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南海北康盆地钻井、测井及区域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南海扩张及南沙地块构造演化历史,探讨了该盆地新生代重要不整合界面特征、盆地演化规律及其对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发育4个重要不整合面,分别为裂开不整合、破裂不整合、碰撞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据此将盆地新生代演化划分为断拗、转换及拗陷等3个阶段,其中断拗期可分为2幕,断拗I幕对应于南沙地块漂移前,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沉积;断拗II幕对应于南沙地块漂移期,三角洲规模减小,碳酸盐岩台地开始发育。转换期盆地继承早期沉积环境,为盆内提供物源。拗陷期盆地进入深水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海底扇-水道-块体搬运-深水披覆泥的沉积组合。断拗期发育的三角洲-滨浅海砂岩是盆地最有利的储集体,应沿着盆缘及盆内大型隆起两侧寻找砂体;断拗晚期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储集体是盆地重要的勘探目标,应沿着构造古隆起方向在盆地中部及南部边缘寻找;而拗陷期的深水重力流砂体是盆地潜在的勘探目标,应在盆地西部垂直于陆坡方向向下寻找。  相似文献   

2.
以北康盆地为例,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区域性新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在厘清区域构造事件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发育特征,提出了南沙地块构造层序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地层可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和8个三级层序,各层序界面在地震上可见明显的削截或上超反射特征,钻测井上...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新生代沉积盆地由厦澎、乌丘屿、新竹和台湾等坳陷组成。通过对海峡西部的地震地层特征和东部的新生代地层的分析和对比,结合沉积盆地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以及大地构造特征,认为该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中生代末地壳拉伸(孕育期)、晚白垩世-古新世张裂(幼年期)、始新世早期沉降(少年期)、始新世后期-渐新世再次张裂(青年期)、中新世早-中期冷却沉降(壮年期)、晚中新世-上新世早期挤压-收缩(老年期)、上新世后期-第四纪收缩-隆起(消亡期)其中,孕育期-青年期为陆缘裂谷阶段,壮年期为构造调整阶段,老年期-消亡期为全面收缩及台湾坳陷封闭隆起阶段。台湾坳陷是陆缘裂谷从产生到衰亡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4.
印度河扇近海盆地位于印度板块西缘,其深水区是当今国际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基于二维地震测线、钻井、商业数据库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本文对印度河扇近海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河扇近海盆地为裂谷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基底之上发育晚白垩世以来的沉积序列,其中晚白垩世末期—早古新世推测处于裂陷阶段,发生大规模岩浆喷发,形成喷发玄武岩相;晚古新世—始新世处于热沉降阶段,构造趋于稳定,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及半深海沉积;渐新世—全新世为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受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隆升及海平面下降的影响,发育大型海底扇沉积,以大规模的水道-堤岸沉积体系为特征。该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受控于印度板块的向北漂移、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海平面下降等事件。  相似文献   

5.
曾母盆地作为一个拥有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地质储量的大气田,其沉积体系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尤其是早期沉积环境是陆相还是海相一直存在争议。为了厘清曾母盆地沉积体系特征,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可靠依据,在总结分析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露头、钻井、地震及油田沉积相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物源供给特征和岩相古地理背景,对其新生代各个时期的沉积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曾母盆地新生代共识别出河流相、三角洲相、海岸平原相、碳酸盐台地(生物礁)相、滨海相、浅海相和半深海相7种沉积相类型。曾母盆地新生代整体为海相环境,大型三角洲在盆地南部持续发育,碳酸盐台地(生物礁)和半深海沉积主要在坳陷期(中中新世—第四纪)发育,断坳期(渐新世—早中新世)基本不发育。由于中中新世受婆罗洲逆时针构造旋转的影响,曾母盆地物源方向发生改变,断坳期物源主要来自西南侧,坳陷期物源主要来自东南侧。  相似文献   

6.
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综合利用古生物、钻井、地震及地球化学资料,开展南海中南部主要盆地新生代沉积充填及烃源岩发育特征研究。研究表明,古、新南海构造演化控制了南海中南部盆地沉积充填,始新世—早渐新世扩张前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海—半深海沉积体系,仅万安盆地发育湖相沉积;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扩张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半深海沉积体系,中—晚中新世碳酸盐岩台地大规模发育;晚中新世—现今扩张后期水体变深,以滨浅海和半深海沉积为主,三角洲分布于南部和西部。南海中南部盆地发育湖相、海陆过渡相和陆源海相烃源岩,以海陆过渡相和陆源海相烃源岩为主,海陆过渡相和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存在由陆向海降低的趋势,盆地或凹陷周缘的三角洲及其周边区域是有利的烃源岩发育区。  相似文献   

7.
南海南部海域南薇西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薇西盆地主体奠基在南沙地块上 ,发育古新世—第四纪地层 ,最大沉积厚度为1 1 0 0 0m。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盆地沉积演化史 ,认为南薇西盆地是在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裂解形成的。成盆初期 (初始裂陷期 )与华南大陆相连 ,其沉积特征与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类似 ,为陆相沉积环境。晚始新世以后 ,随着南海海底扩张 ,南沙地块裂离华南大陆并向南漂移 ,发生大规模海侵 ,盆地进入主裂解扩张期 ;至早渐新世 ,盆地渐次由海陆交互相过渡为海相 ;晚渐新世—中中新世 ,盆地逐渐由断陷转为断拗 ,沉积范围不断扩大 ,整体处于海相沉积环境。晚中新世以后 ,盆地进入浅海 半深海沉积环境的裂后热沉降期。通过对比解释大量地震资料 ,在盆地内划分出 3个超层序、6个层序 ,结合地震相的分析 ,对上新统以下的 4个层序进行了沉积相推断解析。  相似文献   

8.
南海南部海域南薇西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薇西盆地主体奠基在南沙地块上,发育古新世-第四纪地层,最大沉积厚度为l1000m。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盆地沉积演化史,认为南薇西盆地是在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裂解形成的。成盆初期(初始裂陷期)与华南大陆相连,其沉积特征与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类似,为陆相沉积环境。晚始新世以后,随着南海海底扩张,南沙地决裂离华南大陆并向南漂移,发生大规模海侵,盆地进入主裂解扩张期;至早渐新世,盆地渐次由海陆交互相过渡为海相;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盆地逐渐由断陷转为断拗,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整体处于海相沉积环境。晚中新世以后,盆地进入浅海—半深海沉积环境的裂后热沉降期。通过对比解释大量地震资料,在盆地内划分出3个超层序、6个层序,结合地震相的分析,对上新统以下的4个层序进行了沉积相推断解析。  相似文献   

9.
潭试典  王冰 《石油学报》1990,11(3):1-11
我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于不同的地质背景中,印支期古特提斯洋闭合,印支褶皱带以北出现了陆相盆地,南方上扬子区出现残留海盆。燕山期、喜山期随着中特提斯、新特提斯洋相继关闭,使原有的大型盆地得到改造,形成一系列新生的沉积盆地。这些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各不相同,可由板块或块体的边界系统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来划分。这些环境分别形成裂谷型裂陷盆地、造山型压陷盆地,以及剪切型拉分盆地等。如以盆地构造特点可分为坳陷盆地和断陷盆地。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板块或块体所处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某些盆地形成以后,其力学性质多次发生变化,不仅表现在盆地边界的力学性质转化上,而且表现在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盆地相互叠加,从而使我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许多独特新颖的构造类型;建立这些盆地演化的模型,可为研究岩石圈构造变形及能源矿产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台西南盆地新生代断裂特征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和盆地结构分析,新生代台西南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晚古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期,此间断裂多为半地堑和地堑的边界断裂;晚渐新世—中中新世陆缘盆地坳陷期,受南海扩张运动的影响,南部坳陷发生快速拗陷,为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而北部坳陷则处于隆起状态;晚中新世—全新世陆缘张裂期,由于南海洋壳沿马尼拉海沟向吕宋岛弧之下俯冲,致使南部坳陷沿现今的陆坡区发生一期新的张裂活动,并使南部坳陷快速沉降为深海盆,而菲律宾板块往北西方向俯冲,致使北部坳陷东部发生近东西向挤压构造运动,此时期盆地的沉积中心转移至北部坳陷。  相似文献   

11.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新生代沉积相及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将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新生界划分为6个地震层序,并进行了地震相-沉积相分析,推断解释了14种沉积相,论述了不同地质时期各沉积相的平面分布特征,分析了新生代盆地沉积环境的演化和各沉积体系在盆地发展过程中的变迁,进而展示了中建南盆地由陆相湖盆向陆缘海盆的演化。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柴达木盆地古近纪处于弱伸展坳陷阶段, 发育河湖相为主的沉积; 新近纪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由于幔源岩浆的活动使盆地以沉降作用为主, 达到全盆最大湖泛面, 发育湖相为主的沉积; 上新世以来盆地发生了多次构造运动, 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表明: 盆地的沉积受走滑冲断构造的控制和改造, 发育河相、湖相、冲积、洪积、风积等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3.
礼乐盆地是在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下形成的沉积盆地,受古南海消亡与新南海扩张影响,盆地自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晚白垩世-早渐新世漂移前、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漂移和晚中新世-现今漂移后共3期区域演化阶段。古新世-早渐新世,礼乐盆地以滨浅海沉积为主,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盆底扇-滨海-浅海沉积体系;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沉积物源供给缺乏,以滨浅海和半深海沉积为主,盆地北部发育大型碳酸盐台地;晚中新世以来,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南侧及内部火山,发育水下扇-浅海-半深海-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以浅海和半深海沉积为主。礼乐盆地具有相对较好的烃源岩、有利的储集相带和良好的区域盖层,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4.
印度河扇近海盆地位于印度板块西缘,其深水区是当今国际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基于二维地震测线、钻井、商业数据库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本文对印度河扇近海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河扇近海盆地为裂谷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基底之上发育晚白垩世以来的沉积序列,其中晚白垩世末期—早古新世推测处于裂陷阶段,发生大规模岩...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沉积演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基于琼东南盆地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对中央峡谷体系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充填结构进行了描述和解剖,指出中央峡谷体系的"分段性"和"多期次性"特征。通过对该大型轴向峡谷体系在不同部位和不同演化阶段的差异性对比,结合晚中新世以来琼东南盆地构造-沉积条件的变化,将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的沉积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晚中新世的峡谷蕴育阶段、上新世早期峡谷的侵蚀-充填阶段、上新世晚期峡谷的平静充填阶段和更新世以来峡谷的"回春"阶段。研究表明,晚中新世早期(11.6 Ma)盆地东部的区域性构造变革事件促使了峡谷雏形的形成;上新世早期西北部和北部充足的沉积物供给、南部隆起的遮挡和东部地貌特征等因素控制了中央峡谷体系自西向东的发育,并将该峡谷限制在琼东南盆地的中央坳陷带内;上新世晚期沉积条件的变化,导致峡谷只在盆地东部发育;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因素和盆地东部的地貌特征共同控制了中央峡谷体系在更新世的"再次繁盛"。  相似文献   

16.
为了较为全面地描述西非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水道的特征、成因、分布规律和砂体展布,将深水水道的描述参数归纳为几何参数、侵蚀能力、限制条件、发育期次、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砂体情况等7类,将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分为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型复合水道、侵蚀型单支水道、加积型堤岸水道和加积型朵叶化水道等5类。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能力最强,规模最大,含砂率高,是在切谷强限制条件下形成的多支多期复合水道群;侵蚀型复合水道发育最多、规模较大、侵蚀能力较强,含砂率较高、砂体分布较广,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复合体,是研究区的主要勘探目标;侵蚀型单支水道侵蚀能力相对变弱,属弱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期次较少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堤岸水道侵蚀能力较弱,加积作用较强,属弱限制条件下相对顺直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朵叶化水道侵蚀能力最弱,是在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其席状朵叶砂体含砂率较高、分布较广,是研究区的次要勘探目标。这5类水道分别发育于下刚果深水扇的不同部位,经历了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在深水水道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东北部A区块SQ1—SQ7沉积相及储层进行了预测,并指出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抬升是控制下刚果盆地深水沉积类型及分布的主控因素,钻前预测结果和钻探结果吻合度较高,证明了本文预测技术和研究思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 ,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 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 ,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 ,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 ,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 ,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 ,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 ,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 ,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 ,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古新世裂陷 ,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相似文献   

18.
辽河盆地滩海地区东营组沉积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运用现代沉积学的思路和方法,对辽河盆地滩海地区古近系东营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滩海地区共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湖泊、滩坝以及湖底扇6种沉积类型。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受控于构造背景和湖平面变化。东营组三段沉积时期盆地沉降幅度大,为湖盆扩张早期,研究区沉积相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为主;东营组二段沉积时期为湖盆扩张时期,但构造活动减弱,湖盆变浅,研究区沉积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滩坝为主;东营组一段沉积时期为湖盆收缩期,除局部深凹为滨浅湖-滩坝沉积外,广泛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渤海湾地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大致可分为5期,由此将渤海湾盆地中新代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①印支期岩性组合为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以伸展构造环境为主;②燕山早期岩性组合为埃达克岩和高锶花岗岩,以挤压造山构造环境为主;③燕山晚期岩性组合为酸性-偏碱性岩,如A型花岗岩、辉长岩、正长岩以及拉斑质钙碱性玄武岩等,以伸展和岩石圈减薄构造环境为主;④沙三-东营期岩性组合以碱性玄武岩为主,此时岩石圈减薄作用减弱,渤海湾拉分盆地正式形成;⑤馆陶期之后,火成岩为碱性玄武岩,构造活动处于相对平静期,渤海湾地区处于整体坳陷阶段。结合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印支期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燕山早期以收缩构造样式为主;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以负反转构造样式为主;沙三-东营期以扭动构造样式为主;馆陶-明化镇期后由于盆地处于整体坳陷阶段,主要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万安盆地位于南海西南陆缘,独特的构造位置使得其充填演化成为研究西南次海盆扩张、西缘走滑断裂活动的重要窗口。利用已有钻井资料,通过井震对比和地震相分析,探讨万安盆地中新世沉积充填特征及其对南海西缘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研究表明,中新世万安盆地主要发育三角洲、浊积扇、碳酸盐台地和生物礁等4种与油气储层关系密切的沉积相类型。早中新世时期,以三角洲体系为主;中中新世时期,三角洲仅发育于盆地西部,同期盆地东部开始发育碳酸盐台地;晚中新世时期,源自盆地西部的浊积扇开始发育。早中新世末南海西南次海盆停止扩张及中中新世末南海西缘走滑断裂活动,形成了2个重要构造不整合界面,对万安盆地中新世沉积充填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