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中建筑》2021,39(5)
江西省金溪县作为千年古县,至今仍保存有众多极为丰富且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群,东源村是其中的古村落之一。以东源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整理、实地测绘、与村民交流获得东源村的相关资料,从村落的整体空间特征和传统建筑形式及其特征两方面进行解读,阐述东源村这一明清传统村落建筑的历史价值,丰富赣中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社会交往、文化展示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以湘乡市壶天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分析古村落和现状村落公共空间的量化特征,对壶天村的公共空间演化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探求不同时间维度下村民活动与公共空间需求的关系,并对壶天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共空间作为传统村落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村落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进行保护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该文以山西省大前村为例,从游客视角入手,运用认知地图和问卷调查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游客对公共空间的认知情况,探究影响游客公共空间认知的因素,并提出公共空间保护与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卓晓岚  肖大威 《城市规划》2023,(11):110-122+132
通过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景观进行全域调查、记录、统计和归纳,采用文化地理学主导因子区划方法,以客家传统村落布局形态及民居平面型制为因子进行聚类统计,综合其他相关地理文化因子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区划,划分出赣闽粤边区西北部堂厢天井式民居文化区、东北部堂横屋文化区、南部围屋文化区及西部排屋文化区共四大文化区(含10个亚区),对各文化区的传统村落及民居景观特征进行概括分析,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发展历史背景的剖析,提出赣闽粤边客家传统村落景观区域格局是在自然地理格局提供的空间框架下,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时序差异引起的居住文化差异的映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变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民族传统村落面临着原有生产空间、公共生活空间、文化信仰空间等逐渐萎缩,承载传统民族文化和集体记忆的公共空间逐渐消失等现实问题,该文以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村为例,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研、深入访谈、系统分析等方法,梳理了石佛寺村公共空间的类型,研究了公共空间发展变化中的现实困境,解析了影响公共空间发展演变的场域环境,基于文化记忆建构视角提出了民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白马人是一个人口稀少、分布集中的典型少数民族;为了研究其空间构成及分布特征,选取四川省平武县伊瓦岱惹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存地理环境及村民活动方式进行调研,从居住生活空间、生产作业空间、公共交往空间、习俗活动空间对村落空间构成进行解析,归纳总结其多功能复合状态下的空间特征及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白马地区传统村落的保存及发展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以韩城古城边缘的传统村落庙后村为研究对象,以其物质空间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空间形态演变为切入点,对村落的公共空间(包括街巷空间、公共节点、公共活动中心)形态演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古城边缘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沉淀,蕴藏着丰富的空间营建智慧。文章以第四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蓝田县石船沟村为对象,从村落整体空间、公共空间、民居空间三个层面,分析村落传统空间尊重自然、体现客家文化与地域营建特色的智慧,以期对当今村落空间更新有所启示,使石船沟村村落空间现代营建根植于其所生长的"生命土壤"。  相似文献   

9.
陈果  张霁 《四川建筑》2015,(3):43-45
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也刺激着许多传统村落格局的解体和重建。村落公共空间是当地人公共生活的舞台,是村落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集中体现的场所。随着传统历史村落的没落,村落公共空间逐步萧条。公共空间作为传统村落的触媒机制,其发展规划是村落保护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文章以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的保护发展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振兴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部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中最具活力的空间,承载了重要的文化,而今外部公共空间逐渐丧失了原本功能,取而代之是迎合游客的商业行为或者功能的凋敝。该文以苏州市陆巷村为例,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研等方法,探究具有江南文化背景的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提出点状空间文化功能激活、线状空间文化界面修复、面状空间文化景观再生。能够通过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化,起到激发村落活力和传承江南文化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具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传统村落的空间活化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庐陵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赣文化的主体。地处庐陵文化区的渼陂古村从村落格局、街巷结构、民居建造等方面都甚为考究,深受赣文化的影响,本文将地区文化和村落物质空间予以结合分析,探究社会文化与村落建造之间的对应关联。  相似文献   

12.
正湖洲村是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是赣中地区一处典型的古村落,其历史积淀深厚,而且村落的特色价值非常成体系。湖洲村的山水格局完整,是我国传统古村落在选址营建上的典范。其选址背山面水,周围是农田环绕,视野开阔,具有整体性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思想的理想布局模式,它是研究古村落环境学、生态学的重要样本。湖洲村是赣中地区庐陵文化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湖洲古村自开基建村以来长期处于庐陵地区辖区之内,深受庐陵文化的影响,在文化  相似文献   

13.
干晓宇  胡昂  唐静 《华中建筑》2020,38(1):101-105
了解族群文化对其生活空间形态的影响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前提。该文以滇西地区最大的回族村落——永平县曲硐村为研究对象,以其族群文化内涵及村落空间形态为研究重点,从村落历史溯源中寻找族群文化的根源,并从村落物质空间形态中发掘族群文化的影响痕迹,探讨族群文化与村落空间形态的关系。结果发现,曲硐村族群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对村落的形态结构形成了显著影响。将村落结构中的文化内涵抽象化和符号化,是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村落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发展下桂北传统村落呈现出种种不适,本文通过对桂北传统村落在传统建筑风貌、历史街巷、公共空间、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立足传统村落空间整合与优化的基本原则,提出对桂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的整合与优化策略,旨在促进桂北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锡伯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锡伯族村的实地调研,对其历史文化资源、村落整体特征、传统民居、公共空间环境、居民需求等方面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产业资源、村民情感需求、地域气候等方面提出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广场空间是村落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体现着村落的规划思想及空间格局特色。本文以北京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广场空间的形态、功能文化及活力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从物质空间角度解析广场空间的可达性、形态特征、空间尺度及构成要素,分析传统村落广场空间场地环境本身的构造规律。按照功能及文化特征分为入口广场、社会广场、生活广场、文化休闲广场四类。通过分析使用者在广场空间中的活动表现,探究传统村落广场空间与村民现代公共生活的适应情况,进而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传统村落广场空间改造优化,以实现空间的物态传承更新、人气蓬勃兴旺。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岭南水乡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对顺德青田村水乡文化、公共空间、村落物质空间进行分析,并以传统岭南水乡文化作为基线,提出了岭南水乡文化的传承战略,以避免过度开发引起乡村特色丧失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小洲村是典型的岭南传统村落,能集中反映岭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风貌特色,其岭南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与空间肌理保存又较完整丰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洲村现存的传统建筑保护面临诸多问题。用法律手段对小洲村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与教育意义。该文结合相关法律,强调保护小洲村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从法律角度对小洲村进行建筑保护,提升了村落的文化内涵,也对整个城市的文脉延续及品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江西12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类型及其与周边山脉、水系分布的关系,并采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旨在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的类型与境内主要山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关联性。(2)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传统村落在三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传统村落数量以赣北地区最多,赣中地区次之,赣南地区最低;从市域尺度来看,江西省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为较集中,由高至低依次集中在吉安、上饶、赣州、抚州、景德镇5个设区市。  相似文献   

20.
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传统广府村落是岭南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村落形态结构中的公共空间部分,则集中体现了广府村落的生命活力和特色价值。本文试通过对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研究,挖掘其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以助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对村落空间的整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