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灸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大鼠结肠损伤的改善作用,以及对Bcl-2mRNA、Bax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实验性UC大鼠模型。造模后采用不同灸法治疗14次,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肠组织Bcl-2mRNA、BaxmRNA表达。结果:(1)各治疗组结肠大体形态损伤积分和光镜下组织学损伤积分较模型组比较有明显改善(Jp〈0.05,P〈0.01):(2)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Bcl-2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大鼠沪〈0.01),而Bax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大鼠(P〈0.01);(3)治疗后,隔药灸组、隔姜灸组、隔蒜灸组大鼠结肠组织Bcl.2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隔药灸组、隔姜灸组Bax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隔药灸、隔姜灸、隔蒜灸、温和灸治疗均能有效改善UC大鼠结肠病理损伤,隔药灸、隔姜灸、隔蒜灸可不同程度抑制UC大鼠结肠组织Bcl-2mRNA和BaxmRNA的表达,调节Bcl-2/BaxmRNA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Colonic Fibroblast,CFB)合成分泌胶原的影响的角度,探讨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西药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分别进行隔药灸、温和灸治疗,西药组柳氮磺胺吡啶溶液灌胃治疗。分离并培养结肠成纤维细胞,ELISA法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Ⅰ、Ⅲ、Ⅳ型胶原的影响。结果:UC纤维化大鼠CFB培养上清液能显著激发正常大鼠CFB大量分泌Ⅰ、Ⅲ、Ⅳ型胶原,隔药灸组、温和灸组上清液则显著抑制正常大鼠CFBⅠ、Ⅲ、Ⅳ型胶原的分泌,西药组上清液对Ⅰ、Ⅲ型胶原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艾灸能够调节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Ⅰ、Ⅲ、Ⅳ型胶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隔药灸不同灸量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损伤的作用差异,从组织病理学角度筛选隔药灸干预UC大鼠的最佳灸量组合。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隔药灸1组、隔药灸2组、隔药灸3组、隔药灸4组,每组9只。采用抗原免疫加局部化学刺激法制备UC模型。隔药灸各组选取双侧"天枢"穴给予不同灸量组合(每日1壮、每日2壮、隔日1壮、隔日2壮)隔药灸治疗。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结肠黏蛋白分泌情况,高铁二胺-阿辛蓝(HID-AB)染色观察结肠黏蛋白硫酸化程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便稀,肛周脓血分泌,体质量增加缓慢(P0.01);巨检显示模型大鼠结肠充血明显,严重者局部存在数个浅小溃疡;HE染色镜检显示结肠浅表性溃疡连续分布,腺腔不规则,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水肿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1);PAS染色、HID-AB染色显示结肠肠腺黏蛋白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隔药灸各组大鼠均体质量增加(P0.01,P0.05),大便成形,结肠组织损伤改善,表现为黏膜愈合和炎性反应减轻,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1);PAS染色、HID-AB染色显示隔药灸各组大鼠结肠腺体分泌黏蛋白增加(P0.01)。两因素两水平析因分析结果显示,隔日灸对组织学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每日灸(P0.05),隔日灸2壮对黏蛋白硫酸化程度的调节效应优于1壮(P0.01)。隔药灸壮数与频次对结肠组织评分、黏蛋白分泌均有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灸效。结论:隔药灸"天枢"穴具有促进UC大鼠结肠损伤修复及黏液分泌作用,隔日2壮灸为最佳灸量组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艾灸预处理天枢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TLR4/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艾灸预处理防治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预处理组和温和灸预处理组.采用4%葡聚糖硫酸钠水溶液连续饮用7 d制备UC模型.隔药灸预处理组、温和灸预处理组先干预7 d后,模型组、隔药灸预处理组、温和灸预处理组再制备UC模型.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记技术检测大鼠结肠TLR4、TRIF、TRAF6、IRF3、IKK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损伤较正常组明显加重;隔药灸预处理组和温和灸预处理组,结肠黏膜结构损伤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TLR4、TRIF、TRAF6、IRF3、IKK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预处理组、温和灸预处理组结肠TLR4、TRIF、TRAF6、IRF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隔药灸预处理组结肠IK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艾灸预处理天枢穴能下调UC大鼠结肠TLR4、TRIF、TRAF6、IRF3蛋白表达;下调TLR4/TRIF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可能是艾灸预处理防治UC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隔药灸与电针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肠三叶因子(ITF)、白介素8(IL-8)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UC大鼠模型,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上巨虚穴,分别进行隔药灸、电针治疗,连续治疗14次。治疗后记录大鼠症状体征变化;光镜下观察结肠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观察ITF、IL-8的表达变化。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ITF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IL-8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隔药灸组、电针组治疗后,大鼠体重增加,腹泻、脓血便等症状体征和结肠形态学损伤均明显改善;结肠黏膜ITF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强(P〈0.01),IL-8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UC大鼠结肠黏膜ITF表达明显降低,IL-8表达显著增高,隔药灸、电针上巨虚穴均能调节ITF和IL-8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p53基因、原癌基因蛋白质C—myc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关系角度,探讨隔药灸对p53、C—myc表达影响,进一步探讨隔药灸治疗UC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每组10只。温和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悬灸,每次每穴灸10min。隔药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隔药灸,每次每穴灸2壮。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p53、C—myc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53、C-myc的表达在阳性面积、强度、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mc)指数方面均显著上调,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隔药灸组、温和灸组治疗后结肠Np53、C—myc的表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p53与C.myc在UC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隔药灸对UC结肠组织p53、C-myc表达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黏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和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2(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2)表达的影响,探讨针灸治疗UC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纽和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UC大鼠模型。隔药灸组和电针组分别进行隔药灸和电针治疗,每目1次,连续治疗14d。光镜观察大鼠结肠黏膜形态学变化,采用PAS—AB、HID—AB染色观察结肠黏膜粘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结肠黏膜IGF-1和SOCS2表达。结果:光镜下可见UC大鼠结肠溃疡形成和炎症,结肠黏膜粘蛋白减少(P〈0.01),IGF-1表达升高(P〈0.01),SOCS2表达降低(P〈0.01);隔药灸、电针治疗后,结肠黏膜病理损伤减轻,粘蛋白增加(P〈0.01),IGF-1表达降低(P〈0.01),SOCS2表达升高(P〈0.01)。结论:UC大鼠结肠黏膜粘蛋白分泌减少,IGF-1表达升高、SOCS2表达下降;隔药灸、电针能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损伤,调节结肠粘蛋白的分泌及IGF-1和SOCS2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杨玲  吴璐一  窦传字  冯辉  刘世敏  关鑫  姚怡  戴明  王金海  王晓梅 《中医药学刊》2013,(9):1864-1866,I0002,I0003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UC大鼠结肠黏膜MyD88与TRAF6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灸治疗UC的效应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学合并局部刺激方法复制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模型组(MC)、隔药灸组(HMP)、维柳芬组(SASP),每组10只。隔药灸组于双侧天枢穴、气海穴施以隔药灸治疗,2壮/穴,1次/d,共8d;维柳芬组以柳氮磺胺吡啶(SASP)溶液灌胃,2次/d,共8d;正常组、模型组大鼠同步饲养,做与各干预组相同的抓取固定。干预结束后,收集结肠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黏膜MyD88、TRAF6的表达,半定量图像分析。结果:隔药灸可明显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损伤程度及病理学评分(P〈0.01),且与维柳芬作用相当(P〉0.05);模型大鼠结肠黏膜MyD88与TRAF5的表达较正常大鼠明显增高(P〈0.01),隔药灸干预后,结肠黏膜MyD88与TRAF6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作用与维柳芬相当(P〉0.05)。结论:调控TLR/MyD88/NF—KB信号转导通路中MyD88、TRAF6的表达是隔药灸调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局部过激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灸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形态学及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表达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UC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并与正常大鼠作对照。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上巨虚穴分别进行隔药灸、电针治疗,连续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采用光、电镜观察肠黏膜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GH、IGF-I蛋白表达。结果:UC大鼠结肠光镜观察可见溃疡形成和炎症,电镜观察可见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脱落短小缺损,胞膜损伤,线粒体肿胀,嵴消失,高尔基体囊泡较少,杯状细胞膜严重受损,胞内没有黏液颗粒;结肠GH、IGF-I蛋白表达增高。隔药灸组、电针组经过治疗后,结肠黏膜病理损伤减轻;结肠GH、IGF-I蛋白表达降低,趋于正常。结论:隔药灸、电针上巨虚穴均能明显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病理损伤,保护肠黏膜,促进肠黏膜机械屏障的修复;UC大鼠结肠GH、IGF-I表达增高,隔药灸、电针上巨虚穴均能促进结肠异常增高的GH、IGF-I的表达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增殖影响的角度,探讨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西药组.隔药灸组和温和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分别进行隔药灸和温和灸治疗,西药组柳氮磺胺吡啶溶液灌胃治疗,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剖取结肠组织,分离并培养结肠成纤维细胞,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模型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增殖率增高(P<0.01),处于G0-G1期细胞减少(P<0.01),G2-M期和S期细胞增多(P<0.01),隔药灸、温和灸疗法能显著改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率(P<0.01),使处于G0-G1期细胞、G2-M期和S期细胞趋向正常.结论 UC大鼠CFB增殖加快.隔药灸和温和灸天枢、气海穴治疗能显著抑制大鼠CFB的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11.
肠必安治疗免疫致敏法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志新  冯五金 《山西中医》2009,25(12):51-53
目的:探讨肠必安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理。方法:采取免疫致敏法制备模型,运用完全随机设计,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纽,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锡类散)对照组、肠必安低剂量组、肠必安高剂量组,并给予相应药物灌肠,以各组实验大鼠处理前后体重变化、结肠黏膜损伤度、溃疡面积、组织病理学改变、大便成形时间、胸腺及脾脏系数、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等为检测指标,对其疗效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治疗后肠必安组的体重变化、结肠黏膜损伤度、溃疡面积、组织病理学的改变、CRP值方面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必安组在结肠黏膜损伤度、溃疡面积、组织病理学改变方面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必安与锡类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均有治疗作用,但在消除炎症反应,修复结肠黏膜及改善肠功能等方面,肠必安优于锡类散;肠必安高剂量组的结肠黏膜损伤度略优于低剂量组;IL-6作为炎症反应程度及抗炎药物疗效的检测指标较CRP更灵敏、更准确。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7,(7):597-600
目的:探讨隔药脐疗法对卵巢早衰(POF)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抗苗勒氏管激素(AMH)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隔药脐疗组、模型组、西药组,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作大鼠卵巢早衰模型。隔药脐疗组采用自制灸膏做脐疗,西药组采用补佳乐灌胃。治疗2周后,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及促卵泡激素(FSH)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及AMH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E2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隔药脐疗组和西药组均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VEGF及AMH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隔药脐疗组及西药组血清VEGF及AMH水平显著升高(P<0.05);隔药脐疗组与西药组之间VEGF和AM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脐疗法对卵巢早衰大鼠的卵泡数量及卵巢储备功能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其对血清E2、VEGF和AMH的表达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观察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与肠镜表现的改善情况,对其疗效进行客观评价,并探讨提高隔药灸治疗的途径。方法:将1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隔药灸组与隔麸灸组,分别进行隔药灸与隔麸灸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主要症状、肠镜表现改善情况的观察,对隔药灸与隔麸灸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隔药灸与隔麸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隔药灸组近期治愈率显着优于隔麸灸组。结论: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精选方剂,改进剂型,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能力,或许是提高隔药灸临床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作用机制及起效因素。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和灸组、无烟温和灸组、艾烟组,直结肠球囊刺激制备IBS-D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状况,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评估内脏痛,免疫组化检测结肠Claudin-1、AQP3、AQP8、Na+/K+-ATPase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IBS-D模型大鼠AWR 评分和结肠Claudin-1、AQP3、AQP8、Na+/K+-ATPase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粪便稀软,部分肛门周围鼠毛沾染稀便。综合疗效:温和灸、无烟温和灸、艾烟干预后,IBS-D模型大鼠粪便性状等大体情况改善,AWR 评分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除Na+/K+-ATPase外,结肠Claudin-1、AQP3、AQP8表达不同程度升高(P<0.05或P<0.01),综合疗效:温和灸>无烟温和灸>艾烟。结论:温热刺激、光辐射、艾烟3 者相结合对IBS-D 模型大鼠内脏痛和结肠水液代谢的改善效应最好,其中温热刺激、光辐射可能发挥了更为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Sun SL  Sun ZR  Liu M  Li CM  He W  Gao T  Liu M 《针刺研究》2011,36(1):28-31
目的:探讨温针灸减低阿司匹林致胃肠道副作用的疗效及机制。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针灸组与奥美拉唑组,每组10只。阿司匹林灌胃造模。灌胃后温针灸组取"中脘"下脘"、双侧"足三里"与双侧"内关",平补平泻手法针刺穴位后用温针灸架进行温针灸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参照Guth标准测量大鼠胃溃疡指数,黄嘌呤氧化酶法(羟氨法)测血清和胃黏膜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其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P<0.01);温针灸组的血清和胃黏膜SOD活力均提高,MDA含量均降低,溃疡指数减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奥美拉唑组的溃疡抑制率优于温针灸组(P<0.05),但是温针灸组在提高血清和胃黏膜SOD活力和降低胃黏膜MDA含量方面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结论:温针灸能明显减低阿司匹林所致的胃肠道副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探讨艾灸预处理抗胃黏膜炎症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组、艾灸非穴点对照组。束缚冷应激法制作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按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UI),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1β、TNF-α和IL-10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和艾灸非穴点对照组比较,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可使应激性胃黏膜损伤UI明显下降、血清IL-1β含量降低、TNF-α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结论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预处理可促进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减轻急性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炎症反应的免疫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促进抗炎因子IL-10而达到其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林莉  杜惠莲  李琦 《中医药学刊》2010,(6):1298-1300
目的:探讨返魂草提取物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冰醋酸注射法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尼替丁组(西药组)、返魂草低剂量组(低剂量组)、返魂草中剂量组(中剂量组)和返魂草高剂量组(高剂量组),设立正常对照组(空白组)。在光镜下观察大鼠溃疡炎症细胞密度,应用EL-LISA法检测血清及胃黏膜EGF及TNF-α含量。结果返魂草提取物各剂量组均能使再生黏膜炎症细胞密度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返魂草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或P〈0.01)。模型组胃黏膜TNF-α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血清TNF-α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P〈0.05),返魂草提取物治疗组胃黏膜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治疗组血清及胃黏膜EGF含量较模型组及空白组升高(P〈0.05或P〈0.01)。结论:返魂草提取物能减轻炎症细胞的浸润,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促进胃溃疡的愈合,提高胃溃疡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8.
艾灸对大鼠的胃粘膜保护作用及与血清铜锌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闽  程霓 《针刺研究》1995,20(2):45-47
本实验观察到艾灸+溃疡组大鼠溃疡面积显著小于溃疡组(P<0.05);溃疡组血清铜/锌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艾灸+溃疡组血清铜/锌比值较溃疡组显著降低(P<0.01)。提示:艾灸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胃溃疡时机体出现微量元素的代谢紊乱,而艾灸可改善机体的微量元素代谢,这很可能是艾灸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克罗恩病(CD)大鼠结肠黏膜MCP—1和IL-8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对CD大鼠结肠黏膜免疫功能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国际公认的MorriS方法制备CD大鼠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烟条灸组和热水灸组,均选取天枢(双侧)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IL-8、MCP-1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MCP-1和IL-8蛋白表达阳性目标总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隔药灸和温和灸治疗后,CD大鼠结肠黏膜组织MCP-1和IL-8蛋白表达阳性目标总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隔药灸和温和灸能够下调CD大鼠结肠黏膜MCP-1和IL-8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