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完成了七颗变光小行星观测研究之后,我们用相同的仪器于1962年的第四季度和1963年的第一季度,继续进行了一些小行星的光电测光工作.从1962年10月到1963年2月期间所做的观测中,我们获得了十颗小行星完整的光变曲线,其中除了两三颗的周期曾经人们测定过以外,其余的周期都是初次测出.  相似文献   

2.
这里发表了11颗小行星的光变曲线,是紫金山天文台用本台的60厘米反光望远镜和配有EMI光电倍增管的光电光度计分别在1965年和1978年得到的。其中(1)Ceres,(2)Pallas,(14)Irene,(15)Eunomia,(16)Psyche,(18)Melpomene,(39)Laetitia和(115)Thyra通过黄色滤光片进行观测;(32)Pomona和(675)Ludmilla的观测,未加  相似文献   

3.
小行星基本物理参量(周期、形状、自转)对于理解小行星起源、演化和碰撞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测光手段可以获得小行星的光变曲线,通过光变曲线可以确定小行星基本参数.利用云南天文台1 m望远镜在2000和2015年对小行星(58) Concordia进行观测,结合前人测光观测数据,通过凸面体光变曲线反演模型获得该小行星的周期、形状和轴指向.(58) Concordia的恒星周期为9.894541 h,在黄道坐标系下,极轴指向为λ_1=15.3?±0.7?,β_1=-4.2?±2.6?,另外一组解为λ_2=195.9?±1.0?,β_2=4.8?±1.2?.  相似文献   

4.
利用本台60厘米返光望远镜和1P21光电倍增管,外加黄色滤光片 GG11,获得小行星433号大冲时的三条光变曲线.并且,在该小行星的形状取三轴椭球体和在几何反射定律等假定之下,给出了关于该小行星的光度变化理论.根据理论光变曲线和实测光变曲线的比较估计了关于该小行星的形状和大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发表一些小行星光变曲线的光电观测结果,并对结果做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6.
用紫金山天文台的60厘米反光望远镜和1P21光电倍增管所构成的光电光度计,我们在1959年底和1960年初,对 CY Aqr 及 BE Mon 进行了测光观测.得到 CY Aqr 的五条完整的光变曲线.我们采用了从1934年到现在的29个观测所得的极大历元来和公式计算的相比较.若不承认历元有跃迁的可能,那末任何线性公式,都难以满足这些观测数据的要求.我们按周期随时缩短的假设,得出下列比较满意的公式:Max⊙=I.D.2427658.4079十0~d.061038576E—(0~d.742×10~(-12))E~2.用前后将近两个月观测 BE Mon 所获得的数据,我们得到了这颗造父变星的光变曲线.变星总表引用所定0~d.421的周期是不正确的.根据我们观测所得到的周期是2~d.704.按这周期来整理于1935年所完成的目视观测,我们也得出了一个很象样的光变曲线.  相似文献   

7.
黑洞暂现双星MAXI J1820+070于2018年3月的明亮爆发为研究光学快速测光能力提供了重要机遇. 以快速光学相机(Fast Optical Camera, FOC)为终端设备分别在2018年4月22日、5月26日和8月31日(UTC)使用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2.4m望远镜对爆发中的黑洞双星MAXI J1820+070进行了亚秒时标的测光观测. 通过观测数据分析, 研究了相机的快速测光性能.对全帧和1/4帧两种观测模式的帧间间隔(frame time), 测得平均帧间间隔为(22.866 pm 0.679)ms和(5.868 pm 0.169)ms. 通过视场中多颗明亮参考源校准,提取了观测对象和参考源的光变曲线, 获得了光变曲线的傅里叶功率谱, 区分了观测对象本征光变和仪器或望远镜等观测因素带来的非本征光变, 成功探测到目标黑洞双星MAXI J1820+070中的光学波段低频准周期振荡信号, 并判别了观测中来自仪器设备或与观测条件相关的时变信号. 这成功验证了相机高速稳定的测光性能和对短至5ms时标光变信号的探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所有掩星观测中最热门的是小行星掩星。观测小行星掩星的主要目的是获知掩星时小行星的视面形状。如果将视面形状与小行星的光变曲线相结合,我们还可以计算出小行星的三维形状。这也是观测小行星掩星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1979年4月23日—12月27日,我们用北京天文台40/200cm双筒天体照相仪对旋涡星系M100(NGC 4321)中的亮超新星SN1979c进行了照相观测.本文简述了观测情况,并结合前人的观测,分析讨论了我们的结果. 它的光变曲线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5月8日—6月5日间光变曲线有驼峰状突起.其光度变化既不同于Ⅰ型超新星,也与典型的Ⅱ型超新星不完全吻合. 计算得到超新星亮度极大时的绝对照相星等为M_(pg)(max)=-19~(m)78;极大光度L_SN(max)=1.076×10~(10)L⊙. 我们利用Balinskaya和Carney等人1980年发表的三色测光资料计算了这颗超新星在不同时刻的色温度变化,推算出它极大时刻的色温度约为T_c(max)≈9.0×10~3K. 爆发期间超新星辐射的总能量E_t=4.2×10~(16)L⊙. 根据这颗超新星的光变曲线、在星系中的位置及爆发期间辐射的总能量等主要特征,我们认为SN1979c是某些性质比较特殊的II型超新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一种三轴小行星光变曲线理论计算的新方法.文中采用三轴椭球形小行星模型,仅考虑自由惯性转动,直接从刚体自由转动的欧拉方程出发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了三轴小行星的自转轴在本体内部和空间的位置变化和计算光变曲线.结果表明,历来在小行星光变理论研究中认为自转轴在空间指向不变的基本假设是不尽合理的。由不规则小行星的自由转动而引起它的自转轴位置的变化,是造成小行星实测光变曲线与理论光变曲线之间存在偏差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紫金三号(P.O.3)和紫金四号(P.O.4)是两颗小行星星历表上所未载有的小行星,各发现于1956年12月6日和12月25日的其他小行星的底片上.在以后的二三十天中,各得到五六次观测.所有的观测数据和用以计算出的两组初步椭圆轨道根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四次冲的观测资料,计算了(16)Psyche小行星的自转.结果如下: (1)极点坐标是λ_(P1950)=225°,β_(p1950)= 5°; (2)顺向自转; (3)恒星周期为P_恒=0.~d17483120±0.~d00000010 =4~h11~m45.~s42±0.~s01. 在1955、1965和1980三次冲期间,太阳、地球和该小行星的空间相对位置几乎一样,且观测曲线也大体相同.因此,可认为,该小行星的自转轴至少在20年的观测期间内是无进动的。这个结论和小行星自转轴不进动的假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小行星在短时間的光度变化是一个普遍的現象。有时也往往观測到某个小行星几乎没有明显的光度变化(变幅很小),这可能只是那时观測者恰好处于它的极向位置。例如(9)Metis,在1962年3月26日—30日,它的光变幅只有0.~m06,而現在所发表的观測(1964年11月19日),变幅增大到0.~m31。因此,对小行星經常地进行光电测光,得到尽可能多的优貭光变曲綫,能为了解小行星的自轉、形状以及其他物理特性等提供資料。  相似文献   

14.
YORP (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效应是小行星长期动力学演化的机制之一. 与碰撞、引力摄动等因素相比, YORP效应作用量级小, 短时标观测效应不明显, 这给直接测量YORP效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利用小行星光变数据库中已知的小行星数据, 统计了小行星的自转速率分布, 使用核密度估计以及Kolmogorov-Smirnov检验分别分析了近地小行星和主带小行星自转速率的分布特性, 分别给出了在近地小行星和主带小行星中寻找受YORP效应影响减速自转的最佳样本群; 基于7颗已被探测到YORP旋转加速度的近地小行星, 利用YORP强度估计方法和光变探测条件建立了筛选模型, 给出了未来可直接通过光变数据探测\lk YORP效应的10颗近地小行星.  相似文献   

15.
文中对6颗Blazar天体15年间的大量准同时性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获得了长期的光变曲线和色指数变化曲线。对比分析光变曲线和色指数变化曲线,对色指数和亮度做相关分析,得出Blazar天体的光变包括长期的单色光变和有颜色变化的短期爆发两种成份,由光变的颜色差异我们提出引起Blazar天体光变的物理机制可能是几何效应调制的激波喷流模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紫金山天文台直流积分型光度计。数据用模拟/数字转换器变换成数字量。经接口装置记录于穿孔纸带上,然后送电子计算机自动处理。系统还备有二种监视装置。文末给出用本仪器观测小行星(39)Leatitia和短周期造父变星DYPeg所得到的光变曲线。  相似文献   

17.
1977年我们继续对Sco-Oph区进行联合照相观测.使用北京天文台施密特镜和紫金山天文台及北京天文台的双筒拆光镜。经过闪视和测量,共发现两颗新耀星和15颗新变星。结果见表1.给出每颗星的辨认图和大部份星的光变曲线,周期和类型。  相似文献   

18.
对1977年3月11日(北京时间)发生的天王星掩星事件进行了光电观测,获得了天王星环带掩恒星的光变曲线及主环的光学厚度.通过计算,确切地说明了天王星存在环带,并得到了天王星主环带的某些几何性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天文学会1962年年会于8月20—26日在北京举行.代表一百多人,会上印发论文报告四十多篇,内容丰富,讨论热烈,盛况空前.在全体会议上,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台长宣读的一篇论文“七颗变光小行星的观测研究”受到普遍的重视.该文采用小行星光电测光资料研究确定出七颗小行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物理根数,其中特别是确定了它们自转轴的方向.许多同志认为这是一项很有意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鬼星团中Johnson测光标准星的观测,我们研究了北京天文台60cm望远镜直流光电光度法UBV测光系统的转换方程,应用该方程推算了对三颗变星观测得到的UBV星等,讨论了所得光变曲线的精度,并与较差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