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损害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经临床、病理明确诊断的MM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M肾损害的发生率为40.9%(18/44),临床症候群以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77μmol/L)最为常见(77.8%),其次为肾病综合征(16.7%)、无症状尿检异常(5.56%).血清轻链阳性率为72.2%(13/18),尿中轻链阳性率为77.8%(14/18例),均以λ链为主.骨髓浆细胞数量和尿本周蛋白(BJP)与肾功能损害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P<0.05),贫血及多发性骨损害与肾脏损害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MM伴肾损害患者临床症候群以肾功能不全多见,血清与尿液中轻链以λ为主.骨髓浆细胞增殖及尿轻链蛋白产生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损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临床特征及有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对经临床、病理明确诊断的28例MM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问顾性分析。结果bin肾损害发生率为45.16%,男女比例为3:1(P〈0.01)。临床症候群为孤立性蛋白尿(占53.57%),其次为肾功能不全(占35.71%)、中重度贫血(占82.14%)、骨损害(占67.86%)、M蛋白阳性(占57.14%)、高血压(占25%),而B超双肾大小体积均正常。MM有肾损害与无肾损害患者比较,存在高钙血症(P〈0.05)、高尿酸血症(P〈0.05),有显著性差异;肾功能Ser≥177/μmol/L组与Ser〈177μmol/L组比较,同样存在高钙血症(P〈0.01)、高尿酸血症(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与其他因素如年龄、贫血、血浆白蛋白、血浆球蛋白、骨髓瘤细胞、M蛋白、骨损害程度、继发感染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M肾损害以贫血、孤立性蛋白尿最为常见,其次为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与高尿酸血症是MM肾损害主要危险表现,又加重肾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为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异常增生恶性肿瘤,其在人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仅次于恶性淋巴瘤[1-2]。MM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患者骨髓中的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并不断积聚,并分泌单克隆的免疫球蛋白及其片段(M蛋白),部分患者还伴有溶骨病变或骨质疏松症以及贫血、感染、肾功能损伤等症状。其中肾功能损伤是MM患者最大危害之一。笔者观察40例MM患者血清胱抑素(Cys-C)、尿素(Urea)以及血清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变化,并与4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钙水平校正前后的临床指标行分析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MM患者的血钙水平,结合血清白蛋白水平进行血钙校正。同时检测90例MM患者的血肌酐、尿酸、球蛋白水平,且对患者行全身骨X线检查。结果校正后低钙组病例数下降,高钙组例数增加;将X线下MM患者骨损害分轻、中、重度三组,校正后各组血钙浓度均较前增加,重度损害组尤为显著;高尿酸组及肌酐异常组校正后血钙浓度均增加。结论MM患者经过血清白蛋白校正治疗后,高血钙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校正后的血钙高水平提示MM患者可能存在骨损害和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刘朝霞  卢文  钱浩 《安徽医学》2010,31(3):219-221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53例MM患者临床资料,应用Cockcroft-Gault方程评估肾功能,按肌酐清除率(Ccr)低于60 ml.min^-1.(1.73 m^2)^-1与不低于60 ml.min^-1.(1.73m^2)^-1分A、B两组,进行两组间临床资料比较。结果肾功能损害是本病重要表现之一,高达84.3%,以肾损害症状首发者占17.6%,尿常规检查多表现为孤立性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相对少见。A组与B组比较,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血高β2微球蛋白、贫血发生率高(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cr与年龄、血钙成负相关,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P〈0.05)。结论MM肾损害有一定的临床特点,肾损害与年龄、高钙、高尿酸血症、贫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肾强骨方对多发性骨髓瘤(MM)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骨髓影响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补肾强骨方联合VAD化疗方案,对照组用沙利度胺联合VAD化疗方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浆MIF水平、血红蛋白、血清M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血清钙、血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指标变化,并统计临床疗效,分析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MIF水平、血红蛋白、M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CRP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β2-MG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血LDH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0%,经Ridit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便秘、嗜睡、浮肿、外周神经病变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强骨方治疗MM疗效与沙利度胺相似,可以降低血浆MIF水平,提升血红蛋白,降低M蛋白、浆细胞比例、血β2-MG、CRP,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表明补肾强骨方对MM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可抑制MM血浆MIF的高表达、抑制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7.
郑世荣 《中外医疗》2009,28(27):38-38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单克隆浆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并导致多发性溶骨性损害的一种常见的浆细胞病;主要症状有骨痛,骨折,贫血,高血钙,肾脏损害及易感染等。典型病人不易误诊,但临床工作中往往好多病例不典型,有时被其它疾病所掩盖或误诊为其它疾病。本文总结一些临床病例的诊治经验与教训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OPG的表达水平及与骨病、预后的关系;并讨论OPG与血清球蛋白、血钙、血红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25例MM患者和25例对照组血清中OPG的水平。结果 MM患者血清OPG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0~1个骨损组明显高于2~3个骨损组(P〈0.01)。同时,OPG水平与β2-微球蛋白、球蛋白均相关(均P〈0.01),与白蛋白、血红蛋白、血钙未发现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M患者血清OP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且其降低的程度与骨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关;OPG水平与β2-微球蛋白呈负相关,提示MM患者血清中OPG水平可能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骨髓内有异常浆细胞株大量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以老年人多见,发病率约为3/10万。MM的异常浆细胞可侵犯身体各组织,并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蛋白(M蛋白)及其轻链,尿中出现本周蛋白(凝溶蛋白),导致骨髓破坏、贫血和肾损害等。肾损害是MM的重要表现之一.约75%的MM有肾损害表现。1MM肾损害的发病机制骨髓瘤细胞(异常的浆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由轻链和重链各两条构成,由于轻链的产量多于重链,故过多的轻链在血中游离。由于轻链分子量较小(单体约为22000),流经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2002年10月至2008年10月确诊的47例MM患者的血清β2-MG、白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血清β2-MG较高组MM患者的生存期低于β2-MG较低组MM患者的生存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降低组及乳酸脱氢酶升高组MM患者的生存期分别低于白蛋白正常组及乳酸脱氢酶正常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诊MM患者血清β2-MG、白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与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和热沉淀反应法这4种方法的比较。评价本周氏蛋白电泳在M蛋白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对178份尿标本同时采用热沉淀反应法和本周氏蛋白电泳检测本周氏蛋白;对25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标本,同时进行本周氏蛋白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和免疫固定电泳检测,比较其M蛋白的检出率和对M蛋白分型的作用;对29例出现M蛋白的患者的血和尿本周氏蛋白电泳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本周氏蛋白电泳检测尿本周氏蛋白的敏感性远高于热沉淀反应法;免疫固定电泳和本周氏蛋白电泳检测血M蛋白的敏感性最高,血清蛋白电泳次之,透射比浊法免疫球蛋白定量再次之;同一患者血和尿标本的M蛋白出现情况并不一致。结论本周氏蛋白在M蛋白检测方面具有敏感性高。反映M蛋白成分全面的优点,最适合于M蛋白的筛查。血和尿标本中M蛋白出现并不一致。应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骨髓细胞学诊断和分型以及其他实验室相关指标特征,提高对MM的认识。方法:对32例MM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M患者可引起贫血、血涂片中红细胞的分布异常、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增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显著降低、蛋白尿等,根据骨髓片中瘤细胞形态可分为浆细胞型、幼浆细胞型、原浆细胞型和网状细胞型。结论:骨髓检查对MM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血常规检查、血涂片红细胞分布、ESR、血清蛋白测定等对MM的协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结合能够提高MM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对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正常对照组60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88例,高血压病患者110例,糖尿病(非胰岛素治疗)患者92例,分别测血尿陉微球蛋白(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Alb),在降压降糖基础上并用抗氧化剂普罗布考治疗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2周,测血尿β2-MG和尿微量Alb。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血尿β2-MG、尿Alb均较高,抗氧化剂普罗布考治疗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后,血尿β2-MG、尿Alb、较治疗前减低(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均使血尿&MG和尿微量Alb升高,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更甚,抗氧化剂普罗布考有助于降低尿微量白蛋白,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Survivin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VEG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MM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1998年)中提出的MM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Survivin、VEGF的表达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Survivin在MM患者骨髓组织中的阳性率达72.5%(29/40),VEGF在MM患者骨髓组织中的阳性率达65.0%(26/40)。Survivin、VEGF在MM患者骨髓组织中的表达与治疗情况及肿瘤分期关系密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Sun,ivin与VEGF在MM患者骨髓组织中共同阳性表达例数为23例,共同阴性例数8例,MM患者骨髓组织中Survivin和VEGF表达呈正相关(r=0.562,P〈0.05)。结论Survivin和VEGF均参与了MM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疾病的进展关系密切,Survivin和VEGF存在协同关系,值得临床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1(BAG-1)和BCL-2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中的表达,探讨MM的发病机制和预后。方法: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MM患者骨髓活检组织塑料包埋切片中BAG-1和BCL-2的表达。结果:BAG-1和BCL-2在MM组中高表达,在对照组中低表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BAG-1和BCL-2低表达患者相比,高表达BAG-1和BCL-2的患者骨损害明显,白蛋白低,β2微球蛋白高。结论:BAG-1和BCL-2在MM发病中具有促进作用,BAG-1可能参与MM的发生,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伴有高钙血症、肾损害、贫血及骨质破坏的浆细胞肿瘤,近几年MM发病率明显增高。MM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MM患者复杂的异常肿瘤微环境有关。目的 探究MM患者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激活素A对MM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血液与肿瘤科收治的50例MM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治疗后患者的病情状态分组,新诊断MM(NDMM)组18例、复发MM(RMM)组18例和治疗反应(RG)组14例。根据是否有肾损害〔血肌酐(Scr)>177 μmmol/L〕分为肾损害组(KI)组12例及非肾损害(NKI)组38例;根据是否有贫血〔血红蛋白(Hb)<100 g/L〕分为贫血组29例及非贫血组21例;根据患者骨病程度分为严重骨病变(SBL)组27例和非严重骨病变(NSBL)组23例。应用ELISA法检测MM患者VCAM-1、激活素A、骨代谢标志物〔25-羟维生素D3、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和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白介素(IL)-6、IL-6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VCAM-1和激活素A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NDMM组、RMM组VCAM-1、激活素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NDMM组、RMM组VCAM-1、激活素A水平高于RG组(P<0.05);NDMM组激活素A水平高于RG组(P<0.05)。KI组VCAM-1、激活素A水平高于NKI组、对照组(P<0.05)。NKI组VCAM-1、激活素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贫血组VCAM-1、激活素A水平高于非贫血组(P<0.05)。SBL组、NSBL组激活素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BL组激活素A水平高于NSBL组(P<0.05)。VCAM-1水平与激活素A(r=0.627,P<0.001)、Scr(r=0.415,P=0.004)、β2-微球蛋白(r=54.97,P=0.001)、乳酸脱氢酶(r=0.968,P=0.028)、骨髓中骨髓瘤细胞数目(r=1 684.38,P=0.045)呈正相关;与清蛋白(r=-0.589,P<0.001)和Hb水平(r=-0.589,P<0.001)呈负相关。根据ROC曲线得出VCAM-1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为1 443.3 μg/L、激活素A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为550.7 ng/L。VCAM-1>1 443.3 μg/L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VCAM-1<1 443.3 μg/L(χ2=17.105,P<0.001)。激活素A>550.7 ng/L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550.7 ng/L(χ2=15.379,P<0.001)。结论 肿瘤微环境中升高的VCAM-1和激活素A一起参与MM病情进展,且与肾病、贫血和骨病病理过程有关,提示其有希望成为未来抗MM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值(ADC)与骨盆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瘤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髂骨骨髓穿刺检测骨髓瘤细胞比例,并于穿刺后行骨盆MRI检查,测量相应穿刺点的ADC值。结果 11例骨盆MM患者16个穿刺点,其中骨髓瘤细胞百分比正常的穿刺点5个,其ADC值为(510±268)×10^-6mm2/s,余11个异常穿刺点的ADC值为(985±377)×10^-6mm^2/s,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次穿刺测量的骨髓瘤细胞百分比与ADC值间的变化具有相关性(γ=0.32)。结论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值可无创性评价骨盆MM骨髓瘤细胞百分比的差异和疗效,可作为MM的优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观察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VAD(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T-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tipleMyeloma,MM)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通过观察T-VAD方案治疗MM对血清IL-6和VEGF水平的影响,探讨IL-6和VEGF与M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使用T-VAD方案治疗初发和/或复发的MM患者39例3个疗程以上,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定期检测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血钙、磷,血糖,免疫球蛋白定量,轻链、蛋白电泳,血乳酸脱氢酶以及骨髓穿刺等检查;ELISA方法检测T-VAD方案治疗前及治疗2、3疗程后血清IL-6和VEGF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39例MM患者经T-VAD方案治疗完全缓解率为35.9%,部分缓解率为51.3%,总有效率为92.3%,不良反应轻。MM患者血清IL-6和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VAD方案治疗MM患者3个疗程后血清IL-6和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T-VAD方案治疗MM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初发、复发MM患者血清IL-6和VEGF水平均显著升高,经T-VAD方案治疗MM患者血清IL-6和VEGF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