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叙述者的角度、立场和观点影响着叙述文本的格局。依据叙述者与故事及故事人物的距离关系,巴金文本中的叙述者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纯粹叙述者、介入型叙述者及人物型叙述者。纯粹叙述者仅仅承担故事讲述者的功能;介入型叙述者处于故事边缘,以议论、评价、解释等方式干预叙述;人物型叙述者既是叙述者又是故事中人物,与故事保持深度联系。《憩园》的多重结构和复杂意蕴与人物型叙述者"黎先生"不无关系。保持较强的主体意识及叙述的可靠性是巴金文本叙述者的两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林·拉德纳的小说《理发》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直接引语为文本叙述语言,真实而极具口语化特征的叙述语言给读者带来了逼真的听觉体验。而叙述者既是超故事层的讲述者,又是元故事层的参与者与审美对象。通过对叙述者主观不可靠性的真实还原,小说为读者创造了宽广的情感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3.
聚焦是叙事学的核心概念。将聚焦理论用于对沃伦的诗歌研究,提炼出其诗歌“游荡的灵魂”的独特聚焦类型:作为诗中参与故事的重要叙述者;作为诗中观察故事的主要叙述者;作为诗中参与和观察故事的叙述者。这种聚焦不仅有利于主题意义的表达,折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而且有利于潜藏叙述对表层叙述的颠覆及不同时空的并置成为可能,丰富了沃伦诗歌的意蕴和表达。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作者使用了故事内叙述者多层次叙述的策略,男性故事内叙述者作为小说第一叙述层的叙述者,引出第二和第三层次女性故事内叙述者的叙述。这样的策略树立了隐含作者的权威,避免了读者抵制情绪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男性话语体系的束缚,自然地表达出女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白象似的群山》的叙述者既不是全知的叙述者 ,也不是故事的参与者 ,而是“游离”于故事之外的“缺席的叙述者”。这种叙述策略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核心内容———“省略”。  相似文献   

6.
“二我差”现象一直存在,典型表现于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在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我”和人物“我”通常被认为是同一个人,但是这两个“我”有所不同,叙述者“我”出现在后,在“叙述时刻”,人物“我”出现在前,在“被叙述时段”。作为叙述者的“我”,站在现在的立场讲述过去的“我”的故事。由于时间、经验、自我意识的差别,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往往产生分裂,叙述者也就是现在的“我”,和人物“我”即过去的“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由此产生“二我差”现象。  相似文献   

7.
叙述学(叙事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结构主义学说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兴理论。它代表着当代小说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叙述学采用语言学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属于有较强生命力的交叉或边缘学科。本文试从叙述学角度,阐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实质、叙述主体与客体、叙述者的主体真面目与特征与叙述者可靠性,提出笔者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澄清一些迄今模糊不清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正确解读小说文本,也有助于读者提高欣赏、评论或分析小说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叙述声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如何产生意义,一直都是文学研究的难点,这一问题在叙事学理论中集中体现在对"叙述声音"概念的理解和辨析上。本文认为,"叙述声音"概念上的混乱主要源于传统叙事学对文本自足性的片面强调,"叙述声音"的发出者既不是"叙述者",也不是"叙述主体"或"隐含作者"。文学的意义不只来自于封闭的文本结构,作者本身也是作品的能指之一,作者在叙事中的介入也是我们获得作品意义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由能指的分化与发展——即能指文字层的出现产生的作者、叙述者、人物的他者关系来看,叙事文学是对于他者的叙述。在叙述者与人物的他者关系的三种类型——他者可知、我知他者、绝缘他者中,我们将叙述者分为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意向性叙述者、客观型叙述者。而这三种叙述者类型随着西方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同一性哲学、意向性哲学、非同一性哲学依次出现。  相似文献   

10.
方方小说《树树皆秋色》是一篇语言简洁、情节精巧的佳作,但是小说本身在叙述者、重要男性主人缺席、情节等有着缺陷,极大地削弱了故事叙述的真实性,使得整个文本呈现虚构的特征,同时男主人公的缺位,以及方方处理的不当,使得我们不得不怀疑男主人是作者意淫结果。对上述缺陷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小说本质的认识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