺区的地貌,在非疫区选择类似的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飞龙的渠塘边地及珠江口咸淡水交接地带南沙区万顷沙原野山庄低洼地作为观察点,各设置养螺笼5个。2006年1、8月分别到湖南岳阳市洞庭湖洲滩用人工捕集法收集钉螺,采用解剖法、爬行法等对钉螺的死活、雌雄及感染性等进行鉴定;2006年1、8月分别两次(第1、2批)在两个观察点投放输入活钉螺,每笼投放活钉螺10~50只;于投螺后次月起逐月对输入钉螺的死活情况、交配情况及气温等进行观察记录。结果第1批输入钉螺在水网地区的大石观察点3个月时检查的存活率为26.67%(48/180),7个月存活率为10.56%(19/180),最长存活时间达近2年,存活率为2.22%(4/180)。珠江口咸淡水交接地南沙观察点第1批输入的钉螺生存时间仅约6个月,3个月的存活率为1.67%(3/180);第2批输入的3个月、6个月、1年检查的存活率分别为31.20%(78/250)、25.60%(64/250)和1.48%(37/250)。大石、南沙2个观察点1-12月均可见钉螺交配现象,查获的活钉螺总交配率分别为15.61%(216/1384)和14.18%(134/945)(P>0.05)。2007年5月10日和6月14日分别在南沙和大石观察点查获第2代钉螺3只和4只。结论洞庭湖区钉螺在广东省水网地区及珠江口咸淡水交接地带的可疑孳生环境中可以生存、交配和繁殖。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对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措施实施效果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传染源控制措施和巩固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2014年在湖北省选择8个行政村为研究点。每年开展钉螺调查,人群感染情况调查,耕牛感染情况调查。所有研究村均按照防治要求,实施以机械代替耕牛耕作措施。结果 2007-2014年,研究点的钉螺面积每年均维持在488 hm2左右。活螺平均密度呈波浪型变化,高点超过0.60只/0.1 m2;钉螺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均呈快速下降趋势,2007年与2014年相比,下降幅度为100%,2012-1014年连续3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人群感染率从3.52%(2007年)下降至0.48%(2014年),下降幅度为86.40%。耕牛感染率自2007年5.59%下降至2012年1.02%,随后连续2年均为0,2013和2014年,研究点发现饲养耕牛900头次。结论 通过实施传染源控制措施,人群、耕牛和钉螺的血吸虫感染率均呈显著下降。但是,由于钉螺孳生环境依然存在,钉螺密度未明显下降,并存在耕牛,仍然存在血吸虫病高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