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实验以亚麻籽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均质处理,得到了稳定的富含α-亚麻酸的亚麻籽油体乳液,为居民在日常膳食中提高-3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提供了新的途径。在保持均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3 min),对亚麻籽油体进行不同均质压力(40、80、120 MPa)与均质次数(1~3次)处理,考察均质处理对亚麻籽油体乳液的性质、环境稳定性(pH、离子强度、热、氧化稳定性)、储藏稳定性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OB在120 MPa下均质处理3次,电位绝对值增加,粒径显著减小(P<0.05)。均质处理后的亚麻籽油体乳液在50~90℃下热处理30 min,粒径、电位稳定,且表现出更好的氧化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P<0.05)。均质处理亚麻籽油体并不影响其对pH4~5和离子强度不稳定(P>0.05)。消化结果表明,均质处理后的亚麻籽油体乳液具有更快的脂肪酸释放速率(FFA)。综上,均质处理显著了减小亚麻籽油体乳液的粒径,增强了亚麻籽油体的储藏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且加快了脂肪酸释放速率。  相似文献   

2.
以市售亚麻籽胶为原料,采用芬顿氧化降解法制备了低分子质量亚麻籽胶-铁复合物[LMWFG-Fe(Ⅲ)],优化了工艺条件,并进行了分离纯化、理化性质表征以及体外模拟释放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即双氧水添加量为亚麻籽胶质量的10%,Fe~(2+)添加量为双氧水物质的量的1/2,80℃,pH3. 0,2. 0 h),亚麻籽胶平均降解率为47. 83%,产品得率为43. 85%,总糖质量分数为52. 61%,多糖分子由原来的大分子质量单峰转变为4个小分子质量峰,产物的总铁质量分数为8.97%,其中7. 86%以结合态存在。结果表明,铁离子与低分子质量亚麻籽胶以共价或配位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稳定的晶体网状结构。体外模拟消化动力学实验表明,LMWFG-Fe(Ⅲ)在模拟胃液中能够有效缓释铁离子,释放动力学符合Korsmeyer-Peppas模型,释放机制属非费克扩散。本研究为拓展亚麻籽胶的应用、开发新型补铁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亚麻籽油脂质体的稳定性,采用喷雾干燥法将其制备成前体脂质体。对亚麻籽油前体脂质体进行表征、同时研究其稳定性和体外释放性能。结果表明:亚麻籽油前体脂质体的包封率为79.23%,粒径为200 nm,电位为-12.8 mV,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羧甲基壳聚糖成功地包覆在脂质体的表面。进而比较亚麻籽油前体脂质体与脂质体在4℃和25℃贮藏环境中的稳定性,表明将亚麻籽油制备成前体脂质体稳定性显著提高。在模拟胃、肠液消化实验中,亚麻籽油前体脂质体的释放行为分别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和Higuchi方程。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亚麻籽二酯油的稳定性和利用率,以抗性糊精和酪蛋白酸钠为复合壁材,单硬脂酸甘油酯(MG)和柠檬酸脂肪酸甘油酯(CITREM)为复合乳化剂,制备亚麻籽二酯油乳液,并进一步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亚麻籽二酯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固形物含量、MG与CITREM质量比、乳化剂添加量(以芯材质量计)和载油量对亚麻籽二酯油乳液粒径大小以及稳定性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实验优化亚麻籽二酯油乳液的制备工艺,并采用钨丝灯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等对亚麻籽二酯油微胶囊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二酯油乳液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固形物含量50%、MG与CITREM质量比5∶4、乳化剂添加量2.5%、载油量50%,在此条件下亚麻籽二酯油乳液粒径为267.40 nm,亚麻籽二酯油微胶囊包埋率为97.85%;亚麻籽二酯油微胶囊结构完整,整体呈球形,外部无明显损伤,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溶解性;亚麻籽二酯油微胶囊在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过程中芯材释放率达到84.59%。综上,微胶囊化有利于提高亚麻籽二酯油的稳定性,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电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亚麻籽油多层乳状液,确定二级乳液的组成为质量分数5.0%的亚麻籽油、质量分数0.45%的浓缩乳清蛋白、质量分数0.2%的果胶;三级乳液的组成为质量分数2.5%的亚麻籽油、质量分数0.225%的浓缩乳清蛋白、质量分数0.1%的果胶、质量分数0.2%的壳聚糖。同时结果表明亚麻籽油多层乳状液具有缓慢释放的效果和提高亚麻籽油消化吸收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市售亚麻籽胶为原料,采用芬顿氧化降解法制备了低分子质量亚麻籽胶-铁复合物(LMWFG-Fe(Ⅲ)),优化了工艺条件,并进行了分离纯化、理化性质表征以及体外模拟释放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即双氧水添加量为亚麻籽胶质量的10%,Fe2+添加量为双氧水物质的量的1/2,80 ℃,pH3.0,2.0 h),亚麻籽胶平均降解率为47.83%,产品得率为43.85%,总糖含量为52.61%,多糖分子由原来的大分子质量单峰转变为4个小分子质量峰,产物的总铁含量为8.97%,其中7.86%以结合态存在。仪器分析(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铁离子与低分子质量亚麻籽胶以共价或配位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稳定的晶体网状结构。体外模拟消化动力学实验表明,LMWFG-Fe(Ⅲ)在模拟胃液中能够有效缓释铁离子,释放动力学符合Korsmeyer-Peppas模型,释放机制属非费克扩散。本研究为拓展亚麻籽胶的应用、开发新型补铁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5个品种亚麻籽为原料,分析和研究不同品种亚麻籽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脂肪酸分布、甘三酯组成,测定了亚麻籽及油中木脂素含量以及亚麻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结果表明:亚麻籽中粗脂肪质量分数为45%左右,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主要为亚麻酸(C18∶3/Ln),相对质量分数为49.20%~55.43%,其次是油酸(C18∶1/O),相对质量分数18.69%~28.21%,亚油酸(C18∶2/L)相对质量分数为10.85%~16.73%,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到88%以上;亚麻籽油中主要的甘三酯为OLn Ln(17.27%~20.50%)和Ln Ln Ln(11.91%~17.0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亚麻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均达到6.59 mg/100 g以上;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分析测定亚麻籽和亚麻籽油中木脂素(SDG)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3%~3.69%和0.03%~0.22%。  相似文献   

8.
针对单、双脂肪酸甘油酯(亚麻酸)极易氧化的特点,该研究以乳清浓缩蛋白(WPC)、大豆分离蛋白(SPI)、酪蛋白酸钠(SC)和吐温80(T80)为乳化剂制备乳液,考察乳化剂类型对乳液的理化性质、氧化稳定性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液均具有较小的粒径(131.97~224.87 nm),且在两周贮藏期内保持稳定。乳液包载能够提高单、双脂肪酸甘油酯(亚麻酸)的氧化稳定性,相比T80(过氧化值为377.40 mmol/kg),蛋白质对油脂的氧化保护效果更好,其中SPI稳定的乳液过氧化值最低为197.73 mmol/kg。体外模拟消化试验表明,乳化剂类型对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影响较小,但蛋白稳定的乳液在胃消化阶段更容易发生液滴聚集;亚麻籽油的脂质水解程度最低为23.93%,而单、双脂肪酸甘油酯(亚麻酸)的初始消化速度更快,最终脂解程度更高(46.33%)。因此,蛋白质乳液能有效提高单、双脂肪酸甘油酯(亚麻酸)的氧化稳定性,且单、双脂肪酸甘油酯(亚麻酸)相比亚麻籽油具有更好的消化效率,有望替代亚麻籽油作为人体亚麻酸的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9.
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具有防止动脉硬化,抑制脂肪堆积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油脂。为提高亚麻籽油DAG产量,探究亚麻籽油DAG氧化稳定性,以甘油和亚麻籽油为原料,Lipozyme CALB脂肪酶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中通过酶法催化甘油解反应制备DAG。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底物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初始水分添加量和酶添加量对产物中DAG质量分数的影响。并对分子蒸馏精制亚麻籽油DAG的氧化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甘油与亚麻籽油物质的量比为20∶1,反应时间10 h,反应温度80 ℃,初始加水量(质量分数)为0,加酶量2.0%(质量分数,以底物质量计)的条件下,DAG质量分数可达到47.13%,分子蒸馏后质量分数达到57.18%。通过添加TBHQ(0.20 g/L)作为抗氧化剂,亚麻籽油DAG氧化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理论货架期由37 d延长至109 d。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高酰基结冷胶在常温乳酸菌饮料中应用的最佳工艺配方和稳定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复配稳定剂及其用量对常温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常温乳酸菌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白砂糖质量分数为6%,酸奶基料质量分数为7%,单、双甘油脂肪酸酯质量分数为0.02%.最佳稳定剂:高酰基结冷胶质量分数为0.03%,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质量分数为0.12%,大豆多糖质量分数为0.02%,其中,高酰基结冷胶对饮料体系稳定性影响最大.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后期结冷胶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米糠蛋白为乳化剂通过高速剪切方式制备亚麻籽油(O/W型)乳液,考察不同米糠蛋白添加量、超声功率、剪切转速等因素对乳液粒径变化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乳液制备工艺,并对乳液进行表征及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亚麻籽油乳液最优的制备工艺为:米糠蛋白添加量0.56%、剪切转速7900 r/min、超声功率300 W,在此条件下制得的乳液平均粒径最小为315.14 nm,制备的乳液具有良好的pH稳定性,乳液在4 ℃冷藏储存55 d内和25 ℃室温储存10 d内均呈现出良好的稳定特性,在第7 d时初级氧化产物和次级氧化产物含量分别降低了0.026 mmoL/L和0.031 mg/kg,具有一定的抗氧化特性。本研究为亚麻籽油产品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模拟西式快餐门店的煎炸实验,考察了稻米油在快餐煎炸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油脂理化指标、肪酸组成分析及微量成分分析来比较稻米油与棕榈油和大豆油的差异,通过模拟西式快餐门店168℃下煎炸薯条过程中极性物质和酸价的变化,并对薯条进行感官评价,对比稻米油、大豆油与棕榈油的煎炸性能。结果显示:稻米油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均介于棕榈油和大豆油之间,并且其含有的维生素E与大豆油接近且明显高于棕榈油;另外稻米油还含有12035.74 mg/kg植物甾醇和4359.17 mg/kg谷维素。在煎炸过程中,稻米油的酸价上升速度远远低于大豆油,接近于棕榈油;尽管其初始极性组分较高,但其极性组分在煎炸后期上升比较平稳,至煎炸终点时其极性组分低于棕榈油和大豆油;同时在煎炸过程中,棕榈油、稻米油、大豆油中的维生素E随煎炸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至第6 d对应的含量分别10.01、8.49与2.11 mg/kg;而稻米油中谷维素和植物甾醇含量也随煎炸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至煎炸终点时,仍有较多的保留,含量分别为1531.98和6618.45 mg/kg。另外,感官评价发现,稻米油炸制的薯条比大豆油、棕榈油更酥脆、风味更好,整体喜好度更高。总之,但稻米油具有良好煎炸性能,其煎炸性能明显优于大豆油,可用作西式快餐煎炸油。  相似文献   

13.
连欢  石晶盈  彭勇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0):178-183
为探究黄原胶对壳聚糖精油复合膜性能和精油释放的影响,本文利用流延法制备了不同配比的黄原胶-壳聚糖-精油复合膜,并测定膜的物理性能、精油释放和微观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当黄原胶的添加量在低于50%的范围内,膜的水溶性随黄原胶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升高,含水量、膨胀程度以及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然而黄原胶的添加量对膜的抗拉强度无显著性影响。添加黄原胶明显增加了精油在食品模拟物中的释放速率,从不同食品模拟物的释放速率来看,由快到慢依次为水包油乳状液和含酒精食品的模拟物、蒸馏水、脂肪食品模拟物;微观结构显示黄原胶影响了膜的内部结构,使膜的横截面出现较大的颗粒,形成不连续的结构特征,该研究为开发应用精油控释型薄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陶黎丽 《中国油脂》2021,46(12):62-68
稻米油不仅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还富含谷维素、植物甾醇等多种脂质伴随物,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稻米油的提质制取及高值化利用已成为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及科研者研究的热点。综述了稻米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谷维素、植物甾醇、角鲨烯、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功能,并对米糠稳定化处理、稻米油制取工艺及稻米油在煎炸食品、乳液递送、生物能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梳理,旨在为稻米油的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以酸性火龙果果皮多糖(PPP-3)和乳清蛋白(WPI)作为微胶囊外壳,并利用甾醇和谷维素在亚麻籽油中的结晶行为,以吐温80做乳化剂,谷氨酰胺转氨酶做固化剂制得一种具有靶向缓释特性的微胶囊油脂粉末。建立了甾醇和谷维素的结晶条件,并对设计的3种油脂粉末的理化特性、稳定性和靶向控释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甾醇和谷维素比例为谷甾醇∶谷维素=4∶6,PPP-3多糖为外壳的微胶囊油脂粉末SE-1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并能显著延缓亚麻籽油在储藏期间的氧化败坏。体外模拟消化实验显示SE-1能够有效抵抗模拟胃酸消化,并且在模拟肠道消化过程中也表现良好的靶向释放特性。这种特殊结构的微胶囊油脂粉末为不饱和脂肪酸的设计和功能性不稳定因子的靶向输送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 of addition of flaxseed gum on the emulsion properties of soybean protein isolate (SPI)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Flaxseed gum with 0.05-0.5% (w/v) concentration was used together with 1% (w/v) SPI to emulsify 10% (v/v) soybean oil. The emulsion was analyzed for emulsion activity (turbidity), stability, particle size, surface charge,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The turbidity and absolute zeta-potential values decreased initially by the addition of flaxseed gum and subsequently increased with further increase in the gum concentration to reach their peak around 0.35% (w/v) gum.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emulsion decreased and reached a minimum value at 0.1% (w/v) gum concentration. Any increase in gum concentration beyond this value resulted into increase in the particle size. This study would help to widen the application of SPI and flaxseed gum mixture, and als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protein-gum interaction in emulsion.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姜精油(Ginger essential oil, GEO)的稳定性和利用度,本实验室以酸改性凹凸棒为稳定剂、亚麻籽胶作为乳化剂、壳聚糖盐酸盐做壁材制备了姜精油纳米乳。本研究对姜精油纳米乳进行性质表征(包括形貌与形态、粒径分布、流变性、红外光谱、包埋率)并评价其结肠靶向和缓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姜精油纳米乳粒径呈正态分布,液滴平均粒径为329.6 nm,PDI为0.259,包埋率为91.26%±0.03%;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所制备姜精油纳米乳分散度良好,呈表面光滑的球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姜精油被包封进纳米乳中且化学组成未被破坏,纳米乳中各组分的结合方式为物理结合;姜精油纳米乳在4、25、40℃贮藏28 d稳定性良好;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及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姜精油纳米乳具有结肠靶向和缓释的性能。本研究为食品功能因子结肠递送体系的建立、以及后期姜精油纳米乳作为食品功能因子改善肠道健康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MTT比色法研究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肝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当米糠油和亚麻酸浓度达到0.15 mmol/L、油酸0.2 mmol/L、亚油酸0.08 mmol/L以上时,抑制作用明显。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肝癌细胞后G2期细胞含量下降,发生了明显的S期阻滞。光镜观察结果显示,肝癌细胞呈多边形,轮廓清晰,核仁2~5个,细胞增殖旺盛,贴壁牢固,胞间连接紧密;而经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后的肝癌细胞明显收缩变圆,胞体变小,细胞间隙增大,胞核模糊不清,部分细胞出现脱落,核仁外溢,说明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体外对HepG2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稻谷加工主要副产物米糠、米糠粕和白米糠的成分差异,对三者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性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米糠、米糠粕和白米糠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在50%以上,白米糠的淀粉含量最高,米糠粕中膳食纤维含量最高。米糠富含油脂和维生素E,可作为浸油的原料。白米糠富含淀粉,可作为微生物发酵原料或酿造原料。米糠粕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与白米糠和米糠相比,微生物感染小、有利于保藏。此外,米糠、白米糠和米糠粕中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5%左右,是必需氨基酸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